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水资源利用情况
环境作文之2011年中国环境公报

2011年中国环境公报【篇一:2011年中国淡水环境质量公报】淡水环境2012-06-06状况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2011年十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长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
94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0.9%、13.8%和5.3%。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
3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6.9%和3.1%。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6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沅江、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岷江和沱江为轻度污染,乌江为重度污染。
省界河段水质总体良好。
1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8.9%、15.8%和5.3%。
与上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2.6%、19.3%和8.1%。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其中,雅砻江、汉江和嘉陵江水质为优,大渡河、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11.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持平。
贵州铜仁黔-渝交界的乌江沿河断面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
2011年长江水系水质分布示意图黄河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43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9.8%、11.6%和18.6%。
黄河干流水质为优。
21个国控断面均为Ⅰ~Ⅲ类水质。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黄河支流总体为中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
2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0.9%、22.7%和36.4%。
宁波水资源公报2011年

宁波水资源公报2011年2011年宁波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2011年宁波市平均降水量1383.6毫米,比多年平均少8.8%。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状况十分显著,1至5月的降水量与历史同期相比严重偏少,全市遭遇五十年一遇干旱;而6月和11月的降水量明显偏多。
地表水资源量55.7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少24.1%,水资源总量57.5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少23.6%。
全市30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45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增加0.29亿立方米。
全市总供水量21.8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1.52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14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量0.22亿立方米。
全市总用水量21.8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9%,其中生活用水4.65亿立方米,生产用水15.09亿立方米,环境用水2.14亿立方米。
全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总体情况保持平稳,其中水质为Ⅱ类的占参评总数的70.4%,水质为Ⅲ类的占参评总数的25.9%。
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及平原河网水质仍然较差,主要为Ⅳ~劣Ⅴ类水。
二、降水量(一)分区降水量201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83.6毫米(折合水量122.2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1517.1毫米)少8.8%,比2010年降水量(1733.4毫米)少20.2%。
2011年全市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2010年及多年平均比较项目市区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全市 2011年降水量(mm) 1347.2 1410.3 1251.8 1480.2 1426.3 1376.8 1383.6 折合水量(亿m3) 32.24 18.91 12.56 18.49 23.68 16.36 122.24 2010年降水量(mm) 1593.0 1610.5 1425.9 1785.2 2052.3 1914.4 1733.4 折合水量(亿m3) 38.13 21.60 14.31 22.30 34.07 22.74 153.15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1506.3 1546.8 1319.5 1573.0 1630.6 1455.1 1517.1 折合水量(亿m3) 36.05 20.74 13.24 19.65 27.07 17.28 134.04 2011年全市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2010年及多年平均比较项目姚江流域(余慈区)奉化江及甬江干流区(城市供水区)象山港及三门湾区入曹小区 2011年降水量(mm) 1299.9 1392.3 1417.1 1742.1 折合水量(亿m3) 27.48 42.96 50.29 1.51 2010年降水量(mm) 1491.3 1654.8 1941.6 1908.0 折合水量(亿m3) 31.53 51.06 68.90 1.66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1400.3 1540.6 1557.6 1869.0 折合水量(亿m3) 29.60 47.54 55.27 1.63 (二)降水量年内分配2011年全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状况十分显著。
山西省水资源公报2011

山西省水资源公报2011【篇一:山西省水资源公报2008】山西省水资源公报(2008年)综述2008年全省降水量728.83亿立方米,平均雨深466.4毫米,相应频率67%,属偏枯水年;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量51.33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8.8822亿立方米,扣除二者重复计算量42.839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87.3814亿立方米;全省地表水入境水量0.2985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1.4314亿立方米;省内7座大型水库和61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6.9762亿立方米;全省盆地平原区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0.18米。
本年度全省供水总量61.02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及地下水供水量57.0672亿立方米(含向北京供水量0.1508亿立方米,黄河提引水量3.5846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及矿坑排水利用量3.9615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60.8779亿立方米,其中新鲜水用水总量56.9164亿立方米;耗水总量42.8544亿立方米。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7.6080亿吨;主要河流污染严重,25处重点监测河段有21处水质为劣Ⅴ类水,16条主要河流评价河长1525.9公里,污染河长1267.4公里;7座大型水库中有6座水库做了水质评价,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后湾水库为Ⅱ类水,漳泽水库、关河水库为Ⅲ类水,册田水库为劣Ⅴ类水。
全省共统计6条主要河流控制站悬移质输沙量,控制面积44673平方公里,年输沙量96.821万吨,年平均输沙模数21.7吨/平方公里。
全省水资源概况见表1。
2008年山西省水资源概况表1一、来水量(一)降水量2008年全省降水总量为728.83亿立方米,平均雨深466.4毫米,相应频率67%,属偏枯水年。
与上年比减少了16.2%,与多年平均值(1956~2000年系列平均值,下同)相比偏枯8.3%。
行政分区中,阳泉、长治、忻州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500毫米,忻州最大为544.5毫米;晋中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为392.5毫米,其次为大同429.4毫米,其它各市介于430~500 毫米之间。
2011年中国水资源利用情况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供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为用水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水量之和,按受水区分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统计。
地表水源供水量指地表水工程的取水量,按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调水工程四种形式统计;地下水源供水量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淡水、深层承压水和微咸水分别统计;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回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水源工程的供水量。
海水直接利用量另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2011年全国总供水量6107.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6.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53.3亿m3,占总供水量的81.1%;地下水源供水量1109.1亿m3,占总供水量的18.2%;其他水源供水量44.8亿m3,占总供水量的0.7%。
与2010年相比,全国总供水量增加85.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增加71.7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增加1.8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11.7亿m3。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32.3%,引水工程供水量占33.7%,提水工程供水量占30.4%,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量占3.6%。
全国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向其左右两岸的海河和淮河流域调水,以及长江下游向淮河流域的调水,其中,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9.5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89.6亿m3和27.2亿m3,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5.7亿m3,长江流域从淮河、钱塘江、澜沧江分别引水4.9亿m3、0.03亿m3和0.7亿m3,桂贺江从湘江引水0.3亿m3,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从黄河引水2.6亿m3。
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3.8%,深层承压水占15.8%,微咸水占0.4%。
在其他水源供水量中,污水处理回用量32.9亿m3,集雨工程水量10.9亿m3,海水淡化水量1.0亿m3。
2011年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604.6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和山东,分别为252.1亿、182.3亿和57.4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有数量不多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12-06-0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Array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要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要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大气、水体、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要坚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
新华社记者摄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华社记者摄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妥善处理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关系,有效应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及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一是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
2011水资源公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水资源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目录综述 (3)一、水资源量 (5)(一)降水量 (5)(二)地表水资源量 (7)(三)出入境、入海水量 (11)(四)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11)(五)水资源总量 (11)二、蓄水动态 (14)三、供用耗排水量 (15)(一)供水量 (15)(二)用水量 (15)(三)耗水量 (17)(四)废污水排放量 (17)四、用水指标 (18)五、江河水库水质 (19)(一)主要水系水质状况 (19)(二)水库水质状况 (22)(三).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22)(四).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24)(五)跨设区市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水量达标率考核状况 (24)(六).主要水污染事件 (24)六、重要水事 (26)综述2011年,广西平均降水量1268.8mm,降水总量3002.7亿m3,比多年均值偏少17.5%;水资源总量1350.6亿m3,比多年均值偏少28.7%,为偏枯水年份。
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93.4亿m3,比年初减少64.1亿m3。
2011年广西雨情总的特征是:全区降雨属偏枯年景,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共发生7次区域性或局部明显的降雨,比常年偏少,其中区域性的暴雨过程仅1次,发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
全区主要江河来水总量属枯水年景,来水量与历年平均相比均偏少。
其中北流河、南流江偏少6成,柳江、右江、西江、湘江偏少4~5成,其余江河偏少3~4成。
2011年广西总供水量302.72亿m3,比上年增加1.14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91.41亿m3,地下水供水量10.8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0.494亿m3。
2011年广西总用水量为302.72亿m3,其中生产用水量267.21亿m3,生活用水量30.24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5.27亿m3。
2011年广西总耗水量为133.68亿m3,比2010年减少0.32亿m3,广西综合耗水率44.16%。
2011年中央一号关于水资源的文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2011年大连市水资源公报

2011年大连市水资源公报2012年3月22日是第20个世界水日,大连市水务局公开发布了《2011年大连市水资源公报》,这是自2001年以来,市水务局连续第11年发布公报,向社会各界通报大连市水资源情况。
201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731.4毫米,折合水量91.9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增加8.1%,比2010年减少7.0%。
2011年汛期大范围降水过程共发生4次,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0.6%。
今年降水特点为时空分布不均、局地历时长、时段总量大、强度高,阶段性明显。
地表径流产流状况比较理想,2011年河川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增加23.7%、比2010年减少2.3%。
2011年碧流河流域河川径流量比2010年减少17.1%、比多年平均值增加3.2%,碧流河水库年末蓄水量为6.35亿立米,同比去年减少9.4%;英那河流域河川径流量比2010年减少12.1%、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7%,英那河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21亿立米,同比去年减少1.8%。
2011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8.3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增加22.7%。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8.1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0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之间重复计算水量6.75亿立方米。
2011年全市入境水量4.47亿立方米,其中碧流河入境水量3.34亿立方米,英那河入境水量1.13亿立方米;出境水量0.17亿立方米,主要流入丹东境内刁家坝。
全市主要河流入海水量33.11亿立方米,其中入渤海8.41亿立方米,入黄海24.70亿立方米。
2011年各县(市)区地下水动态水位年末较年初变化态势:全市地下水位呈部分地区下降、部分地区上升状态。
其中瓦房店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21米;普兰店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24米;庄河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18米;金州新区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08米;甘井子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14米;旅顺口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11米;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24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供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为用水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水量之和,按受水区分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统计。
地表水源供水量指地表水工程的取水量,按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调水工程四种形式统计;地下水源供水量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淡水、深层承压水和微咸水分别统计;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回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水源工程的供水量。
海水直接利用量另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2011年全国总供水量6107.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6.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53.3亿m3,占总供水量的81.1%;地下水源供水量1109.1亿m3,占总供水量的18.2%;其他水源供水量44.8亿m3,占总供水量的0.7%。
与2010年相比,全国总供水量增加85.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增加71.7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增加1.8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11.7亿m3。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32.3%,引水工程供水量占33.7%,提水工程供水量占30.4%,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量占3.6%。
全国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向其左右两岸的海河和淮河流域调水,以及长江下游向淮河流域的调水,其中,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9.5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89.6亿m3和27.2亿m3,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5.7亿m3,长江流域从淮河、钱塘江、澜沧江分别引水4.9亿m3、0.03亿m3和0.7亿m3,桂贺江从湘江引水0.3亿m3,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从黄河引水2.6亿m3。
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3.8%,深层承压水占15.8%,微咸水占0.4%。
在其他水源供水量中,污水处理回用量32.9亿m3,集雨工程水量10.9亿m3,海水淡化水量1.0亿m3。
2011年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604.6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和山东,分别为252.1亿、182.3亿和57.4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有数量不多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各水资源分区中,南方4区供水量3340.8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4.7%;北方6区供水量2766.4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5.3%。
南方4区均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其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95%左右;北方6区供水组成差异较大,除西北诸河区地下水供水量只占总供水量的20.5%外,其余5区地下水供水量均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海河区和辽河区的地下水供水量分别占总供水量的63.8%和51.7%。
各省级行政区中,南方省份地表水供水量占其总供水量比重均在90%以上,而北方省份地下水供水量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河北、北京、河南和山西4个省(直辖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用水量用水量是指各类用水户取用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水量之和,按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四大类用户统计,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量。
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其中城镇生活用水由居民用水和公共用水(含第三产业及建筑业等用水)组成;农村生活用水除居民生活用水外,还包括牲畜用水在内。
工业用水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按新水取用量计,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果、草地灌溉及鱼塘补水。
生态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而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
2011年全国总用水量6107.2亿m3。
生活用水789.9亿m3,占总用水量的12.9%;工业用水1461.8亿m3(其中直流火(核)电用水量为437.5亿m3),占总用水量的23.9%;农业用水3743.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1.3%;生态环境补水111.9亿m3(不包括太湖的引江济太调水16.0亿m3、浙江的环境配水23.7亿m3和新疆塔里木河大西海子下泄水量、塔里木河干流沿岸胡杨林生态用水、阿勒泰地区河湖补水等生态环境用水量25.0亿m3),占总用水量的1.9%。
与2010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85.2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24.1亿m3,工业用水增加14.5亿m3,农业用水增加54.5亿m3,生态环境补水减少7.9亿m3。
按水资源分区统计,南方4区用水量3340.8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54.7%,其中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补水分别占全国的63.5%、75.4%、45.4%、33.5%;北方6区用水量2766.4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45.3%,其中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补水分别占全国的36.5%、24.6%、54.6%、66.5%。
与2010年相比,松花江区和长江区增加较多,分别增加38.9亿m3和26.9亿m3,主要是农业用水增加所致;淮河区和黄河区分别增加19.0亿m3和12.2亿m3左右;其余水资源一级区用水量增减数量不大。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220.3亿m3、1967.5亿m3、1919.4亿m3,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6.4%、32.2%、31.4%。
生活用水比重东部高、中部及西部低,工业用水比重东部及中部高、西部低,农业用水比重东部及中部低、西部高,生态环境补水比重西部高、东部及中部低。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用水量增加5.5亿m3,中部地区用水量增加88.0亿m3,西部地区用水量减少8.3亿m3。
总用水量增加10亿m3以上的有黑龙江、江西、吉林和山西4个省,以农业用水增加为主;增加5亿~10亿m3的有湖北和福建2个省,湖北以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加为主,福建以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增加为主。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和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西藏、青海、北京和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黑龙江、甘肃、海南和青海7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4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湖北3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重庆、广东和浙江5个省(直辖市)。
根据1997年以来《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全国总用水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和工业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而农业用水则受气候和实际灌溉面积的影响呈上下波动、总体为缓降趋势。
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则有所减少。
按居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环境补水划分,2011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占8.5%,生产用水占89.6%,生态环境补水占1.9%。
在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林、果、草地灌溉,鱼塘补水和牲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2.8%,第二产业用水(包括工业用水和建筑业用水)占24.7%,第三产业用水(包括商品贸易、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机关团体等各种服务行业用水量)占2.1%。
用水消耗量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吸附、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灌溉用水消耗量为毛用水量与回归地表、地下的水量之差,工业和生活用水消耗量为取水量与废污水排放量及输水的退归水量之差。
2011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201.8亿m3,耗水率(消耗总量占用水总量的百分比)为52%。
农田灌溉耗水量2078.9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64.8%,耗水率62%;林牧渔业灌溉/补水耗水量283.8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8.9%,耗水率74%;工业耗水量354.0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11.1%,耗水率24%;城镇生活耗水量150.4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4.7%,耗水率30%;农村生活耗水量245.5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7.7%,耗水率85%;生态环境补水耗水量89.2亿m3,占用水消耗总量的2.8%,耗水率80%。
废污水排放量废污水排放量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
经调查统计分析,201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807亿t,其中大于30亿t的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四川10个省(自治区),小于10亿t的有天津、山西、内蒙古、海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用水指标 2011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54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29m3。
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15m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10,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78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198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2L/d。
与2010年相比,全国人均用水量、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城镇及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变化不大;按可比价计算,201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了7%和9%。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别为402 m3、465m3、531m3,即东、中部小,西部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76m3、154m3、191m3,西部比东部高近 1.5倍;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分别为383m3、365m3、522m3,依然是西部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50m3、87m3、69m3,呈东部小,中、西部大的分布态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东部大,中、西部小的分布态势。
从水资源分区看,南方4区各项用水指标均高于北方6区,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出1.7倍,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高出近45%。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人均用水量最高的是西北诸河区,最低的是海河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最高的是西北诸河区,较低的是海河区、淮河区、辽河区和东南诸河区;农田实际灌溉面积亩均用水量最高的是珠江区,较低的是海河区和淮河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的是西南诸河区和长江区,较低的是海河区、黄河区、辽河区和淮河区。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气候因素和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
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宁夏、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广西7个省(自治区),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383m3、1157m3、1025m3;小于300m3的有天津、北京、山西和山东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天津最低,仅174m3。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最高,为792m3;小于1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和浙江等12个省(直辖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20m3和22m3。
根据1997年以来《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人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410~450m3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