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第2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习题答案
2017化学(浙江)一轮课后作业2 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 含解析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课后作业2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2和O3互为同位素B。
相同物质的量的O2和O3的体积相同C。
O2转化为O3为化学变化D.相同质量的O2和O3含有相同分子数2.(2015温州十校期中联考)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常温常压下,46 g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个数为3N A②常温下,4 g CH4含有N A个C—H共价键③10 mL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加水至100 mL,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④标准状况下,5.6 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25N A⑤25 ℃时,pH=12的1.0 L NaClO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的数目为0.01N A⑥0。
1 mol·L—1 Na2CO3溶液中含有0.1N A个C O32-⑦1 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2N A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A。
③⑥⑦B。
①②⑤C。
①②④D。
④⑤⑥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0 g H18O含有的中子数为5N A2B.1 mol羟基(—OH)含有的电子数为10N AC.0.1 mol·L-1的AgNO3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目为0.1N A D。
标准状况下,11。
2 L己烷含有的分子数为0。
5N A4。
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25 ℃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
1N AB。
等物质的量的-CH3、C D+、-14CH3的中子数之比为6∶8∶93C.向1 L 2 mol·L-1的氯化钙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22。
4 L CO2,理论上可以得到100 g沉淀D.将CO2气体通入足量的过氧化钠中,固体增重28 g,则该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N A5.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高二化学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的性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化学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的性质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CS2为V形的极性分子B.ClO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C.SF6中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D.SiF4和SO32-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答案】D【解析】A、CS2为直线型的非极性分子,错误。
B、ClO3-的空间构型为三棱锥型。
错误。
C、SF6中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型。
错误。
D、SiF4和SO32-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
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微粒的空间构型的知识。
2.关于化学式[TiCl(H2O)5]Cl2·H2O的配合物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配位体是Cl-和H2O,配位数是9B.中心离子是Ti4+,配离子是[TiCl(H2O)5]2+C.内界和外界中的Cl-的数目比是1:2D.加入足量AgNO3溶液,所有Cl-均被完全沉淀【答案】C【解析】A、由化学式[TiCl(H2O)5]Cl2·H2O可知:该物质的配位体是Cl-和H2O,配位数是6.错误。
B、根据化合物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中心离子是Ti3+,配离子是[TiCl(H2O)5]2+.错误。
C、在络离子内界的Cl-的数目是1,在络离子外界中的Cl-的数目2.所以比是1:2。
正确。
D、由于络离子有其特殊的稳定性,所以加入足量AgNO3溶液,有2/3的Cl-被沉淀。
错误。
【考点】考查有关络合物的知识。
3.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是A.水B.甲醇C.乙醇D.乙烷【答案】D【解析】由于C原子的电负性小,因此在乙烷的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而在水、甲醇及乙醇的分子内由于都含有电负性大,原子半径又较小的O原子,所以分子与分子之间都存在氢键。
因此选项为D。
【考点】考查氢键的形成及判断的知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O的熔点、沸点大于H2S的是由于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B.HF、HCl、HBr、HI的熔点沸点依次升高。
C.乙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只存在范德华力。
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1 第2讲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附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二)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相等的O2和O3,物质的量之比为2∶3B.2 mol氧气的摩尔质量为64 g·mol-1C.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D.2 g H2含有1 mol氢分子答案:D2.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 gB.6.02×1023个偏二甲肼分子的质量约为60 gC.1 mol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 g·mol-1D.6 g偏二甲肼含有1.2N A个偏二甲肼分子解析:A项,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B项,6.02×1023个偏二甲肼的物质的量为1 mol,质量约为60 g,正确;C项,1 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0.1 mol,摩尔质量,质量的单位为g;D项,6 g偏二甲肼的物质的量为 6 g60 g·mol-1分子数为0.1N A。
答案:B3.(2018·高考全国卷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4 g镁与27 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C.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D.1 mol 乙烷和1 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解析: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所含氧原子数相等,故电子数相同,B正确;24 g Mg、27 g Al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1个Mg原子和1个Al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分别为12、13,故24 g镁与27 g铝中含有的质子数不同,A错误;1个D2O 分子含有10个中子,1个H2O分子含有8个中子,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含有的中子数之比为10∶8(5∶4),C错误;1个乙烷分子中含有7对共用电子,而1个乙烯分子中含有6对共用电子,故1 mol 乙烷与1 mol乙烯中,含有的化学键数之比为7∶6,D错误。
普通化学习题与解答(第二章)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大气污染1、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1)r S ∆ 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 (2)某一给定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不变,分离除去某生成物,待达到新的平衡,则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或浓度分别保持原有定值。
(-)(3)对反应系统122()()()(),(298.15)131.3r mC s H O g CO g H g H K kJ mol θ-+=+∆=。
由于化学方程式两边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的总和相等,所以增加总压力对平衡无影响。
(-) (4)上述(3)中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正反应速率v (正)增加,逆反应速率v (逆)减小,结果平衡向右移动。
(-)(5)反应的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
(-)(6)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rmG θ∆。
(+)(7)在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N 2 和O 2 能长期存在而不化合生成NO 。
且热力学计算表明22()()2()N g O g NO g +=的(298.15)0r mG K θ∆,则N 2 和O 2混合气必定也是动力学稳定系统。
(+)(8)已知4CCl 不会与2H O 反应,但422()2()()4()CCl l H O l CO g HCl aq +=+的1(298.15)379.93r m G K kJ mol θ-∆=-,则必定是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稳定的系统。
(+)2、选择题(将所有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1)真实气体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性质的外部条件是 (b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高压 (2)某温度时,反应22()()2()H g Br g HBr g +=的标准平衡常数2410K θ-=⨯,则反应2211()()()22HBr g H g Br g =+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等于 (b )(a )21410-⨯ (b 2410-⨯ (c )2410-⨯ (3)升高温度可以增加反应速率,最主要是因为 (b )(a )增加了分子总数(b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c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d )促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4)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反应221()()()()2NO g CO g N g CO g +=+的(298.15)0r m H K θ∆≤,要有利于取得有毒气体NO 和CO 的最大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c) (a )低温低压 (b )高温高压 (c )低温高压 (d )高温低压(5)温度升高而一定增大的量是 (bc )(a ) r m G θ∆ (b )吸热反应的平衡常数K θ(c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d )反应的速率常数k(6)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不随时间而变化(b )r m G θ∆=0(c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相等(d )如果寻找到该反应的高效催化剂,可提高其平衡转化率3、填空题(1)对于反应: 1223()3()2();(298)92.2r mN g H g NH g H K kJ mol θ-+=∆=- 若升高温度(约升高100 K),则下列各项将如何变化(填写:不变,基本不变,增大或减小。
普通化学:第2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习题答案

第2章 习题解答1. 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的Ne 、N 2、CH 4三种气体中,那一个更接近理想气体?为什么? 答:Ne 更接近理想气体,因为Ne 是稳定的原子结构,相互间作用力很小,其体积也是三者之中最小的。
2. 在体积为V 的容器中盛有物质的量分别为n A 和n B 的A 、B 混合气体,则其中:(1) A 组分的分压为AA A V RT n P =还是总V RT n P A A =,为什么? (2) A 组分的分体积为A A A P RT n V =还是总P RT n V A A =,为什么? 答: (1)总V RT n P A A = 根据分压定律定义 (2) 总P RT n V A A =根据分体积定律定义 3. 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 1和M 2(M 1<M 2),在相同体积、压强和温度下,比较下列物理量的大小:(1) 质量m 1和m 2 (2) 物质的量n 1和n 2 (3) 密度ρ1和ρ2。
答:(1) m 1 < m 2 (2) n 1 = n 2 (3) ρ1< ρ24. 在儿童节当天,有人在公园向孩子们推销卡通氢气球。
其所用氢气发生器为双筒型氢气机,自身尺寸为60×45×20(cm),所用原料为铝粉、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其反应式为: 2Al + 6H 2O + 2NaOH = 2NaAlO 2 + 3H 2↑ + 4H 2O 。
若投料一次Al 粉0.27kg ,NaOH 过量,问30o C 和1标准大气压下能充多少个氢气球?(氢气球体积为10dm 3。
不考虑反应过程的发热,要考虑氢气机的自身体积)。
解: 由反应可知0.27kg Al 可产生15mol H 2根据pV=nRT)dm (377100303314.81532=⨯⨯=H V 因为氢气自身体积为V 机=60×45×20 = 54(dm 3)所以可充气的体积为V H2-V 机=377- 54=323(dm 3)故可充32个5. 0.0594g Zn-Al 合金,与过量的稀硫酸作用放出氢气,在300K 、100kPa 水面上收集到气体40.0cm 3,求该合金的组成? 解: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 (0016.0300314.840100=⨯⨯=n设合金中Zn 为x g ;Al 为y g则 x + y = 0.0594(g)x /65 + (y /27)×3/2= 0.0016(mol)解之,得:x = 0.0423g y = 0.0171g6. 已知1.0dm 3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质量为0.748g ,试计算: (1) 该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量;(2) 290K 和212kPa 时该气体的密度。
普通化学习题与解答第二章

题目: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着 ΔH - TΔS < 0 的方向进行,因此,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自发反 应总是向着 ΔH - TΔS < 0 的方向进行。
● 解答:K = [C][D] / ([A][B]^2) ● 题目: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不变的容器中通入1mol N2和3mol H2及固体催化剂,使之反应:N2(g) + 3H2(g) ⇌ 2NH3(g);ΔH = -92.4kJ/mol,平衡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为起始时的80%。此时,若向容器
中充入1mol N2、3mol H2和1mol NH3,则平衡移动的方向为____。 解答:向容器中充入$1molN_{2}$、$3molH_{2}$和$1molNH_{3}$,等效为开始充入$2molN_{2}$、$6molH_{2}$,与原起始量之比 相同,为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相等,则平衡不移动,故答案为:不移动。
● A.NH3的体积分数一定小于反应前混合气体的2v逆(NH3) ● C.平衡时体系中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1:3:2 ● D.平衡时体系中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起始时体系的总物质的量
● 题目: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A + 2B → C + D 解答:K = [C][D] / ([A][B]^2)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需要注意各组分的化学计量数,它反映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计 量关系。在本题中,化学计量数分别是1、2、3、4。
题目: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A + 2B → 3C + 4D 解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 [C]^3[D]^4/[A][B]^2 解释: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注意事项: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需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的次序和指数
普通化学习题与解答(第二章)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大气污染1、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号,错的填“-”号)(1)r S ∆ 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 (2)某一给定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不变,分离除去某生成物,待达到新的平衡,则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压或浓度分别保持原有定值。
(-)(3)对反应系统122()()()(),(298.15)131.3r m C s H O g CO g H g H K kJ mol θ-+=+∆= 。
由于化学方程式两边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的总和相等,所以增加总压力对平衡无影响。
(-) (4)上述(3)中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正反应速率v (正)增加,逆反应速率v (逆)减小,结果平衡向右移动。
(-)(5)反应的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绝对值)。
(-) (6)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rmG θ∆。
(+)(7)在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N 2 和O 2 能长期存在而不化合生成NO 。
且热力学计算表明22()()2()N g O g NO g +=的(298.15)0r m G K θ∆ ,则N 2 和O 2混合气必定也是动力学稳定系统。
(+)(8)已知4CCl 不会与2H O 反应,但422()2()()4()CCl l H O l CO g HCl aq +=+的1(298.15)379.93r m G K kJ mol θ-∆=- ,则必定是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稳定的系统。
(+)2、选择题(将所有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1)真实气体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性质的外部条件是 (b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高压 (2)某温度时,反应22()()2()H g Br g HBr g +=的标准平衡常数2410K θ-=⨯,则反应2211()()()22HBr g H g Br g =+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等于 (b )(a )21410-⨯ (b (c )2410-⨯ (3)升高温度可以增加反应速率,最主要是因为 (b )(a )增加了分子总数(b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c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d )促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4)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反应221()()()()2NO g CO g N g CO g +=+的(298.15)0r m H K θ∆≤,要有利于取得有毒气体NO 和CO 的最大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c) (a )低温低压 (b )高温高压 (c )低温高压 (d )高温低压(5)温度升高而一定增大的量是 (bc )(a ) r m G θ∆ (b )吸热反应的平衡常数K θ(c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d )反应的速率常数k(6)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不随时间而变化(b )r m G θ∆=0(c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相等(d )如果寻找到该反应的高效催化剂,可提高其平衡转化率3、填空题(1)对于反应: 1223()3()2();(298)92.2r m N g H g NH g H K kJ mol θ-+=∆=-若升高温度(约升高100 K),则下列各项将如何变化(填写:不变,基本不变,增大或减小。
物质的聚集状态练习题及答案

第1单元课时3物质的聚集状态补充习题一、选择题1.在给定一定物质的量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 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B.1 mol 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 LC.标准状况下,1 mol 水所占有的体积是22.4 LD.标准状况下,22.4 L的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约是1 mol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 mol O2和1 mol N2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B. H2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C.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2和1 mol H2O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D.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N的物质的量约2 mol4.在标准状况下,与12gH2的体积相等的O2的( ) A.质量为12g B.物质的量为6molC.体积为22.4L D.物质的量是12mol5.在标准状况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中体积最大的是( ) A.Cl2B.N2C.H2D.CO26.下列物质含分子最多的是( ) A.1.204×1024个O2B.3molCO2C.标准状况下89.6LCl2 D.标准状况下90mL水7.瓦斯中甲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4时极易发生爆炸,则此时甲烷与氧气的体积比是( )A.1︰4 B.1︰8 C.1︰1 D.2︰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0℃、1.01×105 Pa的条件下,某气体的体积约为2.24×10-2 m3,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B.1 mol某气体的体积为22.4 L,该气体所处的状况必定为标准状况C.在20℃的温度下,1 mol某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D.固态的二氧化碳又叫干冰,含CO2 1 mol的干冰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必定小于22.4 L9.在273K、1.01×105Pa条件下,将1.40 g氮气、1.60 g氧气和4.00 g氩气混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习题解答1. 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的Ne 、N 2、CH 4三种气体中,那一个更接近理想气体?为什么? 答:Ne 更接近理想气体,因为Ne 是稳定的原子结构,相互间作用力很小,其体积也是三者之中最小的。
2. 在体积为V 的容器中盛有物质的量分别为n A 和n B 的A 、B 混合气体,则其中:(1) A 组分的分压为AA A V RT n P =还是总V RT n P A A =,为什么? (2) A 组分的分体积为A A A P RT n V =还是总P RT n V A A =,为什么? 答: (1)总V RT n P A A = 根据分压定律定义 (2) 总P RT n V A A =根据分体积定律定义 3. 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 1和M 2(M 1<M 2),在相同体积、压强和温度下,比较下列物理量的大小:(1) 质量m 1和m 2 (2) 物质的量n 1和n 2 (3) 密度ρ1和ρ2。
答:(1) m 1 < m 2 (2) n 1 = n 2 (3) ρ1< ρ24. 在儿童节当天,有人在公园向孩子们推销卡通氢气球。
其所用氢气发生器为双筒型氢气机,自身尺寸为60×45×20(cm),所用原料为铝粉、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其反应式为: 2Al + 6H 2O + 2NaOH = 2NaAlO 2 + 3H 2↑ + 4H 2O 。
若投料一次Al 粉0.27kg ,NaOH 过量,问30o C 和1标准大气压下能充多少个氢气球?(氢气球体积为10dm 3。
不考虑反应过程的发热,要考虑氢气机的自身体积)。
解: 由反应可知0.27kg Al 可产生15mol H 2根据pV=nRT)dm (377100303314.81532=⨯⨯=H V 因为氢气自身体积为V 机=60×45×20 = 54(dm 3)所以可充气的体积为V H2-V 机=377- 54=323(dm 3)故可充32个5. 0.0594g Zn-Al 合金,与过量的稀硫酸作用放出氢气,在300K 、100kPa 水面上收集到气体40.0cm 3,求该合金的组成? 解: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 (0016.0300314.840100=⨯⨯=n设合金中Zn 为x g ;Al 为y g则 x + y = 0.0594(g)x /65 + (y /27)×3/2= 0.0016(mol)解之,得:x = 0.0423g y = 0.0171g6. 已知1.0dm 3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质量为0.748g ,试计算: (1) 该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量;(2) 290K 和212kPa 时该气体的密度。
解:(1) 由 RT M mpV r = 得)mol g (98.160.1100273314.8748.01-⋅=⨯⨯⨯=r M (2) 由 RT M p r ρ=得)dm g (5.1290314.898.162123-⋅=⨯⨯==RT pM r ρ 7. 在寒冷的北方,一个容积为450m 3的房子内,早上室温为12°C ,下午室温升至17°C 。
假定气压不变,则从早上到下午,有多少体积空气跑出房子?解:早上12°C 时房间气体满足下列关系式:p ө×450 = nR (273.15+12) (1)下午17°C 时房间气体满足下列关系式:p ө×V = nR (273.15+17) (2) 由上述两式,得1715.2731215.273450++=V 可转为)1215.273()1715.273(1215.273450450+-++=-V 则跑出气体体积 ∆V = V - 450 = 7.90(dm 3)8. 容器内装有温度为310K ,压强为1.00×106Pa 的O 2100g ,由于漏气,经过若干时间后压强降为原来的一半,温度降为300K 。
试计算:(1) 容器的容积为多少?(2) 漏出的O 2多少克?解:(1) 由RT M mpV r = 得 RT p M m V r =代入数据)dm (05.8310314.81000321003=⨯⨯⨯=V (2) 设余下氢气的质量为m (g)则RT M m pV r=21,即)g (6.51300314.8205.83210002=⨯⨯⨯⨯==RT pVM m r 故溢出的O 2的质量为100-51.6 = 48.4(g)9. 在一定温度下,有一容器中充满140g 的N 2和30g 的H 2,在总压为1.42×106Pa 时开始反应,计算:(1) 反应前各组分分压是多少?(2) 反应一段时间后,原料气有9%参加反应,则此时各组分分压和总压是多少? 解:(1) 混合气体中N 2的物质的量是 n N2 = 140/28 = 5(mol)H 2的物质的量是 n H2 = 30/2 = 15(mol)则各个分压:p N2 = [5/(5+15)]×1.42×106 = 3.55×105(Pa)p H2 = [15/(5+15)]×1.42×106 = 1.07×106(Pa)(2) 由反应 N 2 + 3H 2 = 2NH 35(1-9%) 15(1-9%) 0.9 mol= 4.55 =13.65 mol则总物质的量为n 总 = 4.55 + 13.65 + 0.9 = 19.1 (mol)Pa 1036.1Pa 1042.1201.1966⨯=⨯⨯=总p Pa 1082.2Pa 1036.119.155.456N 2⨯=⨯⨯=p Pa 109.70Pa 1036.119.165.1356H 2⨯=⨯⨯=p Pa 106.40Pa 1036.119.19.046NH 3⨯=⨯⨯=p10. 在温度为300K ,压强为100kPa 条件下, 100cm 3水煤气所含成分如下:CO 为60%,H 2为10.0%,其他组分占30.0%(均为体积百分数),求:(1) CO 和H 2的初压;(2) CO 和H 2的物质的量。
解:(1) p CO = 60%×100kPa =60kPaP H2 = 10%×100kPa =10kPa(2) 由pV=nRT 得(m ol)104.2300K K m ol dm kPa 314.8dm 10100kPa 60311333CO CO----⨯=⨯⋅⋅⋅⨯⨯==RT V p n(m ol)100.4300K K m ol dm kPa 314.8dm 10100kPa 10411333H H 22----⨯=⨯⋅⋅⋅⨯⨯==RT Vp n 11. 相对湿度定义为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与同温度下应有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试计算303K 、80%湿度时,每dm 3空气中含水蒸气的质量。
(303K 时水的蒸汽压42.429×102Pa )解:由题意可知,303K 时空气中水蒸汽分压为:P H2O = 80%×42.429×102 Pa =3.3943 ×103Pa设水蒸气的质量为m (g),由pV=nRT 得 (g)104.2303KK m ol dm 8.314KPa m ol 18g 1.0dm 3.3943kPa 211313O H 2----⨯=⨯⋅⋅⋅⋅⨯⨯=⨯⨯=RT Mr V p m12. 试用稀溶液依数性解释下列现象:(1) 在冰冻的雪地撤些草木灰,雪较易融化。
(2) 施肥过多会引起作物凋萎。
(3) 海水较河水难结冰。
答:(1)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钾。
当碳酸钾溶于雪水中,形成了碳酸钾溶液,凝固点降低,使雪融化。
(2) 当施肥过多时,植物根系附近盐浓度过高,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植物将通过根系失水,造成枯萎。
(3) 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电解质,如NaCl 等,形成电解质溶液,导致凝固点降低。
13. 在30°C 时,当6g 某非挥发性有机物溶于120g 丙酮(CH 3COCH 3)时,其蒸气压下降至 3.56×104 Pa 。
试求此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0°C 时,丙酮的饱和蒸气压是3.73×104Pa 。
)解:根据拉乌尔定律 ∆p =p* - p = p* x B r r M M 6g mol 58g 120g 6g37.3kPa 35.6kPa 37.3kPa 1+⋅=-- 解得 Mr = 61g ·mol -1 14. 取2.5g 果糖(C 6H 12O 6)溶于100g 乙醇中,乙醇的凝固点下降了0.225K ;另一物质1.50g溶于100g 乙醇中,乙醇的凝固点下降了0.230K 。
已知,乙醇的K b =1.22K·kg·mo1-1。
求:(1) 该物质的乙醇溶液的ΔT b 是多少?并与ΔT f 值比较。
能得出什么结论?(2) 在303K 时.该物质的乙醇溶液的渗透压约为多少kPa ?解:(1) 依题意,对于果糖: ∆T f = 0.225K = K f ×b 果 (1)对于未知物: ∆T f = 0.230K = K f ×b X (2)两式相除,得 )kg mol (142.01.0225.01805.2230.01-⋅=⨯⨯⨯=X b 则该物质的乙醇溶液 ∆T b = K b ×b X = 1.22 × 0.142 = 0.173(K)由∆T f和∆T b可知,该物质对凝固点影响比沸点大。
(2) π≈bRT = 0.142 × 8.314 × 303 = 357.7 (kPa)15.人的血浆凝固点为272.6K,计算在正常体温(310K)时人血浆的渗透压。
(已知:血浆的K f =1.86K·kg·mol-1,血浆密度ρ≈ 1.05kg·dm-3)解:血浆为血红蛋白的水溶液则血浆凝固点降低值为∆T f =273.15-272.6 = 0.55(K)根据∆T f =K f×b血浆可计算出b血浆= 0.55 / 1.86 = 0.296 (mol·kg-1)∏ = cRT =(b血浆×ρ)×RT = 0.296×1.05×8.314×310 = 800(kPa)16.将10g葡萄糖(C6H12O6)和甘油(C3H8O3)分别溶于100g水中,问:(1) 所得的各溶液的凝固点为多少?(2) 各溶液的正常沸点为多少?(3) 各溶液在25℃时的渗透压为多少?解:(1) 葡萄糖: ∆T f =273.15- T f =K f×b葡萄糖= 1.86×(10/180)/0.100解得T f = 272.12 (K)甘油: ∆T f =273.15- T f =K f×b葡萄糖= 1.86×(10/92)/0.100解得T f = 271.13 (K)(2) 葡萄糖: ∆T b=T b-373.15=K b×b甘油= 0.51×(10/180)/0.100解得T b = 373.47 (K)甘油: ∆T b=T b-373.15=K b×b甘油= 0.51×(10/92)/0.100解得T b = 373.75 (K)(3) 葡萄糖: ∏ = c葡萄糖RT ≈b葡萄糖RT = [(10/180)/0.100]×8.314×298.15 = 1.4×103(kPa)甘油: ∏ = c甘油RT ≈b甘油RT = [(10/180)/0.100]×8.314×298.15 = 2.7×103 (kPa)17. 将下列水溶液按沸点的高低顺序排列为(1) 0.1m ol·kg-1 CH3COOH (2) 1 mol·kg-1 H2SO4 (3) 1 mol·kg-1 NaCl(4) 1 mol·kg-1 C6H12O6 (5) 0.1 mol·kg-1 CaCl2(6) 0.1mol·kg-1 NaCl解:(2) > (3) > (4) > (5) > (6) > (1)18. 由于食盐对草地有损伤,因此有人建议用化肥如硝酸铵或硫酸铵代替食盐来融化人行道旁的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