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试卷
初二语文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散文阅读一、《雨丝如期而至》阅读题:⒗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
(2分)答:⒘文中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4分)答:⒙本文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很有特点。
请以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为例,说说这样的语言表达有什么好处。
(3分)答:⒚第⑤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答:⒛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3分)答:二、《丰收岭绿岛》阅读题:16.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分)答:17.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18.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
(4分)答:19.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3分)答:三、《树知道》阅读题:15.第①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3分)16.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怀?(2分)17.第④自然段所写的娘家院子有何特点?在全文有什么作用?(4分)18.请结合文中杭州家里植物变化的过程,说说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5分)四、《乡情》阅读题:15.文章第(1)自然段连用“没”和“别无”写家乡是个穷乡僻壤,第(2)自然段又说“总觉家乡美”,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深意?(3分)16.本文主要写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这样专写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的目的是什么?(5分)17.第(6)自然段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18.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梦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期待和思想?(3分)初二语文散文阅读一、《雨丝如期而至》阅读题答案:⒗(2分)写出了丝丝雨声的稠密和石屋的小。
⒘(4分)雨下了,水多了。
于是水中精灵蛙便登场了,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⒙(3分)短句精练,表达了多个意象的重叠,在有限的字句中给人们以更加丰富的想象。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散文阅读训练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姓名毕飞宇①突然来了一场大暴雨。
②这场暴雨是在半夜来临的,我正在酣眠。
后来,电闪了,雷鸣了,再后来整个大地都被暴雨敲响,动静相当大。
暴雨之夜并不安静,但是,也许有人会同意我的观点,暴雨的吵闹声反而有助于睡眠。
③一觉醒来,空气清冽,令人神清气爽。
我们家门口的操场成了风景——那是一块平淡无奇的泥地,因为一夜的暴雨,被冲刷得平平整整,仿佛等待书写的一张白纸。
④孩子有孩子的狂野,这狂野就是破坏。
孩子见不得平平整整的雪地,也见不得平平整整的泥地。
但凡有平整的雪地和泥地,孩子一定要让它们铺满自己的脚印。
⑤但这个上午,我对平平整整的泥地动了恻隐之心。
我不想破坏它,相反,我要尽我所能地保护它。
我没有在操场上留下我的脚印,没有让操场布满疤痕。
⑥大约在午后,骄阳把湿漉漉的操场烤干了。
我光着脚,来到操场。
操场是滚烫的、松软的,当我踩在上面时,会留下我的脚印,但是,泥土没有被翻起来,操场上依然没有疤。
⑦我想在操场上写字,这个念头在刹那之间就产生了。
几乎就在同时,我决定了,写我父亲的名字。
⑧父亲的名字向来是一个忌讳,一个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无缘无故地使用父亲的名字。
我还要强调一点,我害怕我的父亲——因为忌讳,因为害怕,我决定写父亲的名字。
⑨我找来一把大锹。
现在,这把大锹就是我的笔。
⑩我目测了一下,把操场分成两半:上半部分,我要写一个扁扁的“毕”下半部分,我则要写一个扁扁的“明”。
⑪在开始书写之后,我意识到,操场的实际面积要比我估计的大得多。
我提着锹,用尽全力,几乎在奔跑。
有好几次,因为提大锹的角度有问题,我跌倒了。
但是,跌倒了又怎么样呢?什么也阻挡不了我对忌讳的挑衅,什么也阻挡不了我对恐惧的挑衅。
我心花怒放啊。
⑫我要说的是,我最终完成了我的杰作。
“毕明”那两个字被我用大锹“写”在了雨后的操场上。
我气喘吁吁,巨大的操场被我刻成了父亲的私章。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下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含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含练习及答案)------------------------------------------作者xxxx------------------------------------------日期xxxx精品语文资料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综合训练课后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大树和我们的生活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②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
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
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
2024 年下半年语文八年级散文阅读试卷

2024 年下半年语文八年级散文阅读试卷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纤巧(xiān qiǎo)B. 沉湎(chén miǎn)C. 憔悴(qiáo cuì)D. 沧桑(cāng sā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因为生病,所以没有参加这次比赛。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深受读者喜爱。
D. 我昨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看了很长时间。
3. 下列词语中,与“浩如烟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纷至沓来B. 奇峰异石C. 气壮山河D. 美不胜收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座山真高,仿佛直插云霄。
B.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C. 小明像一只小猴子,活泼可爱。
D.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
5. 下列句子中,用词准确、得体的一项是()A. 你看,他那傻乎乎的样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B. 她的表演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C. 他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让人很烦恼。
D.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让人热泪盈眶。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历史书籍。
B. 她说:“你今天的表现真棒!”C. 他看着窗外的景色,陷入了沉思。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科学知识。
7.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昨天去书店买了很多书。
变换后:昨天他去了书店,买了很多书。
B. 原句:她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
变换后:她每天按时完成作业。
C. 原句:老师表扬了他的学习成绩。
变换后:老师表扬了学习成绩。
D. 原句:他非常喜欢听音乐。
变换后:他喜欢听音乐。
8. 下列句子中,用词恰当、准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B. 这篇文章的内容非常丰富,引人入胜。
C.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让人陶醉。
D. 他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旧土宁新路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
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发黄,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我担心老成这般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墙,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
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
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我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你是不是打算你住几年,就不管儿孙了?!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
父亲在这房子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年多了,如今他的孙子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个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死寂、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了,其实不然,如若泼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这喝了水,被水唤醒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
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
八年级语文散文阅读题_答案添加版

1.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作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印迹。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绒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参考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
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
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4分)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2分)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8分)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
请你选择具有南京(含郊县)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半亩方塘①有田的地方,就会有塘。
往往蓄了半塘的水,摇曳着几柄荷叶,散着清香。
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
鸟从田野的上空飞过,它就照出鸟的影子,牛在塘堤上啃草,它就照出牛的模样。
鸟从空中望见了自己俊巧的身影,斜斜地飞下来,掠过水面,用飞翔的微风轻轻地扇出几道涟漪,算是一番谢意;而那走上堤来的牛,并没有领会塘的美意,只是低了头一味地啃食着草,不停地甩转着尾,驱赶身上的蚊蝇。
塘知道,还有更多的田等着吃了草的牛去耕耘。
鸟从上空飞走了,水中仍是一方蓝天白云;牛从堤坝走过去了,。
一片落叶飘舞而下,像一只蝴蝶扑浮在水面上,那是告诉她春夏的逝去,秋冬的来临。
②农人操心的是让田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塘操心的是让自己四季满盈。
下雨的时候,鸟也会躲进堤上的稻草垛里,对着潇潇幕雨怨声叽叽。
但是塘却开放自己,拥抱每一颗雨滴。
那来自四面八方的污泥水更是流归到这田野的大海。
带泥的雨水流下堤来,污染了塘,清亮的一塘水一时浑浊不堪。
但是塘知道,要获得就会有牺牲。
不过不要紧,几天的风吹草动,波澜微惊,那一塘的水又会澄明如镜。
她将污泥埋进心底,而将明净奉献田原。
如果秋天的雨水还不能让她蓄满,还有冬天飞雪的晶莹。
枯草上的积雪融化。
冰凉而洁净的雪水又悄悄溶进了塘水中,涟涟的水波是清冷的光影。
③正是这一塘的清水,浇灌了一亩又一亩的庄稼。
春天到了,。
清亮的塘水就会一路歌声顺着沟渠流进田野,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
在干旱的日子里,天空中无一丝雨,禾苗枯焦,农人的心一如那枯卷的草帽,塘也不惜流尽自己最后一滴水。
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④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次脚,如果人们在冬天为她挖一次淤泥,她更会感激不尽,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堤的青草,夏天塘里会长出美味的菱角,冬天也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藕。
⑤只有这半亩方塘,有着日的光亮,月的清阴。
在那如梦的星辰里,晚风送来的蛙声是它为疲惫的人们准备的夜眠曲似的唱吟。
⑥只要有田野,就会有塘,长着几朵青青的荷叶,映着一片明净的光影。
如果有人路过,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6.文中两处内依次选填句子恰当的一项是:()(4分)①塘堤上是一处处踩跨的蹄痕③人们就会抽取她一年的积蓄②一处处踩跨的蹄痕在塘堤上④她就让人们抽取一年的积蓄A.①③ B.②③ C.①④D.②④7.注意对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简要分析每组两个句子间的关系。
(8分)(1)①像一面掉在田野里的镜子,照映着四季的时光。
②一块块水田就如一方方明镜,照映着人们一年之计的春耘。
(2)①从干裂的塘底里流着的最后一脉水,就像她的血。
②不可随意举一块泥土丢进方塘,因为那是田野的一颗明亮的心。
8.阅读下面链接的材料,结合对文章第④段的理解,你能发现方塘与松树有什么共性?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不超过20字)(5分)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和感悟。
(100字左右,10分)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0-14题野菊花陈创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
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
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
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
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⑧她不固守现状。
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
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
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
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10.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
(5分)答:11.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答:12.④⑤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6分)答:13.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答:14.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散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1.写“赞美哈尔滨人”,得1分;如写“赞美哈尔滨人的精神”,得2分;如写“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得3分。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每空1分3.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写出1句得2分,写出2句得3分)4.①点明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得1分;说出其表达效果,得2分。
②点明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得1分;说出其表达效果,得2分。
5.写出南京的景或物的名称,得1分;表现景或物的特征,得1分;准确表达喜爱、赞美之情,得1分;语言畅通、优美,得1分。
6.C7.(1)要点:“一方方明镜”是“一面镜子”奉献的结果,是方塘由惠及自然而造福人类。
(2)要点:方塘是田野的“心”,塘底里的最后一脉水便是她的“心血”,为人类她确实做到了呕“心”沥“血”,竭尽全力。
8.要点: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