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之旅——乌兰夫故居和纪念馆
参观乌兰夫故居心得

参观乌兰夫故居心得
我很荣幸参观了乌兰夫的故居,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故居位于美丽的山水之间,环境优雅宜人。
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乌兰夫独特的艺术品味。
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到这座故居的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是乌兰夫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走进故居内部,我看到了乌兰夫的书房、卧室、客厅等各个房间。
这里陈列着乌兰夫的家具、书籍、字画等珍贵的文物,让我仿佛穿越到了乌兰夫的时代。
在书房中,我看到了乌兰夫的书桌和书架,书桌上摆放着乌兰夫亲笔写的一本书,这让我感受到了乌兰夫的学识渊博和治国理政的智慧。
在故居的花园里,花草繁茂,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导游告诉我,乌兰夫曾经每天都会在这里散步、欣赏自然风光,这也是他汲取灵感和思考问题的地方。
我深深被这种恬静与自然的氛围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乌兰夫智慧的滋养和启迪。
参观乌兰夫故居,让我对乌兰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了解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状况,我更加钦佩他的才华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同时,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总之,参观乌兰夫故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在这里,我不仅仅欣赏到了乌兰夫的艺术品味和智慧,更感受到了他对
家庭和社会的无私奉献。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乌兰夫纪念馆

乌兰夫纪念馆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0年第5期乌兰夫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
在1906年—1988年82载春秋中,乌兰夫同志跨越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个历史时期。
他矢志不渝、奋斗不息,为内蒙古民族解放事业,为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创立、政策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乌兰夫纪念馆坐落于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26号乌兰夫公园内,1992年12月23日落成开馆,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重点景区”,200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国防办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纪念馆序厅高3米,正面为乌兰夫同志汉白玉坐像,背景为“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巨幅画。
东西两壁为四组高5.5米、宽3.5米的大型仿汉白玉浮雕,刻画了从“五四运动”至今,中国人民尤其是内蒙古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祖国统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整个展室内容由“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播撒火种、再展红旗”“团结奋斗、坚持抗战”“实践自治、功垂千秋”“团结建设、振兴边疆”“为国操劳、鞠躬尽瘁”六大部分组成。
陈列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和先进的布展材料,通过文物、图片、历史照片、图表、绘画,严谨、翔实、生动、系统地展示了乌兰夫同志的丰功伟绩,讲述了他在党的领导下,从一个普通蒙古族农民的儿子一步步成长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的全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内蒙古老一代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
乌兰夫纪念馆是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是广大青少年陶冶道德情操、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是内蒙古自治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乌兰夫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乌兰夫纪念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与好奇走进了乌兰夫纪念馆。
刚到纪念馆门口,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整个建筑风格庄重而大气,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乌兰夫同志的雕像,那坚定的眼神、挺拔的身姿,瞬间就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不凡气魄。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仿佛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馆内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乌兰夫同志的生平事迹。
其中有一件展品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是乌兰夫同志曾经穿过的一件旧棉袄。
那件棉袄看上去十分破旧,补丁一个接着一个,棉花都从破洞里露了出来。
但就是这样一件棉袄,见证了乌兰夫同志在艰苦岁月里的奋斗与坚持。
我不禁想象着,在寒风刺骨的冬天,他穿着这件并不保暖的棉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革命的事业,奔走在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也许他曾在深夜借着微弱的灯光,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也许他曾穿着它,与群众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件棉袄虽然破旧,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乌兰夫同志与战友们的合影。
照片中的他们,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
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那种在战火纷飞中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决心。
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为之动容。
在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乌兰夫同志的一些手写信件。
那娟秀的字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温情一面。
他在信中关心着同志们的生活,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些信件不仅仅是文字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碰撞,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领袖形象。
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场景复原。
有破旧的房屋,简陋的农具,还有那一张张充满渴望的脸庞。
这些场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的艰难困苦,也更加明白了乌兰夫同志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伟大。
他带领着内蒙古人民,一步步走出贫困,走向繁荣。
乌兰夫纪念馆参观报道稿

乌兰夫纪念馆参观报道稿
标题:参观乌兰夫纪念馆——追寻历史足迹,缅怀革命先贤
正文: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庄严肃穆的乌兰夫纪念馆,进行了一场深具教育意义和历史启示的参观活动。
乌兰夫纪念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为纪念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乌兰夫同志而建立的。
一踏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乌兰夫同志的铜像,他目光坚定,面容慈祥,仿佛正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馆内陈列丰富详实,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大量的实物展品、文献资料、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形式,生动再现了乌兰夫同志从投身革命到领导内蒙古各族人民走向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历程。
我们沿着展览路线徐徐前行,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实物、每一段解说词都犹如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草原骄子”、“抗日救国”、“民族团结”等主题展区,它们详细展示了乌兰夫同志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我国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高尚品质、坚韧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次乌兰夫纪念馆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洗礼,使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更加坚定了继承和发扬乌兰夫同志革命精神的决心,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总结,乌兰夫纪念馆不仅是一座记录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更是引导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了解历史、热爱祖国、奋发有为的重要教育基地。
我们应时刻铭记先辈们的光辉事迹,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参观乌兰夫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乌兰夫纪念馆观后感一直都知道有乌兰夫纪念馆这么个地方,心里头也老早就想去看看,这不,前几天终于得偿所愿,去参观了一趟。
那天天气还算不错,阳光不算太烈,还有点儿微风,挺舒服的。
我怀着一种有点儿期待又有点儿敬畏的心情,来到了乌兰夫纪念馆。
刚到门口,就被那庄严的建筑风格给震住了。
纪念馆的整体造型庄重肃穆,又不失大气。
走进纪念馆的大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更浓了。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乌兰夫同志的雕像,那雕像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坚定和力量。
我站在那儿,静静地看了好一会儿,心里头不由得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接下来,我就开始慢慢地参观各个展厅。
展厅里陈列着好多乌兰夫同志的照片、文件、用过的物品等等,每一样东西都好像在诉说着一段历史。
我在一幅老照片前停住了脚步,那是乌兰夫同志和群众们在一起的照片。
照片里的他笑容满面,和身边的老百姓们没有一点儿距离,就像是一家人一样。
看着那照片,我仿佛能感觉到当时那种亲切、温暖的氛围。
还有一个展柜里放着乌兰夫同志曾经穿过的一件旧棉袄,那棉袄已经很破旧了,上面还有补丁。
可就是这么一件棉袄,让我看到了他的朴素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我就在想啊,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一点儿都不讲究吃穿,心里头装的全是老百姓,真的太了不起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乌兰夫同志为了内蒙古的解放和发展,付出了太多太多。
他带领着内蒙古的各族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让内蒙古迎来了新的生活。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组重现当年内蒙古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模型。
有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有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还有在作坊里忙碌的手工艺人。
看着那些小小的人物模型,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看到了当时内蒙古人民的辛勤和努力。
他们在乌兰夫同志的带领下,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还有一块展板上,详细地介绍了乌兰夫同志在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
他特别重视培养人才,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读书,他想尽了办法。
看到这儿,我心里头特别感动。
参观乌兰夫同志纪念馆主题论文

参观乌兰夫同志纪念馆主题论文论文题目参观乌兰夫纪念馆心得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参观乌兰夫纪念馆心得2011年五月十五日,由院党校组织我们参加了乌兰夫同志纪念馆,这次参观是院党校对我们全体入党积极分子的一次精神教育,在参加过程中我们缅怀了乌兰夫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重温入党誓词,使精神受到了再一次的洗礼,坚定了入党的动机,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乌兰夫同志,早在青年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民国13年4月,与多松年,奎璧等创办了内蒙古地区第一个蒙古族革命刊物,使内蒙古地区的人民能了解革命参与革命。
乌兰夫同志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从事常务、军用、情报和民族工作,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在通过云继先等人秘密策动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1946年初,乌兰夫同志亲摔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代表团与东蒙古自治政府代表团谈判解决内蒙古地区东西部同一问题,成功地召开了在内蒙古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四三”会议,撤消了东蒙古自治政府,为建立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奠定了基础。
在乌兰夫同志纪念馆内,全体人员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瞻仰并感受着老一辈领导人的光辉业绩和历史照片、资料以及艰苦奋斗为真理现身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气,深受教育。
感受着那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激情,团结奋斗、坚持抗战的决心,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信念,回想那红旗飘扬的年代,革命先人为了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将生命献给了解放,一代代的革命烈士,一代代的前仆后继,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是他们让我们的红旗永远鲜红。
在这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一个个爱国志士加入了共产党,使人们的奋斗有了目标,那就是解放全中国。
现在已是建党的90年后,革命先人的奋斗目标已实现,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但时间也许可以消融战火与硝烟,可以消融泪水与血迹,但是卓越的民族革命烈士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生命启示录,却应该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印记在一代代人的心灵里。
乌兰夫纪念馆有感

参观乌兰夫纪念馆有感趁着五一假期我们一行人去参观了乌兰夫同志的纪念馆。
我深受感触。
乌兰夫纪念馆坐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钢铁路植物园内。
这是为了纪念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于1992年12月23日建成的。
纪念馆的馆名由杨尚昆题写。
在纪念馆的广场上,耸立着乌兰夫的铜像。
在主建筑前面左右两侧的碑厅里,耸立着两座庄严的汉白玉石碑,分别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乌兰夫的生平。
馆中陈列展示了乌兰夫82年的人生历程和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
乌兰夫同志纪念馆展览陈列分为9个展室,由“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播洒火种,再展红旗”、“团结奋斗,坚持抗战”、“实践自治,功垂千秋”、“实事求是,建设边疆”、“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等6部分组成,共展出文物160件、文献资料58件、照片300多张,全面展示了乌兰夫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
展览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青少年时期》。
介绍了乌兰夫出生时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幼年的求学情况。
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一个殷实的蒙古族农民家庭,自幼就目睹并饱尝了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被歧视和掠夺的痛苦。
1923年夏天,乌兰夫进入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在李大钊、邓中夏等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帮助下,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5月,乌兰夫与同学创办蒙古族的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同年9月,乌兰夫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0月受党组织选派,他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工作了4年。
通过学习,使他明白了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自己民族的命运。
第二部分为《在故乡的革命日子》。
1929年9月,乌兰夫归国。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展地下斗争,参加组建了西蒙工委。
1933年,内蒙古地方首领德王酝酿内蒙古“高度自治”,后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附庸。
在德王公开投降日本后,乌兰夫等人策动内蒙古自治政务委员会保安队于1936年2月在百灵庙起义,打响了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史称“百灵庙暴动”。
参观乌兰夫纪念馆-团日活动心得

团日活动心得体会姓名:苏宝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子10-1班学号:201010203008追寻红色足迹学习爱国精神-------- 参观乌兰夫纪念馆我们班的同学又一次来到了乌兰夫纪念馆,举办“永远不忘最可爱的人”主题团日活动,此次活动在党的十八大来临之际,学习党的知识。
走进这位革命领导,并使大家更加深刻的明基内蒙古的发展历程,丰富大家的文化知识,增加大家的文化底蕴。
踏着幽深的小道,抚摸着苍郁的树木,怀着对伟人的敬仰,走到乌兰夫同志的雕塑下,静静的瞻仰伟人的身姿,聆听伟人的声音。
我们怀着敬仰之情,走进乌兰夫展馆。
在每个展馆里,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感人的身影,深深的吸引着十七分队的同学们。
有的同学对乌兰夫同志“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决心表示坚决支持;有的同学对乌兰夫同志“实事求是,建设边疆”的态度钦佩不已;还有的同学对乌兰夫同志“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精神感慨落泪。
在最后一个展馆里,面对着辽阔的草原,同学们,下定决心,为了草原的建设而奋斗。
参观学习中,我知道他长期致力于民族工作,在主持内蒙古自治区工作近20年中,创造性地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项政策,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内蒙古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在培养民族干部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解决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团结并带领内蒙古自治区区蒙汉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绩。
他曾说:“我们奔走的目的是为民族的,没有一个人是为了个人的,抱定这样的精神向前,我想是无事不成功的。
”正是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乌兰夫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
乌兰夫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民族团结复兴和祖国统一繁荣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深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了解乌兰夫同志的过去,以及他为人民付出的点点滴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经典之旅——乌兰夫故居和纪念馆
红色经典之旅——乌兰夫故居和纪念馆乌兰夫同志纪念馆,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南植物园内。
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巍峨建筑。
乌兰夫故居在他的出生地塔布赛乡塔布赛村。
是一所典型的土默特民居大院,占地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建筑有生活住房、书房、碾磨房、粮仓和牛马厩等。
院中央安放着乌兰夫同志半身铜像,周围种植着草坪和鲜花。
原居所的大部分房屋1939年被日寇烧毁,仅留正房3间。
"修复后的故居有正房10间,东西南房26间。
正房除生活用房外,还布置了乌兰夫故居文物图片展,展出的珍贵文物和照片生动地记录了他坚定地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光辉历程。
全旗围绕着这两个景区,正在规划全旗红色旅游建设方案《草原圣火,红色摇篮》。
乌兰夫纪念馆的前身是旗展览馆,去年底才更名为乌兰夫纪念馆。
现有两个大展厅和一个小展厅。
开馆以来,曾于1991年成功地举办了《乌兰夫同志光辉的一生》展览,1996年被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