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_元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青玉案_元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玉案•元夕练习卷1. “玉壶”在词中比喻。
全词描写了的盛景,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分)2. “元夕”指的晚上,此夜又称(2分)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 “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
C. “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D. 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
4. 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答案:1. 明月•元夕之夜人们观赏灯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2. 元宵节•元夜3. C4. C(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案:(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也算对)(2分)(2)写出“反衬”等手法即可给2分(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2分);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大意对即可)(2 分)。
6. 这首词的“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7. “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
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 翻译词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忽然回头一看,竟在那灯花稀落的僻静去处发现了她。
9.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通过描绘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场面,记叙了一对意中人在长街偶然相遇的情景。
10. 写下这首词的韵脚:雨、路、舞、去、度、处。
■--------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

《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
《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题】
7、“元夕”是指农历【】的夜晚。
这一天,是【】节、
8、梁启超评这首诗时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即词人的内心,并非如词中描写的那般热闹轻松,其实是十分孤独、寂寞的',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怀。
请你简要陈述词人在这首词中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怀抱”。
——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7、正月十五
元宵或上元(各1分)
8、词中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事业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或寄予自己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表达了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不愿随波逐流的思想感情。
(3分)。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题:“玉壶”在词中比喻。
全词描写了的盛景,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品质。
(1分)答案:明月元夕之夜人们观赏灯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词句注释:⑴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白话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篇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宋词鉴赏及答案

《青玉案元夕》宋词鉴赏及答案
青玉案
辛弃疾(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的'头饰。
泛指妇女的盛装。
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词人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8、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1分)
9、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8、元宵节(1分)
9、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或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或寂寞孤独之情)。
(1分)。
(完整版)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 (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也算对)(2分) (2)写出“反衬”等手法即可给2分(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2分);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大意对即可)(2分)。
6.这首词的“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7.“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
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翻译词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忽然回头一看,竟在那灯花稀落的僻静去处发现了她。
9.这首词的中心思想:通过描绘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场面,记叙了一对意中人在长街偶然相遇的情景。
10.写下这首词的韵脚:雨、路、舞、去、度、处。
二: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
③阑珊:黯淡、零落。
1. 《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
(2分) 2.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
(2分) 3. 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节日的快乐。
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3分)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
(打一元代剧作家)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青玉案》阅读附答案

《青玉案》阅读附答案
【原文】
青玉案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题】
7.“元夕”是指【】节。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星如雨”写出了天上的繁星像雨点一样,形容星星之多。
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出了当时热闹的场面。
C、“暗香”借指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先去看灯、游玩的女子。
D、“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表现出不愿随波逐流的品格。
【参考答案】
7.元宵(或“上元”)(2分)
8.A(2分)(“星如雨”意谓焰火纷飞,洒落如雨。
星,指焰
火。
)
【《青玉案》阅读附答案】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完整版)辛弃疾《青玉案_元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玉案·元夕练习卷1.“玉壶”在词中比喻。
全词描绘了的盛景,表达了作者自甘孤独、、的质量。
(1分) 2.“元夕”指的夜晚,此夜又称(2分)3.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通宵歌舞的喧闹场面。
C.“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述了“那人”的漂亮和可爱。
D.词以“那人”所处地址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孤独的品行。
4.以下描绘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绘元宵节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由夜,玉漏莫相催。
D. 异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答案:1.明月·元夕之夜人们赏析灯火·不与世俗狼狈为奸·高洁傲岸2.元宵节·元夜3.C4.C( 1)这首词描绘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2 分)(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4 分)答案:(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也算对)( 2 分)(2)写出“反衬”等手法即可给 2 分(或对照、衬托、衬托手法),以元夜的繁荣喧闹反衬“那人”的孤寂( 2 分);表达作者耐得冷淡孤独、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粗心对即可)(2分)。
6.这首词的“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7.“花千树”描述五颜六色的彩灯缀满街巷,仿佛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同样。
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翻译词句。
蓦地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突然回头一看,竟在那灯花稀落的幽静去向发现了她。
9.这首词的中心思想:经过描述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通宵歌舞的场面,记述了一对意中人在长街有时相遇的情形。
10.写下这首词的韵脚:雨、路、舞、去、度、处。
二:说明: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通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首词,“青玉案”是—————,“元夕”是——————。
(2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中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的。
(3)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
(1)词牌名、题目(2)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
(3)这个女子象征自己不同流合污,与众不同的高洁人格。
(答“比兴”手法或“以女子自比”皆可)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词意图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