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检测:专题过关检测(四) 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合集下载

202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训练气候类型及全球气候变化含解析

202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训练气候类型及全球气候变化含解析

气候类型一、选择题(2021·永州模拟)下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约( )A.300 mm B.500 mmC.700 mm D.1 200 mm2.该地可能位于( )A.恒河平原B.密西西比平原C.西欧平原D.亚马孙平原解析:第1题,因图示降水量表示逐月累计量,则用本月的降水累计量减去前一个月的累计量,即可得出该月的降水量。

经计算可知,7月降水量最大,接近700 mm。

第2题,图示气温逐月累计量线为一直线,说明各月气温相差不大;由全年累计气温为350 ℃,可计算出月均温接近30 ℃,应为热带地区。

图示降水累计量在1-5月、10-12月期间基本没有变化,而6-9月增长很快;说明10月至次年5月降水量很少,6-9月降水量大,且年降水累计量达到2 000 mm以上;据此可判断应该是热带季风气候,故可能位于恒河平原。

答案:1.C 2.A(2021·苏锡常镇四市模拟)下图Ⅰ为澳大利亚某地理事象的分布示意图,图Ⅱ为该区域内三地月降水量分布图和月最高气温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理事象可能是( )A.风力B.年降水量C.陆地自然带D.≥10 ℃积温4.甲地月降水量与月最高气温,正确的组合是( )A.②③B.①④C.②⑤D.④⑥解析:第3题,澳大利亚的东部有南北纵贯的大分水岭,所以在大分水岭的东侧,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较大,风力较大;广大内陆地区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相对较小;南部沿海地区受西风带或者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西北方位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风力也较大,所以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较为丰富,而广大中部内陆地区较为贫乏,所以图中地理事象应当为风力,A正确。

澳大利亚的年降水量和陆地自然带应基本呈半环状分布,与图示地理事物分布不符,B、C错误。

≥10 ℃的积温应当从北向南逐渐减少,基本与纬线平行,与图中地理事物分布规律不相符,D错误。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世界的气候类型练习题附答案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世界的气候类型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的气候类型练习附答案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 2020专题:世界的气候类型一、选择题“”。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一)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1() 、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A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B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D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2() 、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太阳辐射.B 大气环流.C 洋流.D 人类活动.1D【答案】、10℃400mm,甲是属于温带气候;月气温最低且低于,全年降水量小于【解析】10℃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乙地、月气温也低于150mm 400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大于2B【答案】、【解析】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

题。

1--2(二)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B.冬暖夏凉A.终年炎热D.冬冷夏热C.终年寒冷) 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B.叶质坚硬,树皮厚A.根系不发达.叶面宽大,多气孔.板状根大,树干长DC题,据图中经纬度、海陆位置及河流状况等信息可知,图中绝大部分1解析:第题,干旱气候条件下,若树种根系2地区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故A项正确。

第项错误;叶质坚硬,树皮厚有利于旱季时保存水分,A不发达,很容易死亡,故D项正确;在干燥的情况下,叶面宽大、多气孔,更有助于水分的散发,故故B项错误。

项错误;板状根是热带雨林植被的典型特征,故C A B答案:题。

~2(三)下表是我国北方几个城市气温日较差平均状况。

读表回答1青岛济南开封西安太原兰州℃日温差≥15 174.0 71.8 0.474.6 91.1 156.8 的日数最大日温差/℃16.328.129.226.025.230.21表中数据说明北方地)A.受海洋影响较大B.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C.大陆性较强D.太阳高度日变化在全国最大)(℃的日数相差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15 .西安与太原相比,日温差≥2.B.纬度高低A.太阳高度的变化D.雨日数量和下垫面性质C.离海远近2.D解析:1.CC。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一、选择题赤峰市气象局研究人员为研究本市降水的空间差异,根据多年观测数据,绘制了赤峰市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大局子、花都什两地年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 )A.149mmB.239mmC.321mmD.351mm2、影响大局子、花都什两地年均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纬度C.大气环流D.地形答案:1.B 2.D解析第1题,由材料知,大局子的年降水量在500~550 mm,花都什的年降水量在300~350 mm,通过计算可知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值在150~250mm。

第2题,由图中信息知,大局子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带,降水多;花都什位于河流下游地带,降水少;再考虑周边的山脉走向,与夏季风的风向,可知影响大局子、花都什两地年均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白令海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重要海域,其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面与北太平洋被阿留申群岛隔开。

下图为末次盛冰期的暖期(甲时期和乙时期)白令海北部陆坡和海洋环境模式图,甲时期白令海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粉砂和冰川碎屑)达到峰值。

读图,完成3~5题。

3.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 )A.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优B.陆上径流量更小C.海冰覆盖面积更大D.海水温度更高4.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 )A.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B.陆上径流携带大量泥沙C.初期陆架崩塌物质大量堆积D.海水上泛,海底泥沙上涌5.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对图示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浮冰移动 B.减弱陆上径流C.加快海冰融化 D.增温增湿答案:3.D 4.A 5.A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甲图示有植物分布,而乙时期图示地区没有植物分布,说明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差;乙时期陆上径流分布纬度更广,推测乙时期的陆上径流量可能更大;乙时期海冰覆盖面积更小;乙时期浮冰更多,推测海冰融化多,海水温度可能更高。

2021年新高考地理二轮教案:“理”之贯通2 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2021年新高考地理二轮教案:“理”之贯通2  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考向(一)大气受热原理与应用(2016·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2.该山地()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 000 m解析:1.C 2.C第1题,四个选项中1、7、10月的最低温都低于8 ℃,但1月最高温低于12 ℃,整个7月最高温都高于12 ℃,10月只有部分日期最高温大于12 ℃,因此排除A、D选项;与7月相比,4月最高温高于12 ℃的天数少,而且最低温低于8 ℃的时间短,因此4月的气温日较差小于7月,C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因此位于赤道,不会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A项错误;赤道处没有地转偏向力,不会有台风,B项错误;赤道处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雨林,C项正确;该山位于赤道,但最高气温低于14 ℃,因此山顶海拔高于1 000 m,D项错误。

3.(2015·广东高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解析:选D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故D项正确。

考向(二)大气运动规律与降水(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高中地理气候和气象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地理气候和气象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地理气候和气象专题训练(附答案)问题一1. 什么是气候?答: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表现,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因素的综合。

2. 世界上气候带的划分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的?答: 世界上气候带的划分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纬度上太阳辐射强度分布的规律进行的。

3. 请列举一下世界上常见的气候类型。

答: 世界上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苔原气候等。

问题二1. 什么是气象?答: 气象是研究大气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特性,以及预测和记录天气现象的科学。

2. 温度的测量单位是什么?答: 温度的测量单位是摄氏度(℃)。

3. 请列举一下常见的气象要素。

答: 常见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等。

问题三1. 请解释一下暴风雪是如何形成的。

答: 暴风雪是由强烈的寒冷空气和大范围的冰雪组成的气象现象,一般在低温和大风的条件下形成。

当冷空气遇到湿气较多的区域时,湿气凝结成冰晶并与冷空气中的冰粒子相结合,形成雪花。

大风会将雪花吹起并形成暴风雪。

2. 气候变暖对地球气候和气象有什么影响?答: 气候变暖对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有以下影响: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如暴雨、干旱和飓风等;引起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植被分布和动物迁徙规律;影响生态系统和农业产量等。

问题四1. 请解释一下雷电是如何产生的。

答: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

当云层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时,形成了一个电场。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空气中的气体离子化并形成电流。

这种电流在空气中形成通道,使得电荷能够从云层释放到地面或其他云层,产生闪电和雷声。

2. 什么是气象灾害?答: 气象灾害是由气象因素引发的突发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洪水和干旱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问题五1. 请列举一些防御台风灾害的方法。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命题点四气候教师用书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命题点四气候教师用书

命题点四气候真题再研· 明技法典例4 (2022·广东高考)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

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A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②④⑤(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C )A.寒流的范围更广B.离岸流规模更大C.暖流的势力更强D.沿岸上升流更盛【命题解读】该题组围绕北半球中高纬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为情境材料,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知识迁移与逻辑推理能力,体现了高考考查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思维点拨】核心知识· 精归纳1.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特点来判定气候类型。

例如,终年温和湿润、温差小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特征;稀树草原景观反映热带草原气候;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统计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2.气候特征描述技巧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如下表所示。

气候要素描述方法常用词举例气候类型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描述该地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气温冬夏气温高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降水冬夏降水量多少、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多或少、干或湿3.局部地区河谷干热的分析思路(1)干①降水少→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

“理”之贯通2 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理”之贯通2  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解析:第(1)题,由题干信息可知,龙卷风实质就是气旋,北美龙卷 风的湿热气团主要发源于南部的墨西哥湾,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 响,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旋转,在北上的过程中遇到冷气团主动 爬升;另一方面,地处中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空气 受热抬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抬升空气。第(2)题,美国中 部平原地形平坦,对龙卷风削弱作用较小;平原南北延伸,有利于 冷暖气团相遇,利于龙卷风的形成和移动。第(3)题,春季南部气温 回升快,导致南北温差大,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容易形成龙卷风。 第(4)题,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风力大,破坏力强,往 往对过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另外,龙卷风一般 出现在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时间短,气势壮观。
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
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 4~6 题。
4.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
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5.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13.在形成图 1 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
场分布形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图 2 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14.图 2 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 13 题,根据图 1 可知,该日全国降水主要分布在东北
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

高考地理专题检测(四)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高考地理专题检测(四)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

专题过关检测(四)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2019·江西五校协作体联考)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表中温差最小的城市,其日温差小的原因与图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③2.该日()A.上海一定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较多B.北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C.寒潮降温使哈尔滨形成大雾天气D.西宁昼夜温差与昼夜长短有直接关系3.表中哈尔滨与上海最高气温相差较小,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天气状况D.海陆位置解析:1.A 2.B 3.C第1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云层反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表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

该日上海为阴雨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较小,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第2题,该日上海为阴雨天气,不一定是受热带气旋影响,有可能是冷锋过境,故A选项错误;日出前后是一天中大气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为气温最低的时刻,故B选项正确;该日哈尔滨的最低气温为11 ℃,不会出现寒潮,故C 选项错误;西宁昼夜温差大与西宁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有关,故D选项错误。

第3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如果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哈尔滨的最高气温也应该比上海最高气温低很多,故A选项错误;由表中信息可知,白天上海为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而哈尔滨白天为雾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比上海弱,所以哈尔滨虽然比上海纬度高,二者最高气温相差不大;夜间上海为阴雨天气,哈尔滨为晴天,上海的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哈尔滨的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故两地最低气温相差较大,C选项正确,B、D选项错误。

(2019·安徽四校摸底)某国棉花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过关检测(四)天气与气候之“理”要联通(2019·江西五校协作体联考)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城市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最高温/最低温北京28 ℃/18 ℃上海25 ℃/19 ℃哈尔滨24 ℃/11 ℃西宁22 ℃/3 ℃1.表中温差最小的城市,其日温差小的原因与图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③2.该日( )A.上海一定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较多B.北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C.寒潮降温使哈尔滨形成大雾天气D.西宁昼夜温差与昼夜长短有直接关系3.表中哈尔滨与上海最高气温相差较小,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天气状况D.海陆位置解析:1.A 2.B 3.C 第1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云层反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表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

该日上海为阴雨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气温日较差较小,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第2题,该日上海为阴雨天气,不一定是受热带气旋影响,有可能是冷锋过境,故A选项错误;日出前后是一天中大气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为气温最低的时刻,故B选项正确;该日哈尔滨的最低气温为11 ℃,不会出现寒潮,故C选项错误;西宁昼夜温差大与西宁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有关,故D选项错误。

第3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如果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哈尔滨的最高气温也应该比上海最高气温低很多,故A选项错误;由表中信息可知,白天上海为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而哈尔滨白天为雾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比上海弱,所以哈尔滨虽然比上海纬度高,二者最高气温相差不大;夜间上海为阴雨天气,哈尔滨为晴天,上海的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哈尔滨的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故两地最低气温相差较大,C选项正确,B、D选项错误。

(2019·安徽四校摸底)某国棉花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图示意该国棉花生产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读图,完成4~6题。

4.该棉花产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地中海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5.该棉花产区最可能位于( )A.乌兹别克斯坦B.埃及C.巴西D.阿根廷6.该地区气候特征对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A.全年高温,蒸发旺盛B.风调雨顺,不受旱涝灾害影响C.盛夏时光热充足,利于采摘D.棉花生长期高温多雨,利于棉花生长解析:4.C 5.C 6.D 第4题,读图可知,该国12月到次年1月为棉花播种期,1月到5月棉花生长发育,6月到8月为采摘期,由此可判断该国位于南半球;4月到9月属于南半球冬半年,该国棉花产区降水量小,10月到次年3月属于南半球夏半年,该国棉花产区降水丰富,由此可知,该国棉花产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可判断该棉花产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故选C。

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小;地中海气候虽然是冬雨型,但降水量远达不到图示水平;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

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国位于南半球,且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项C正确。

第6题,由上面两题的分析可知,该棉花产区夏半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棉花生长,故选D;由于该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在棉花的生长期内,若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将引发旱情,不利于棉花生长,排除A;该棉花产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易出现旱涝灾害,排除B;采摘期为6月到8月,属于南半球冬半年,排除C。

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

下图为南极大陆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 )A.山风B.谷风C.海风D.陆风8.图中( )A.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昆仑站B.中山站的风向以偏西风为主C.下降风的强度在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较大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解析:7.A 8.D 第7题,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

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山风,山坡气温下降快,空气下沉,顺山坡到谷底,A对。

谷风是顺山坡向山上吹,B错。

海风、陆风是水平吹动的风,C、D错。

第8题,根据等高线,图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中山站,坡度最陡,A错。

中山站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向以偏东风为主,B错。

下降风的强度在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较小,C错。

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会出现逆温现象,D对。

(2019·南宁质检)下垫面因素、人为热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

同一城市,晴朗、无风时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大风条件下热岛效应微弱。

下表为我国某特大城市市区某年各月平均风速和平均云量统计表。

据此回答9~11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平均风速3.2 2.94.2 3.7 3.9 3.2 3.7 4.1 3.1 2.9 2.4 2.1 /(m/s)平均 4.7 7.3 8.4 7.5 8.4 8.8 9.4 5.6 5.7 4.1 4.1 5.0云量云量记为10。

9.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该城市市区和郊区温差最大的时段是( )A.冬末春初(2~3月) B.春末夏初(5~6月)C.夏末秋初(8~9月) D.秋末冬初(11~12月)10.6、7月该城市云量较多,导致( )A.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B.大气昼夜温差增大C.地面昼夜温差减小D.大气保温作用减弱11.下列措施中,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A.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B.尽量多修水泥路面C.全面关停高耗能企业D.推广使用无铅汽油解析:9.D 10.C 11.A 第9题,城郊温差最大时,热岛效应明显。

根据材料可知,风速小,天气晴朗(无云)时,热岛效应明显。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城市11、12月平均风速较小,云量较少,故城郊温差最大的时段是秋末冬初。

第10题,6、7月该城市云量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地面和大气昼夜温差都减小。

第11题,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降低气温,故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水泥路面的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全面关停高耗能企业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与城市热岛效应无关联。

12.[能力强化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

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

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

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

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

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

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

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 867 m)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

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解析: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岛屿,其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岛屿周围海域。

其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第(2)题,从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可以看出,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是北部高,南部低。

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

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强,形成雷暴天气多。

第(3)题,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白天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抬升作用,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所以,五指山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第(4)题,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

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

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13.[仿真高考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荒漠植被在防风固沙及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下图所示沙漠G 为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年降水量在150 mm左右,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

该沙漠的植被较其他沙漠茂密,但植被覆盖率年内差异较大,主要植被有多年生灌木、一年生和短命植物,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

该沙漠地区冬季常出现雾凇现象,雾凇的出现与该地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观察发现雾凇在日出后2小时内大部分飘落到雪面,较我国吉林地区持续时间短。

研究表明,冬季雾凇和积雪覆盖对于该沙漠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说明该沙漠地区“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原因。

(2)分析该沙漠冬季有利于雾凇出现的条件。

(3)简述冬季雾凇及积雪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该沙漠地区“在春季一派草原景象”原因主要结合该地的自然环境从水分角度考虑。

第(2)题,从气温看,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沙漠地区,冬季降温显著,盆地中央冬季冷空气聚集,地表温度低,有利于水汽遇冷凝结;从温度看,开口向西,有利于西风所携带湿润气流进入,冬季地表有稳定积雪覆盖,进一步增加大气温度,有利于雾凇形成;从风速看,冬季风速较小有利于雾凇形成;从植被看,植被覆盖率较高,且灌木枝条纤细,有利于雾凇出现。

第(3)题,冬季雾凇及积雪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从水分条件对植被生长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角度考虑。

答案:(1)地处西北内陆沙漠腹地,冬季气温较低;有稳定积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下渗使土壤水分含量上升,促使植被生长,因而春季一派草原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