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综述doi:10.3969/j.issn.1009-0002.2009.03.031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李娟1,2,李延团1,李晓明2,曹诚21.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850[摘要]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有独特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根据其分子的大小可将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分为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我们简要综述了这2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中图分类号]R979.1;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02(2009)03-0411-06Advances on Molecula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LI Juan1,2,LI Yan-Tuan1,LI Xiao-Ming2,CAO Cheng21.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003;2.Beijing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Beijing100850;China[Abstract]Molecula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possess distinct effect of targeted anti-tumor,which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 on recent clinical therapy and displayed satisfactory propect.On the basis of molecular size,molecula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can be divided into macromolecular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micromolecular compound.The recent ad-vances on the two kinds of molecula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were reviewed.[Key words]molecula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monoclonal antibody;micromolecular compound恶性肿瘤对大众健康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评价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评价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评价第一章引言近年来,肿瘤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挑战的健康问题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和化疗,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章将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评价进行介绍。

第二章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2.1 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分子特征的治疗策略。

通过研究癌症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设计和合成药物,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目的。

阿尔兹海默症治疗药物“多奈哌齐”是一种典型的分子靶向药物。

2.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避机制,使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主动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三章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评价3.1 临床效果评价临床效果评价是评价新型抗肿瘤药物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常采用化疗疗效评价标准、病理学指标、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需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3.2 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是评价新型抗肿瘤药物应用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

药物研发和生产需要巨大的投入,因此,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费用,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经济效益。

此外,还需考虑患者的支付能力,以及药物的可及性。

3.3 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是评价新型抗肿瘤药物应用效果的重要内容。

药物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因此,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估,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第四章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了更好地评价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效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应包括临床效果、经济效益、安全性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和药物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评价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是评价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效果的关键。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度的肿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肝癌的治疗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有效,但是近年来,肝癌的靶向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和应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肝癌靶向治疗的概念肝癌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肝癌细胞内某些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相比于传统化疗,肝癌靶向治疗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够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

二、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肝癌靶向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治疗肝癌的方法之一。

和传统的化疗药物不同,免疫治疗药物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免疫治疗药物可以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人工制备的基因剪切后再重新组合成可以切入肝癌细胞的细胞中,从而促进肝癌的死亡。

由于基因治疗具有针对性,因此其治疗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可。

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肝癌的药物,这种药物能够在肝癌细胞内对某些分子进行定向攻击,从而促进肝癌的死亡。

靶向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三、肝癌靶向治疗的应用肝癌靶向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方式进行应用。

其中,药物类肝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

1.索拉非尼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索拉非尼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活性,能够有效地控制肝癌的发展和转移。

2.贝伐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肝癌的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贝伐珠单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3.阿帕替尼阿帕替尼是一种针对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能够对肝癌细胞内的某些分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并且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肿瘤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以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为靶向,选择特异性、有效性高、毒副作用小的药物或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及进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肿瘤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的生长和增殖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这些因素在正常细胞中只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而在癌细胞中则容易发生变异和过度表达,从而成为众多靶向治疗的研究对象。

靶向结合物是治疗肿瘤的基本药物,它们能够选择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物,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精确地识别肿瘤细胞并消灭它们,同时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二、肿瘤靶向治疗的分类肿瘤靶向治疗的分类根据靶向对象、靶向机制、靶向药物等不同方面进行划分。

1. 按照靶向对象进行分类:靶向蛋白、靶向基因、靶向酶、靶向细胞表面分子等。

2. 按照靶向机制进行分类:直接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血管生成作用等。

3. 按照靶向药物进行分类:小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多肽靶向药物、核酸靶向药物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较为成熟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之一。

三、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肿瘤靶向治疗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主要靶向对象是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毒。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肿瘤靶向治疗也逐步受到关注。

1990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靶向药物“Interleukin-2”,它被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

随后,许多靶向药物如“莫雷西尼”等相继问世,扩大了靶向治疗的应用范围。

2004年,生物制剂“Avastin”成功通过FDA的审批,成为第一个抗血管生成的靶向制剂,为肿瘤靶向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多肽靶向药物“Exatecan”通过中国SFDA审批,成为中国首个批准上市的肿瘤靶向药物,标志着国内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开始走向快速发展期。

以Trop-2为靶标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以Trop-2为靶标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中外医学研究》第19卷 第2期(总第478期)2021年1月 综 述 Zongshu- 189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9ZX09732002)①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烟台 264006 通信作者:姚雪静以Trop-2为靶标的抗肿瘤研究进展*杨黎娜① 姚雪静①【摘要】 Trop-2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作为细胞内钙信号的传递者参与多种肿瘤发生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以Trop-2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是抗体药物偶联物,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本文针对Trop-2的作用机制、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与功能,以及以Trop-2为靶标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Trop-2 靶向药 抗肿瘤 抗体-药物偶联物 doi:10.14033/ki.cfmr.2021.02.0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805(2021)02-0189-03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mor Drugs Targeting Trop-2/YANG Lina, YAO Xueji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1, 19(2): 189-191 [Abstract] Trop-2 is one kind of 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and abnormally expressed on a variety of tumor cells. As a transmitter of intracellular calcium signal, Trop-2 is involved in tumor cell signaling pathways related to tumorigenesis. Most of anti-tumor drugs targeting Trop-2 are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which have broad research prospects.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Trop-2 in different tumor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f anti-tumor drugs targeting Trop-2 are reviewed. [Key words] Trop-2 Targeted drug Anti-tumor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First-author ’s address: RemeGen Co., Ltd, Yantai, Yantai 264006, China Trop-2是一种以TACSTD2基因编码表达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为单次跨膜蛋白。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普及,以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高、有效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点的发现、药物的选型、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靶点的发现靶点是指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与治疗药物紧密结合,从而起到抗癌作用的位置。

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靶点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治疗药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靶点发现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筛选法、基因组学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和细胞治疗方法。

其中,化学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从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于某种癌症有特异性的化合物;基因组学筛选法则是指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筛选,寻找具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或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具有癌症特异性的蛋白质;而细胞治疗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能够靶向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细胞,通过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靶向细胞的刺激来治疗癌症。

目前,靶点的发现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肿瘤分子基因组学研究,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十分重要。

二、药物的选型药物的选型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药物,并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

其次,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根据靶点的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分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免疫治疗剂、抗血管生成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例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免疫治疗剂则是指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体和杀伤力,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与用药分析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与用药分析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与用药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2017-2019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调查分析,探讨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应用参考。

方法:使用我院2017年至2019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充分利用药物使用频率(DDD)和有限的每日费用(DDC) 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可知2017至2019 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抗肿瘤药物使用总金额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总金额都在不断增长。

2017- 2019年用药频度 (DDDs) 索拉菲尼因排在最前面。

由数据显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伊马替尼2018-2019年排在前三。

结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显示我院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在呈逐年增加,其中口服靶向药物应用较为普遍。

关键词:肿瘤分子靶向用药恶性肿瘤使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近年来,针对分子肿瘤的靶向治疗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以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分子为靶点,从而以抑制肿瘤细胞过度增殖,浸润以及向别的地方转移。

而靶向分子抗肿瘤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结直肠癌以及乳腺癌,也可以与传统放化疗结合以改善它的有效性。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1.1研究资料获取使用我院2017年至2019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充分利用药物使用频率(DDD)和有限的每日费用( DDC) 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中包括药品的名称,齐型,数量,销售金额等相关信息。

靶向小分子的药物主要包括伊马替尼,尼妥珠单抗,贝埃克替尼,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硼替佐米等。

1. 2研究方法通过貂蝉分析选取我院2017~ 2019年各年使用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以及所占比例等进行数据分析。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药品频度分析方法(DDDs) ,日剂量(DDD) ,DDDs,日费用(DDC) 进行汇总和分类。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法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治疗方法分类
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 生长和增殖,达到治疗目的
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识别肿瘤细 胞表面抗原,达到治疗目的
基因治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 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达到治疗目的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免疫系统, 达到治疗目的
细胞治疗:通过细胞移植或细胞工程, 达到治疗目的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子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常见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包括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 靶向治疗可以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靶向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结直肠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 药物
靶向药物的选择:根据基 因突变类型选择合适的靶 向药物
治疗效果:靶向药物在结 直肠癌治疗中的疗效和副 作用
联合治疗:靶向药物与其 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患者预后:靶向治疗对结 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在其他癌症中的应用
来经济压力。
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 物来预测靶向药物的疗效, 导致治疗效果难以预测。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寻找新 的肿瘤分子靶点,
提高治疗效果
展望:开发新型 免疫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
展望:开发新型靶 向药物,提高治疗
效果
研究方向:研究 肿瘤耐药机制,
提高治疗效果
THANK YOU
汇报人:XX
添加 标题
乳腺癌:HER2靶向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靶向药物的自身特性和肿瘤内是否存在 靶向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及其异常状态。
1 是一种对恶性表型非常重要的大分子


2 在重要的器官和组织中无明显表达


3 具有生物相关性


4 能在临床标本中重复检测
点 5 及临床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
人类肿瘤的EGFR表达情况
肿瘤高EGFR表达 :
1 选择性杀伤作用肿瘤细胞


2 具有更高的疗效,毒性更低



3 对肿瘤相关分子靶点的特异性作用

4 对耐药性细胞的杀伤作用
靶向治疗
▪ 肿瘤靶向治疗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 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把 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 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 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自1997年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美罗华) 被批准用于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并取得较为 满意的治疗效果以来,针对不同分子靶点的抗肿瘤 新药不断涌现。
▪美国FDA自2000年至2009年3月共批准了19个此类新 型药物,而同期在美获准上市的新的传统化疗药物 数仅为8个。
▪目前FDA注册的临床实验有106411项,其中及肿瘤分 子靶向治疗有关的1抗
CD33 人源化卡利霉素偶联物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钇90-替伊莫单抗 CD20 鼠源性、钇90偶联物
非何杰金淋巴瘤
帕尼目单抗
EGFR 人型、非偶联物
结直肠癌
利妥昔单抗
CD20 嵌合型、非偶联物
非何杰金淋巴瘤、类 风湿性关节炎
碘131-托西莫单抗 CD20 鼠源性、碘131偶联物
化疗细胞毒药物 杀灭迅速分化的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 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
近代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1940s盐酸氮芥治疗淋巴瘤 1950s发现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1970s发现顺铂、阿霉素 1990s发现紫杉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2000s靶向治疗、诊疗个体化
传统化疗的缺点
▪ 非特异性杀伤 ▪ 耐药 ▪ 疗效达到平台 ▪ 某些肿瘤治疗困难 ▪ 毒副反应明显
靶向治疗层次
器官靶向
细胞靶向
分子靶向
某种药物或方法只对某个器官的肿 瘤有效,如肿瘤的介入治疗、射频 热疗等。
只针对某种类别的肿瘤细胞,药物或制 剂进入体内后可选择性地及这类细胞特 异性地结合,从而消灭肿瘤细胞,如 I131、希罗达、脂质体阿霉素等。
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受体,关键基因和调 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阻断癌细胞信号传 导通路中某一个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细 胞生长的方法。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概述
绍兴市中医院
内容提要
▪一、靶向治疗药物概述 ▪二、靶向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简介 ▪三、分子靶向药物面临的问题 ▪四、常见肿瘤靶向药物选择的靶点检测
▪一、靶向治疗药物概述
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手术 局部治疗,射频,介入
放疗 局部杀灭快速分化的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 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关键途径
Angiostatin,Endostatin ▪ 肿瘤转移、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Marimastat ▪ 肿瘤耐药 :P-gp XR9576 MRP, LRP,GST,PKC,TopoII等 ▪ 致病基因 :抑制突变基因产物形成 反义寡核苷酸,SiRNA 修复、去除致病基因 同源重
靶向药物的分类
▪ 细胞增殖: 抑制CDK,cyclin活性 HMK1275 ▪ 细胞凋亡: Bcl2,P53, C-myc, P21,TRAIL G3139,Forminivirson/ ▪ 信号转导通路 : ▪ PKC: ISIS 3521, SCH66336, LY317615 ▪ Ras途径 : ▪ EGFR,PDGFR等: ZD1839,STI571,OSI-774,trastuzumab ▪ raf kinase :BAY 43-9006,ISIS 5132 ▪ MAPK :R115777, BAY 43-9006 ▪ 血管生成 VEGF,PDGF,FGF,TGF: Bevacizumab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分子靶向治疗
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 胞上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 物,药物进入体内以后特异性地选择及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 ,导致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 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非何杰金淋巴瘤
曲妥珠单抗
HER-2 人源化、非偶联物
HER-2过表达的乳 腺癌
目前常用小分子靶向药物
▪ 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克唑替尼 拉帕替尼 ▪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imatinib (Glivec,格列卫) ▪ 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
半衰期 ▪与治疗对象有生物同源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宿主的
异种蛋白反应
▪二、靶向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简介
FDA已批准上市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
商品名
靶的
抗体类型
适应症
阿伦单抗 贝伐珠单抗
CD52 VEGFR
人源化、非偶联物 人源化、非偶联物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结直肠癌、非鳞型
NSCLC和乳腺癌
西妥昔单抗
EGFR 嵌合型、非偶联物
目前美国后期开发中的抗肿瘤靶向药物
不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分类标准 ▪按照分子量大小分类 ▪ 1) 小分子化合物: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 ▪ 2) 大分子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 1)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 ▪ 2)酪氨酸激抑制剂:如厄洛替尼、索拉菲尼 ▪ 3)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恩度 ▪ 4)其他:硼替佐米
非小细胞肺癌 40 - 80%
前列腺癌
40 - 70%
乳腺癌
14 - 90%
结直肠癌
45 - 80%
胃癌
30 - 60%
胰腺癌
30 - 50%
卵巢癌
35 - 60%
头颈癌
70 – 90%
高表达通常及以下有关: 浸润 转移
疾病晚期 预后差 对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抗拒
理想的靶向抗肿瘤药物
▪及靶分子高特异性结合 ▪与靶分子结合时呈高亲合力 ▪分子量小的靶向分子更容易在瘤组织内通透 ▪稳定的分子化学结构,有利用于延长药物在体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