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引起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兴趣。
1.2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在人类文化和宗教中的重要性。
1.3 分配阅读材料:《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
第二章:文学作品分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2 学生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天堂与地狱的描绘。
2.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天堂与地狱形象对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章:宗教文化探讨3.1 教师介绍世界主要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观念的思考。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描述和信仰。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第四章:哲学思考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对于人类的意义,探讨其对人类行为和选择的引导作用。
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堂与地狱存在的不同观点和思考。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于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信仰。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堂与地狱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如何实践天堂与地狱概念的想法和计划。
5.3 教师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善、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宗教中的天堂与地狱概念进行比较研究。
6.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种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异同,并分享比较研究的结果。
6.3 教师总结学生的比较研究成果,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第七章:作品创作与展示7.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故事、诗歌或散文。
7.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对天堂与地狱的思考和感悟。
7.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案教学提纲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与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用寓言、用举例、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把握作者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培养热爱工作的态度。
检查学生出勤;提醒学生准备好上课所需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准备。
巡视、检查、提醒。
1、复习检查上周所学内容,讲评作业。
2、导入带领学生做一个关于“测试你的工作态度”的心理测试,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测试结果。
给出一些线索,让同学们猜猜是哪个人物:他是人类第一个亿万富翁他被称作“石油大王”比尔.盖茨把他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公布答案:洛克菲勒展示作者给儿子的38封家书: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呢?这与洛克菲勒的财富观和对子女的教育观息息相关——热爱工作、崇尚节俭,并热衷于慈善事业。
这些,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第三封信。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企业家是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第12课天堂与地狱比邻一、介绍作者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
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
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在商业界,提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
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学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正音释义:1.磐(pán )石:厚而大的石头。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学作品,引出本课的主题《天堂与地狱比邻》。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5.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或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估学生在主题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或相关视频资料。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与《天堂与地狱比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对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的阐述。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天堂与地狱比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短文、诗歌或剧本等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比邻》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免费下载】12语文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

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
如果洛克菲勒现在还在世, 通过观看视频,
他的身价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约 产生学习兴趣。 5
有 2000 亿——根据 2008 年的
《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
当时的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
的身价为 620 亿美元。
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
的奇迹的呢?
播放视频《洛克菲勒家族
延续的脉络及原因》。
学生活动
阅读全文,
概括各部分大
时间 安排
15
研讨探究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行动导向课改教案(学习情境)
然段):强调“工作是一种态
度”。
第四部分(第 25 自然段)
:结论——人生的天堂或地狱
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引导法)
问题: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 1.各学习组讨
(1) 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 发言题纲,各
她的女儿也考进了上海的一所 表达出来,激
大学。10 年间,她从来没有失 发学生“讲” 的兴趣,训练
业过,在雇主良好的口碑中先 学生的口语表
后服务过 20 多个家庭。最后, 达能力。
她被介绍给现在的雇主,成为
这个家庭 3 个家政服务员的主
管。面对记者的镜头,她说:
10 年前,她的梦想就是能够在
这个大都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苦用心是什么?单从这封信本 组出代发言表
身看,你认为洛克菲勒的儿子 上台发言,要
能理解父亲的用心吗?为什么? 求声音洪亮、
(2)作者在信中说:“工作是 态度认真,措
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 辞得当。
更多的内容。工作是所有生意 2.思考职业,
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 自由发言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并探讨文学作品《天堂与地狱相邻》的重要主题和教学方法。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善与恶、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增加学生们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分析《天堂与地狱相邻》的核心主题;- 探讨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判断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1. 首先,给学生介绍《天堂与地狱相邻》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上下文,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随后,每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作品主题的短文,包括对人性、道德以及天堂与地狱的思考。
鼓励学生从个人经历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寻找例证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4. 小组辩论: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就作品中的某个道德问题展开辩论。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论点,并能够相互倾听、回应对方的观点。
促进学生思辩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5.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作品的展示。
他们可以通过演讲、小剧场或其他形式将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呈现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展示不仅加深理解,还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 闭幕讨论:在教学结束前,开展一次总结性的讨论,让学生回顾他们在研究期间的体验和收获。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意见,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检查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辩论技巧;- 评估学生在展示中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在闭幕讨论中的反馈和建议,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激发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比邻这个话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课程主题介绍:天堂与地狱比邻课程目标介绍:探索天堂与地狱的关系,理解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和地狱的概念。
1.3.2 介绍课程主题:简述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概念和本课程的目的。
1.3.3 激发兴趣:分享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趣闻,让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比邻产生兴趣。
第二章:天堂的观念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堂的定义和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内容:天堂的定义和特点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的定义和意义。
2.3.2 讲解天堂的定义:详细解释天堂的概念和特点。
2.3.3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分享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天堂的理解和描述。
第三章:地狱的观念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狱的定义和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地狱的意义和价值。
3.2 教学内容:地狱的定义和特点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狱的定义和意义。
3.3.2 讲解地狱的定义:详细解释地狱的概念和特点。
3.3.3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分享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地狱的理解和描述。
第四章:天堂与地狱的关系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关系对人类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天堂与地狱关系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
4.3.2 讲解天堂与地狱的关系: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3.3 探讨天堂与地狱关系对人类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者以及小说的背景知识;2.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3.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2.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讲解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出示小说的封面,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小说的内容;2.引导学生回顾自己阅读过的名著,询问学生对于小说《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期待。
Step 2:了解背景知识(15分钟)1.分享小说的作者和作家的相关信息,如姓名、生平等;2.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Step 3:阅读和理解(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部分,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读后感;2.学生独立阅读小说的后续部分,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3.小组内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Step 4:主题和意义解读(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并提出相关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准备展示中的解读和观点;3.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Step 5:延伸拓展(10分钟)1.鼓励学生选择其他作品或名著,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和分析;2.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讨论和撰写读书笔记。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回答教师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六、教学反思:。
天堂与地狱比邻(中职)表格教案

二、导读
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 案
授 课 日 期
授 课 班 级
课 题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 学 目 标
了解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中的表意方式;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重 点 难 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中寓言、实例的作用
课 的 类 型
教 具
教 学 方 法
教学过程与
时间分配
教 学 内 容 与 步 骤
教法提示
一、导入
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洛克菲勒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洛克菲勒从小在家庭和学校就受到了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圣西门学说等启蒙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拥护进步政治与反对反动势力的正确立场,并树立起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他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这篇德语作文已经表现了这位17岁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所作的最初选择的严肃考虑。
少年洛克菲勒已经注意到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给自己的责任,他已经认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指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人生的天堂或地狱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内在涵义。
2.学习用寓言、举例、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把握作者获得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用以指导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题课文主题:热爱工作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1)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事物。
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
(2)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
授课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
授课过程
一、课文导入
(一)提问导入课文
1、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是谁?1910年,财富达到10亿美元。
2、被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是谁?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公司,与全盛时期控制了90%的全美炼油业。
3、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把谁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比尔·盖茨以其为榜样,在达到事业顶峰的壮年急流勇退,专心投入慈善事业2008年6月27日正式退出微软公司,并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尽数捐到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并说:“我心目中的赚钱英雄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洛克菲勒。
(二)简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国实业家、慈善家,洛克菲勒王朝开创者,以革命了石油工业与塑造现代慈善的企业化结构而闻名。
1870年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在全盛期他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美国第一位十亿富豪与全球首富。
另一方面,洛克菲勒在他人生的后四十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主要是教育和医药领域。
他出资成立洛克菲勒研究所,资助北美医学研究,广设学校,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与研究事业。
至今为止,在美国提起洛克菲勒家族,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
在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后辈不思进取,坐吃山空),而洛克菲勒至今已经绵延六代,仍然生机勃勃、如日中天。
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呢?这与洛克菲勒的财富观和对子女的教育观息息相关——热爱工作、崇尚节俭并热衷于慈善事业。
这些,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关于本文
《天堂与地狱比邻》这既是一封家书,又是一篇说理文。
这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家书中的第三封。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企业家,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2、初读课文
(1)梳理课文结构
寓言故事(第1至10段)工作对于人生的意义。
亲身经历(第11至19段)敬业对成功的意义。
三个石匠的故事(第20至23段)工作是一种态度。
叮嘱儿子(第24段)要视工作为一种乐趣。
(2)划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经商秘笈),重点划出。
(二)细读课文,把握重点
(1)寓言故事
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看书,小组之间进行对话表演。
并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提问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亲身经历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天堂的生活呢,作者提出了三个观点,请找出来。
1、工作是一种特权:
在工作中学到经商的方法;创造除去生活需要外的更多财富;可以发掘人的潜能,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而富有智慧。
2、工作是一种信念:
作者告诉自己的儿子要热爱工作,那作者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呢?作者的第一份工作时什么呢?
簿记员:抄抄写写、记记账的工作。
作者的这份工作辛苦吗?从哪里看的出来?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内容。
簿记员是一份枯燥、单调、乏味的工作,但是洛克菲勒从中学会了尊重数字与事实。
这一份简单、低层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三年半,在这其间,他感到无比的喜悦和着迷。
正是这种热爱工作的信念使他从一个小职员成
为企业家的关键因素。
而洛克菲勒的信念是来源于他对未来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呢?——成为巨富。
3、工作是一种态度:
石匠、同样工作也是单调、乏味的枯燥的,在同一份工作上,不同的工作态度会造成不一样的心理。
我们来看下这三份石匠是抱着怎样的工作态度来工作的,大家先看书,与同桌练习对话,注意揣摩石匠的心理、语气。
(3)核心思想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4)总结
1、用寓言故事引出: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
2、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热爱工作对人生职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3、用三个不同的石匠的工作态度,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着快乐与否。
4、结论:人生的天堂和地狱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三)课文研究
1、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单从这封信本身看,你认为洛克菲勒的儿子能理解父亲的用心吗?为什么?
希望儿子检视自己的工作态度,热爱工作,并从工作中学习经营自己的事业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能理解,作为一封家书,和自己的儿子谈论职业态度这个严肃的问题,作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寓言、故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使孩子倍感亲切而自愿接受父亲的观点。
2、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从中他获得了哪些收获?对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活都有哪些启迪?
我永远也忘不了做我第一份工作——簿记员的经历,那时我虽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得去上班,而办公室里点着的鲸油灯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着迷和喜悦,连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能让我对它失去热心。
而结果是雇主不断地为我加薪。
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完成的工作,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
学会感恩,学会从底层做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小组讨论
洛克菲勒在信中写道:“老实说我是一个野心家,从小我就想成为巨富。
”事实证明,洛克菲勒的“野心”实现了。
请你也谈谈自己曾经的“野心”和现在的“野心”,同时说说自己准备如何来实现这个“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