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南2022版

英文回答: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were issued in 2022 to ensure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and to reduce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and the generation of resistant strains。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the use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should be based on a reasonable choice of drug type and time of use, avoiding unnecessary use。
The prevention of pre— and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should be addressed, inter alia, by taking full account of the type of operation, the patient ' s basic condition, local conditions of infection and by avoiding the misuse and misuse of antibiotics。
The Guide emphasizes that the use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should be guided by strict guidelines to avoid unreasonable use and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1. 背景和目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本文档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标准,以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2. 适应症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对于电刀及传统手术的开放手术,应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 对于高危患者,如免疫力低下、直肠手术等,亦应考虑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3. 抗生素选择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选择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可能的细菌感染。
- 根据当地细菌谱情况,选择对当地常见细菌较为敏感的药物。
- 避免过度使用强力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给药时间和路线以下建议可作为给药时间和路线的参考:- 静脉给药是较常用的给药途径,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口服给药。
- 抗生素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以确保在手术时达到有效浓度。
- 给药时间及剂量应根据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手术持续时间进行合理调整。
5. 使用持续时间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持续时间应控制在以下范围:- 对于一般手术,使用24小时即可。
- 对于高风险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等,可以延长至48小时,但不宜超过72小时。
6. 监测和评估使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后,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如过敏等。
- 评估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等。
- 在使用抗生素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7. 记录和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记录和反馈机制:- 记录每例手术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
- 定期进行内部评估和回顾,以改进抗生素使用的质量和安全性。
- 及时将反馈结果传达给相关医务人员,以加强培训和宣传。
以上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规范的概述,请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参考本文档,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和调整。
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中的应用指南遵循规范预防用药的原则

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中的应用指南遵循规范预防用药的原则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在医生的处方权下,抗生素仍被优先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预防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患者免受细菌侵害。
本文旨在提供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中的应用指南,以确保其遵循规范预防用药的原则。
1. 针对特定患者群体的预防性使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首要原则是确定特定患者群体的风险并给予必要的预防。
这些患者包括:-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正在接受化疗或器官移植患者;- 手术后的患者,特别是进行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联合置换手术等)的患者;- 孕妇可能感染胎儿的情况,如某些孕期感染疾病。
2.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可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类型进行选择。
通过了解感染流行病学资料和抗生素敏感性谱,医生可以制定合理的抗生素预防方案。
且应尽量选择低耐药性的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
3. 按照规定剂量和给药途径使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通常情况下,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方法,但在临床需要时也可以选择静脉给药或局部使用。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给药剂量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4. 控制使用时间和疗程为了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和减少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风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疗程应当严格控制。
一般来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不宜超过感染风险期,疗程也不宜过长。
确保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伴随进行有效的感染监测,及时评估疗效。
5. 个体化评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益处与风险在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需要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分析评估。
除了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外,还需要评估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如过敏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
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共同做出决定。
6. 加强教育和培训为了确保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中遵循规范预防用药的原则,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抗生素教育和培训。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引言概述: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作为指导工具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的重要性、指南的制定过程、指南的内容、实施指南的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的重要性1.1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1.2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1.3降低医疗费用和资源消耗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的制定过程2.1指南制定组织的组成和职责2.2审查相关文献和证据2.3制定指南的原则和方法2.4征求专家意见和公众意见2.5审核和最终发布指南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的内容3.1针对不同感染类型和患者群体的不同指南3.2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剂量3.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和疗程3.4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监测和评估4.实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的效果4.1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发生率4.2减少抗生素过度使用的情况4.3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4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4.5降低医疗费用和资源消耗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的未来发展方向5.1精确指导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和剂量5.2提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个体化治疗5.3推动多学科合作和信息共享5.4加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的宣传和培训5.5结合新的科技手段,如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指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总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在当前抗生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并降低医疗费用和资源消耗。
指南的制定过程包括组织成员的组成、相关文献和证据的审查、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等。
指南的内容包括不同感染类型和患者群体的不同指南、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和疗程等。
实施指南可以显著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发生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病种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病种、药种、方法
1、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因、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2、①I类手术切口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但实际上临床大多数都在用,用的时候以I代头孢(头孢唑林钠)多见。
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Ⅱ类手术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手术切口,主要包括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心血管、头颈、胸腔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的致病菌是葡萄球菌,一般用Ⅰ代头孢(头孢唑林钠和头孢拉定)为主,进入腹腔、盆腔脏器的手术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多用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和头孢美。
③复杂、创伤性大因感染风险高的大手术,可用Ⅲ代头孢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及阴道的妇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有时需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用Ⅱ、Ⅲ代头孢+甲硝唑。
④肝胆系统的复杂手术,尤其过去增加多次手术者,可选择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哌酮。
⑤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如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
杆菌感染。
3、预防用药应静脉给药,溶媒体积不超过100ml,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再者,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
以上仅作参考。
围手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乳腺、甲状腺外科腹外疝外科
围手术期概念
手术前 手术中 手术后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
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切口 深部腔隙 器官
预防性应用的概念
手术前不存在感染 手术后有感染的风险
手术切口的分类
Ⅰ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 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4号
第三章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 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 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各 省区市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 加用甲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 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Ⅰ类(清洁)切口: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 Ⅲ类(污染)切口: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
治疗性应用抗生素
各科常见的一类切口手术
普外科清洁(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 体表的肿瘤切除术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乳腺手术
抗生素的预防性用药指导原则

福州市第六医院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者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想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骨科抗生素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 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 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 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 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 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预防用药
2、有内植物的手术预防用药
需切开复位植入内植物的骨科手术,如克氏针内固定、 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等手术,除术 前30分钟予一组广谱抗生素静滴,术后可予一联广谱抗 生素抗炎治疗,使用时间小于48小时,临床中需复查血 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沉、内毒素等相关指 标,如果术中有同时植入异体骨或异种骨,可根据具体 伤情延长至5-7天。
2.应用时间要短,长时间并不能降低外科切 口感染,反而增加副作用。
3.不能替代仔细手术操作。
4.选择合适抗菌药物:a较强杀菌效果 b广谱 抗菌作用 c副作用小
用药时间
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使 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 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手术 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 可给予第二剂量。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治疗原则:①在留取血、感染骨标本、 关节腔液进行病原学检查后开始经验治 疗。经验治疗应选用针对金葡菌的抗菌 药物。取分泌物后进行药敏试验,根据 经验治疗的疗效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 药。②应选用骨、关节腔内药物浓度高 且细菌对之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 慢性患者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并需较 长疗程。用药期间应注意可能发生的不 良反应。抗菌药物不宜作局部注射。③ 外科处理去除死骨以及脓性关节腔液清 创引流极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I发生过程
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期容易 清除
定植: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未大量 繁殖,不易迅速清除
感染: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目的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再认知
● 氨基糖苷类耳、肾毒性强,喹诺酮类耐 药率高,均非理想的预防用药。 ● 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过敏者,可用克林 霉素单药或与氨曲南联用来替代。 ● 在术后频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感染的病区或医院,可选择性 地给予万古霉素。 ● 对于污染明显的下消化道手术,预防用 药应覆盖常见厌氧菌,通常联合甲硝唑或 克林霉素。
2、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征掌握不严,抗生素种类选 择不恰当。医嘱书写不规范,药物医嘱书写字迹潦 草,药物名称书写不规范。
如:将Ⅰ类手术常规使用术前抗生素,而一些急诊感 染手术或有开放性损伤的手术却忘用抗生素。还有 将要求慢滴的抗生素带入手术室,如喹诺酮类每 100ml静滴不得少于45—60min,影响麻醉及手术 进程。
后果者,如头颅、心脏、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心脏瓣
膜置入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差。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基本原则
1、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用抑菌剂。 2、剂量:应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
2. 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 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 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 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 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范围
3. 污染手术: 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
误区一: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为了预防所 有可能发生的感染。 正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目的在于预防手 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及深部腔隙或器官感染 (如胸腔、腹腔感染及脓肿形成),不包括与手术 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 误区二:所有手术进行前均须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正解:对于头、颈、躯干或四肢体表手术,乳房中、 小手术,不置入人工材料的疝修补术或腹腔镜胆囊 切除术等,通常无须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 慢速滴入。
3、给药时间:切皮前0.5~2小时(参考药物的达峰 期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手术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4、给药地点:手术室 5、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或出血量大于1500ML,可追
加一次用量(根据药物半衰期)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再认知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术中护理
手术室
赵德芝
世界卫生日的主题
“抵御耐药性――
今天不采取行动, 明天就无药可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
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 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 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 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预防用药易犯的错误
(1)时机不当(手术结束后再用药)
(2)时间太长(择期术后用药多日) (3)选择不当(缺乏针对性) (4)抗菌药物的局部预防应用 局部抗生素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防效果,
不予提倡,尤其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的抗 生素用于伤口局部(诱导高耐药),抗生素 缓释系统(PMMA-庆大霉素骨水泥或胶原海 绵)局部应用可能有一定益处。
预防用药时机与方法
1.预防用药时机 应在手术开始前30min开始给药,保证在发生污染前
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 在手术室给药。。 2.应用方法 应静脉给药,20-30 min滴完;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 素半衰期为1-2h,若手术超过3-4h,应给第2个剂量, 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 择期手术后一般无须继续使用抗生素。 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可 再用1次或数次;严重污染或已有感染或脏器穿孔者 (Ⅳ类切口),手术后应继续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 生素,不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再认知
合理选用预防药物
● 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活性强、覆盖大多数 SSI病原菌、安全及价廉的药物。
●头孢菌素列为首选,但第四代头孢菌素一般不 用于预防。
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手术—首选一代头 孢
进入消化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多数 用二代头孢,少数用三代头孢
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优点
(1)减少毒性作用 (2)不易产生耐药菌株 (3)不易引起微生态紊乱 (4)减轻病人负担 (5)可以选用单价较高但效果较好的抗生
素
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难点
1 、抗生素种类多,新型抗生素层出不穷。而手术室 护士接触药物相对较少,药物知识较薄弱,如何做 到正确用药、安全用药,并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差 距。
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 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 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 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 应用范畴。
清洁手术
下列情况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大于3小时),污染机
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深部 器官和腔隙的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 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 身感染。
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 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 浓度。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范围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 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 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 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无菌操作和消毒灭 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