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介绍,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解释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解释导读:徐庶进曹营歇后语《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谋人奇士,诸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武圣关羽和风华绝代的周瑜。
其中还有一位特殊的谋才——徐庶,作为忠臣孝子的典范亦为后世留下一则歇后语而垂千古。
你知道吗?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释】用以比喻不善言谈或是惜语如金的人。
一、关于“徐庶进曹营”的故事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
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
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
单福是其假托之名。
”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
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
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
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
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
这就是着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二、关于这则故事想到的`一切徐庶,字元直,原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长社县人。
三国时蜀汉人物,后归曹魏。
徐庶本名福,是姓单人家的孩子,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
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
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
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
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
徐庶进曹营的故事

徐庶进曹营的故事徐庶,字元直,荆州南阳人,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重要谋士之一。
他以忠诚、智慧和谦逊著称,被后世誉为“卧龙”。
而他进入曹营为内应,为蜀汉出谋划策,更是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徐庶原为曹操手下的幕僚,但他心系蜀汉,一直怀抱着报效国家的愿望。
于是,当时蜀汉丞相刘备派人招揽他时,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曹操,投奔了刘备。
后来,他又在诸葛亮的推荐下成为了蜀汉丞相庞统的幕僚,为蜀汉出谋划策。
在蜀汉丞相庞统去世后,徐庶便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重要谋士。
而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过程中,徐庶则成为了一位关键人物。
他深知曹魏内部情况,因此,他主动提出了进入曹营为内应的计划。
当时,曹魏内部正发生了一些变故,而诸葛亮正好需要一些内应来帮助他顺利渡过难关。
于是,徐庶便主动请命,前往曹魏为蜀汉出谋划策。
他深知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条道路,因为他心系蜀汉,心系国家。
徐庶进入曹营后,他以其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谋略,成功地为蜀汉出谋划策,为诸葛亮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他在曹营内部深得信任,成功地为蜀汉带来了许多重要情报,为蜀汉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最终,得益于徐庶的内应之计,蜀汉成功地渡过了难关,取得了重大胜利。
而徐庶也因为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成为了蜀汉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徐庶进曹营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忠诚和智慧,更是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君爱国的真谛,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他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徐庶进曹营的故事,是三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
身在曹营心在汉意思

身在曹营心在汉意思一、身在曹营,指身处敌对势力,心系归宗当我们提到“身在曹营心在汉”,意思是指一个人身处敌对势力,但内心却归属于自己的家族、国家或团体。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和思想观念。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曹营”和“汉”。
1. 曹营“曹营”一词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指的是曹操的势力范围。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才智过人,一统北方。
他的势力庞大,对抗的是以刘备为首的汉朝复兴势力。
2. 汉“汉”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长久的一个朝代——西汉和东汉。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新的王朝。
这个王朝以其强大的统一和开放的政策而闻名于世。
东汉时期,朝廷逐渐衰弱,但汉朝的思想和文化却深深影响了后世,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可能表达方式1. 意志力的选择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所属的势力保持忠诚,并在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这种心态和选择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自律性。
2. 忠诚而表达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意味着对曹营就毫无贡献或反对的态度。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忠诚表达内心诉求,以期改变曹营思维,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3. 不动声色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或维护内心的归属感,会选择不露声色。
这是一种隐藏心迹的方式,常常在特殊的环境下使用。
4. 不改本色无论身在何处,内心的深处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格和思想,不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这种独立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重要性和影响1. 保持独立思考和价值观身在曹营心在汉,可以帮助我们在外部压力和诱惑下保持独立的思考和价值观。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和评估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和情况。
2. 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当我们身处一个与自己内心价值观冲突的环境时,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成为了保护自己利益和尊严的一种方式。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中考考点整理

三国演义名著阅读中考考点整理中考名著《三国演义》考点大集合文体: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概况: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主要内容:以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主题思想: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们渴求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重义守信、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人物性格:曹操:阴险狡诈,妒忌贤才。
诸葛亮:深谋远虑,忠心耿耿。
精彩章节:草船借箭,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兵败走麦城,空城计,白帝城托孤。
艺术特色: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广泛地搜集了相关的神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斐松的注解。
根据知识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的“七实二虚”的历史小说。
中考语文 | 名著阅读:《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它从东汉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记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描摹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群众对政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徐 庶进曹营歇后语及三国演义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及三国演义歇后语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和智慧。
其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歇后语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
徐庶原本是刘备的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屡建奇功。
然而,曹操以徐庶母亲为由将其诱骗至曹营。
徐庶是个大孝子,为了母亲不得不前往。
但他深知曹操奸诈,自己到了曹营也决不为其效力。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一歇后语,形象地表达了徐庶身处曹营心在汉的无奈和坚守。
除了徐庶的这个歇后语,《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经典的歇后语,它们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展现了复杂的情节。
比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
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合,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
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因为黄盖是东吴的老臣,诸多将领纷纷求情,周瑜才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
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的赤壁惨败。
这句歇后语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的默契和智谋。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则凸显了张飞性格中粗中有细的一面。
张飞向来以勇猛无畏著称,给人的印象是个大老粗。
但让他做穿针这样细致的活儿,那可真是为难他了,只能瞪大了眼睛干着急。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说的是诸葛亮在周瑜死后前往东吴吊唁。
虽然表面上悲痛万分,实则是为了稳定孙刘联盟,消除东吴对刘备一方的疑虑。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反映了曹操在战争中的犹豫不决。
鸡肋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但扔掉又觉得可惜,这正如同曹操当时面临的战局,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蒋干自以为是,想要在曹操面前立功,自告奋勇去劝降周瑜,结果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盗回了假书信,导致曹操错杀了蔡瑁、张允两员水军大将。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问题:答案:关羽【相关阅读】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本是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
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之后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
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关羽也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
关羽因立誓保护哥嫂,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
曹操十分敬重关羽,此后对关羽礼遇有加,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在之后演化为为臣忠义的代表。
其忠义形象在之后历朝历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时期更被称颂至极致,被清朝皇帝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
另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透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
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推荐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
曹操的谋士荀彧,有王佐之才,其一生为曹操出谋划策,举荐人才。
为曹操远征指定战略蓝图,亦在曹操出征时为曹操镇守疆土。
曹操初年,反暴臣董卓,救献帝于危难,可谓乱世的一位爱国英雄。
荀彧本质是一位忠汉臣子,他对曹操的支持是因为他认为曹操是保卫汉朝的英雄。
然而之后,随着曹操发展壮大,曹操的个人野心逐渐膨胀并表现出来。
最后在公元212年,曹操欲进封魏公,询问与荀彧,遭到了荀彧的坚决反对。
什么进曹营一言不发有什么典故

什么进曹营一言不发有什么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为刘备谋士,辅佐刘备对立曹操。
曹操将徐母挟制到曹营,并假借徐母的名义写信召徐弃刘奔曹。
徐母以为他变节刘备,怒恨而死。
徐庶深感刘备知遇之恩,从此他在曹营对政事一直一言不发。
”这段故事衍生出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徐庶本来一直辅助刘备,帮助刘备治理新野,并先后出计帮刘备打败曹军。
曹操吃了亏,觉得这不是刘备的本事啊。
就打听了一下,知道是徐庶帮刘备出的主意,很欣赏徐庶。
派人招揽不成,这时程昱出了个主意,说徐庶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何不派人把徐母骗到许都来呢,这样就不愁徐庶不归降了。
于是曹操派人以徐庶的名义把徐母骗到许昌。
徐庶无奈,只能跟了曹操,但临行前,身刘备保证,绝不帮曹操出任何主意。
徐庶来到曹操这里后,徐母发现上了当,很生气,说徐庶不应该因为老母而放弃忠义,就自尽了。
徐庶十分伤心,终生在曹营没出任何计策。
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来历。
徐庶简介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原颍川郡(治今河南长葛市东)长社县人。
三国时蜀汉人物,后归曹魏。
徐庶本名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
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
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曹操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究竟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究竟是谁?最近在追三国。
有次出神,没注意听朋友讲话,被评价「身在曹营心在汉」。
突然一下子,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了。
果然,这里的「曹营」和「汉」都是三国。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虽夸张成分居多,但是其绘声绘色的描绘也间接地让我们更深层次了解了那段历史,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印象,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典故,那么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呢?百科释义: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有多人,因人与事件的差异,所以汉的指代有所差别)。
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某人某将,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
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
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01关羽。
我们都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三个人誓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好兄弟。
《三国演义》中,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
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
曹操对关羽“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衣食冷暖皆惦记着关羽,在一餐间两次赠关羽鹿肉美酒,引好多旧臣羡慕。
尤其是那匹舍不得赠予自己儿子,日行千里的赤兔马,竟赠予了关羽,可是真爱啊。
谁能想到关羽的回答竟是「有了这匹赤兔马,得知兄长消息,我便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到兄长身边」。
此处,听到的是曹操心碎的声音。
手下无不替曹丞相气愤。
后来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
但关羽始终心系刘备,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介绍,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简介
徐庶,字元直,原名福,出身寒门单家,令小说《三国演义》将徐庶的本名误植为单福。
豫州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
中国东汉至三国时期人物。
徐庶年少时好任侠击剑,初平时与石韬一同来到荆州,在荆州时与诸葛亮和庞统相交甚笃。
刘备在新野时候,徐庶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后来曹操征讨荆州,徐庶与刘备一同南下,因其母被曹军虏获,徐庶只好向刘备辞别并投靠曹操。
徐庶投靠曹操后,黄初时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太和时诸葛亮出兵陇右,知道徐庶仕才如此,曾感叹地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二人指徐庶与石韬,石韬曾与徐庶一同投靠曹操,黄初时为太守、典农校尉)”数年后徐庶病逝。
人物生平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徐庶为人报仇,而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
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
官吏问徐庶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官吏于是把徐庶绑在柱子上作出准备肢解的样子,并击鼓下令周围市场里的人出来辨认,但都不敢说认识这个人。
但徐庶的党羽一起来将徐庶救走。
徐庶非常感激,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去求学。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
到了荆州之后,徐庶结识了诸葛亮,关系友好。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而南下依附刘表,刘表让刘备于新野驻扎抵御曹操。
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而且信义著于四海,前往投奔,刘备见徐庶后,非常器重他。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乃是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说:“你可以和他一起
来。
”徐庶说:“这个人可以见,但不能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放下自己的身份亲自去见他。
”于是,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顾茅庐,
求得诸葛亮。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
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几年后,徐庶病死,有碑存于彭城。
徐庶进曹营
徐庶原为刘备的军师,助刘备破曹操军曹仁的八门金锁阵,之后曹操幕僚程昱献计,假托徐庶老母笔迹,写信把徐庶骗到曹操阵营,
徐母因徐庶中了诡计而自杀,因此徐庶十分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任何一条计策,民间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人在曹营心在汉是什么意思?人在曹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