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测绘
如何进行海洋测绘与海图制作

如何进行海洋测绘与海图制作海洋测绘与海图制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对于航海、渔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洋测绘的基本原理、常用的测量方法以及海图制作的流程与技术。
一、海洋测绘的基本原理海洋测绘是通过测量海底地形、水深和海洋地图等数据,对海洋进行精确地勘测和测量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包括测量仪器的选择、观测方法的确定和数据处理的技术。
1. 海底地形测量海底地形测量通常通过声纳测深仪进行,该仪器可以发射声波并测量它们从海底反射回来的时间,进而计算出水深。
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大范围的海底地形,但对于复杂地形或浅水区的测量有一定局限性。
2. 水深测量测量水深的方法主要包括测深船和测深杆。
测深船通常配备有精密的水深测量仪器,可以实时显示水深数据,并绘制地形剖面图。
而测深杆则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测量工具,通过将杆子垂直放入水中,测量出杆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来推测水深。
3. 海洋地图绘制海洋地图是基于测深数据绘制的专业地图。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测得的水深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如在图中标注水深等信息,并将其与其他地理信息进行结合。
现代技术使得海洋地图的绘制更加精确和多样化,如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海洋测绘的常用方法海洋测绘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多波束测深、激光测深和地下水位测量等。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广泛应用的方法。
1. 多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利用多个声纳束的重叠区域来测量水深。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水深图像,并能够实时获取地形信息。
多波束测深在近海和浅水区域的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激光测深激光测深利用激光束在水下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时间来计算水深。
这种方法具有高精度和快速测量的特点,常用于航道测量和水下建筑物的勘测。
3. 地下水位测量地下水位测量主要用于测量海岸线附近的水位。
通常使用压力传感器或浮标来测量水位的变化,进而推测出水面的高度和变化。
三、海图制作的流程与技术海图制作是根据测深数据和其他地理信息制作专业的航海图。
海洋测量

海洋测绘海洋测绘(Hydrographic Survey and Charting)是海洋测量和海洋制图的总称。
其任务是对海洋及其邻近陆地和江河湖泊进行测量和调查,获取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编制各种海图和航海资料,为航海、国防建设、海洋开发和海洋研究服务。
海洋测绘的主要内容有:海洋大地测量、水深测量、海洋工程测量、海底地形测量、障碍物探测、水文要素调查、海洋重/磁力测量,海洋专题测量和海区资料调查;以及各种海图、海图集、海洋资料的编制和出版,海洋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应用。
海洋测绘特点:1、陆地上所测定点的三维坐标是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仪器设备分别测定的,但在海洋测量中垂直坐标是和船体的平面位置同步测定的。
2、陆上的测站点与在海上的测站点相比,可以说是固定不动的。
但海上的测站点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的。
3、在陆地测量中一般必须使用电磁波信号,而在海水中,则采用声波信号。
4、陆地上测定的是高程,即某点高出大地水准面多少,而在海上测定的是海底某点的深度即其低于大地水准面或水深基准面多少。
5、在陆地的观测点往往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得到一组观测值,经平差后可得该组观测值的最或是值。
但在海上,测量工作必须在不断运动着的海面上进行。
6、陆地地形测量及工程制图大多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而海洋制图还有墨卡托、UTM投影等,尤其海图投影基本采用墨卡托投影。
海洋测量的任务既可以是科学任务,如研究地球的形状、研究海底地质构造的运动、海洋环境等,也可以是一些实用任务,如自然资源的勘探与海洋工程、航运救捞与航道、近岸工程、渔业捕捞划界等等,具体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水面的测定、大地控制与海底控制、定位、测深、海底地形勘测、制图与MGIS等等。
海底地形测绘涉及到常用的规范主要有:《海道测量规范》、《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国海图图式》、《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水深测量经历的发展阶段:测绳重锤测量(点测量)——>单频单波束测深(点测量)——>双频单波束测深(点测量)——>多波束测深(面测量)——>机载激光、遥感测深(面测量)。
海洋测绘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1)海洋测绘/海洋测绘学:研究海洋定位、测定海洋大地水准面和平均海面、海底和海面地形、海洋重力、海洋磁力、海洋环境等自然和社会信息的地理分布,及编制各种海图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2)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包围大陆和岛屿的广大连续的含盐水域,是由作为海洋主体的海水水体、溶解和悬浮其中的物质、生活于其中的海洋生物、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围绕海洋周缘的海岸和海底等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3)海岸带:海陆交互的地带,其外界应在15~20m等深浅一带,这里既是波浪、潮汐对海底作用有明显影响的范围,也是人们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内界,海岸部分为特大潮汐(包括风暴潮)影响的范围,河口部分则为盐水入侵的上界。
(4)海岸线:近似于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的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
(5)潮上带(海岸):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里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风暴潮时才被淹没,故又称为潮上带。
⑹潮间带(海滩):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故又称为潮间带。
(7)潮下带(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为潮下带。
(8)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也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
通常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及海沟组成。
(9)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大陆架外缘)为止。
(10)内海:亦称内水,指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
(11)领海:沿海国主权之下的、与其陆地或内海相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
(12)领海基线: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
(13)毗连区:一种毗连国家领海并在领海外划定的一定宽度、供沿海国行使关于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方面管制权的一个特定区域。
(14)大陆专属经济区: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介于领海与公海之间,具有特定法律制度的国家管辖水域。
(15)绝对精度(点位精度):指确定的点相对于某一参考点或坐标系的可靠性,属于外符合精度。
海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海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广阔的一部分,其广阔性和复杂性使得海洋测绘成为探索和理解海洋的关键。
海洋测绘是一门专门研究海洋地貌、水深、地壳形变等海洋特征的科学和技术领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海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海洋测绘的基本原理1. 大地测量原理在海洋测绘中,大地测量是基础和核心。
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上的点位,确定其位置坐标和高程信息。
在海洋测绘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确定测量点位,进而确定海洋地形和海底地貌。
2. 测距原理测距是海洋测绘中的关键问题。
目前常用的测距方法有声速测距、电磁测距和光学测距等。
其中,常见的声速测距方法是利用声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通过发送声波信号测量声波的传播延时和回波信号的强度,从而计算出水深。
3. 影像测量原理影像是海洋测绘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海洋的遥感影像,利用影像处理和解译技术,可以获取海洋地貌、水流、水温等多种信息。
二、海洋测绘的方法1. 潜水器法潜水器法是通过潜水器和水下摄像设备获取海底地貌和水下生态信息的方法。
潜水器可以搭载相机、声纳等设备,通过船载操作控制潜水器下潜到一定水深处进行测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浅海测绘,可以获取高精度且详细的海底地貌信息。
2. 声学测量法声学测量法是利用声速测距原理获取海底地貌和水深的方法。
通过发送声波信号,测量声波的传播延时和回波信号的强度,从而计算出水深和海底地貌。
这种方法适用于远洋海域的测距测深,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精度。
3. 卫星遥感法卫星遥感法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海洋信息的方法。
通过卫星上搭载的多光谱影像仪、合成孔径雷达等设备,可以获取大范围的遥感影像。
通过影像处理和解译技术,可以获取海洋地貌、水流、水温等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海洋测绘,具有广覆盖和快速获取信息的特点。
海洋测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海洋测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概念定义海洋测绘是指利用各种测量技术和仪器对海洋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记录,以获取海洋地理信息、海底地形、水深、水质、潮汐、海流等数据的科学和技术活动。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测量学、地理学、地图学、地球物理学、遥感技术等多个领域。
2. 重要性2.1 对航海安全的重要性海洋测绘提供了准确的水深和地形数据,这对于航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海洋测绘可以制作出详尽的航海图,帮助船只规避障碍物,避免搁浅或碰撞事故。
此外,还可以预测潮汐和海流等信息,为船只规划最佳航线。
2.2 对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海洋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库之一,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以及渔业资源等。
通过海洋测绘可以获取到准确的地质和地形数据,帮助人们找寻和开发海洋资源。
同时,海洋测绘还可以提供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为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3 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海洋测绘可以获取到水质、海底地形等信息,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通过监测水质变化和海底地形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2.4 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研究海洋对于了解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测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为科学家进行海洋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3. 关键概念3.1 海底地形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是海洋测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使用声纳、多波束浴缸、卫星雷达高度计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到准确的水深和地形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制作航海图、进行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海洋测绘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通过测量水体中的溶解氧、盐度、温度、pH值等指标,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污染物质。
水质监测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3.3 海流观测海流观测是指对海洋中的水流进行观测和记录。
通过使用漂流器、声纳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到海流的速度、方向等信息。
海洋测绘知多少

硬核科普Ocean World2019硬核科普Ocean World2019仕么是;®海洋测绘是海洋测量和海洋制图的总称。
其任务是对海洋及其邻近陆地和江河湖泊进行测量和调查,获取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编制各种海图和航海资料,为航海、国防建设、海洋开发和海洋研究服务。
海洋测绘的主要内容有:海洋大地测量、水深测量、海洋工程测量、海底地形测量、障碍物探测、水文要素调查、海洋重/磁力测量,海洋专题测量和海区资料调查;以及各种海图、海图集、海洋资料的编制和出版,海洋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应用。
闲话少说,让我们先看看海洋测量通常有哪些内容吧!4、海港工程测量海港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的测量。
为海港工程建设提供资料,保证工程按设计竣工和进行有效的管理。
2、军事海洋测绘为满足国防建设和军队作战需要,研究对海洋和江河湖泊水域及其沿岸地带进行测量和制图的理论和技术。
其成果主要为作战、训练、航行安全和海洋军事工程的建设提供保障,还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军事海洋测绘主要包括海洋大地测量、海道测量、海底地形测量和海图制图。
3、海道测量为保证舰队战斗行动和航行安全对海洋和江河湖泊所进行的测量和调查。
包括港湾测量、沿岸测量、近海测量和远海测量。
获得的各种资料主要用于编制航海图。
4、测深仪器测量地球表面水体深度的仪器。
广泛应用于海洋测量和海洋考察工作中。
有测深杆、水轮、回声测深仪、多波束测深系统、遥感测深系统和磁测深系统。
5、水声定位系统使用水下声标(应答器)测定舰船或其他目标相对位置的系统。
由固设于海底的水下声标和船上的换能器、接收发射机及其终端所组成。
具有携带方便、独立使用和定位精度较高等优点。
主要用于海洋大地测量和海洋工程测量,也可用于扫布雷和打捞定位。
6、海底地形测量测量海底起伏形态的方法。
是陆地地形测量在海洋上的延伸。
其内容包括获取海底地貌形态信息,探测海底沉积物的分层结构,收集露出水面、悬浮水中或固定于底土的植物等,为编制海底地形图提供基本资料。
海洋测绘

海洋测绘是海洋测量和海图绘制的总称,其任务是对海洋及其邻近陆地和江河湖泊进行测量和调查,获取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编制各种海图和航海资料,位航海、国防建设、海洋开发和海洋研究服务。
海洋:地球表面包围大陆和岛屿的广大连续的含盐水域。
海岸: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由海岸、海滩、水下岸坡组成大陆专属经济区:为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介入领海与公海之间,具有特定法律制度的国家管辖水域大陆架:沿海国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海洋测量工作:海洋重力测量、磁力测量、海水面的测定、大地控制和海底控制测量、定位、测深、海底地形测量及地貌地质探测、海图编制、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大地测量:研究大地控制点网及确定地球形状大小,研究海面形状大小变化的科学海面控制网包括以固定浮标为控制点的控制网、海岸控制网、岛屿控制网以及陆地控制网水文观测:在江河、湖泊、海洋的某一点或断面上观测各种水文要素,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工作。
在江河、湖泊中观测的主要内容:测量水深、水位、流向、流速、流量、冰情、水的比重、含沙量、水色、透明度、水的化学成分;在海洋中主要观测海流、潮流、潮汐、波浪、盐度、密度、温度及气象等潮汐:受月球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海水产生一种规律性的升降运动潮差:两个相邻的高潮和低潮的水位高度差。
大潮在农历初一十五后二三日出现,农历初八、二十二后二三日出现潮汐观测:水尺验潮、井式自记验潮仪验潮、超声波潮汐计验潮、压力式验潮仪验潮、GPS 在航潮位测量、海洋声速P77 平均海水面P109海图深度基准面航海保证率=高于基准面的低潮次数/低潮总次数*100% 我国>95%海底地形测量:测量海底起伏形态和地物的工作,测量区域分为海岸带、大陆架和大洋布设测线,测线:测量仪器及其载体的探测路线,分为计划测线和实际测线、考虑因素有测线间隔和测线方向测线间距的推荐准则:单波束回声测深仪的测量间距;侧扫声呐的测线间隔;多波束的测线间隔;机载激光测线间隔;检查测深线间隔测深线方向基本原则:有利于完善地显示海底地貌;有利于发现航行障碍物;有利于工作Snell法则:sinA1/C1=sinA2/C2=p,当声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声线向上弯曲并经海面反射;当声速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时,声线弯向海底并经海底反射。
海洋测绘水深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海洋测绘水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的操作流程,并了解水深测量归算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1月20日实验地点:某沿海水域三、实验器材1. 多波束测深系统2. 测深仪3. 控制船4. 辅助船只5.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原理水深测量是海洋测绘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采用声波测量原理。
声波在水中传播时,由于水的密度和声速的变化,能够准确测量出水深。
多波束测深系统通过发射声波,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根据声波往返时间计算出精确的水深数据。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多波束测深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 确认测深仪的校准状态。
- 准备实验记录表。
2. 定位与布设- 使用GPS定位系统确定实验区域的坐标。
- 在预定区域布设测线,并标记起点和终点。
3. 测深操作- 将多波束测深系统放置在控制船上,启动系统。
- 通过船上的导航系统控制测深系统沿预定测线进行测量。
- 在测量过程中,实时记录水深数据。
4. 数据处理- 将测得的水深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初步处理。
- 根据声速、水温、盐度等参数对水深数据进行修正。
- 将修正后的水深数据绘制成水下地形图。
5. 归算- 确定平均海水面和深度基准面。
- 对水深数据进行归算,得到实际水深。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深数据- 通过多波束测深系统,成功获取了实验区域的水深数据。
- 数据显示,该区域水深变化较大,部分区域水深超过30米。
2. 水下地形图- 根据测得的水深数据,绘制了实验区域的水下地形图。
- 地形图清晰地展示了海底地貌特征,如浅滩、深沟等。
3. 归算结果- 通过归算,得到了实验区域的实际水深数据。
- 实际水深与测得水深基本吻合,说明实验结果可靠。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海洋测绘水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了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岸:就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地带。
海岸线:是近似于多面平均大潮高潮的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
海洋地形分为:海岸带、大陆边缘和大洋底。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的地带。
组成:海岸、海滩及水下岸坡。
大陆边缘:是大陆和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
组成: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及海沟。
大洋底:是大陆边缘之间的大洋全部部分。
组成: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2.海洋资源:海洋能;海洋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3.海洋测绘的主要内容:海洋大地测量、水深测量、海洋工程测量、海底地形测量、障碍物探测、水温要素钓场、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洋专题测量、海区资料调查;以及各种海图、海图集、海洋资料的编制和出版,海洋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应用。
4.海洋测量的特点:①海洋测量中垂直坐标(即船体下的深度)是和船体的平面位置同步测定的;②在海洋测量中测量的作用距离比陆地上测量的作用距离长得多,一般在海洋中测量的作用距离50~500km,最长的达1000km 以上;
③海上的测站点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测定的,因此测量工作往往采取连续观测的工作方式,并随时要将这些观测结果换算成点位,观测精度低;
④在海水中,应采用声波作信号源,声速熟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影响;
⑤在海上测定的高程是海底某点低于大地水准面多少;
⑥在海上测量工作必须在不断运动的海面上进行,就某点而言无法进行重复观测。
5.海洋测绘的任务:①科学任务:一是为了研究地球形状提供更多的数据资料;二是为研究海底地质的构造运动提供必要的资料;三是为海洋环境研究工作提供测绘保障。
②实用性任务:主要指的是对各种不同的海洋开发工程,提供它们所需要的海洋测量服务工作。
服务对象:海洋自然资源的勘测和离岸工程;航运;救援与航道;济南工程;渔业捕捞;其他海底工程(海底电缆);海上划界;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6.海洋测量分为: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水面的测定,大地控制与海底控制测量、定位、测深、海底地形勘测和制图等
7.海洋控制网包括:以固定浮标为控制点的控制网,海岸控制网,岛屿控制网,岛屿-陆地控制网。
海底控制点:由固设与海底的中心标石和水声照准标志组成。
海底控制点/网坐标测定:①海底控制点定标;②海底控制点测定。
已知控制点,确定目标须满足:①测量船必须位于作为海底控制点的水声声标的有效位置;②至少需要三个这样的控制点
8.与海洋测量密切相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海水透明度、水色、抄袭、潮流以及海洋波动。
9.潮汐:受月球和太阳吸引力的作用,海水产生一种规律性的升降运动。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上各点距离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引起海绵升降现象。
潮高:从某一基准面量至海绵的高度。
潮差:两个相邻的高潮和低潮的水位高度差。
潮汐观测:通常称为水位观测,又称验潮。
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地的潮汐性质,应用所获得的潮汐观测资料,计算该地区的潮汐调和常数、平均海平面、深度基准面、潮汐预报以及提供不同时刻的水位改正数,供给有关军事、交通、水产、盐业、测绘等部门使用。
方式:水尺验潮;井式自记验潮仪验潮;超声波潮汐计~ ;压力试验潮仪~ ;GPS在航潮位测量。
1.海洋声学:主要是研究声波在海洋中传播的特性,规律和利用声波探测海洋的科学。
是海洋学和声学的边缘科学,也是物理海洋学的分支。
基本内容:①生在海水中传播的规律和海洋环境条件对声传播的涌向,包括不同水文和地质条件下声波的传播规律,海水对声的实收,声波的起伏,散射和海洋噪声等;②利用声波探测海洋;③海洋声学技术和仪器
海水中的声速:随温度、盐度和压力↑而↑,是压力或深度的线性函数,温度、盐度的非线性函数。
可以用声速剖面来描述。
声速剖面:亦称“声速垂直分布”,反映的是声速沿深度的变化规律。
声波减弱的因素:①几何衰减,②散射衰减;③海水对声波的吸收
2.声波传播特性:①声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或同一种介质性质发生变化时会发生发射和折射,且符合反射、折射定律;②由于海洋中每点的温度、盐度以及压力是不同的,因而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声速也是变化的,声波穿过不同的水层而产生折射和反射现象,且服从折射定律。
折射后的声线是向声速减小的方向弯曲。
③声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也会发生反射。
声速获得方法:直接法,间接法。
直接法:就是利用声速剖面仪直接测定声速。
凡通过测量声速在某一固定距离上传播的时间或相位,从而直接计算该深度层海水胜诉的方法均称为直接声速测定。
有:脉冲时间法,干涉法,向违法和脉冲循环法等。
3.垂直基准:陆地高程与海洋深度都需要固定的起算面,统称这些垂直坐标的参考面为垂直基准。
包括:高程基准和水深基准。
平均海平面:指某一海域一定时期内海水面的平均位置。
是大地测量中的高程起算面。
4.声纳:是利用水下声信息进行探测、识别、定位、导航、和通信的系统。
分为: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
作流程基本组成:声信号,传播介质,被探测目标,声纳设备。
主动声纳流程:发生系统发射携带一定信息的声信号,在海水中传播时如遇到障碍物,产生回声僧信号;在某一方向上的回声信号传到接收基阵,并将其转为电信号,经处理器处理后送到判决其,根据预先确定的原则,最后显示判断结果。
被动声纳流程:通过接受被探测目标的辐射噪声,来实现水下目标探测。
5.水声定位系统:通常由船台设备和若干水下设备组成。
船台设备包括:有发射接收和测距功能的控制显示设备,置于船底或船后“拖鱼”内的换能器以及水听器阵。
水下设备主要是声学应答器基阵。
定位方式:测距和侧向。
换能器:是一种声电转换器。
水听器:本身不发生声信号,只接受声信号。
应答器:既能接收声信号,还能发生不同于所接受声信号频率的应答信号,是水声定位系统的主要水下设备。
6.回声测深仪: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测量水体深度的技术。
原理:声波在均匀介质中做匀速直线传播,在不同界面上产生反射,利用这一原理,选择对水的穿透能力最佳、频率在1500Hz附近的超声波,在海面垂直向海底发生声信号,并记录从声波发生到信号由水底返回的时间间隔,通过模拟或直接计算,测定水体的深度。
过程:安装在测量船下的发生换能器,垂直向水下发射一定频率的声波脉冲,以声速C在水中传播到水底,经反射或散射返回,被接收机换能器所接收。
设时间为t,换能器吃水深D,水深H=1/2Ct+D
组成:发电机,接收机,发射换能器,解说换能器,显示设备,和电源部分。
7.机载激光测深原理:激光器产生并发生一束离散的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最终被接受器所接受。
接收器准确的测量光脉冲从发生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
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机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
鉴于光速是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
8.测线布设考虑因素:测线间隔、测线方向。
测深密度:指同一测深线上水深点之间所取的间隔。
测深线的间隔:主要根据对所测海区的需求、海区的深度、底质、地貌起伏的状况,以及测深仪器的覆盖范围而定。
布设方向基本原则:①有利于完善的显示海底地貌;②有利于发现航行障
碍物;③有利于工作。
对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激光测深和其他扫海系类还要考虑测量载体的机动性,安全性,最小的测量时间等问题。
9.水位改正:是将测得的瞬时深度转化为一定基准上的较为稳定数据的过程,是海道测量测深数据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的:尽可能消除侧身数据中的海洋潮汐影响,将测深数据转化为以当地深度基准面为基准的水深数据。
深度基准面:定义在当地未定平均海平面之下,使得瞬时海平面可以但很少低于该面。
在海道测量中比较常用的基准一般采用当地深度基准面,我国目前法定的深度基准面是理论深度基准面。
9.卫星海洋遥感:以海洋及海洋带作为检测对象的遥感技术,包括电磁波遥感和声波遥感。
卫星海洋遥感是以为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分支学科。
声波遥感应用于:海洋动力学、海洋天气与气候,渔业研究以及海洋服务和污染检测。
电磁波遥感应用于:测得海水中叶绿素等的浓度,测量浅海海底地貌和岛礁,探测海洋温度、海流、盐度等性质与现象。
1.海洋工程测量包括:海岸工程、近岸工程、深海工程、水下工程等。
按用途分为:港口工程、堤坝工程、管道工程、隧道工程、疏浚工程、救捞工程,及蔡康、能源、综合利用等。
2.港口工程测量指: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的测量工程。
内容:①设计阶段:控制测量、底质测量、水文观测和港口资料调查等;②
施工阶段: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建筑物设计位置和高度的放样测量,竣工测量和施工中的变形观测等;③管理阶段:港口工程建设后的测量工作,包括沉降观测、位移观测和倾斜观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