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作者:霍宝锋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7年第05期[摘要] 目的分析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原因。
方法对本献血站2016年5月~2016年12月30例无偿献血者HIV抗体不合格者,对其献血次数关系给予回顾分析。
记录比较初次及固定无偿献血者总不合格率、不同性别不合格率、不同年龄段不合格率。
结果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为0.11%,低于初次无偿献血者的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初次无偿献血;固定无偿献血;HIV抗体;不合格原因[中图分类号] R4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5-149-03[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ilure reason of HIV antibody detection of primary and fixed unpaid blood donors. Methods HIV antibody unqualified person in 30 cases of unpaid blood donors in our Blood Center from May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lected. Their blood donation relationship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total failure rate, the rate of failure of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age rate of failure of primary and fixed unpaid blood donor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unqualified rate of HIV antibody of fixed unpaid blood donors was 0.11%,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rimary unpaid blood donors with 0.3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Key words] First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Fixed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HIV antibody;Failure reason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事业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血液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建立一支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献血者情况与血液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献血者情况与血液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摘要:随着医疗的不断发展,在疾病治疗方面,对于血液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保证地区血库血液储备量充足,还要保证血液的检验合格。
本文以某地区近几年以来血液捐献者的血液检测结果为基础,对其检测不合格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分析。
找到其中所隐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随着我国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已经逐渐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进行医疗工作的过程中,血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这也需要更多的献血者加入进来。
街头设立采血点以及采血车的流动宣传采血,与传统单位采血相结合,为血站的血液储备提供保障。
对于这种采血环境和献血者的变化,这也就要求有更严的血液检验办法。
为了保证临床的安全输血和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本文针对近几年以来献血人员的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为了保证医疗工作的严谨,要求无偿献血者体检和血液检验原始记录都要详细的保存在档案中。
在进行无偿献血之前,要求献血人员要填写健康征询表,并且在医务人员进行详细的体检之后,合格者才能进行献血。
并且在采血之后要留取血样,按照我国卫生部门的要求和标准,要对血液进行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进行检测。
本文所研究的众多献血者数据资料是以某地区近几年的实际献血工作数据为基础,具有真实性。
(二)检测项目及方法本文研究的检测标本为献血者的血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对献血者血浆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在对Alt进行检测时,一般情况下使用赖氏法或者速率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科学的选择试剂,保证检测的科学合理。
在检测献血者血液中的HBsAg、抗-HCV、抗-HIV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使用ELISA法。
在进行梅毒的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血清学法或者是ELISA法。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坚持医学的严谨态度和血液检测工作的科学和准确,在检测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实际必须是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批检合格产品,要严格按照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以及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

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2000~2005年经体检,乙肝表抗快速金标初筛合格后采集的208 470例次血液标本。
1.2 试剂:采用上海科华公司、厦门新创公司和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提供的HIV(1+2)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双抗原夹心法和双抗原夹心二步法),批检合格,在有效内使用。
1.3 仪器:瑞士澳斯邦(AUSBIO)FAME全自动化血液检测酶标分析仪。
1.4 检测方法:按照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用双人双试剂检测献血者抗-HIV。
初筛血液标本抗-HIV结果呈阳性反应或单家试剂呈阳性反应标本均再次剪取全血袋的辫子血,进行双孔复检,结果双孔阳性或一阴一阳标本,均上报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认。
2 结果(见表1)3 讨论从表1中结果看,检测抗-HIV的方法,从手工到半自动到全自动化血液检测酶标分析仪器技术的改进,检测技术越来越规范化,检测的准确度也越来越高,仪器加样保证了加样量的准确一致,减少了板块中的孔间差异,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说明目前使用的ELISA法,在献血者的血液的抗-HIV检测中基本能达到安全用血的筛查要求。
表1结果分析,由于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是一种生物制品,具有生物活性,易受温度、孵育时间、洗涤等诸多因素影响,2次筛查抗-HIV结果与WB(蛋白印迹法)确认的结果比较确有很大误差。
原因其一:试剂盒中出现的各反应板之间或同一块板各孔之间孔间差异而导致结果的差异大,造成的质量均一性不好,而且由于2次筛查使用的试剂敏感度比较高,这虽防止“漏检”,但却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可疑”标本,其二,通常情况,HIV的筛查实验有阳性反应的结果中很大比例是由非特异性因素造成。
由于HIV的病毒抗原与其他逆转录病毒(HTLV)有交叉反应,HIV的感染的淋巴细胞抗原与一些人血清中的HLA抗体有交叉反应,故有一定的假阳性,因而,凡酶标法测定结果为HIV抗体阳性者需经免疫印迹法(WB)加以确认[2]。
浅谈街头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街头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及预防对策目的:分析街头无偿献血前ABO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36486人次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采取纸板法进行正定型的血标本中,发生初筛血型错误51例进行分析。
结果:抗原抗体反应时间过短11例(2157%),报告填写错误8例(1569%),交叉污染7例(1373%),抗原抗体反应比例不当6例(1176%),试剂加反6例(1176%),冷凝集5例(980%),判断错误5例(980%)。
结论:献血前ABO血型初筛错误大多数为人为因素所致,应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增强员工工作责任心,加强业务培训,严格执行SOP,以减少初筛血型错误的发生率。
标签: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鉴定;预防措施目前街头无偿献血仍然为各采供血机构血液保障的重要来源,血型鉴定是无偿献血前血液检测的重要项目,血型鉴定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血的安全和患者的生命安危。
本站街头无偿献血前血型鉴定主要是采集献血者静脉血,以抗A、抗B血型试剂做正定型试验,来初步确定献血者的ABO血型,但受到街头无偿献血现场环境、人员、试剂等因素的影响,献血前初筛血型错误时有发生,为降低初筛血型错误率,保证血液质量,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笔者对工作中发现的51例初筛血型错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站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份期间无偿献血36486人次,其中在献血前发生初筛血型错误51例。
12 试剂经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抗A、抗B单克隆抗血清(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3 方法按照血型定型试剂使用说明书,在街头采血现场采集献血者静脉血进行ABO血型正定型的初步鉴定[1]。
2 结果51例初筛血型错误分布及原因见表1,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类及比例见表2。
3 讨论从表2中可以看出,造成ABO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大多数为人为因素,包括抗原抗体反应时间过短、比例不当、报告填写错误、交叉污染、试剂加反、判断错误等。
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通过对126528例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中的230例定型结果错误进行原因分析, 以便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减少初筛血型错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方法对2008-2011年衡阳市无偿献血者126528人次血型进行初检与复检,并在实验室采用自动化仪器严格按操作规程做正、反定型以确定献血者血型。
结果采集无偿献血者血液126528例次,发现初筛血型误判230例。
结论初检血型错误分析原因有:人员理论知识不扎实、责任心不强、操作不规范、团体献血时人手紧张、试剂效价下降。
明确影响血型初筛错误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证初筛血型的准确性,减少临床输血风险。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型错误; 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为保证能提供正确血型的血液,保障临床输血安全,血站在采供血过程中设定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初筛,即采血前采血现场血型鉴定,只作正定型。
第二道防线是复检,即检验科通过对血液标本进行正反定型,得出的血型结果。
由于受操作人员责任心和技术理论水平以及工作现场人员拥挤等因素的影响,初筛血型定型错误屡屡发生。
笔者调查了126528名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报告,发现有230例定型结果错误,并对其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献血标本126528例。
1.2 试剂抗-A和抗-B标准血清(单克隆):长春博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B 型试剂红细胞均为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仪器SIAR酶免之星-凝集分析系统(HAMIL-TON公司瑞士产)、96孔U 型板、奥斯邦实验室判读软件。
1.4 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
在室外初筛定型采集手指血(纸板法),使用专用纸板和抗-A、抗-B标准血清做正定型,采血后回实验室按操作规程复检,采用微板法做正、反定型。
1.5 实验操作程序1.5.1 街头ABO初筛血型方法采无名指的末梢血,采血纸片法仅作ABO正定型,不作反定型。
街头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街头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鉴定错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2004~2005年街头无偿献血标本共17 901例。
1.2 试剂:初筛试剂为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经卫生部批检的抗-A和抗-B标准血清(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
复核试剂为上海市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经卫生部批检的抗-A和抗-B标准血清(单克隆杭体),效价也均为1∶128。
标准红细胞为自制的多人份A、B、O型红细胞。
1.3 仪器:TDL离心机;TY-80R脱色摇床;96孔U型板;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血型正定型检定卡。
1.4 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在街头初筛血型采集手指血,使用专用纸板和抗-A、抗-B标准血清做正定型;复核血型时剪取血袋留样并在实验室严格按操作规程用另一试剂做下定型及自制红细胞做反定型。
2 结果自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本站在街头采集流动无偿献血者血液17 901例次,经中心血型室复核后,发现A、B、O血型鉴定错误16例,详细情况见表1。
3 原因分析街头无偿献血者17 901人中,初筛选血型错误的有16人,误定率为0.13%。
有2例是献血员再次献血而不愿扎手指,自述错误的,占12.5%;另14例是首次献血初筛定型错误,占87.5%。
A型、B型误定为O型各1例,各占6.25%;AB型误定为A型或B型4例,占25%,可能是AB型抗原较弱,抗A、抗B 的效价及亲和力随着保存时间和使用时间及温度的变化而下降,试剂质量不稳定,造成血型判定错误。
有1例AB型误定为A型,主要原因是献血者血液抗原的特殊性,在复检时正反不符,送血型参比室鉴定为AB型;A型误定为AB 型3例,占18.75%;B型误定为AB型2例,占12.5%;O型误定为A型或B 型2例,占12.5%。
笔者在现场观察和事后追查中发现,由于操作者不仔细,滴加血型试剂时有飞泡现象发生,若飞泡落至另一区域则造成抗A、抗B混合试剂。
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原因分析

献 血者 血 液检 测 不合 格 原 因 , 笔者 对 20 20 06— 09年 H V试 剂 ( 京万 泰和珠海 丽珠 ) 抗 一 1试 剂 ( 京 I 北 , 1P 北 的血液检 测情况 进行分 析 。 万泰 和 珠 海 丽 珠 ) A T试 剂 ( 川 迈 克 和 上 海 百 ,L 四
(09— 6— 9收稿 ) 20 0 0
筛查技术力量 的薄弱, 技术 队伍的匮乏 , 为此 紧紧依 项 目资助 ) 托市人民医院技术力量 , 加强业务指导 的工作力度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2
He t Cr。 dh ae跏
21 0 0。
1, 5 2
71 2 分光 光度计 (上海 申化仪表 自控有 限公 司 ) 。 意义 ( = 0 8 , 0 0 ) 3 .6 P< . 5 。 1 3 方法 HBA 、 一H V、 一 V和抗 一 1 采 2 2 不 合 格 原 因分 析 因 AL . sg抗 C 抗 HI 1P . T不 合 格 的最 多 , 有 用 E IA法 , L LS A T测 定 采用 赖 氏法 和 速率 法 , 有试 1 0份 , 82 % , 所 2 占4 .9 不合格检出率为24 %; 9 .9 因抗 一
8— 5岁 自《 中华人 民共 和国献血法》 实施 以来 , 钦州市 l 5 。 的无 偿献 血工作 有 了很 大 的改观 , 已建 立一 支人 数 众 12 试 剂 与仪 器 H sg试 剂 ( 京万 泰 和珠 海 丽 . BA 北 多的无偿献 血 队伍 , 液安全 得到 保 障 。为 了解 无 偿 珠 ) 抗 一HC 血 , V试 剂 ( 京 万 泰 和 厦 门新 创 ) 抗 一 北 ,
质量有 了明显的提高。当然采用 国产内镜开展食管 癌的早诊早治工作 , 是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尚需
乌海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前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乌海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前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2018-2021年全年献血者献血前Hb、ALT、HBsAg检测不合格情况,确定低危献血者,优化血液初检策略,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及征询工作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方法:献血前采用硫酸铜目测法、干化学法和金标法对乌海市无偿献血者进行Hb、ALT、HBsAg检测。
结果:2018-2021年共登记意愿献全血者19993人次,献血前血液检测总不合格2154人次,占10.8%(2154/19993);其中Hb、ALT、HBsAg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1.56%、8.54 %、0.68%。
Hb不合格者中男性占3.54%,女性占96.6%;ALT不合格者中男性占85.4%,女性占14.6%。
结论:捐献全血者献血前检测以ALT淘汰为主,其次为Hb;Hb不合格者以女性为主,ALT不合格以男性为主。
通过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规范采供血过程的各类操作,控制Hb、ALT不合格率,减少不合格血液的产生,避免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
关键词:献血者;初筛检测;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血液筛查,是保护献血者,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手段。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2)要求全血献血者献血前进行血红蛋白(Hb)含量的检测。
参照国内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乌海市中心血站增加了献血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
我们对意愿捐献全血者献血前的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低危献血者,优化血液初检策略,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及征询工作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 2018年1月-2021年12月乌海市中心血站登记意愿献全血人群和献血前血液初检不合格人群。
1.2仪器与试剂 C-100干式生化分析仪(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标准硫酸铜溶液(北京望升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批号171206、180814、190415、200108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试剂盒(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7113314、2018093310、2019083315、2020063328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试条(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批号:201712081、201810202、201909228、202008242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目的分析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原因。
方法对本献血站2016年5月~2016年12月30例无偿献血者HIV抗体不合格者,对其献血次数关系给予回顾分析。
记录比较初次及固定无偿献血者总不合格率、不同性别不合格率、不同年龄段不合格率。
结果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为0.11%,低于初次无偿献血者的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中,男性均高于女性,且固定者低于初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均集中于31~40岁及51~60岁年龄段,且固定者低于初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无偿献血前献血者具体情况征询,并实施血液筛查,对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建立长期档案,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加强检测管理,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安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ilure reason of HIV antibody detection of primary and fixed unpaid blood donors. Methods HIV antibody unqualified person in 30 cases of unpaid blood donors in our Blood Center from May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lected. Their blood donation relationship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total failure rate,the rate of failure of different gender,different age rate of failure of primary and fixed unpaid blood donor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unqualified rate of HIV antibody of fixed unpaid blood donors was 0.11%,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rimary unpaid blood donors with 0.31%,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mong the rate of failure of HIV antibody test in the first time and fixed free blood donors,the male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and the fixation was lower than the first,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unqualified rate of HIV antibody test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fixed blood donors was concentrated in 31-40 years old and 51-60 years old,the fixed unpaid blood donors were lower than the primary unpaid blood donors,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to consult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blood donors before donating blood,implement blood screening,establish long-term file for the low risk fixed unpaid blood donors,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esting personnel,strengthen test management,and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scrap rate for blood safety.[Key words] First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Fixed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HIV antibody;Failure reason近年來隨着无偿献血事业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血液的需求量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建立一支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通过无偿献血,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3-4]。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相关规定,对固定无偿献血者给予明确定义:无偿献血次数≥3次或每年无偿献血≥1次者[5]。
然而并非每位无偿献血者血液使用均合格。
为更进一步了解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血液HIV抗体检测合格情况,本研究对本献血站初次及固定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情况及其不合格原因作如下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本献血站2016年5月~2016年12月16442例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及其献血次数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10 757,女5685例,年龄18~60岁。
1.2 方法无偿献血者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询问、体检、血液初筛合格后献血。
血液初筛ALT检测办法为速率法,不合格标准:ALT检测值>50U/L。
抽血后留下少量血液样本送市中心血站实施HIV抗体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酶标法。
初筛试剂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样本使用至少2个厂家试剂并给予2次以上检测,同一血液样本使用同种试剂测试,若A(吸光度)数值≥cutoff(临界)判定为阳性,反之为阴性;仅有1个试剂A≥cutoff值而另1试剂A<cutoff值判定为不确定,需再次使用同一试剂进行检测(双孔复检),结果为2空或均为阳性或一阴一阳判定为阴性。
初筛为阳性者实施再次确认。
严格按照实际说明进行操作。
1.3 评价指标记录比较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年龄段(18~60岁)不合格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合格率2016年5月~2016年12月无偿献血人数为16 442人,血液HIV抗体合格人数为16 412,占比99.82%;首次无偿献血人数7426人,占比45.16%,首次无偿献血HIV抗体不合格率为0.31%(23/7426);固定无偿献血人数9016,占比54.84%,固定无偿献血HIV抗体不合格率为0.11%(10/9016)。
首次无偿献血HIV抗体不合格率高于固定无偿献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11,P<0.05)。
2.2 不同性别不合格率比较首次献血及固定献血者中男性HIV抗体不合格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不同年龄段不合格率首次献血与固定献血者31~40岁及51~60 岁年龄段HIV抗体不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且固定者低于初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我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人群为年龄≥18周岁、男性体重≥50kg、女性体重≥45kg、血压正常、经常规体检确定为身体健康的公民[6]。
较其他人而言,该人群免疫水平及健康状况更好。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繁,加之性观念的开放,导致艾滋病患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艾滋病的防御工作一直是临床防治的重中之重,该病对居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严重影响[7-8]。
孟毓[9]等研究指出,HIV病毒携带者有超70%为青壮年,而青壮年人群是无偿献血主要人群。
因此,对血液的安全性及血液HIV抗体检测合格率的严格把关极为关键。
无偿献血实施前规范的体检制度及采血管理严格性均对血液安全性有促进作用,然而由于试剂存在敏感度及病毒感染存在的较长窗口期,加之病毒变异等不良因素,均使得输血存在极高安全隐患[10]。
本研究对本献血站16442个无偿献血者实施HIV抗体检测。
结果显示无偿献血血液HIV抗体总合格人数为16412,占比99.82%,首次无偿献血HIV抗体不合格率为0.31%;固定无偿献血HIV抗体不合格率为0.11%。
对初次无偿献血及固定无偿献血不合格例数进行年龄、性别检测,发现初次及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男性高于女性,且初次无偿献血者显著高于固定无偿献血者;此外,初次及固定无偿献血者中31~40岁及51~60岁年龄段患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初次无偿献血者31~40岁及51~60岁年龄段患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固定無偿献血者。
表明HIV已由高危人群转向普通人群,HIV年龄层愈发广泛,防控形势严峻。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在于:(1)卫生部门对采血中心制定血液合格筛选标准较医院对患者制定血液筛选标准高;(2)初次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高于固定献血者,可能同初次献血者随机性强、流动性大、采血前使用快速纸条检测等因素相关;(3)男性HIV抗体不合格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性生活较女性开放、性伴侣不固定以及男男性行为等有关;(4)31~40岁年龄段不合格率高考虑其原因可能為,31~40岁青壮年在社会中接触人群多,且该年龄段是人一生中最为活跃的阶段,易受到各种不良诱惑引导;(5)51~60岁中老年人群不合格率高,可能与该年龄段人身体素质、理解能力及对HIV感染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等因素相关[11-13]。
因此,根据风险管理在原有管理基础上实施合理无偿献血血液质量控制,对提高血液HIV抗体检测合格率有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无偿献血出现的问题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完善无偿献血者一般资料,体检报告中相关信息必须填写完整;(2)对前来献血者发放献血相关安全知识宣传册,对不同人群采用针对性的招募措施及策略,促进血液安全知识掌握率提高[14];(3)针对青壮年,告知其自我保护及健康意识的重要性,抵制外在不良诱惑;(4)针对无固定工作、无业及外来务工者,在进行无偿献血前应仔细询问其接触人群、疾病史,并观察其精神状态,将高危人群快速筛查;(5)开展HIV 相关知识讲座,尤其针对女性,告知其自我保护的重要意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