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临床路径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儿科疾病临床路径汇总(二)

儿科疾病临床路径汇总(二)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9年版)》(中华儿科杂志)。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喉部痰声、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

部分患儿双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啰音。

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常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肺外并发症。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中华儿科杂志)。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20℃左右)及湿度(60%左右),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XXX编著,XXX,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XXX,2015),《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9年版)》(中华儿科杂志)。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喉部痰声、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

部分患儿双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啰音。

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常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肺外并发症。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加,CRP有不同水平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多普通或减少,CRP普通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XXX编著,XXX,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XXX,2015);《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中华儿科杂志)。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20℃左右)及湿度(60%左右),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我科于2013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1.呼吸内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确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怀岭担任组长,范建新、单长波、李静担任副组长,李红建任个案管理员,闫庆红、刘贞、刘磊、孟亚、赵琰、郝敬林、李明慧任临床路径医师医疗组成员,王露露、孙静、张瑞任临床路径护理组成员。

明确了我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

2013年上半年,完成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19例,未有变异退出,平均住院总费用4432.9元,平均抗生素费用608.7元,平均住院日9.72天。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呼吸内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入径人数、入径率,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原因及存在问题。

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呼吸内科每季度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并于每月底组织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了科室工作效率。

最新肺炎喘嗽病中医优势病疗效分析总结报告

最新肺炎喘嗽病中医优势病疗效分析总结报告

肺炎喘嗽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15年度)一、基本情况肺炎喘嗽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

肺炎喘嗽病是我科室确定的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我科不断对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优化修订。

从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本科室接受住院患儿173例。

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完成173例,运用中医药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治疗日8.6天,平均住院费用1653.2元。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中药穴位敷贴、穴位按摩、雾化吸入、耳穴压丸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17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成药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73例(100%),穴位按摩 139 例(80.3%),中药穴位敷贴 111例(64.1%),雾化吸入57 例(32.9%),耳穴压丸16例(9.2%),儿科基础治疗173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0%),中等(20%—70%)和差(<20%)。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成药、穴位按摩和儿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穴位敷贴、雾化吸入等。

依从性差的治疗方法有:耳穴压丸等。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儿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儿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口服中成药被患儿家属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儿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儿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雾化吸入。

儿科肺炎喘嗽中医临床路径病例及小结表

儿科肺炎喘嗽中医临床路径病例及小结表
□ 指导出院后康复,预约复诊日期。
□ 通知出院
□ 完成出院前的有关记录
□ 健康宣教
气喘:
□ 有 □ 无 评分:
咳嗽:
□ 有 □ 无 评分:
主要症状 痰壅:
□ 有 □ 无 评分:
和体征 肺部罗音: □有 □无 评分:
发热:
□有 □无 评分:
X 线全胸片: □有 □无 评分:
出院医嘱
□ 开具出院医嘱 重点医嘱
□ 辨证内服中药汤剂、中药煮散剂
□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 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 其他:
□ 辨证使用中成药或中药针剂
□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 金振口服液
□ 猴枣散
□ 热毒宁注射液
□ 喜炎平注射液
□ 外治法
□ 药物敷胸疗法 □ 药物穴位敷贴疗法 □ 肺炎贴经皮治疗
(%)
2.治疗方法与中医特色评估表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煮散剂 □ 用 □ 未用 中药饮片使用
可见小点片状模糊阴影
病情分度标准 ■轻度,主症积分≤14分;■中度,主症积分15~28分;■重度,主症积分29~42分。
1
时间
主要诊疗 工作
进入路径第 1 天情况(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舌象、指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风热闭肺证 □ 痰热闭肺证
2
时间
住院第 2~3 天情况(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主要诊疗 工作
主要症状 和体征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风热闭肺证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上半年呼吸内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我科于2013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和阅历,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状况及成效 1.呼吸内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

依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确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怀岭担当组长,范建新、单长波、李静担当副组长,李红建任个案管理员,闫庆红、刘贞、刘磊、孟亚、赵琰、郝敬林、李明慧任临床路径医师医疗组成员,王露露、孙静、张瑞任临床路径护理组成员。

明确了我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

依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

2013年上半年,完成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19例,未有变异退出,平均住院总费用元,平均抗生素费用元,平均住院日天。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呼吸内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入径人数、入径率,科室组织病例争论,分析缘由及存在问题。

对胜利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状况、总体费用对比状况、患者满足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呼吸内科每季度将分析和评价状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并于每月底组织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具体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状况,总结问题和阅历,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削减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了科室工作效率。

咳嗽病(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咳嗽病(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咳嗽病(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入院标准:1.社区发病。

2.肺炎相关临床表现:(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脓痰、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4)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3.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斑片状浸润影、叶或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符合1、3及2中任何1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的住院患者。

一、咳嗽病(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病(TCD 2019版:A04.04.01.)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具体如下:①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②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③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十三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内科学(第9版)》(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①社区发病②肺炎相关临床表现:A.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脓痰、呼吸困难及咯血;B.发热;C.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D.外周血WBC>10×10^9/l,或<4.0×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E.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斑片状浸润影、叶或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精编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精编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状,小婴儿常伴拒奶、呕吐、腹泻等;2.肺部体征:早期或小婴儿可不明显,后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重症病儿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快超过40次/min;可出现点头呼吸、三凹征,口周、指甲青紫。

叩诊可呈浊音。

听诊两肺可闻及中、细湿罗音。

若有病灶融合扩大,可闻及管状呼吸音;3.合并心衰时患儿脸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超过60次/min(除外体温因素)或出项奔马律及肝脏短时间内迅速增大;4.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胸部X线摄片或透视见肺纹理增粗,有点状、斑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病灶。

若病程较长大于2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肺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一般治疗: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

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或新鲜全血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2. 病原治疗:初始治疗是经验性的,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

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3.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雾化治疗,防治水、电解质失衡;4. 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喘嗽临床路径总结归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儿科协作组的关于儿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2015?年5月开始实施“肺炎喘嗽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实施情况?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
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明确了“肺炎喘嗽病”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路径实施情况?
自2015年05月至2015年12月以来,本科共有876例进入路径,平均住院费用2344.3元左右,住院天数为10天左右。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本科室对“肺炎喘嗽病”的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

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该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科室的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行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我科工作效率。

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

主要是由于科室部分医疗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准入标准认识不到位,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进入路径标准时,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主要原因是临床上单纯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三、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科室要加强相关人员关于临床路径的培训工作;加强临床路径的宣传力度,普及临床路径知识,引导患者理性就医。

2、继续加强专科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对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医患沟通、合理用药、中医药治疗比例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继续收集和整理临床路径资料,对临床路径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