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

合集下载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上的大量泥土、砂石和水混合物组成的自然灾害。

它们以其瞬间的流动速度、巨大的破坏力和可预测性的危害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泥石流的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即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坡面形状、地表覆盖物以及坡体的稳定性。

陡坡容易导致土壤和岩石的崩塌,而扇形坡面形状会增加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同时,地表覆盖物如植被和岩石遗迹可以增加地表的粗糙度,从而增加泥石流流动的阻力。

此外,坡体的稳定性也是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坡体发生滑坡或崩塌时,下方的泥土和石块会被推动形成泥石流。

降水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可以通过增加土壤饱和度和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促使泥石流的形成。

大量的降雨会导致土壤的饱和度增加,进而导致土壤的流动性增强。

此外,降雨还会增加坡面上的渗流水量,进一步增加土壤流动的可能性。

在降雨过程中,陡坡上的水流会将土壤和砂石带入河流,并形成泥石流。

除了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地震、地质构造、冻融作用、人类活动以及植被状况。

地震会导致地表的震动,进而引发土壤滑动和崩塌。

地质构造的变化也会使地层中的砂石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泥石流。

冻融作用可能会破坏山体和岩石,增加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泥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采伐森林导致植被破坏,使土壤暴露在降雨中,增加了泥石流的可能性。

此外,建筑开发和道路建设都会改变地形和地质条件,从而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植被的状况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植被通过根系和茂密的枝叶来固定土壤,降低土壤的流动性。

植被还可以拦截雨滴,减缓降雨对土壤饱和度的影响。

因此,一片茂密的植被可以显著减少泥石流的可能性。

总之,泥石流形成机理的分析需要考虑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坡面形状、地表覆盖物和坡体的稳定性,而降水条件则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汶川震区银厂沟区域8·18暴雨泥石流灾害成灾机理与特征

汶川震区银厂沟区域8·18暴雨泥石流灾害成灾机理与特征

汶川震区银厂沟区域818暴雨泥石流灾害成灾机理与特征黄勋;唐川;乐茂华;唐得胜;蒋志林【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3(21)5【摘要】2012年8月18日汶川震区的银厂沟区域暴发群发性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这场泥石流灾害发生在汶川地震极震区内,是地震与强降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研究其成灾机制和灾害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强震区泥石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银厂沟区域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条件下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是泥石流活动的物质基础;沟道受松散岩土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放大;“快速激发型”的雨量特征为泥石流暴发提供了动力.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泥石流起动、运动和堆积过程,总结了泥石流活动特征,发现泥石流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成因组合上属于“降雨控制型”,尚处于“青年期”,且在成灾模式上满足“致承耦合”效应.【总页数】9页(P761-769)【作者】黄勋;唐川;乐茂华;唐得胜;蒋志林【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相关文献】1.汶川强震区泥石流特征研究——以银厂沟东林寺—海汇桥段为例 [J], 马煜;马东涛;李锋;王显林2.汶川震区北川五星沟暴雨泥石流灾害调查 [J], 董建辉;魏良帅;张国强3.汶川震区龙门山镇高架子沟“8·18”泥石流灾害机理与特征 [J], 余天彬;任光明;王猛;王杰;高波;蒙明辉4.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灾机理与特征 [J], 倪化勇;郑万模;唐业旗;徐如阁;王德伟;陈绪钰;宋志5.汶川震区哈尔木沟堵河型泥石流灾害特征与防治方法 [J], 黄海;谢忠胜;石胜伟;佘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杨保好摘要:近年来,我国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不得不再次警醒世人,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我们不禁要问: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是什么,人类又将如何减少乃至避免泥石流灾害呢?关键字:机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防治1.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分析通过对泥石流灾害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一直以来,自然因素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主导因素,但从近几年来,我们发现,人为因素对泥石流频繁发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诱发乃至助涨作用。

1.1.泥石流灾害发生机理的自然因素分析泥石流是携带着岩石、粘土和其它碎屑而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从历年来泥石流发生的区域来看,我们发现这些区域具有以下特点:一、地质构造比较活跃的山区。

二、降雨比较集中的季风地带。

三、植被覆盖率低且土质疏松。

根据泥石流的特点和区域分布,我们可以得到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当地地质构造不稳定,地貌高低不齐,岩石、碎屑物质等堆砌比较疏松,并且地形落差大。

二、降雨比较集中,特别是持续性地暴雨、特大暴雨,导致水流不畅,积水较多,压力过重,岩石、碎屑物质等顺势而下。

三、山区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比较低,渗水性差,不利于雨水就地存储。

这些因素可以说在不同程度诱发、促进乃至直接导致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

1.2.泥石流灾害发生机理的人为因素分析不可否定,自然因素是导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也不能回避,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泥石流灾害频发发生起到诱发作用,从而加重了泥石流对人类的破坏。

就个人看来,人类活动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随意砍伐森林,导致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土质变得更加疏松,存水、蓄水能力越来越弱。

二、盲目追着经济利益,过度开山开矿,从而导致地表坍陷,岩石松动,加上盲目开采矿山、矿石遗留下的废弃物任意堆积,没有及时进行良好的处理,为泥石流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甘肃省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

甘肃省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
水 、冰雹等对 流天气 ,雨 区大部分 区域 1 h降 水
量超 过 2 0 m m ,6 h降水 量超 过 3 0 m m ,局 部 地 区冰
雹粒径达 1 5 m m以上 。
此 次 暴 雨 过 程 具 有 范 围广 、时 间 短 、强度 大 、 突 发 性 强 的 特 点 , 暴 雨 中 心 位 于 麻 子 川 乡 上 沟 村 、 闾 井 镇 大 庄 村 , 上 沟 村 1小 时 和 6小 时 降 水量 分 别 为 多年 均 值 的 2 . 8倍 和 2 . 9倍 , 大 庄
作 者 简 介 :王 生 辉 ( 1 9 6 2年 一 ) ,男 ,工 程 师 。

2 2・
水 文 水资 源
水 利 规划 与 设计
2 0 1 4年 第 9期
流 域 、闾 井 河 及 其 支 流 申都 河 流 域 为 山洪 泥 石 流
重灾 区。
河 道汇 集 , 使 得 干 流 洪 水 迅 猛 增 长 ,表 现 出起 涨
水文水资源
水利规划与设计
2 0 1 4 年第 9 期
甘肃 省岷 县 特 大 雹洪 泥石 流 灾 害成 因分析
王 生 辉
( 甘肃省定 西水 文水 资源勘测局 甘肃定 西 7 4 3 O 0 0 )
【 摘要 】 通过 分析岷 县 “ 2 0 1 2 0 5 1 0 ” 暴雨 洪水 的特 性 ,指 出短历 时强降水 是形成本 次灾害 的动力 因素 ,特殊 的地 表地 质特 征是 形成本 次灾 害 的物 质基 础 ;沟 道 防洪标 准低 、人水 争地 等因素 加大 了灾情 ;气象 预警 能力低 ,未 能
村 l 小时和 6 小 时降水量 分别为多年均值 的 2 . 1 倍和 1 . 9倍 。 麻 子 川 站 (自动 监 测 点 ) 降 水 量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24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范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篇一一、引言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类似天气事件,本文将对这次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

二、天气背景及暴雨概述在分析成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场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

当时,北京正处于雨季,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大。

而这场特大暴雨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特点是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城市交通、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成因分析1. 大气环流因素大气环流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次特大暴雨期间,北京地区受到了副热带高压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使得空气湿度增加,而西南暖湿气流则带来了丰富的水汽。

这两种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 地形因素北京地区的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势平坦,周围有山脉环绕。

这种地形使得暖湿气流在山区形成抬升作用,进一步加剧了降雨强度。

同时,山区的水汽也会随着地形逐渐向城市地区输送,导致城市地区的降雨量加大。

3. 其他气象因素除了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气象因素对特大暴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前期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为暴雨提供了更多的“水源”。

此外,局地性的对流天气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降雨强度和范围。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大气环流、地形和其他气象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场特大暴雨的形成;其次,这场暴雨给城市交通、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这类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针对于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加强对天气系统的研究,提高对特大暴雨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为公众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天气信息。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泥石流灾害是由于山体沟壑中的泥土、沙石等松散物质受到雨水、融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过程中,泥石流体流速度快,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往往会对沿途的建筑物、道路、农田、林地等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治理泥石流灾害时,需要对其溯源分析,找出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

一、泥石流灾害的成因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和降雨是泥石流的主导因素,长期的降雨或强降雨、冰雪融化等都会造成大量的上游泥石流松散物质堆积,并通过重力加速流向下游。

2.地质因素地形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地形梯度的变化往往会使得大量的松散物质在陡峭的山坡上积聚,然后受外力影响下滑,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可以导致泥石流发生。

3.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泥石流的原因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短视的建设等,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山区过度的砍伐、面积过大的水库蓄水等都会直接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方法1.加强监测和预警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能够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例如,使用雷达、遥感等技术监测山区环境,建立自动监测系统等。

2.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恢复和保护是控制泥石流发生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加强林木和草地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山区植被的完整性,进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构筑堤防、控制泥石流构筑堤防、控制泥石流也是有效治理泥石流灾害的方式之一。

可以通过设置引流渠道、建设挡土墙、设置警戒线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影响。

此外,适宜的排水系统也有助于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做好应急抢险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做好应急抢险工作非常重要。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撤离,为灾民提供必要的救助和后续的生活保障,能够有效缓解灾害产生的不良影响。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探讨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探讨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探讨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很多山丘的国家,全国面积的2/3都是山丘,因此中国的自然条件特别繁杂,降雨时段也特别集中,非常容易遇到极端的天气状况。

这就造成中国的山洪灾害持续的发生,山洪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始终是中国防汛工作的薄弱程序。

针对山洪灾害所使用的防治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文章对这几年来山洪灾害的产生成因和防治措施实施了讨论。

关键词:山洪灾害;成因;防治引言:山洪灾害就是因为大区域的在山丘地区降雨因此导致的滑坡、泥石流等导致的灾害。

这种灾害给人民的经济与生命、财产安全导致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想要全面的发展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的工作,那么就一定要综合认识山洪灾害的成因,从而有效的提升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

1、山洪灾害形成的原因山洪灾害关键出现在地形地质构造相对繁杂的山坡或丘陵区域,其产生的因素关键有分为两个重要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从自然因素出发:①降雨原因:导致山洪灾害的一个直接原因和激发条件就是降雨,降雨量大也就说明着强度大、激发性相对强而且集中降雨的时间,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非常容易出现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第一,由于降雨的历时相对长,所形成的径流量相对大,雨水对土地、岩体的侵蚀作用相对大,造成产生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相对严重。

②地质地形原因:山洪灾害产生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不利的地形地质原因,在中国山丘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3 以上,第二,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以阶梯状分布。

自西向东呈现出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过渡的地带和拥有大山系与边缘地带,山地的坡度从 30°~50°,而且河床相对陡,容易产生山洪灾害。

因为中国的地质结构相对复杂,断裂发育,关键以纵向的结构与歹字型的结构相对突出,对泥石流的产生与活动有着控制作用。

而软硬相间的岩石分布区域更加容易受到风化作用,遭受的侵蚀会更加强烈,这样的地质结构非常有利于产生山洪灾害。

从人类活动方面出发:因为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索取与日俱增,过渡的滥砍乱伐与对部分开荒、工程建等活动造成之前的地质结构出现了改变,改变了地形、地貌导致了某些区域非常容易出现山洪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第一篇: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

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

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

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

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第二篇: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特征: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
学术研讨会会议回执
注册费可以提前通过电子汇款方式或现场缴纳现金的方式缴纳。

电子汇款方式如下:
账户名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开户行:511609017-01-0149008063
账号:交通银行四川省成都市分行磨子桥支行
汇款后请及时把汇款凭据传真到大会秘书处
(请参会者务必于8月20日前将会议回执返回大会秘书处,以便秘书处和会务组安排住宿、野外考察等相关事宜,8月20日后返回的会议回执秘书处将不保证在心族宾馆为其安排住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