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

合集下载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范本模板】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范本模板】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项羽在包围圈中纵横驰骋,来去自如,斩杀敌人的将军、都尉,率领部下突围而去。

项羽的人格魅力及其悲剧

项羽的人格魅力及其悲剧

项羽的人格魅力及其悲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田静项羽(前233~前202年),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其先祖为楚贵族。

秦末,项羽跟随叔父相梁加入到反秦农民大起义的队伍中,并成为领袖,号称“西楚霸王”。

灭秦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战败,自刎乌江。

在人们心目中,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人们,他的传奇故事感染着人们。

两千多年来,人们怀念他,咏叹他,评论他,留下了无数传奇、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他的故事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

一、辉煌短暂的一生项羽年幼时跟随叔父项梁生活,因此,项梁对项羽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秦时,项梁因为杀人,躲避到吴中(今江苏苏州)以逃避官府治罪。

吴中一带每逢有大的徭役或丧事,项梁都亲自主持,暗地里以兵法训练宾客子弟,这使得项梁逐渐成为吴中一带的显赫人物。

项羽学习书法,没有成绩,又去学剑,也不成,项梁很生气。

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1]。

项梁于是教习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然而也只学了大概,不肯穷其究竟。

秦始皇末年,项羽已长成一个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伟岸男子,即使是吴中子弟,也对项羽惧怕万分。

秦始皇巡游会稽(今浙江绍兴)时,项羽与叔父项梁一同观看。

项羽看到秦始皇雄伟壮观的车马仪仗,十分羡慕,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项梁慌忙用手掩其口,避免祸从口出。

但由此事,项梁开始对项羽刮目相看。

1、将门虎子,反秦英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的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揭竿而起,掀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天下豪杰蜂起,原六国贵族纷纷自立反秦。

项梁与项羽闻风而动,杀掉秦会稽首通,得精兵八千人。

项梁自立为会稽首,项羽为裨将,投入到反秦斗争的洪流中。

项羽跟随项梁起事后不久,陈胜牺牲,其部将召平攻广陵(今江苏扬州)未下,乃矫陈胜命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命其引兵西击秦军。

大丈夫的例子

大丈夫的例子

大丈夫的例子项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在中国流传数千年的名人行列里,项羽绝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成王败寇——这是历史对那些叱咤风云,青史留名的大人物的评判标准。

但是,似乎唯有项羽不在这个标准之列。

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彻底——不但把一手人生好棋下得稀巴烂,还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

但是,他的个人形象,他的人格魅力,却在国人心中完美地竖立起来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是因为讴歌了主人公项羽的英雄形象。

项羽雕塑1 独具抱负的雄心少年司马迁《史记》中的《本纪》原是专为记录帝王事迹的,但唯独把项羽这个”败寇“的事迹也录入其中。

可见在司马迁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把项羽视为英雄了,司马迁也可算是项羽的一个粉丝吧。

项羽本名项籍,羽其实是他的字。

他的籍贯是如今的江苏宿迁(与刘强东是乡党哦)。

项羽出身于楚国上流社会——爷爷是楚国名将项燕,把他养大并带在身边的叔父项梁,也是楚国大将。

养尊处优的生活,以及叔父的培养和教诲,都让他从小即自命不凡。

项羽的自信还来自于他的伟岸身材——身高八尺,力能举鼎,绝对超过常人。

根据考究,项羽身高在1.85米左右,他举起的鼎大概有200多公斤。

一个如此高大健硕,膂力超强的人往人堆里一站,周围的人自然相形见绌了。

不过,在司马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并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读书读不下去,练剑又放弃了,还口出狂言说“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但是,叔叔拿来兵书让他学习,他还是看不下去。

虽然不爱学习,但这个混小子却一直心怀天下。

项羽举鼎他和叔父一起观看秦始皇南巡的浩大阵势时,他不由得发出感慨:“这个人是可以代替的“——言下之意,我必将会取代他!叔父一听慌了神:“不要胡说,会满门抄斩的!“说完这句呵斥的话后,叔父也不由得对这个侄子刮目相看了——原来这小子还真有点雄心壮志啊……由此可知,项羽虽然不爱学习,但他骨子里却有一股睥睨天下,叱咤风云的雄心壮志,加上叔父项梁的言传身教,更使这个少年不甘平庸自恃甚高。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

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每逢乱世,天下英雄辈出,项羽是其大家所熟悉的一个,人们对于他评价褒贬不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项羽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1楚军主力北上击齐,汉军趁机东进伐楚!也就是说,项羽为了平乱齐国,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齐国,而不是刘邦身上,也就间接的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田荣不断的在齐国搞事情,项羽派人去剿灭,田荣就给他玩起游击战,远远躲起来。

楚国大军一走,田荣率领的军队又冒出来,到处斩杀楚国的军士。

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很多次,让楚国的大军深陷在齐国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齐国跟楚国是世仇,为了联合齐国抵御汉军,双方暂时合作,楚军二十万被韩信一场水给淹了,大将龙苴战死,齐国成为汉土。

九江王英布早就叛楚归汉了,长沙王吴苪是汉王的忠实追随者。

彭越在楚国后方搞游击战,搞得楚国不得安宁,大部分楚地都被彭越攻占了。

项羽还有那些盟友呢?诸侯是一个没有了,他们都跟刘邦结盟围攻项羽!唯一还忠于项羽的是鲁地,项羽死后,鲁人拒不投降,理由是楚怀王曾经封项羽为鲁公,鲁人要给项羽举行葬礼。

韩信将项羽尸体缝合起来交给鲁人,以公爵之礼厚葬,刘邦亲自祭奠,鲁人乃降!所谓江东之地方千里,乃王霸之资,失败的项羽回到江东,结果只有两种,无论那种都是项羽不能接受的。

一是被汉联军追杀,最终死于战阵之上;二是被百姓捉住斩首或者扭送汉军。

两千年来,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都被当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终国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

多少后世英雄人杰,都将项羽当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然而,如果当真从项羽当时的立场和形势看来,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个被《史记》《汉书》掩藏的真实史实,项羽当时实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临天下。

刘邦并非他最大的敌人,杀刘邦,对项羽来说弊远大于利,也会严重损害自己政治声望,从此成为天下公敌,自取灭亡。

项羽个人评价2鸿门宴时,项羽的真实实力,好一出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巨鹿之战时,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大战大秦帝国合计四十万人的长城军团(王离部)和关中军团(章邯部),先击退章邯所部,夺占粮道,再歼灭的王离军团近二十万人。

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

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

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作的多半是记录。

比起和他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得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

客观的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

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心被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憎恶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

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纪》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

我愿意把这种真概括为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走遍神州万水千山,以最近的距离去接触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纪》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

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一生却告诉我们记录者的力量。

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真实的呈现对于司马迁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

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它这种对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

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帐,但他所经历着的汉武帝却也着实考验者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如果司马迁活在今天,他也许会做一个记者,估计还会拿到普利策奖。

而如果他仍身在中国,他的处境恐怕会更加尴尬。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

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3)项羽人物性格形象分析二)坚毅果断而又刚愎自用。

项羽拥有胆大心细,善用时机的英勇果敢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杀宋义的事情上。

当时,杀宋义从项羽的主观情感上是必要的,从客观的形势来看,杀宋义是为了解决当时的起义军的燃眉之急。

项羽矫王命,杀宋义,夺兵权,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果断。

而且,项羽不仅敢杀宋义,而且在杀宋义之前向广大受冻挨饿的士兵们宣布其罪行,为自己的行动充分制造了舆-论。

杀宋义之后,项羽矫王命,并捏造了宋义谋反的事实,证实了他杀宋义的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为人并不是粗枝大叶的,而是蛮有心计的,敢于当机立断的。

但由于项羽出身高贵,从小任性,形成了他刚愎自用的狭隘自私的性格。

他混淆是非,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表现在用人上:他狂妄自大,压制贤能之士,“为人意忌信馋”,“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工不能用”,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行地而不予人利”。

他舍不得将自己的忠诚和谦逊给予他人;他一味的依赖富贵,重视华而不实的威仪,表面豪迈豁达,实际上心胸狭小,“坚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此不附”。

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

他的重要部将如韩信、陈平、黥布等都因得不到他重用和赏赐从而先后背判楚国归服汉朝,成为协助刘邦置项羽于死地的对头;就连谋士范增也被他气走了,难怪刘邦笑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恃战胜自强”,以为只单单的依靠自己的能征善武,就能得到天下,很少利用人,依靠别人的帮助,失去了协调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

正是因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不能任贤属将”,结果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连连失误,贻误了战机,最终被刘邦所灭。

项羽性格上的分-裂,反映了他政治上的幼稚、脆弱以及任性,他固守自己性格中不利于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片面性因素,在矛盾斗争中盲目自大。

三)性格豪爽而又生性多疑。

“破釜沉舟”一事,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豪爽特征。

电视剧《隋唐演义》演绎悲情英雄单雄信

电视剧《隋唐演义》演绎悲情英雄单雄信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白瀛、王小鹏)在日前杀青的电视剧《隋唐演义》中,胡东扮演了悲情英雄单雄信。

他说,在塑造角色时,自己牢牢抓住了“义”“烈”“悲”三字诀。

胡东日前在京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个隋唐迷,从小就看过小说《隋唐演义》多遍,对五虎将耳熟能详,尤其中意单雄信这个人物,只是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演他。

单雄信是《隋唐演义》中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他黑白分明,嫉恶如仇,性格倔强,忠义两全。

因不耻李密的为人离开瓦岗寨后,投奔洛阳王王世充,在那里娶妻生子。

当李世民大军攻打洛阳时,虽明知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但单雄信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奋战不休,誓不投降,被斩于洛阳渚上,时年41岁。

“单雄信这个人物,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义,他几乎是义气的代名词。

第二个关键词是烈,被称为烈虎将的他和飞虎将秦琼、猛虎将罗成、雄虎将王伯当、螭虎将程咬金一起,并称五虎将。

我想,既然是烈虎将,那就应该突出一个烈字,就要有高度白酒的那种性格,而且他的独门兵器金顶枣阳槊也很霸道,给他平添了很多传奇色彩。

第三个关键词是悲,带着失妻之痛独闯唐营,锁五龙从容赴死、慷慨悲歌,其情其景让人唏嘘。

”胡东说起这个角色滔滔不绝。

据导演钟少雄介绍,剧中李世民大军攻到城外,宁死不屈的单雄信决心奋战到底。

他凝视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努力抑制泪水,告别妻子,冲向敌阵;被押上断头台后,面对兄弟们的轮番劝降,他宁死不屈。

胡东说,单雄信是条血性汉子,让他演起来非常过瘾。

而其离开瓦岗山后越来越悲剧的剧情,更使得这个角色有了悲剧英雄的色彩。

(本文来源:新华网)DIV>(西藏银桥供稿)明代诗人杨清《咏单雄信墓》诗云:“飘泊残魂土一丘,断碑千古共松楸。

寒乌啼落陵前月,疑诉当年汗马愁”,表述了世人对这位民间英雄单雄信的敬仰与怀念。

这位历史上的悲剧性英雄单雄信2011年4月15日登上了中国贵金属的舞台,在中国京剧脸谱彩色金银纪念币(第2组)中以1盎彩银币发行,传承了其“正直无私、大仁大义”的人格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摘要:在中国历史上,项羽是以一个失败者而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他那粗犷的气质与豪迈不羁的性格,勇武盖世的英雄气概与仁慈和厚的情怀,慷慨别姬的凄美与宁折不弯的骨气,使他成为历史上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在中国传统道德评论中,人们总是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而项羽却以一个失败者而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原因何在呢?这就是项羽的人格魅力。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不仅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人物的代表,而且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人格魅力就是能够产生吸引力的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的有机融合。就是能产生吸引力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具有人格魅力。项羽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粗犷的气质与豪迈不羁的性格,勇武盖世的英雄气概与仁慈和厚的情怀,慷慨别姬的凄美与宁折不弯的骨气等方面。一、粗犷的气质与豪迈不羁的性格二十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认为:“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也是人成为独一无二之个体的特征。气质与性格不同,气质是体质的、不可变的;而性格是可变的,它由人的体验尤其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所构成。”纵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等,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气质是粗犷的,性格是豪迈不羁的,这两者的水乳交融使项羽的形象溢彩流光,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悲剧英雄。项羽粗犷的气质、豪迈不羁的个性,与生养他的楚地息息相关。翻阅楚国的发展史,我们分明感到,楚国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不断张扬自我的历史,又是一部尚武的战争史。楚国本是一个偏居在湖北汉江地方的小国,凭借武力,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跃而成为我国南方的大国。到了战国后期,楚国成为可与秦国互相对衡的强大国家。于是就有”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说法。楚人尚武、张扬个性的文化传统,熏陶了项羽粗犷的气质,培养了他桀骜不驯的个性。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突出地描写了项羽的主要性格:作战勇猛果敢、为人豪爽直率等。”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司马迁通过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等细节,突出了项羽豪迈不羁的个性。人们按照心理活动的机能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类型,项羽应属于意志型的人物。这类性格的人,自觉性强,处事果断,勇于克服困难。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人格的核心。项羽身为将门之后,将门的血统,粗犷的气质,兵法的精通,使他具有实现自我价值、奋发进取、建立功名的凌云壮志,这种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的雄心壮志,又使他豪迈不羁的性格特征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梁掩其口,曰:‘勿妄言,族矣!’”“彼可取而代之也”的雄奇语言,掷地有声,一个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自信、坚强,果敢,威猛,由于他的豪放自信,使他自恃勇武,很少相信别人。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重用汉三杰张良、韩信、萧何。而项羽的悲剧在于自恃勇武,不能听取大家的意见。在楚汉战争中,只有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同是反秦起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同,起义的方式也不尽同。机智、狡诈的刘邦,为了笼络人心,制造了”斩白蛇”的传奇剧情来表明自己是个真命天子。而项羽则光明磊落,他是靠着一种冲天的豪气和盖世的力量,以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来震慑天下的。项羽豪迈不羁的性格,使他在自刎之前,从容不迫,演绎出了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情节上。

特别是不肯过乌江的骨气把他的英豪气概推向了极致。在《史记》中,司马迁为了突出项羽的个性,以刘邦的机变、狡诈反衬项羽的豪放。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曾经说:”汉祖之得天下,一曰不杀人,又一曰善用人。而迁书之传项王,则有三大事,一曰巨鹿之战,一曰鸿门之宴,又一曰垓下之围以及乌江自刎。项王可爱处实多于沛公。”原因何在?因为在项羽英豪气概的对比下,刘邦的为人处事更显得机变、狡诈和虚伪。《淮阴侯列传》记载道:对于韩信要封为齐王一事,刘邦开始是”大怒”,继而”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当张良、陈平蹑足附耳后,刘邦”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反映了刘邦善于随机应变的性格。大将军韩信,始终坚信”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拒绝了蒯通的建议,最终却惨遭杀戮。此外刘邦还有“吾翁即若翁”的狡诈、“骑周昌项”的无赖行径等,都在对比中凸现出项羽人格的光彩。二、勇武盖世的英雄气概与仁慈和厚的情怀楚汉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有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的张良等。在这些英雄人物中,唯有项羽是一个勇士式的英雄。项羽精通兵法,力能举鼎,文武双全,他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在巨鹿之战中,面对“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的严峻形势,他率领楚兵,“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他率领士卒”九战,绝其甬道,杀苏角,虏王离”,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对于项羽的无比勇武,“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诸侯大将见项羽,“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的钦佩与敬畏已经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对此,凌约言在《史记评林》中议论道:“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荥阳大战中,“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杀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英雄的气概,使敌人望而生畏。垓下被围时,“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表现他声如洪钟,声色俱厉、拔山盖世的气概。乌江岸边,他命令剩下的二十八子弟兵,弃马持短刀与敌搏斗,他独“杀汉军数百人”。临死前还那样英勇,那样蔑视敌人。项羽的英武,在当时就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韩信曾说:“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怀王的老将们也评价曰:“项羽为人剽悍滑贼。”对于项羽的英武,后人也给予高度评价。李贽评价项羽“自是千古英雄”,李晚芳认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显而易见,项羽的英雄气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处世做人,贵在有德,“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周易》中曾把诚信不欺的政治精神和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作为理想人格。楚国独特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培养了项羽“言必行,行必果”的品质。他做事光明磊落,襟怀坦荡。首先,他以善良仁慈的情怀对待自己的士卒。“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正因为此,将士们都愿意为他出生入死。项羽临死之前曾言:“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观《史记》,我们可以发现,他所率领的八千子弟兵对他忠心耿耿,即使战死也无怨无悔。在巨鹿之战中,“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垓下溃退时,“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经过一番殊死搏斗,“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在汉军数千人的追围中,项羽命令他们分为四队,迎击敌人。到了乌江边,项羽又命令他们下马步行,和敌人短兵相接,他的将士——二十八骑,浴血奋战,直到生命的最后。跟随他起兵的八千子弟兵以及许多功臣,并没有得到任何封王封侯的奖赏,但始终心悦诚服地追随他,从中凸现出项羽的人格魅力。乌江亭长看到了项羽在楚人心目中的威信,所以才劝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不仅如此,项羽还能爱及百姓。“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从中我们分明感到了项羽一颗爱民的仁厚之心。所以,唐代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何以认为项羽可以卷土重来?我认为他不仅看到了江东子弟的才华,而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在江东父老心目中,项羽有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其次,他以仁德、率真的真性情对待自己的政敌。在”鸿门宴”开始前,他已经答应了项伯善待刘邦的请求,所以,在宴会上,项羽对范增屡次欲杀掉刘邦的示意”默然不应”,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因为项羽坚守”言必信,行必果”的信条。他生性豪放,当刘邦”鸿门谢罪”时,他竟然随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反映出他的光明磊落、纯朴仁厚的性格。正因为此,范增骂项羽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也。”放走刘邦,是项羽一生中最大也最致命的错误,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但“鸿门宴”的故事却使项羽的性格更加突出,更加可爱,更加牵动读者的灵魂,也更使项羽的悲剧富有价值。在悲剧理论中,有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之分,性格悲剧是指悲剧主人公的悲剧主要是由于个人性格的缺陷造成的。项羽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性格悲剧。笔者认为,项羽个人性格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残暴,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卒,杀义帝自为霸王,不识用人等等,对此,司马迁评价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指出了项羽的失误。而不应该认为他的磊落、纯朴、仁厚、真性情也是他性格的缺陷。实际上,作者通过鸿门宴的故事,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反衬出项羽率真的真性情。项羽不仅讲仁德,还讲义气。项羽夺取天下后,先后重用了司马欣、董翳、申阳、司马卬等有恩于项氏家族的人。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刘邦派侯公劝说项王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实际上是刘邦调动彭越、韩信与楚作战的策略,而项羽轻率地接受这一合约,是他政治上的又一大失计。为了解围,他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当刘邦高叫“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时,为了讲义,为了顾及声誉,项羽便归还了他们,并带兵解围而去。

第三,项羽以仁德、率真的情怀对待朋友。这主要体现在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情节上。经过殊死拼搏,项羽和他的勇士退到了乌江,而乌江亭长知道项羽兵败,必经此处,便准备了一只小船在这里等候他。乌江亭长力劝项羽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为了报答亭长的真情厚意,项羽把自己心爱的乌骓马赠送给亭长,以示纪念。自刎之前,”(项羽)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最后自刎乌江。项羽的仁德、豪放,应使吕马童汗颜,羞愧难当;项羽的仁德、豪放,也令我们唏嘘不已。在古代的英雄群体中,有这种壮举的英雄人物,只有项羽一人。对此,杨春吉先生在《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一文中说“项羽的性格充满了善与恶、美与丑、刚与柔的矛盾冲突。他一方面刚毅勇敢,一方面柔肠百转;一方面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凶狠残暴,杀人如麻。其脆弱的感情闸门极易被虚假的亲近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滥施仁爱,缺乏深谋远虑。项羽注重情感因素和个人易怒而将是非曲直置于次要地位。这种性格导致项羽失败。”对项羽复杂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三、慷慨别姬的凄美与宁折不弯的骨气鲁迅先生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项羽一方面刚毅勇敢,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一方面又柔肠百转,是一个柔情似水的男子。战国时期的楚国,占据广大的江、淮流域地区。秀丽的青山绿水,熏陶了楚地人的浪漫情怀。”楚辞”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才、绚烂的风格,无不体现出楚国人民的浪漫精神。这种情怀对项羽人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项羽不是一个完人,他有致命的弱点。但是他的人格值得我们赞赏,因为他有丰富纯真的情感。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伟岸的身躯,豪放的个性,再加上丰富纯真的情感,使项羽的人格更加高大,更加令后人敬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垓下歌》,不仅唱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哀,还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真情;不仅说明项羽是一个痴情男人,还显示出项羽是一个英雄式的痴情男儿。”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试想,如果没有“慷慨别姬”的凄美,项羽的英雄形象将是干瘪的,无味的;没有“慷慨别姬”的凄美,我们今天“霸王别姬”的影视剧将从何而来?“慷慨别姬”的凄美,使项羽的英雄形象摇曳多姿。在我国历史上,儒家重视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倡阳刚之气,倡导“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刚健人格。这种阳刚之气,在项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乌江岸边,他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死得失,而是想到对不起江东父老,他不愿怀抱愧疚之情在江东称王,所以,项羽自刎乌江的举动,使他的悲剧得到了升华,从而富有崇高美。因为在他自刎乌江的举动中,体现出凌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和高昂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胸怀坦荡的英雄本色。项羽毅然决然的、惊天动地的自刎乌江,不仅令当时的汉军震惊,让天地为之动容,更让后人为之歌唱。从此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就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杜牧、王安石等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女词人李清照“生当人作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骨气进行了礼赞。清代评论家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云:“羽纪字字是写霸王气概,电掣雷轰,万人辟易,大者如会稽斩守、巨鹿破秦、鸿门会沛公、睢水围汉三匝;小者如浙江观秦皇、广武叱楼烦、垓下叱赤泉侯,斩将刈旗,至死犹不失本色;或正写,或旁写,处处活现出一拔山盖世之雄,笔力直透纸背,真是色色可人。”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其生花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项羽。一代英雄项羽死了,他虽输掉了江山,但赢得了历史,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第一,他赢得了政敌刘邦的亲自拜祭。项羽死后,刘邦不仅用安葬王公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而且还亲自参加了葬礼,”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死后还要震撼敌人,让敌人为之哀悼祭祀,为之诚服,这就是项羽的人格魅力。第二,他赢得了后世人们的由衷称赞。在《项羽本纪》论赞中,司马迁满怀深情地对项羽进行了赞赏:”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直到今天,我们的影视剧还在宣传“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故事。这一切,足以说明项羽人格的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