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科普知识

合集下载

MR检查的科普小知识

MR检查的科普小知识

MR检查的科普小知识MR检查的全称核磁共振检查,临床中又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检查过程是将人体放置于一个特定的强大磁场仪器中,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现象,然后获得核磁共振信号,再经过专业计算软件的运算,从而得到包含人体信息的图像。

核磁共振虽然有个“核”字,指的是人体内的原子核,不是核辐射的“核”,因此磁共振是没有辐射的,完全不存在核辐射现象及放射性物质,检查过程非常安全,患者和家属无需担心和恐惧。

一、磁共振的优点和主要检查范围1.磁共振的检查过程不会对患者产生任何创伤和辐射,由于采用的是空间三维梯度磁场,可以在不移动患者和扫描床的情况下实现任何角度扫描和图像重建,对一些行动不便或身体有创伤的患者特别友好。

2.磁共振检查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能直接显示人体心脏和血管结构;对人体软组织有高分辨率,后期成像更清晰、准确,帮助医生掌握一些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

在进行骨骼检查时,不会产生伪影干扰,对颅脑后部的病变有着清晰的辨认。

在检查患者身体的同时,还能提供机体功能、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3.磁共振的主要检查范围包括:颅脑、脊髓和椎管内疾病的诊断,脊椎及椎间盘的诊断,腹部及盆腔脏器的诊断,骨关节韧带半月板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孕妇、胎儿疾病的诊断。

二、磁共振检查的禁忌对象1.磁共振检查的受检者不能装有心脏起搏器,由于检查中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心脏起搏器、ICD等包含金属的物质有可能出现装置移位、起搏信号异常、电极升温等异常现象,会引起受检者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2.受检者身体内有骨科植入物要告知医生,根据植入物材质属性判断可不可以进行MRI检查。

目前临床使用的骨科植入物大多由纯钛或钛合金制成,不会与磁场产生磁性,但是有可能会造成图像伪影,影响周围组织的观察,因此也需提前告知影像医生。

如内固定物是由不锈钢等材质制成,是绝对禁止进行磁共振检查。

3.受检者佩戴输液泵和留置导管是可以进行MRI检查的,输液泵材料没有金属,不会呈现非铁磁性和弱磁性,而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应在检查前移除胰岛素泵,避免强磁场破坏胰岛素功能。

mri原理知识要点概述

mri原理知识要点概述

mri原理知识要点概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医学诊断技术。

本文将对MRI原理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概述,包括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磁场配置、信号检测与图像重建等内容。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物理现象。

在一个外加静态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的原子核会预cess和回复至稳定状态,产生的能量变化可以被探测到。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级结构:原子核具有自旋,其能级分为基态和激发态。

基态自旋向上(+1/2)的原子核数目略多于自旋向下(-1/2)的原子核数目,达到热平衡状态。

2. Larmor频率:外加静态磁场会影响原子核自旋的能级结构,导致自旋向上和向下的能级出现微细差异,产生Larmor频率。

Larmor频率与静态磁场强度成正比。

3. 共振吸收:通过施加射频脉冲场,可以使部分自旋的原子核发生能级跃迁,并吸收能量。

共振吸收时会出现相位积累,进而产生信号。

4. 脉冲序列: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通过调节射频脉冲的频率、幅度和时序,可以实现对特定组织的激发与探测,从而获取图像信息。

二、磁场配置MRI使用强大的磁场来实现对人体组织的成像。

磁场配置是MRI 成像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磁场:主磁场是MRI系统中最重要的磁场,用于产生使原子核进入Larmor预cess状态所需的静态磁场。

主磁场通常由超导磁体创建,其强度以特斯拉(T)为单位,常见的主磁场强度为1.5 T和3 T。

2. 梯度磁场:梯度磁场是MRI中用于定位不同空间位置的磁场。

通过改变梯度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为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Larmor频率,从而实现空间编码。

3. 射频线圈:射频线圈用于向特定组织发射射频脉冲,并接收组织发出的信号。

常见的射频线圈包括表面线圈和内腔线圈,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线圈。

三、信号检测与图像重建信号检测与图像重建是MRI技术中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测信号:通过射频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是非稳态的弱信号,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调控和检测,包括放大、滤波、数字化等过程。

MRI检查知识小科普

MRI检查知识小科普

MRI检查知识小科普医学影像技术在现代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广泛应用的影像技术。

MRI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部的信号进行扫描和分析,生成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提供有关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一、MRI查的原理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

MRI检查的原理主要包括核磁共振现象的解释、MRI扫描的基本步骤以及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和影像构成。

1.核磁共振现象的简要解释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强磁场中,原子核的自旋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共振。

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核,而氢原子核又是唯一具有自旋的核素。

当人体置于强磁场中时,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的自旋会与磁场方向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两种能量状态,即低能级和高能级。

这两种能级之间的转变,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核磁共振信号。

2.MRI扫描的基本步骤MRI扫描的基本步骤包括磁场建立、激发和信号检测三个主要过程。

首先,通过产生强大的静态磁场,使得人体内的氢原子核自旋在磁场中定向。

然后,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一定频率和方向的无线电波,激发患者体内氢原子核的自旋状态发生共振。

最后,通过接收和处理患者体内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生成图像。

3.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和影像构成MRI扫描的主要参数包括磁场强度、脉冲序列和图像对比等。

磁场强度是指MRI设备所产生的静态磁场的强度,通常以特斯拉(Tesla,T)为单位。

不同磁场强度的MRI设备对图像分辨率和信噪比有不同的影响。

脉冲序列是指用于激发和检测核磁共振信号的无线电波脉冲的时间序列。

常见的脉冲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和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等。

磁共振知识点总结

磁共振知识点总结

磁共振知识点总结一、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

1. 原子核特性。

- 许多原子核都具有自旋特性,例如氢原子核(单个质子)。

当置于外磁场中时,这些自旋的原子核会发生能级分裂,产生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平行和反平行于外磁场方向)。

- 两种状态的能量差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公式为Δ E = γℏ B_0,其中γ是旋磁比(不同原子核有不同的旋磁比),ℏ是约化普朗克常数,B_0是外磁场强度。

2. 射频脉冲(RF)的作用。

- 当施加一个频率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拉莫尔频率,ω_0=γ B_0)的射频脉冲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处于激发态。

- 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释放能量回到低能级,这个过程产生磁共振信号。

3. 弛豫过程。

- 纵向弛豫(T1弛豫)- 也称为自旋 - 晶格弛豫。

是指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将能量传递给周围晶格(分子环境),恢复到纵向平衡状态的过程。

- T1值反映了组织纵向弛豫的快慢,不同组织的T1值不同。

例如,脂肪组织的T1值较短,水的T1值较长。

- 横向弛豫(T2弛豫)- 也称为自旋 - 自旋弛豫。

是指激发态的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导致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的过程。

- T2值反映了组织横向弛豫的快慢,一般来说,纯水的T2值较长,固体组织的T2值较短。

二、MRI设备组成。

1. 磁体系统。

- 主磁体。

- 产生强大而均匀的外磁场B_0,是MRI设备的核心部件。

常见的磁体类型有永磁体、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

- 永磁体:不需要电源,磁场强度相对较低(一般小于0.5T),维护成本低,但重量大。

- 常导磁体:通过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强度一般在0.2 - 0.5T,需要大量电力供应,产生热量多。

- 超导磁体:利用超导材料在超导状态下的零电阻特性,通过强大电流产生高磁场(1.5T、3.0T甚至更高),磁场均匀性好,但需要液氦冷却,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高。

- 梯度磁场系统。

- 由X、Y、Z三个方向的梯度线圈组成,用于在主磁场基础上产生线性变化的梯度磁场。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基本知识总结
MRI,即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产生共振,从而产生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形成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的图像。

以下是MRI的基本知识总结:
1. 工作原理:MRI利用的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如氢原子)在强磁场中
的共振现象。

当外部磁场作用于人体内的氢原子时,这些原子核会以特定的频率产生共振,这种共振信号被接收并转化为图像。

2. 灰阶成像:MRI图像以灰阶形式显示,类似于X线和CT图像的黑白灰度,但不表示密度,而是信号的强度。

3. 流空效应:由于流动的液体中的氢原子核无法“记住”其磁矩方向,因此流动的液体在MRI中显示为无信号,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

这一特性在血管、脑脊液等流动液体的成像中特别重要。

4. 多方位、多层面成像:MRI能够从多个角度获取人体的图像,并可以在
不同的层面上对解剖结构进行展示。

这种能力使其不仅适用于定位诊断,对定性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5. 多种成像技术:MRI除了最基本的质子密度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外,还有多种成像技术,如血流成像、血管造影、水成像、脂肪抑制成像等。

这些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是其他影像技术无法比拟的。

6. 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大部分情况下,MRI检查不需要使用造影剂。

然而,某些特定的检查可能需要使用造影剂来增强图像对比度。

7. 适应症:MRI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心
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等。

总的来说,MRI是一种强大的医学影像技术,它通过无创的方式提供了高分辨率的人体解剖结构和病变的图像,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基础知识

磁共振基础知识

磁共振基础知识目录一、磁共振概述 (2)1. 磁共振技术简介 (2)2. 磁共振应用领域 (4)3. 磁共振发展趋势 (5)二、磁共振基本原理 (6)1. 核磁共振现象 (7)(1)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 (8)(2)核磁共振条件与频率 (9)2. 磁共振成像原理 (11)(1)磁共振成像技术分类 (11)(2)图像重建与处理技术 (13)3. 磁共振波谱分析 (14)(1)基本原理与分类 (16)(2)波谱解析方法及应用 (16)三、磁共振设备结构与功能 (17)1. 磁体系统 (19)(1)超导磁体 (20)(2)常规磁体 (21)(3)磁体设计与优化 (22)2. 射频系统 (23)(1)射频发射与接收 (25)(2)射频线圈与放大器 (26)(3)射频功率控制 (27)3. 计算机成像系统 (28)(1)数据采集与处理 (29)(2)图像存储与传输 (31)(3)系统校准与维护 (32)四、磁共振实验技术与方法 (34)1. 磁共振成像实验 (35)(1)实验准备与样品制备 (36)(2)图像采集与优化 (37)(3)图像处理与分析 (39)2. 磁共振波谱实验 (41)(1)样品选择与处理 (41)(2)波谱采集与分析方法 (42)(3)波谱解析与应用实例 (44)五、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45)一、磁共振概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矩在外加磁场中的共振现象的医学影像技术。

它利用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通过检测这些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信号,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等特点,对于神经系统、关节、软组织等部位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磁共振成像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等,用于评估组织的生理功能。

磁共振成像的关键技术包括:主磁场、射频脉冲、梯度磁场和信号采集与处理。

磁共振科普知识

磁共振科普知识

磁共振科普知识-----您知道吗?一、磁共振成像的起源1946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Bloch和哈佛大学的Purcell教授同时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由于这一发现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此两人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46~1972年NMR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即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T2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美国人Lauterbur用反投影法完成了MRI的实验室的模拟成像工作。

1978年英国第一台头部MRI设备投入临床使用,1980年全身的MRI研制成功。

二、磁共振成像的定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人体内组织器官中原子核中的质子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按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而建立的一种数字图像。

三、磁共振影像的特点1、多参数成像,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2、高软组织对比成像,可得出详尽的解剖图谱;3、任意层面断层,可以从三维空间上观察人体组织器官;4、人体能量代谢研究,有可能直接观察细胞活动的生化代谢;5、不使用对比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6、无电离辐射,对人体没有伤害;7、无气体和骨伪影的干扰,对后颅凹病变等特殊部位可清晰显示。

四、为什说磁共振检查对人体无伤害磁共振检查是通过对人体内组织器官内的氢质子在磁场内能量转化而成像,即利用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在磁场下磁化反应不同来分析诊断病变,而CT或拍片是人体通过吸收X线而成像,二者成像原理截然不同,所以,磁共振检查不存在电离辐射问题,对人体安全无损害。

什么是磁共振,这篇文章带您了解

什么是磁共振,这篇文章带您了解

什么是磁共振,这篇文章带您了解磁共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它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并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磁共振的相关知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认识到它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一、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发生在原子核的自旋运动上,而磁共振成像则是将这种现象应用于人体组织的成像上。

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会沿着磁场方向自旋,形成一个宏观的自旋磁矢量。

当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被施加到人体内时,能够与原子核的自旋共振,并改变它们的能级。

当外部无线电波停止时,原子核会释放出能量,产生特定的信号。

通过探测这些信号,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图像。

二、磁共振成像的应用1. 脑部成像:磁共振成像在脑部成像中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评估脑部结构和功能,还可以检测脑部肿瘤、中风、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并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2. 胸部和腹部成像: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检查胸部和腹部的器官,如心脏、肺部、肝脏、胰腺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检测肿瘤、炎症和其他疾病。

3. 骨骼成像:磁共振成像在骨骼成像中也有应用。

与传统的X射线成像相比,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骼结构信息,并对软组织损伤进行评估。

它在关节疾病、骨折、脊柱疾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4. 乳腺成像:磁共振成像在乳腺成像中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乳腺肿瘤检测和评估。

它可以帮助医生区分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5. 心脏成像: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还可以提供对心室、心肌和冠状动脉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检测心脏病变和心肌缺血等疾病。

三、磁共振成像的优缺点优点:1.非侵入性:磁共振成像不需要使用任何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伤害。

相比于X射线和CT扫描等辐射成像技术,磁共振更加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科普知识-----您知道吗?一、磁共振成像的起源1946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Bloch和哈佛大学的Purcell教授同时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由于这一发现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此两人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46~1972年NMR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即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MR 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T2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美国人Lauterbur用反投影法完成了MRI的实验室的模拟成像工作。

1978年英国第一台头部MRI设备投入临床使用,1980年全身的MRI研制成功。

二、磁共振成像的定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人体内组织器官中原子核中的质子进行激发,发生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用感应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按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处理而建立的一种数字图像。

三、磁共振影像的特点1、多参数成像,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2、高软组织对比成像,可得出详尽的解剖图谱;3、任意层面断层,可以从三维空间上观察人体组织器官;4、人体能量代谢研究,有可能直接观察细胞活动的生化代谢;5、不使用对比剂,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结构;6、无电离辐射,对人体没有伤害;7、无气体和骨伪影的干扰,对后颅凹病变等特殊部位可清晰显示。

四、为什说磁共振检查对人体无伤害磁共振检查是通过对人体内组织器官内的氢质子在磁场内能量转化而成像,即利用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在磁场下磁化反应不同来分析诊断病变,而CT或拍片是人体通过吸收X线而成像,二者成像原理截然不同,所以,磁共振检查不存在电离辐射问题,对人体安全无损害。

五、磁共振检查有哪些禁忌症1、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绝对禁止磁共振检查。

2、脑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绝对禁止脑部超导磁共振检查。

3、装有心脏金属机械瓣膜绝对禁止磁共振检查。

4、一般金属担架床、轮椅、金属氧气瓶、监护仪、含金属气管插管、各类引流管的金属手术钳绝对禁止进入磁共振扫描室。

5、心脏冠脉支架三个月内不宜行超导磁共振检查。

6、怀孕三个月内不宜行磁共振检查。

7、关节置换三个月之内不宜行磁共振检查。

8、危重患者、需要特殊监控的患者、严重躁动患者(用镇静剂无效的)、正在有体表活动性出血、呕吐的患者及严重幽闭症患者不宜行超导磁共振检查。

六、磁共振检查为什么要预约由于磁共振检查时间就较长,避免患者长时间等待,本着先急后缓、军人优先的原则,结合上级医院惯例,我们要求患者先预约、后检查。

并且要提前10-20分钟到达磁共振室,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

七、磁共振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1、由于磁共振检查必须是人体进入磁场内,所以患者身上带有能影响磁场改变的含铁、含磁金属物品要尽量去除。

例如可移动的假牙、金属发卡、硬币、手机、钥匙、曲别针、衣服各类金属拉链、金属纽扣、女性含金属节育环(非不锈钢除外)、男女含磁内衣、含金属文胸、助听器、非金银首饰、各类磁卡、24小时心电监护器等等。

固定假牙不影响磁共振检查,带避孕环不影响妇科以外的其他部位的磁共振检查,24小时心电监护器可拔出后检查。

另外注意陪护人员体表可移动的金属物品如手机、打火机、背(挎)包等禁止带入磁共振扫描间。

2、没有自主能力的小儿,需要临床医生用药后,待患儿睡觉后方可进行磁共振检查。

3、腹部检查时,须检查前禁食4-6小时,检查前在须在医生指导下练习呼吸和屏气。

其他部位检查则按正常饮食起居。

4、超导磁共振检查时噪声较大,检查前请放入由工作人员发放的耳塞5、由于磁共振检查时间相对较长,每个部位约为10-15分钟左右,检查时患者一定要全身放松,平静呼吸,避免身体各部位移动,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检查,获得高质量诊断图像。

6、一般在检查完0.5-1小时左右可取磁共振诊断结果。

八、为什么磁共振检查时病人必须保持身体不动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由于患者运动,如颈部检查时吞咽运动、咀嚼运动,头部检查时病人头部不自主运动、眼眶检查时眼球运动、膝关节检查时下肢移动等等均可在图像上造成各种不同形状的伪影,致使图像模糊、质量下降,影响诊断。

九、磁共振检查时为什么要去除金属物品金属异物可使磁场均匀性发生改变,可能改变仅为百万之几,但这足以造成图像变形。

金属异物主要是指铁磁性物质,如发夹、金属钮扣、针、胸罩钩、钥匙等含有金属物质的各种标记物等。

在工作中强调要患者不把体内或体表的金属异物带入磁场,其原因之一是金属异物会使图像产生金属异物伪影而影响诊断,二是对患者有潜在的危险。

例如,外科手术夹可能会受磁性吸引脱落造成再出血;刀片、钥匙等锐利物在磁场飞动时,会刺伤患者或损坏机器。

十、磁共振检查时患者为什么要戴耳塞磁共振装置的音频噪声可分为静态及动态两种:静态噪声是由于磁体冷却系统即冷头的工作而引起的噪声,这种噪声一般比较小。

动态噪声是指扫描过程中由梯度场的不断开启或关闭而形成的。

梯度磁场是磁共振扫描时噪声的最主要来源。

由于主磁场的存在,梯度线圈中快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的产生很强的洛伦兹力,使梯度线圈发生移动或颤动撞击托架,从而产生扫描时的特殊噪声。

而扫描序列不同其噪声的大小、频率也会不等,所以完成一个部位的检查,会遇到多种噪声。

噪声大小一般在70-80分贝,戴上耳塞后患者一般均能耐受。

十一、什么是幽闭恐惧症幽闭恐惧症是一种在封闭空间内感到明显而持久的过度恐惧的疾病。

在MRI 检查中,由于受检者所处的磁体孔洞比较狭小,加之梯度场噪声的干扰,有些病人就可能出现焦虑、恐慌及情绪低落等心理反应,重者诱发精神幽闭症。

幽闭恐惧症的患者不能忍受狭小的空间,在MRI磁体的检查孔中会出现严重压抑、气急、恐惧等严重反应。

对于严重幽闭恐惧症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药物或选择其它检查。

十二、为什么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因磁共振成像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每个部位需要3-4个序列、2-3个方位,而每个序列需要2分钟左右,而CT只有一个方位,不存在多序列,所以磁共振扫描时间较CT相对较长,单一部位需要10分钟左右。

十三、磁共振检查为什么需要增强所谓磁共振增强扫描是老百姓说的“加强”磁共振。

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扫描,目的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对病变的定性、定位及侵犯范围的甄别提供帮助,特别是鉴别有无肿瘤、肿瘤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上意义重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指导作用。

磁共振增强时,不需要过敏试验。

十四、哪些疾病适合磁共振检查1、颅脑疾病:各种脑肿瘤(原发或继发);脑梗塞(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发现与甄别;脑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各种脑内炎性病变;脑脱髓鞘和脑变性行疾病;各型脑外伤;各种脑血管畸形;各种脑发育畸形等等。

磁共振可以不用造影剂行血管成像(MRA),脑部MRA可以评价脑血管有无动脉硬化,评价血管狭窄程度等等。

2、脊柱和关节疾病:脊柱外伤、骨折;脊髓损伤;椎间盘突出;椎管内占位;脊柱感染性病变;脊柱和关节肿瘤;肩关节损伤(肩袖损伤、盂唇撕裂);髋关节退变和股骨头坏死;各类膝关节病变(膝关节退变、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等等。

3、胸部疾病:胸部大血管病变(畸形、栓塞、夹层、炎症等);纵膈肿瘤;肺部肿瘤;胸膜病变等等。

4、腹部疾病:各类肝硬化;各类肝脏占位性疾病(肝癌、血管瘤、转移瘤、胆管肿瘤、FNH、囊肿等);各类胆道病变(结石、胆管癌、胆管炎等);胰腺病变(肿瘤、急慢性炎症);肾脏病变(肿瘤、囊肿、积水);肾上腺病变(增生、腺瘤等等);胃肠病变(肿瘤、套叠);腹膜腔和腹膜后病变(原发或转移肿瘤,淋巴结增大、腹膜后纤维化等等);腹部血管病变(动脉瘤、门脉高压、系膜栓塞、肾动脉狭窄等);胆道、泌尿系、胃肠道水成像(MRCP、MRU)等等。

5、盆腔疾病:子宫病变(宫颈癌诊断与分期、子宫内膜癌、子宫腺肌瘤病、子宫肌瘤);卵巢病变(卵巢癌、囊腺瘤、各类囊肿等等);膀胱病变;前列腺病变(增生、肿瘤);精囊腺病变;盆腔内转移或骨盆转移等等。

十五、哪些疾病不适合磁共振检查任何检查都有局限性,磁共振同样如此。

尽管磁共振可以检查全身绝大多数疾病,但对肺部小气道炎性病变、支气管扩张、肺内小转移瘤等显示效果不佳;对肾盂、输尿管结石的显示不如CT明确。

十六、超导磁共振检查有哪些特殊扫描序列1、全脊柱或全脊髓成像;主要适合脊柱损伤、脊柱转移、脊髓病变的筛查等。

2、全身成像、全身类PET;主要适合发现肿瘤查全身有无转移或发现转移查全身原发灶,血液病评价全身骨髓侵犯情况。

3、血管成像(MRA、MRV、CE-MRA):主要适合检查血管有无狭窄、有无发育异常或畸形。

4、水成像(MRCP、MRU、MRM);主要检查胆道或泌尿系有无梗阻、梗阻的性质判断。

5、弥散成像(EPI):主要鉴别脑内有无急性(新鲜的)脑梗塞,弥散成像可以发现发病2小时之内的超急性梗塞病灶。

弥散加权有利于肝脏肿瘤的发现和定性,腹腔转移性病变的发现。

6、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评价脑内病变的代谢情况,利于病变定性。

结束语如果您阅读了上述内容,相信您对磁共振检查一定会有所了解。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