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_卜爱萍
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_卜爱萍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4No.1[收稿日期]2013-11-20[作者简介]卜爱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教学法。
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卜爱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摘要]翻译模因理论强调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构成的影响。
汉英歇后语翻译是一种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传播到英语世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不仅从文字层面上,更是在隐含内容上,将汉语中的文化模因复制转换成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所理解、所接受的表达形式。
本文着重探讨了翻译模因理论对汉英歇后语各种翻译方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模因;翻译模因论;翻译方法;汉英歇后语[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4)01-0067-041翻译模因与汉语歇后语翻译是模因跨越语言和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载体,翻译模因论则是切斯特曼从文化进化、知识进化、技能进化的角度,针对翻译方法提出的新理论。
他认为翻译的特性是传播不是保留,是利用模因这个词的隐喻功能突出翻译活动的这一特性。
因为meme 与gene 如出一辙,承载着某种本质特征并将其传播。
他还把五种超级翻译模因合在一起构成模因库,即源语目标语、对等语、不可译、意译/直译、写作即翻译。
从翻译模因的角度出发,翻译活动可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翻译模因的引进,有利于保证本国文化的进步性、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是异国模因在新的文化中是否生存的保证(曾文雄,2007:163)。
通过剖析翻译模因复合体的构建核心,我们对模因在汉英歇后语的翻译传播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作是一个综合模因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多元的文化背景。
译者掌握了源语信息,便成为模因的宿主。
在转换和解码异国文化的过程中,译者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又是源语模因的重要传播者。
正是因为翻译活动的传递意义,模因才得以有效地进行跨时代、跨空间、跨文化的传递。
汉语歇后语英语翻译方法

汉语歇后语英语翻译方法导言:目前,对“歇后语”一词的翻译难以统一。
有人翻译为Chinese enigmatic令人迷惑的folk similes直谕,明喻,这一译法的缺点是歇后语中不全是比喻,也有谐音或双关式歇后语。
有人翻译为quiz-cracks(隐语或谜语),同样也不全面。
于是有人提议直接翻译为xiehouyu in Chinese,这倒是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因为歇后语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正如二胡(erhu)、中国功夫(Chinese gongfu)等。
但是,追根溯源,歇后语最早是文人之间的一种文字游戏,最早叫做“俏皮话”,因此,有人据此大胆翻译为Chinese folk wisecrack s。
比喻性歇后语的翻译方法直译法:对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不包含一词两义的双关或谐音,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
例如:瞎子点灯--白费蜡。
It is 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
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 Year to a chicken- harbor ing 藏匿,心怀no good intention.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Chasing a dog by throwing meat dumplings at it-gone, never to return.竹篮打水--一场空。
Like ladling舀或盛water with a wicker 枝条编的basket-all is empty (nothing).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each showing his or her special prowess威力,本事. ( Each of them shows their true worth.)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瞧扁了。
_歇后语_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

作者简介:韩庆果(196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理论收稿日期:2002-07-312002年第12期总第165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2002,№12Serial №165“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韩庆果(江苏教育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中文歇后语的英文译名及翻译方法。
作者认为,应该从歇后语的本质而不是从它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如比喻、双关等)来确定一种符合英语命名原则的译名,并对不同类型的歇后语的翻译方法提出了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中文歇后语;命名;翻译 Abstract :The paper proposes a new term for Chinese xi ēh òuy ǔ(previously translated as “Chinese enigmatic folk similes ”or “quiz 2crack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s ome principles for its translation in English.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a proper English term for Chinese xi ēh òuy ǔ.A new term “Chinese folk wisecracks ”is proposed and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translating them are discussed.K ey w ords :Chinese folk wisecracks (xi ēh òuy ǔ),naming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2)12-0042-02一、名不正则言不顺:中文的歇后语,属于俗语的范畴,是汉语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歇后语的英译英文毕业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歇后语的英译英文毕业湖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作者学院专业学号指导教师二0一三年月日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wo-part Allegoric Say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A ThesisSubmitted to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The Requirements for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ByXie Xiang-pingUnder the Supervision ofLecturer Fang Xiao-qingJune, 2013湖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系(教研室)系(教研室)主任: (签名)年月日学生姓名: 谢湘平学号: 0912010108 专业:英语1 设计(论文)题目及专题: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歇后语的英译2 学生设计(论文)时间:自 2012年 12 月5日开始至 2013年 6月10日止3 设计(论文)所用资源和参考资料:1)Nida, E. 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Brill.2)Nida, E. A. 1984.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Publishing Corporation.3)Waard, J.D.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M]. Chicago: Thomas Nelson Inc Publishers.4) 陈军,2009,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J]. 温州大学学报(2):25-27.5) 温端政,1985,歇后语[M]. 北京:商务印书馆.4 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
歇后语的分类与英译

歇后语的分类与英译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通常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是一个普通的语句,而第二个句子是一个巧妙的谐音或反义词等,旨在引起听者的思考和娱乐。
歇后语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其结构和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谐音歇后语:这类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是一个普通的语句,而第二个句子则是一个与第一个句子谐音或发音相似的词语或成语,旨在引起听者的思考和娱乐。
2、文字歇后语:这类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组成,通过重复或叠加这些词语来表达一种形象或幽默的效果。
3、意义歇后语:这类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是一个普通的语句,而第二个句子则是一个与第一个句子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语或成语,旨在引起听者的思考和娱乐。
在翻译歇后语时,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形式,但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传达歇后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其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和拟人等。
例如,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可以翻译成“Like a pig pretending to be human -- a disgrace to yourself and others”,其中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这个歇后语的意思。
总之,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通过不同的分类方式和翻译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民间语言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它通常是由两个或多个简洁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组成,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歇后语的特点是幽默、风趣、形象生动,常常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时代印记,是中国民间智慧的结晶。
然而,歇后语的英译并不容易,因为它们往往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风俗习惯,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从文化视角看歇后语的英译,我们需要考虑到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歇后语往往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趣味的表达方式,这些都需要在英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谚语英译探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谚语英译探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大量修辞丰富且意味深远的谚语,这些谚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简练通俗的语言中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的感悟。
然而,受汉英语言表现形式及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谚语的英译并非易事。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人们的交际活动顺利完成。
本文将从关联翻译理论入手进行分析,为汉语谚语的英译提供一些建议,使帮助说话人的意图得到通顺流畅的表达,为读者充分理解。
标签:关联理论汉语谚语英译一、引言汉英有许多谚语具有相似性,真实地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但它们又在许多方面,如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和历史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曾自立曾指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求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不仅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译文语言有谚语的味道”。
(曾自立,1983)因此,要想做好汉语谚语英译,译者必须深谙我们的民族文化,掌握一定的谚语翻译技巧和方法,令目标受众从译文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斯波伯和威尔逊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关联理论,后来他们的学生格特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解释传统翻译研究中未能给予很好说明的现象,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理论观点。
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拓展了研究空间,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
从此,国内外学者便开始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进行翻译研究。
赵彦春认为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并试图建立关联翻译模式:一价元-推理模式与二价元-推理模式。
他认为翻译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
(赵彦春,2001,2003)二、关联翻译理论回顾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格特首次将关联理论与人的认知联系到一起,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
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歇后语的构成

“他们没有十万八万,还敢进威虎山, 哼!那叫猫舔虎鼻梁,找死!” 曲波《林海雪原》 ’If they dared to come near us with anything less than a hundred thousand men,it would be like a kitten clawing a tiger’s nose一sure death.”
这个地区的空气污染仍然是“外甥打灯 笼——照旧(舅)” The air pollution in this region is still unchanged.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the foot-band-ages of a slut, long and smelly. In ancient China, the cloth used for women's foot implies the articles are long and dull. Nhomakorabea
这件事,除了他三个儿子和几个经手 人外,谁也不知道,他也不对任何人 提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No one … nor was he going to mention the matter to anyone else. He was 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 he had 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直译加注法
咸菜烧豆腐———有盐在先(有 言在先) Salted vegetables with bean curd—there is salt at the beginning, (pun) there are words beforehand. In this expression“言”(words) and“盐”(salt) are homophones.
汉语歇后语的隐喻解读及其英译

第27卷 第3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Sep., 2010汉语歇后语的隐喻解读及其英译摘 要:汉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提炼的语言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在交流中使用歇后语能使交流幽默生动、委婉明了。
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解读三类汉语歇后语—谐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省略歇后语,直译、意译和套用习语以及意译加注是比较实用的英译方法。
关键词:歇后语;概念隐喻;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0)03-0065-04吴庆芳(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汉语的歇后语类似于成语、警句、格言、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寓意深刻、形象生动、风格诙谐的语言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出自《战国策·楚策》的歇后语“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史传最早的歇后语,时至今日仍在使用。
“歇后”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中的《郑綮列传》:“……故落格调,时号郑五歇后体。
”①明确称某种说法为“歇后语”而又不限于诗体的是宋代严有冀的《艺苑雌黄》:“昔人文章中,多以兄弟为友于,以日月为居诸,以黎民为周余,以子姓为诒厥,以新婚为燕尔,类皆不成文理,虽杜子美、韩退之亦有此病,岂非狗俗之过耶!子美云:‘山鸟山花吾友于。
’……曹植《求通亲亲表》云:‘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洪驹父云:‘此歇后语也……’”②歇后语从结构上来看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用来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的动作,或是某一情况状态加以比喻、形容或描绘,可称为喻Interpretation and T ranslation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MetaphorsWU Qing-fang(School of Foreing Language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Abstract :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are the rime of the language, re fi ned from people ’s long history of practice and cognition. They are loaded with rich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en used in daily communication, they can make the communication humorous and circumbendibus. The article interprets three kinds of special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sayings -euphony, pun, ellip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 metaphor, and we can find more practical way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idiom applic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with notes -for the E-C translation of them.Key words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concept metaphor; C-E translation 体,像谜语中的谜面;后一部分用来对前一部分所说的意思加以解说或点明,是说明语句本义的,可称为本体,像谜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4No.1[收稿日期]2013-11-20[作者简介]卜爱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教学法。
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卜爱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摘要]翻译模因理论强调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构成的影响。
汉英歇后语翻译是一种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传播到英语世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不仅从文字层面上,更是在隐含内容上,将汉语中的文化模因复制转换成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所理解、所接受的表达形式。
本文着重探讨了翻译模因理论对汉英歇后语各种翻译方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模因;翻译模因论;翻译方法;汉英歇后语[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4)01-0067-041翻译模因与汉语歇后语翻译是模因跨越语言和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载体,翻译模因论则是切斯特曼从文化进化、知识进化、技能进化的角度,针对翻译方法提出的新理论。
他认为翻译的特性是传播不是保留,是利用模因这个词的隐喻功能突出翻译活动的这一特性。
因为meme 与gene 如出一辙,承载着某种本质特征并将其传播。
他还把五种超级翻译模因合在一起构成模因库,即源语目标语、对等语、不可译、意译/直译、写作即翻译。
从翻译模因的角度出发,翻译活动可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翻译模因的引进,有利于保证本国文化的进步性、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是异国模因在新的文化中是否生存的保证(曾文雄,2007:163)。
通过剖析翻译模因复合体的构建核心,我们对模因在汉英歇后语的翻译传播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原作是一个综合模因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多元的文化背景。
译者掌握了源语信息,便成为模因的宿主。
在转换和解码异国文化的过程中,译者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又是源语模因的重要传播者。
正是因为翻译活动的传递意义,模因才得以有效地进行跨时代、跨空间、跨文化的传递。
当把模因理论和汉英翻译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我们不难发现,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加注法等,本身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
他们既是对之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存在一定的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传承。
因此,翻译模因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
译者在编纂《汉英双解歇后语词典》时必须克服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把模因用不同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翻译模因论不仅为我们的汉英歇后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指导思想,同时也具体地诠释了翻译中各种方法的利弊,及其如何避免译者的主观臆断、越俎代庖现象。
基于翻译模因论框架下的汉英歇后语翻译,首先就是译者要对源语模因———汉语歇后语理解、吸收,主动成为新宿主;然后译者需在译入语中寻找与源语模因最贴切、最准确、最能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的文字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模因;最后使译入语读者能成功地对汉语歇后语进行解码、理解,从而掌握汉语歇后语中的潜在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但要充分发挥译入语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文化理念差异,用译入语对源语模因重新编码,从内容到形式最大程度地复制源语模因,尽量做到源语和目的语的“等值”,力求表达生动简洁、词语选用得当、格式规范正确并最终为译入语读者所消化、接受、再传播。
汉英语歇后语翻译的最大障碍是两种文化的差异。
也许在源语文化里一些简单明了、不言而喻的内容,如: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来不及(A young girl to make ear-piercing just before getting on bridal sedan chair ———it ’s too late.)。
在诸多国家中,女孩子在幼年时为戴耳环等首饰,在耳垂上扎孔极为常见。
在中国则不然,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周密思考加以详细解释:It is used to mean that one tries to deal with issues when the deadline is coming.In other words ,it ’s too late to do certain things.并对bridal sedan chair 进行加注(in ancient time ,it was the custom that the bride sat in the bridal sedan chair and was carried to the bridegroom ’s house ),否则将使受众茫然不解,甚至误解导致模因无法得到正常传播。
歇后语多为群众耳熟能详而又形象诙谐的语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自然贴切、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的风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曾被许多经典著作所引用,散见于古代经、史、子、集及近代与当代的小说与戏剧之中,俗称为俏皮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大字本》(商务印书馆,2006:1505)给歇后语下的定义为:“名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汉语歇后语具有历史悠久、语言独特、双部结构、意义深邃、使用广泛五大特点。
但英语中却无汉语歇后语的对等表达形式,故按照词典编纂惯例,编者将歇后语按汉语拼音翻译成Xiēhóuyǔ,再加注(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of which the first part,always stated,is descriptive,while the second part,sometimes unstated,clinches the point.)。
汉语歇后语除了上述特征以外,其多样性的修辞手段,诸如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拟人、假设、拟声、双关(包括语义与语音)、讽刺、指代等,也导致了歇后语英译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而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对解决歇后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策略是译者寻求符合规范的方式,不是寻求对等,而是仅仅寻求译者所认为的最好的译本。
因此,策略是一种过程,一种做事的方法。
翻译策略就是把翻译看作一种行为,应把它放在更宽泛的行动理论语境下来看待。
”(Chesterman,2012:88)模因论指导下的翻译,实际上是在译入语中以恰当的模因来复制,或近似复制源语模因或源语核心模因。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译者要对源语模因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译者要考虑译入语中是否有相似模因可以借用。
如果有则“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Venuti,2004:19-20)。
如果没有则需要进行文化转换和修辞等效的处理,采用打破目的语常规的译法,近似复制出源语核心模因,但仍保留源文中的异国情调,其作用是“记录外来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使读者置身国外”(Venuti,2004:20)。
在汉语歇后语的英译中,译者除了要考虑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句话具有一目了然的字面意义外,还要考虑到句子里所隐含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
因此,汉英歇后语的翻译是一个对源语模因理解、吸收、解码、重新编码和传播的整体过程,缺一不可。
翻译模因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翻译原则,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专业地、系统地、创新地、实效地运用到模因复合体(原作)的翻译中,使得汉语歇后语的精髓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汉英歇后语的翻译方法翻译模因传播最重要的过程便是宿主解码和受感染阶段。
如果译者所提供的新载体不为译语读者所接受,模因就无法感染新宿主,从而中断传播而消亡(王灵芝,2007:614)。
汉英歇后语翻译原则的关键是要凸显上述汉语歇后语五大特点。
翻译模因论框架下的直译、意译、套译、加注四种模因复制与传播的细化翻译方法为《汉英双语歇后语词典》的编纂者打开了思路。
具体而言,历史悠久的歇后语要译得言辞优雅;语言独特的歇后语要译得通俗易懂;双部结构的歇后语要译得重点突出;意义深邃的歇后语要译得到位确切;使用广泛的歇后语则要译出其地域性与专业性。
这些因素决定了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原则:既要保留源文的民族特色,又要忠实源文的内容与风格,更要便于新宿主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模因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法是在严格遵循译文语言规范的前提下,译者可以直接借用译入语,以受众较为熟悉的模因加以复制,将源文中的文化模因原汁原味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
直译法通常用于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或全部,如:“豆腐里寻骨头———找麻烦”可译为“Try to find bones in the bean curd———nit-pick(with sb).”指故意挑毛病,找茬儿生事。
直译时要考虑所用词语是否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特点,是否能使他们从文字上引起最佳联想,从而更深层地理解该歇后语的意义,同时保留源语的生动形象与文化意蕴。
(2)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意译法是把源语中不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的文化模因,通过文化转换翻译成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
译者采纳灵活对等、辞气相副的译法去诠释汉语歇后语的隐含文化模因的具体运用。
意译法通常用于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如“骨鲠于喉———不吐不快”可译为“Having a fishbone in one’s throat———has to spit it out anyway(have an opinion one cannot suppress)”该译文中,Having a fishbone in one’s throat为直译,其后的表述才是意译,表明了该语的隐含意义并突出了其比喻、引申与内涵:指心里有话,不说出来不痛快。
显然,有时为了使源语模因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译者也会借鉴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法来达到互补的效果。
(3)套译法(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套译法通常用英语中相等、相似或相近的成语、谚语、惯用语等来套译汉语歇后语,以达到译语符合使用者的理解与接受之目的。
但力戒信手拈来、盲目套译,置源文中的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等文化色彩于不顾。
通常歇后语的后半部分译文与英文较为对等,如“怀里揣兔子———惶惶不安”应译为“(Like)hiding a rabbit in somebody’s bosom———to be on tenter-hooks.”“be on tenterhooks”本身在英语中就是个固定词组及习惯用法,形容人紧张不安、如坐针毡、提心吊胆。
此类翻译中关注的不再是对源语的绝对忠实,而是强调译语的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