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包括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

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理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特殊用法;(3)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练习,学会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文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特殊词句的理解;(2)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2)激发学生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特殊用法;(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3)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锻炼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归隐生活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启发。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归隐思想,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取舍。

第二章: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解读。

诗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理解。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归隐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时的背景和心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理解诗文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身遇到的疑难问题。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的汇报,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教案设计。

参考译文和注释资料。

相关背景资料和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包括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此诗的动机。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故事。

1.4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归去来兮辞》的动机。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采用分句解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每一个细节。

2.3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归去来兮辞》,探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背景与文化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2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知识。

3.3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陶渊明所处的文化环境,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和评价《归去来兮辞》。

4.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评价,分享各自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方法5.3 教学内容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学技巧。

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

6.3 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文学技巧,并讨论其效果和意义。

第七章:比较研究7.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将《归去来兮辞》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性。

7.2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间的比较。

7.3 教学内容选取其他描述归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与《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探讨《归去来兮辞》的独特之处。

第八章:当代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决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作者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决心,感受作品的美感。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归隐田园生活的看法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追求,了解他们对归隐田园生活的看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3. 诗文主题思想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诗文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文的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运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

3. 深入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诗文。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理解。

2. 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诗文的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2. 背景介绍:《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文学价值: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方法:1. 讲述:教师通过讲述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归去来兮辞》的主题及表现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字词意义、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生僻字词,解释其意义。

2. 句子结构:分析诗文的句子结构,理解其语言特色。

3. 修辞手法:鉴赏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意境与情感:感受诗文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师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分析字词、句子和修辞手法。

2. 欣赏:学生朗读诗文,感受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3. 练习:学生模仿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章:诗词欣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优秀诗词。

教学内容:1. 诗文的意境:欣赏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

2. 诗词艺术:分析诗中的对仗、平仄、押韵等艺术特点。

3. 传统文化:了解诗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教学方法:1. 朗读:学生朗读诗文,体会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2.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文的艺术特点和传统文化价值。

3. 创作:学生尝试创作古体诗,传承优秀诗词文化。

第四章:拓展阅读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拓展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主题,拓宽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下面是为大家环保以下的内容,洗对你们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二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范进中举的悲剧。

)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

二、作者简介(见导学案)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

在传统道德
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三、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四、析题
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其实“归去来”这三个字,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

五、文体特点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

又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其特点是:
特点:形式自由,句式整散结合。

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以六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出示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中的经典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了,请大家舒缓、抒情地读一读这句话,领会课文的朗诵技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举课文一例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见,“辞”类文体的颂读,停顿分外重要,既要注意停顿的地方,又要注意停顿的时间,才能读出辞赋的抒情味道。

*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六、研读并序
Ⅰ、*分“序”和“辞”两节,“并序”中的“序”是兼有的意思,“序”放在主体前,用来说明这篇*的写作缘由。

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并列出来。

原因有四点: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总结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
第一个生是动词,维持;
第二个生是名词,生活。

古今异义:幼稚、风波、人事、慷慨、寻。

特殊句式:遂见用于小邑——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被动句)
皆口腹自役——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

(判断句)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状语后置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解读课文中落实重点字词句式。

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可以设定以下几个问题:①从何而归去?②为何要归去?③如何归去?④归去以后,如何?⑤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

(1)从何而归去?明确: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
古人不是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
“田园将芜胡(疑问代词,为什么)不归?””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奚(疑问代词,为什么)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挽回、劝止),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3)如何归去?
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三
教学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