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文言语法现象,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字词积累:1、学生根据多媒体上的"基础梳理',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集中难懂的地方进行指导。

2、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

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解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2、思考:"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

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明确目标(一)检查作业(二)明确目标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第一,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第二,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

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2、学会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描写;掌握归纳人物个性与历史事件关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3、在分析课文情节的过程中,学会梳理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脉络;4、朗读法和问答导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探究“性格决定命运”在楚汉战争中的体现。

【教学层次设计】一、概述旧课,检查文言知识归纳情况;(约6分钟)二、复述故事情节;(约3分钟)三、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约33分钟)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约3分钟)【教学过程】一、概述旧课,检查文言知识归纳情况。

(约6分钟)师:上节课我们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单梳理,让大家大致感受了一下鸿门宴的气氛,今天我们就来精读课文,进入课文,一起体会鸿门宴的紧张气氛。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味课文,我们先来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言知识。

上节课布置大家结合咱们的预习学案,归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由于时间原因,今天就不在课堂上检查了。

大家看幻灯片上老师归纳的一些文言知识,大家边读边记,可以在学案上做适当补充也可以直接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打开幻灯片)给大家5分钟时间。

知识梳理:幻灯片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一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一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一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郁—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一座:置之坐上。

幻灯片二、古今异义来见项王。

(4)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5)樊哙侧(使……斜侧着,使动)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文档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文档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2、学会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描写;掌握归纳人物个性与历史事件关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3、在分析课文情节的过程中,学会梳理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脉络;4、朗读法和问答导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探究“性格决定命运”在楚汉战争中的体现。

【教学层次设计】一、概述旧课,检查文言知识归纳情况;(约6分钟)二、复述故事情节;(约3分钟)三、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约33分钟)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约3分钟)【教学过程】一、概述旧课,检查文言知识归纳情况。

(约6分钟)师:上节课我们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单梳理,让大家大致感受了一下鸿门宴的气氛,今天我们就来精读课文,进入课文,一起体会鸿门宴的紧张气氛。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味课文,我们先来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言知识。

上节课布置大家结合咱们的预习学案,归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由于时间原因,今天就不在课堂上检查了。

大家看幻灯片上老师归纳的一些文言知识,大家边读边记,可以在学案上做适当补充也可以直接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打开幻灯片)给大家5分钟时间。

知识梳理:幻灯片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一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一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一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郁—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一座:置之坐上。

幻灯片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省。

2.非常:古指意外的变故。

今为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指黄河以北地区。

今指黄河北省。

4.河南:古指黄河以南地区。

今指黄河南省。

5.婚姻:古谓儿女亲家。

今指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6课 鸿门宴 (第2课时)【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识记、掌握文中的“为、故、谢、非常”等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中的特殊句式。

(重难点)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重点)【使用说明】1本案适用于《鸿门宴》第二课时,文言现象的掌握这一重难点不变,此外要会分析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基础案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要独立完成并由同桌互批;升华案是对新内容的学习,需要认真研读课文相关段落和注释,并讨论完成;巩固案的片段写作要求课外完成,限时10分钟。

2、建议一课时。

一、第一课时作业检查交流。

二、根据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 2.翻译句子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基础案 (6分钟) 作业交流3分钟,第二题3分钟课现在进入了函谷关,财物没有他所占有的,妇女没有他所亲近的,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这些小的方面。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自读文段3分钟,独立完成练习6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令将军与臣有郤( )2、因击沛公于坐( )1、郤→隙2、坐→座(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2)、所以遣将守关者 (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婚姻→姻亲关系 所以→……的原因 非常→意外的变故 河北、河南→黄河以北(以南)(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省略句 ) 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3、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Array语。

3.11《鸿门宴》教案2(新人教必修2)

3.11《鸿门宴》教案2(新人教必修2)

新人教《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通过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评价有关人物。

2.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难点: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解决办法:1.加强预习,并提出明确要求,不仅在文句上要疏通,结构层次,写作技巧,语言积累都应视为预习的内容。

2.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诵读重要部分。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层次要清楚。

3.了解与本课有关的历史知识,及项羽这一人物的功过。

二、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2.《鸿门宴》的时代背景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

结果,刘邦于公元前田6年破武关入秦,抢行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

教学设计2:鸿门宴(第2课时)

教学设计2:鸿门宴(第2课时)

第14课《鸿门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鸿门宴》选自史传性文学作品中。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本章节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体现了《史记》对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技巧。

【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曾学过《史记·陈涉世家》,但篇幅较短。

学生在初中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对于长篇的古代记叙散文的解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在关键时刻对学生的点拨。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文字词和句式。

2.了解鸿门宴的事情经过以及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3.从项羽人物性格弱点分析悲剧结局的原因,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确认识鸿门宴会斗争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多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

2.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3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也”这是为什么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之所,省略之)。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第三段:2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3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提示: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史识和文学才能。

《鸿门宴》的描写历来被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

那么,课文节选《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如何来刻画这些人物的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掌握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事件的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史记》,了解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文本的研读,比较《左传》和《史记》在叙事上的异同,学习《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的手法。

借鉴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透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三、相关知识“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鸿门宴》(第2课时)教学案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4•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5.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2 .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即时练习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霓为衣兮风为马。

5、君既为府吏。

6、十七为君妇。

7、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8、为秦宫人。

9、为仲卿母所遣。

1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公为我献之。

12、阿母为汝求。

13、慎勿为妇死。

1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题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正面描写和运用对比衬托的侧面描写手法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分析方法。

2.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辩证地评价“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字词、句式检测复习导入
1.沛公军霸上
2.吾得兄事之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翻译时:要把每句话中的何、何、安放在为、操、在的后面翻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此天子气也。

此……也,判断句式,译为:这是……。

二、课文研析:人物形象分析
1.传记文学
通过描写人物生平和事件,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

人物形象的是塑造是传记文学的命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
正面描写: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件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
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的正面或反面衬托
环境烘托
3.走近项羽,分析项羽人物形象。

师生合作讨论。

4.苏轼《论项羽、范增》评: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项羽在不杀沛公时的那种君子的气度和胸怀呢?
师生合作探究,概括项羽性格中的另一面。

5.总结: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充满缺点的项羽和一个不乏优点的项羽相结合,才是一个
真实的项羽。

6.课外拓展:易中天评曹操。

7.总结评价人物:真实客观地去分析、评价人物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

人物形象是立体的,多面的,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可能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人物形象时,不能只抓住人物的某一面。

分析人物时,既要看到人物身上优点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物身上缺点的一面。

只有将人物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综合起来看,我们才能拨开云雾,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可感的形象。

三、作业
历史上文学上有许多人物在人们心中可能是一无是处的,也可能是完美的神话。

请你找出这样一个人物,从客观真实的角度还原他的面貌。

四、结语
六、板书(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