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 “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 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 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而说的。

(2)兴, “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使之思想受到感发, 引起审美愉悦、共鸣。

观, “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通过诗歌可以了解时政与道德风尚。

群, “群居相切嗟”, 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增进友谊的作用。

怨, “怨刺上政”, 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 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三体): 风: 民歌雅: 正声颂: 祭祀(三用): 赋: 陈述、铺叙比: 打比方兴: 先言他物, 引起所咏之物﹞4.六观说: 刘勰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六个方面作为评论文章的角度, 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 二观置辞, 三观通变, 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 六观宫商。

”可以了然作品的优劣。

5.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 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 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明朗的文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勰风骨论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复习资料

批评史专题复习资料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以意逆志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知人论世说(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思无邪(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一章答案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习资料




鍾嶸其人其事:約468—518,字仲偉,潁川長社 (河南長葛)人。生於齊梁時付,齊時官至司徒 行參軍,梁時官至西中郎晉安王記室。《梁書》 本傳載其為《詩評》,《隋書經籍志》稱《詩評》 又稱《詩品》,後來專稱《詩品》 《詩品》的寫作年付:《詩品序》稱梁武帝為 ‚當今皇帝‛;又說‚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 所寓言,不錄存者‛,其中所錄最近之人爲沈約, 而沈約卒于梁武帝天監12年,可以斷定作于梁武 帝天監13年以後。 《詩品》的寫作宗旨和背景: 《诗品序》: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 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 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 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 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
持同样观点的有令狐德棻、李百药、姚思廉
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批评

主旨:對齊梁詩風的批評及復古債向并建立唐付 对诗歌的美学特征的认识 陈子昂的“兴寄论”和“风骨论” 《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 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 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 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不安) 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 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寡味。爰及江左,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 诸公诗,皆帄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创变其体。刘越石仗清 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 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仍嘉中,有谢灵运, 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 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 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仍嘉之 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 也。 三、五言詩作家及其風格流派 情兼雅怨:曹植詩是《詩品》的典範,如曹植 ‚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骨氣奇 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批评史复习:一、基本常识:(1)重要观点的提出者。

(2)重要著作或文论的作者。

(3)原文及其出处:《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大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扬雄《法言·问神》:“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心雕龙·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声律》:“吐纳律呂,唇吻而已。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皎然《诗式》:“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答李翊书》:“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序》:“境生于象外。

”《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苏轼《文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陆游《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袁宏道《叙小修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王国维《人间词话》:“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二、概念或观点的解释:诗言志: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首见于尚书,其中诗言志的观念当时远古留下来的,在礼乐文化的诗教语境下,所谓“志”是饱含感情的,情感与志向的统一,体现先秦人对诗的感情特征已有认识。

尚书中的诗言志,是和其他四教中的乐并列的,诗言志,乐表情。

赋诗言志:礼乐教化语境中,诗教的地位高,对贵族来说,赋诗是升堂揖让的基本礼仪,春秋之时盛行赋诗言志之风,这是诗教的成果,反应礼乐制度中诗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是建立在“诗言志”观念上的发展。

兴观群怨:孔子希望重新建立礼乐制度,从重建诗教入手,诗教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但是缺乏具体功能,孔子的“兴观群怨”正是完善了诗教的理论系统,可以兴指从作品的形象中联想出相类的道德意义;可以观指诗具有对社会的政治道德状况及民风民俗有观察认识作用;可以群是指诗具有能让人聚在一起相互勉励增进道德的社会功能;可以怨是指诗有刺上政的政治批评功能。

知人论世:从基础来说,儒家主张正名,认为名与实相符,语言描述对象是可知的,为孟子的知人论世提供了基础。

孟子主张从时代背景来了解作者,结合生平解释其作品,对于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有着积极意义。

之后,对诗的历史化诠释,成为古代诗经学的主流。

以意逆志:意是指读者自己的心意,孟子认为对诗的理解,不能拘泥于个别字,而是应该深求其意,清代吴淇主张“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但是具体做法仍是问题。

以意逆志总的来说是和知人论世相结合的,是基本正确的解释学思想,但是并不能保证其客观性。

发愤著书:孔子说“诗可以怨”,正是抓住了诗的内容更侧重刺的一面。

从小民到大夫,都可以将内心的痛苦怨愤用诗歌表达出来。

历史中有屈原司马迁,都是这种怨刺精神的继承者。

屈原的愿景与现实发生强烈冲突,于是赋诗自明,是其发愤抒情;司马迁从自身痛苦酝酿出独特人生观,认为文采才能使名不磨灭,著书以求不朽。

后来更有钟嵘尚悲音,韩愈“穷苦之言易好”以及欧阳修“穷者而后工”等说。

发愤本质上不是一个表达立场的理论主张,而是现实人生直接赋予文学家的创作精神。

在所有情感中,发愤最不符合儒家中和之道,所以儒家才特地为其指定“止乎礼”的规则的。

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体现了魏晋文人对诗歌抒情作用的认知。

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通过文体比较得来,与传统的诗教论相疏,其背景是魏晋时期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主义兴起。

文以气为主:气的学说最早源自孟子的“养气”说,所谓浩然之气,是道德完满感而表现出来的。

后人曹丕又发展出“文章以气为主”说,其气主要指天生的气质禀赋,它在作品中体现为相应的风格特征,认为文章的总体风貌,成就高低都是由作者的气决定的。

气又有清浊之分,所以文章就有高下。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源远流长的文气说。

滋味:四声八病:气盛言宜: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说,其气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

作家临文之际充沛旺盛的精神状态,便是“气盛”。

要做到“气盛”,即明道积义,以儒家仁义之德为根本。

可知韩愈的“气盛”说是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

但韩愈的“养气”还有另外的内容,即“游之乎诗书之源”。

“诗书之源”,指“三代两汉之书”。

韩愈认为魏晋以后儒道不传,而骈偶之风日炽,去古愈远,所以在学写“古文”的初始阶段务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这是强调入门须正的意思。

六朝学者多言气,均不涉及道德修养。

韩愈主张写“古文”,是为了复兴儒学,所以必然会把“古文”创作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道德修养是第一性的,当这种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下笔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道胜文至:即“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首先,讨论的是如何为“文”的问题,是以“道胜”为条件,以“文至”为目标。

所以落脚点是在“文至”上。

其次,是文道统一的境界。

“工”与“至”不同。

“工”是只就“文”而言的,是文辞之工。

“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这是“至”。

最后,欧阳修所说的“道”,主要的还是指儒道,但说的很宽泛,既不同于理学家说的形而上之“道”,也不同于石介所说的抽象的“三才、九畴、五常之道”宽泛所以可以兼容各种内容,而且“道胜”包含了对作者的生活阅历的要求,这一点尤其可以与文学性相统一。

韵外之致(韵味说)是司空图最为著名的论诗主张。

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

司空图强调诗歌要有“味外之味”,“韵外之旨”。

韵味的实现要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努力追求诗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领悟和创造。

韵味的实现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韵味”说对后世古典诗歌接受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以载道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作文害道出自程颐《遗书》。

他把道和文、道德修养和文章写作对立起来,得出作文害道的结论。

程颐认为世上只有一种真正该学的学问,那就是“理学”,他要求学者都要学“道”,都要做“圣贤”,圣人有了“道”,抒发胸中所蕴,便能自然成“文”。

如果转去求文章之工,那就是舍本逐末,有害于道。

活法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提出的一个中心论点。

所谓活法,指的是遵守法度而又超越法度,富于变化又不离本宗。

关键是要活用诗法,而不要死执诗法。

工夫在诗外是指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

“工夫在诗外”,原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

诗的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工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

陆游在另一首诗中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可以知道,所谓“工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别材别趣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

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

兴趣宋代诗人对“诗”的“奇特解会”,产生了什么是“诗”的问题。

严羽提出“兴趣”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谓“兴趣”,首先是根底性情,所以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但“兴趣”不等同于“性情”,而是由“吟咏性情”所体现出来的含蓄的审美意韵。

“兴”是性情的感发。

“趣”者,趋也,趋于一个超越语言和知性的审美境界。

“性情”是“材”,“兴趣”是“趣”,二者统一,然有深浅之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