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化学的发展史
胶体

紧密层
0热力学电势差:
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x
双 电 层 的 Stern 模 型
当溶胶相对静止时,整个溶胶体系是电中性的,但 当分散相粒子和液体介质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叫电动电势。 胶粒是带电的,由于静电引力使反粒子在表面周围,
又由于分子热运动,使反粒子在表面附近呈扩散分布。
离表面近的一层——紧密层(内层),厚度(约几
1869年,发现了Tyndall效应,可区别溶胶及溶液;
1903年,德国科学家Zsigmondy发明了超显微镜, 肯定溶胶的一个根本问题—体系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 胶体化学是界面化学。
1907年,德国化学家Ostwald创办《胶体化学和工
业杂志》—胶体化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41年,前苏联的德查金(Derjaguin B V)和朗道 (Landau L D)以及1948年荷兰的维韦(Werwey E J W)和 奥佛比克(Overbeek J T G)胶体稳定性的DLWO理论。从 70年代起,对高分子稳定胶体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其中
φ0
+ + + + + + + + + + + +
δ
φ0
+ + + + + + + + + + + + +
-
A B x -
平板双电层模型
扩散双电层模型
质 点 表面+ + + + + + + + + +
胶体化学发展简史

胶体化学发展简史胶体这一同最早是在1861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雷厄姆( Thomas Graham)提出的。
他通过比较在水中不同物质的扩散速度时,发现一些物质如糖、无机盐、尿素等易扩散,另一些物质如A1(OH)3、Fe (OH)3、明胶等扩散很慢,而当蒸去水分后,前一类物质析出晶体,后一类物质则得到胶状物,因此他把后一类物质称为胶体。
俄国科学家维伊曼经过200多次的实验证实这样的分类并不合适,因为许多晶体物质在适当的介质中也能得到具有胶体特征的体系,所以应当把胶体看成在一定分散范围内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某一类物质固有的特性。
直到1903年,德国科学家齐格蒙第( Zsigmondy)和西登托夫(Siedentopf)发明了超显微镜,肯定了胶体系统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界面化学这一根本问题。
一、胶体是指具有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一种分散,另一种连续。
分散的一部分即胶体粒子称为分散相,是南微小的粒子或液滴组成,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 -1OO nm之间;连续的一部分起分散作用,称为分散介质。
胶体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分散相粒子的大小为依据,显然,只要不同分散相的颗粒大小在1 - 1OO nm之间,那么在不同状态的分散介质中均可形成胶体体系。
当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时,可分为憎液溶胶和亲液溶胶。
憎液溶胶是指半径在1 -1OO 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有很大的相界面,易聚沉,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系统。
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时无法再形成溶胶,是一个不可逆系统;亲液溶胶是指半径落在胶体粒子范围内的大分子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一旦将溶剂蒸发,大分子化合物凝集,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亲液溶胶是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系统。
二、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胶体的结构任何溶胶粒子的表面上总是带有电荷,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胶团结构为双电层结构。
由于胶粒的结构比较复杂,下面以稀AgNO3与过量的稀KI溶液反应制备Agl胶体为例说明胶团的结构。
胶体化学的进展

胶体化学的进展胶体化学是研究微粒子、溶胶、凝胶等非晶态物质的化学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胶体化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本文将从胶体的概念入手,介绍胶体化学的进展。
一、胶体的概念胶体是一类介于分子和粗大物体间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
胶体是由连续的分散介质(也称为分散相)中分散了微粒子(也称为分散体)或两种互为分散相的不相容性液体中形成的一种复合物。
所以,胶体可以看成是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的一种物质。
胶体的颗粒大小一般在1nm~1µm之间,与分子的大小相当,但由于这些微粒子的存在,会给胶体带来独特的性质,如体积效应、表面效应等。
二、胶体的分类胶体可以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体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溶胶、凝胶和乳液。
溶胶是指当体系中分散相为固体颗粒(或者说微粒子)时,微粒子分散在连续相中,形成的稳定体系。
又称胶体溶液,如银胶、金胶等。
凝胶是一种含有大量连续相的胶体,具有固体的稳定状态。
凝胶的形成是由于分散相之间的非均匀吸附所致,如硅胶、明胶等。
乳液是一种由两种互不兼容的液态物质构成的胶体,其中一种是连续相,另一种是分散相,如乳脂,牛奶等。
三、胶体化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胶体化学的研究重点不断变化。
1. 胶体纳米学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纳米学逐渐兴起。
胶体纳米学主要研究胶体与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探讨了纳米尺度下的胶体特性。
例如:研究纳米粒子在胶体溶液中的行为,可以发现在高浓度的情况下,纳米粒子之间相互排斥,形成胶体,而在低浓度时则不形成胶体。
2. 生物医药应用胶体化学在生物医药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
例如:通过改变胶体的粒径和表面活性剂,可以将药物包裹在胶体颗粒表面,并将其输送到靶位。
这种方法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3. 太阳能电池另外,胶体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也逐渐被人们重视。
研究表明,胶体可以作为材料的表面处理剂,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胶体化学-绪论

举例
憎液溶胶
亲液溶胶
大 小
√
高分子 液
溶胶
性质 电解质的存在
憎液溶胶 必要的稳定因素
亲液溶胶 非必要的稳定因素 很高 可逆 不可见 比溶剂大 显著 电荷pH随而变
对电解质的稳定性 低 聚沉的可逆性 电镜下的可见性 黏度 渗透压 粒子所带电荷 不可逆 可见 与溶剂差别小 小 固定,不易变
• 大分子溶液与溶胶性质的对比
液 固 气
体
系
雾
实
例
气溶胶
烟、尘 泡沫
液
液
固
液溶胶
乳状液(牛奶、石油)
油漆
固
气 液
固
浮石、泡沫塑料
固溶胶 珍珠、某些宝石 合金、有色玻璃
说明:
有些分散体系,如乳状液、泡沫、悬浮体等,
其分散相颗粒已大于胶粒尺寸( 10–9 - 10–7 m ),
属粗分散体系。尽管如此,这样的体系仍有很
大的相界面,与憎液溶胶一样属于热力学不
血液
血液本身就是由血球在血浆中形成的胶体分 散系,与血液有关的疾病的一些治疗、诊断 方法就利用了胶体的性质,如血液透析、血 清纸上电泳等。
在医学上,越来越多地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 来检验或治疗疾病,如胶态磁流体治癌术是 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作为药物的载体 ,在磁场作用下将药物送到病灶,从而提高 疗效。
玩具 • 需要抑泡及消泡 微生物发酵 废水排放 电镀
清洁用品
造紙 乳化涂料 工业清洗
乳状液
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以直径大 于100nm 的细小液滴(分散相)在另 一种互不相溶的 液体(分散介质)中 所形成的粗粒分散系。 如牛奶,含水石油,乳化农药等。 仅仅两种不相容的纯液体(如油和水) 并不能形成乳状液,它们必须在乳化剂 (如肥皂)的作用下才能稳定。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一讲

{[AgI]m· nAg+ · (n-x) NO3-} x+ · x NO3胶核 胶粒 胶团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在 进行电泳实验时,由于电场的作用, 进行电泳实验时,由于电场的作用,胶团在吸附 层和扩散层的界面之间发生分离, 层和扩散层的界面之间发生分离,带正电的胶粒 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因此, 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因此, 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 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是胶体具有稳 定性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定性的主要因素。
例 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 Fe2O3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 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放在一起搅拌, 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放在一起搅拌,使 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然后插入 之间, 粒子大小在 之间 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 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 带负电荷的胶粒(粒子陶土) 积 带负电荷的胶粒(粒子陶土), 带正电荷的胶粒( 阴极聚积 带正电荷的胶粒(Fe2O3) ,理由 是
3、 电泳现象 电学性质 、 电泳现象(电学性质 电学性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 阴极或阳极) 的现象, 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Fe(OH)3胶体向阴极 移动——带正电荷 带正电荷 移动 阴极
阳极
+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 电荷时向阴极运动, 电荷时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 向阳极运动。 向阳极运动。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 电泳现象 现象;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 没有电泳现象。 电,没有电泳现象。
胶体与界面化学

第一章 胶体和界面简介
❖因而许多人把这一年视为胶体化学正式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一年。接着Freundlich(弗罗因德利希) 和Zsigmondy(席格蒙迪)先后出版了他们的名著 《毛细管化学》(1909)和《胶体化学》(1902)。
1915年Wolfgang Ostwald称胶体和界面科学内容
为 “被忽视尺寸的世界”。是一种边缘科学的领域
第一章 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二者密不可分。 因此对胶体和界面现象的研究是物理化学基本原 理的拓展和应用。从历史角度看,界面化学是胶 体化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支,随着科学的发展, 现今界面化学已独立成一门科学,有关“界面现 象”或“胶体与界面现象”的专著在国内外已有 多种版本。本课程主要介绍与界面现象和胶体有 关的物理化学原理及应用。它包括各种相界面和 表面活性剂胶体的相关特性和理论。
这些成品及其制作过程都与胶体化学密切相关。 1809年,俄国化学家Scheele(舍勒)发现了土粒的 电泳现象;1829年英国植物学家Brown(布朗)观 察到花粉的布朗运动。此后,许多人相继制备了各 种溶胶,并研究了它们的性质。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的历史比较一致的 看法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是英国科学家
胶体与界面化学
第一章 胶体和界面简介
一、胶体和界面化学的发展简史 胶体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部分,和物理化学又紧 密相关,近年来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与生 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之紧密和应用之广泛是化学学 科中任一分支不能比拟的。北京大学的戴乐荣专 门写文章论述了胶体化学的重要性。物理化学和 胶体化学式属于同一范畴。二者的区分在于研究 的对象不同,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大块相和分子、 离子分散体系,而胶体化学研究的对象,其质点 大小在10-6-10-7cm范围内的高度分散的体系,因 此将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联系起来,对物质全部 分散态的研究才能完成。
胶体化学绪论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具体研究内容: 具体研究内容: (1) 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3) 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物理化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迅速发展: 二十世纪迅速发展: 新测试手段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涌现, 新测试手段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涌现, 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热化学, 热化学, 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化学热力学,电化学,溶液化学,胶体化学, 化学热力学,电化学,溶液化学,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化学动力学,催化作用, 表面化学,化学动力学,催化作用,量子化 学和结构化学等。 学和结构化学等。
.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3 状态和状态函数 1. 状态 所谓体系的状态就是体系一切性质的总 如体系的温度、压力、体积、 和。如体系的温度、压力、体积、组成等等 这些性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体系的状态。 这些性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体系的状态。 当体系所有的性质都确定 性质都确定时 当体系所有的性质都确定时,体系的状 态就确定了 态就确定了。而体系任何一个性质的变化均 会引起体系的状态变化。 会引起体系的状态变化。
A(g) +B(g) T,V,p,xB
B(g) T ,V ,pB
1.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1 体系和环境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为体系,亦称为物系或系统。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称为体系,亦称为物系或系统。 体系 物系 与体系密切相关、 与体系密切相关、有相互作用或影响所能及的部分 称为环境 环境。 称为环境。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 把体系分为三类: 系,把体系分为三类: 敞开体系、 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和孤 立体系也称为隔离体系 立体系也称为隔离体系
pV=nRT
1.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高中化学 (大纲版)第三册 第二单元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备课资料)

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备课资料)●备课资料一、胶体与溶液、浊液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胶体与溶液、浊液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溶液分散质直径<10-9 m,浊液分散质的直径是>10-7 m,而胶体的分散质直径介于二者之间。
溶液、胶体和浊液由于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而在性质上、外观上也有许多不同。
比较如下:二、胶体化学的研究历史人们在古代就接触和利用过很多种胶体。
例如,生活中遇到的面团、乳汁、油漆、土壤等,都属胶体范围。
1663年,卡西厄斯(Cassius)用氯化亚锡还原金盐溶液,制得了紫色的金溶胶。
从十九世纪初,人们开始了对胶体的科学研究。
1809年,列伊斯使用一支U型管,管底中部放一粘土塞子,盛水后通电。
他观察到粘土的悬浮粒子向阳极移动,而阴极一臂中的水位则上升。
这个实验证明了粘土粒和水两个相,带有相反的电荷,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Brown,1773~1858)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藤黄粒子,发现粒子不停顿地在运动着,后来人们就把胶体粒子所呈现的这个重要现象称作“布朗运动”。
1838年,阿歇森(Ascherson,德)在鸡蛋白的水溶液中加入一些橄榄油,使之呈悬浮的微滴。
他在研究这种油滴的行为时,看到鸡蛋白在油滴与水(介质)的界面上,形成了一层膜。
这一实验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蛋白质形成了几分子厚度的一层薄膜,而变得不能溶于水了,这种现象叫做“变性”作用,他同时还发现油滴在蛋白质的“保护”下也不能“聚结”了。
1845~1850年间,塞尔米(F·Selmi,意)对无机胶体作了系统的研究,包括AgCl溶胶的生成条件以及盐类对它的凝聚作用。
1857年,法拉第曾做试验,他使一束光线通过一个玫瑰红色的金溶胶。
这个溶胶原来也像普通的溶液一样是清澈的,但当光线射过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在此溶胶中呈现出一条光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化学的发展史一.胶体化学的简史与内容胶体这个名词史由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1861 年) 提出来的。
那时近代的分子运动理论才成立,其应用只限于气体。
Graham 最早将此新理论应用于液体体系,他系统地研究物质在液体中的扩散。
他用的仪器极为简单,将一块羊皮纸缚在一个玻璃筒上,筒里装着要试验的溶液,并把筒浸在水中。
Graham 用此种装置研究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发现有些物质,如糖、无机盐、尿素等扩散快,很容易自羊皮纸渗析出来;另一下物质,如明胶、氢氧化铝、硅酸等扩散很慢,不能或很难透过羊皮纸。
前一类物质当溶剂蒸发时易于形成晶体析出,后一类物质则不能结晶,大多成无定形胶状物质。
于是,Graham 把后一类物质称为胶体(Colloid ),其溶液称之为溶胶。
胶体源自希腊文的κολλα(胶)。
虽然胶体化学的历史一般皆以1861 年为开始,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作过胶体的研究,只是较为零星。
例如,意大利化学家Selmi (1845 年)曾制备了氯化银、硫和普鲁士蓝在水中的假溶液,这些溶液外观透亮或微呈混浊。
他认为溶液中分散的质点比通常的分子来得大。
Faraday (1858 年)曾制得红色的金溶液,并发现溶胶对光有散射作用,此即所谓的Tyndall 效应。
Faraday 制备金溶液时,十分强调所用器皿与药品必须非常干净。
经他仔细制得的金溶胶保存到20 世纪二十年代才沉淀出来。
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胶体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更早,几乎和人类的文明一样悠久。
在有历史记载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制造陶器;在夏禹之时就会酿酒;至少在周朝初期,人们就和用胶;在汉朝已出现用天然高聚物——纤维造出来的纸;在后汉又发明了墨。
这些都是胶体应用的生动实例,也充分说明我们的民族时富于创造性的。
在古埃及史中有湿木裂石的记载;中古的炼丹家已知道制备金汁,这是悬于水中的微粒金。
和许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一样,这些发明者的姓名现在已不可考。
在Graham 之后四十多年,俄国化学家Benmaph 用200 多种物质做实验,证明无论如何物质既可制成晶体状态也可制成真溶液,在酒精中则可形成胶体溶液。
因此,晶体和胶体并不是不同的两类物质,而是物质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由扩散慢和不能透过半透膜这些特性可以推断,胶体溶液中的质点不是以小分子,而是以大粒子的形式分散在介质中。
这些胶体溶液在重力场中不沉降或沉降极慢,表面分散的质点额不会很大。
总起来讲,胶体质点指的是至少在一个线度上,其大学在1nm 至 1 μ m 之间的质点,当然这个大小的界线多少带有点人为性。
简言之,胶体是指高度分散的分散体,胶体化学则是研究胶体体系的科学。
胶体化学与化学的其他分支的不同之处是,后者的研究对象均属小分子,而胶体化学除了分子之外,更注意胶体大小的质点。
自上述内容可知,胶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散的质点和介质之间由很多的相界面。
以直径为10nm 的球形质点来说(例如金溶胶或者二氧化硅溶胶),当质点总体积为1cm 3 时,其面积为600m 2 ,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
胶体的许多性质,如稳定性和电学性质等,与界面能有密切关系。
因此,对界面性质的研究很早就成为胶体化学的内容。
后来表(界)面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凡事与界面有关连的体系与过程皆成为其研究对象,例如从人工造雨、矿石浮选、染色、防毒、水土保持到吸附与催化等,所以有一段时期胶体化学被称为表面化学。
现在我们知道,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各有侧重。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物质的界面特性上,此即表面化学。
倘若我们把细分割的物质当成一群质点构成的分散体加以研究,即为胶体化学。
虽然胶体质点可以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质点中不能只有一个分子。
将明胶溶于水中或将橡胶溶于甲苯,皆分散成单独的分子。
这些分子的大小合乎胶体质点的标准。
由于大小相近,这些大分子溶液(分子溶胶)与胶体溶液(相胶体)有许多相似的性质和相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动力性质、光学性质、流变性等,因为这些性质往往只和质点的大小、形状有关,与相界面存在与否却是无关的。
因此,大分子无聊化学(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化合物等生物大分子)很自然地成了胶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是,此种体系与经典胶体,如胶状金、As 2 S 3 溶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金溶胶为例,金必须加工方能成为胶体;褶子胶体只是暂时稳定,迟早要沉淀出来;将沉淀再悬浮于水中,不能再得到胶状金。
甲苯中的橡胶却可长期稳定,不会沉淀;几时蒸干溶剂,得到的固体再溶于甲苯中,又可以得到原来的溶液。
换言之,金溶胶是不可逆的,橡胶体系则是可逆的。
自热力学观点,前者是不稳定的,后者是稳定的,是真溶液。
自质点与介质的亲和性来看,前者为憎液胶体,后者是亲液胶体。
由于高分子材料的迅速发展与日益重要,大分子物理化学已扩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分支。
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原因和性质上的紧密练习,大分子溶液仍是胶体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德国化学会主办的历史悠久的刊物“胶体杂志“更名为”胶体与聚合物杂志“,读者当可体会到它们直接的既密切又相对独立的关系。
近年来聚合物胶体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是用乳胶聚合制成单分散的、即质点大小均一的胶乳(如聚苯乙烯分散在水中)可以作为胶体基础研究的模型分散体;二是制成微晶聚合物分散体(如纤维素在水中),有很大的潜在实用重要性。
这些离子还说明,憎液胶体与亲液胶体都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液体介质中,胶体质点也可以由许多比较小的两亲分子(分子由沁水的极性基团和亲油的碳氢链组成)缔合而成,此即胶团。
胶团有正胶团(里面为烃核,外层为极性基团,分散在非极性介质中)和逆胶团(里面为极性基团,外层为碳氢链,分散在非极性介质中)之分。
与高聚物的不同之处是此种缔合是可逆的。
此类胶体叫缔合胶体,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两亲分子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在界面上的吸附和在溶液内部形成胶体。
因此,无论自胶体的观点,还是从界面的角度,表面活性剂是胶体与表面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许多重要的分散体,如乳状液、悬浮液、泡沫等,其质点大小虽不合乎经典的胶体标准,单体系具有很大的界面,和憎液胶体一样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因此,它们也属于胶体化学讨论的内容。
亲液胶体和憎液胶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后者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至于在扩散等性质上的相同,仅仅是表观上的类似,不能因此而混淆二者的本质区别。
所以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开始把亲液胶体改称为大分子溶液,把憎液胶体称为胶体分散体系或溶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气体学科的发展,对蛋白质一类物质的溶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认为应当把胶体体系分为以下三大类才比较确切。
( 1 )分散体系:包括粗分散体系和胶体分散体系。
由于体系有很高的表面自由能,是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2 )大分子物质的真溶液:因为没有界面,体系无界面能存在,所以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与上述分散体系不同,能自动形成大分子溶液。
( 3 )缔合胶体,即胶体电解质。
它也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现在工业上用得最到的表面活性剂,就属于缔合胶体。
二、胶体化学的发展前景胶体化学是密切结合实际,并与其它学科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广,研究的内容丰富。
从它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胶体化学的内容是不断深入、面貌在不断更新,开拓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仲,也繁殖出一些新的学科,或丰富了其他学科的内容。
可以预期,胶体化学将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
促进胶体化学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因为胶体化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学科,现代工农业生产为胶体化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可以预期,工农业进一步发展中将会更广泛地运用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特别是石油的开采和炼制,油漆、印染和选矿,甚至土壤改良和人工降雨等,都需要胶体化学。
二工农业生产实践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着胶体化学学科理论的发展。
( 2 )现代科学仪器的发展为胶体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例如,近年来各种波谱研究,如红外、核磁共振(NMR )、电子自旋共振(ESR )、电子能谱、拉曼光谱以及穆斯堡尔谱等的发展,对吸附在固体表面上分子状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又如使用激光光散射、超离心技术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的构型,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 3 )近代化学和近代物理上的成就,进一步促进对胶体化学中某些理论的探讨。
例如以量子力学及固体物理为基础研究吸附和催化现象;用统计力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高分子溶液性质、搞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细故以及聚沉过程;用示踪原子验证某些吸附动力学过程、两维膜的性质。
在这些方面都已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开拓了胶体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 4 )近二十多年来,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众所周知,它们的发展是吸取了胶体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的。
同时,这些学科的发展,为胶体化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视野,推动了胶体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惯上,把分散介质为液体的胶体体系称为液溶胶,如介质为水的称为水溶胶;介质为固态时,称为固溶胶. 由此可见,胶体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溶胶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物质的本性.任何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晶体的形态存在,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可以胶体的形态存在.例如,氯化钠是典型的晶体,它在水中溶解成为真溶液,若用适当的方法使其分散于苯或醚中,则形成胶体溶液.同样,硫磺分散在乙醇中为真溶液,若分散在水中则为硫磺水溶胶. 由于胶体体系首先是以分散相颗粒有一定的大小为其特征的,故胶粒本身与分散介质之间必有一明显的物理分界面.这意味着胶体体系必然是两相或多相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另外,有一大类物质(纤维素、蛋白质、橡胶以及许多合成高聚物)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虽可形成真溶液,但它们的分子量很大(常在1万或几十万以上,故称为高分子物质),因此表现出的许多性质(如溶液的依数性、黏度、电导等)与低分子真溶液有所不同,而在某些方面(如分子大小)却有类似于溶胶的性质,所以在历史上高分子溶液一直被纳入胶体化学进行讨论。
30多年来,由于科学迅速地发展,它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新的科学分支——高分子物理化学,所以近年来在胶体表面专著(特别是有关刊物)中,一般不再过多地讨论这方面内容。
——摘自《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三版)》,化学化工出版社 胶体 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的分散系。
胶体与溶液、浊液在性质上有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硅酸胶体、淀粉胶体、蛋白质、血液、豆浆、墨水、涂料、肥皂水、AgI、Ag2S、As2S3 分类:按照分散剂状态不同分为: 气溶胶——分散质、分散剂都是气态物质:如SO2扩散在空气中 液溶胶——分散质、分散剂都是液态物质:如Fe(OH)3胶体 固溶胶——分散质、分散剂都是固态物质: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3、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利用丁达尔效应 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