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第一课

合集下载

琵琶行(第一课时)

琵琶行(第一课时)

早年情况
当前情况
相同点
京女,才貌双 容貌衰老,门庭冷落, 有才离京,漂
全,名动一时, 嫁给商人,独守空船。 泊天涯,都是
生活快乐。 离京,漂泊在外
“盛”(风光无
京官,
离京,左迁九江,卧
很有文才,名 病浔阳。居住偏僻凄
动一时。
凉,生活孤独无趣。
限春风得意)而 “衰”(沦落天 涯境况凄凉)
八、名句解读——明确句意
正在这时,又一声惊叫从妻子的床边传过来。另一位警察翻开妻子 的枕头时,也发现了同样数目的一捆钱以及一张留给妻子的便条。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结构全文?试分析本文的线索特点。 答案:文章以“彩票中大奖”为线索结构全文,是双线结构。明线:丈 夫想中大奖——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暗线,妻子想中大奖— —中了大奖——中奖之后的行动。两条线索在最后的两封信中融合在一 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有才貌美
琵琶师
歌妓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名动一时 京城富豪子弟 打赏的锦帛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快乐无限 镶花钿的银发簪 美好时光 随便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挥霍青春
六、名句解读——认识琵琶女
(一)理解字句, 把握内容
沉吟……,整顿……。—自言之前
籍贯住址— 自言……,家在……。
聪明优秀— 十三……,名属……。
有才貌美— 曲罢……,妆成……。
名动一时— 五陵……,一曲……。
快乐无限— 钿头……,血色……。
挥霍青春— 今年……,秋月……。
亲人离散— 弟走……,
自言内容
容貌衰老— 暮去……。
事业败了— 门前……,
老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课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琵琶行》课文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第一课时

琵琶行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 3、解读小序部分(掌握重点字词意思); 4、理解第一、二段诗歌内容;
题解:琵琶行
“行” :古诗一种体裁 。与“歌”、“行”、“引” 等并称“歌行体”。
《琵琶行》,白居易还有《 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 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 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三者,是一种具有铺叙记 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 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 言、七言、杂言的古风,富于 变化。
湓浦(pén pǔ) 铮(zhēng) 贾人妇(gǔ) 转徙(xǐ) 荻(dí) 浔阳(xún) 捻(niǎn) 霓裳(ní cháng) 西舫(fǎng) 红绡(xiāo) 钿头银篦(diàn bì) 谪居(zhé)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思议
1、自学(思):作家、背景、歌行体等相关知 识(《导与练》P70、71)
2、合作(议): (1)自读小序,解读内容。 (关注文言重点字词、概括内容) (2)用七言句概括第一、二段段意。
合作一:小序(红色为重点字词、句子)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jùn)司马。明 年秋,送客湓浦(pén pǔ)口,闻舟中夜弹琵 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 长安倡(chān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ɡǔ)人妇。遂命酒,使 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 漂沦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 恬(tián)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 谪(zhé)意。因为(wéi)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故事导入
无边的大海。”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 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 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文阅读方法。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内容。

4.学会朗读和模仿古诗词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琵琶行》的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2.讲解古文阅读方法(20分钟)提醒学生在阅读古文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熟悉文字的发音和意义。

②遇到生字或生词,应及时查找字典或手册进行补充了解。

③注意阅读体裁和文化背景,寻找文句和词语的奥秘。

④注意句子结构和含义,透过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描绘手法。

3.分析文章结构(30分钟)按照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教材内容,介绍《琵琶行》的结构,由头、骨干和尾构成,骨干部分为故事主体,头尾部分为铺垫和收尾,通过讲解文中表现的情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4.背景和内容解析(40分钟)通过讲解《琵琶行》的产生背景和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分析文中的特定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伦道德的关注。

5.朗读和模仿韵律(20分钟)介绍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特点,通过口语训练和朗读操练,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学的美妙和神韵,提高学生的音韵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6.课后复习(10分钟)强调学生要认真复习每一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和梳理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更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学习水平的反思。

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难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古典文学,吸取精华,激发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琵琶行》是一首表现人生苦难和人生观的优秀古诗,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分析文章结构、背景和内容解析、朗读和模仿韵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琵琶行第一课时

琵琶行第一课时

《琵琶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知识导学1.作家作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将自己所作诗歌分为四个部分,即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其中讽喻诗成就最大,如著名的《卖炭翁》。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著有《白氏长庆集》。

2.写作背景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期间,由于屡次向皇帝上书剖析朝政,还写下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皇帝及很多权贵。

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被嫉恨他的朝臣污蔑,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吟歌、行、吟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一般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第一课时)

《琵琶行》(第一课时)

《琵琶行》(第一课时)《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

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

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

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

琵琶行第一课时(1)

琵琶行第一课时(1)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三再一 闻闻闻 琵琵琵 琶琶琶 青诉邀 衫沦相 湿落见
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明写、略写)
第一次演奏: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思考:
本诗描写了琵琶 女弹奏的精妙的乐 曲,请问在诗中琵 琶女一共弹奏了几 次?用文中的诗句 回答听者的感受是 什么?
场景
特点
方法
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以议评声
《 霓 裳 》 《
开始:大小弦弦——嘈切嘈切——急私雨语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错杂弹、落玉盘
清脆圆润
过渡: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不畅
发展: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声弦暂歇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比喻通感
六 高潮: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雄浑激昂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 音乐的美
琵琶声: 暗写 诗人、客人: 离愁(惨将别)

《琵琶行》第一课时

《琵琶行》第一课时

【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其:那
铮铮:琵琶清脆的声音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 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 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第二段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嘈嘈:形容声音浊杂粗重 切切:形容声音 轻细且急促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 幽咽:低泣声,形容阻塞不畅 的流水声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 羽衣曲》,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 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 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 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悯然:忧郁的样子。 出官:(京官)外调。
言:字。
她弹完后,有些忧郁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 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 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淡泊宁静, 安于现状,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今晚才有 被降职的感觉。
第三段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老大:年纪大了 前月:上个月 去来:走了以后
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少,年纪大了嫁给一个商人,跟他 到这里。
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 生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边送客的环境。
写秋风中的枫叶、芦苇, 写秋风中的枫叶、芦苇,渲染秋天的冷落萧 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感伤凄凉的基调, 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感伤凄凉的基调, 表现惜别惆怅之情。 表现惜别惆怅之情。
“醉不成欢悲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要分别时的情景。 • 通过江水茫茫,月光铺洒江的景物描写,来抒 通过江水茫茫,月光铺洒江的景物描写, 发诗人与友人分别是的离愁别绪。 发诗人与友人分别是的离愁别绪。
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772--846),字乐 , 白居易 自号香山居士, 天,自号香山居士,中 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 易通俗(童子解吟长恨 歌,胡儿能唱琵琶篇 )。 他是新乐府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 而作。”
•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长恨歌》 《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 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 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 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 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 铺叙记事性质的歌 “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 辞。 •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 长篇叙事诗
小序: 小序:
•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故事的经过。 故事的经过。 • 2、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 3、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交代了作者的写作动机。 • 4、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凄切伤怀
环境描写
“浔阳江头也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书《楞严经》 白居易书《楞严经》
创 作 背 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 十年(816年)。白居易 任谏官时,直言敢谏, 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 量的讽谕诗,得罪了权 贵。元和十年,宰相武 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 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 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 权贵的利益,因此遭到 了贬谪。
琵琶行 琵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