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建设评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
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
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
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
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1、建设资金匮乏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其中城市内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破坏力更是人们倍感担忧。
针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依托自然生态系统的机制,采用具有水文环境综合调节功能的城市设计策略,以应对城市内部洪涝、城市化对环境的改变和生态环境危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的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那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应当如何实现呢?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为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营造提供美丽的风景,还能以生态系统自身的特性来增强城市的防洪能力,并对城市水质、生态环境和城市气候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努力创造储水土壤、湿地、绿地、树林等自然工程设施,以及避免使用大面积的非水性衬垫,减少人工硬化面积,鼓励使用自然材料、合理植被、防护技术等更加生物多样的方案。
其次,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措施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一系列“滞蓄渗透、减排增绿、维护蓝绿生态、利用先进技术等”措施的综合实施。
其中,通过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推广城市生态建设、改进建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使城市的排水解决方案更加完善化和综合化,从而实现有效减少城市洪涝、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等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
而在保护环境方面,需要加大对不同人工开发区的植物、水生生物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力度,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生态健康的空间环境。
最后,我们需要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当制定适合海绵城市形象及建设的有关标准规范,加强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力度,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推广。
并在社会各界方面积极推广、开展相应的示范项目,扩大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和宣传覆盖范围,加速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进程。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思考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原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自然为师,自然为基础”,通过对城市内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减轻城市雨水排放压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修复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等方式,让城市拥有更好的水管理和运营系统,同时促进城市的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1、减缓城市内雨水排放压力。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内部的绿地、屋顶和地下水库等作为城市水资源的储存空间,通过调节雨水和污水的处理和利用,缓解了城市雨水排放的压力。
2、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态系统为依托,因此出现了城市绿化带、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一系列新颖的城市休闲空间。
这些新颖的城市休闲空间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安静、绿色、清新的生活环境,而且给城市旅游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1、依靠绿色基础设施实现城市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着重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立城市绿色走廊、花园城市、庭院屋顶等方式,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和管理,从而缓解城市内部的水资源短缺状况。
2、发挥市民参与建设的重要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将市民参与到建设中,即便是一点点的小事,比如排水沟的改造、屋顶花园的建设等,都可以让市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进而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以来,中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例如,福州市推行了天竺山水源涵养试点工程,采用“SNG-HFCW”工艺实现雨水集蓄、雨水涵养和水质净化等功能。
而深圳市天际线花园、北京绿创公园等一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都已经在实际建设中展开。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对于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建设将会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断增强,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指将自然的生态系统融入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设施和灵活的城市用地管理手段,实现雨洪调蓄、污染物截留和净化、城市绿地增加等功能,从而减缓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要求城市在发展的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生态修复、节水减排、绿色建筑等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空间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 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洪灾害的发生。
4. 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引入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海绵城市试点和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排水问题。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是以排水为主导,通过铺设排水管道和建设蓄水池等设施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
随着城市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人口的增加,传统的排水系统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城市雨水流量。
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大规模土地覆盖,城市地表的自然透水能力大大降低,也导致了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是一种能够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洪水灾害、增加城市透水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以城市自然水循环为基础,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从而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防洪排涝的目标。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主要的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从城市规划的层面入手,合理规划城市土地的使用,减少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和水体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根据城市的地形和水文条件,合理划定城市的防洪区和蓄水区,确保城市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能够有效排除雨水。
改善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注重改善城市的建设方式和建筑设计。
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来替代传统的铺装材料,使地面更具透水性。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引入雨水收集系统和绿色屋顶等措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灌和城市景观的建设。
还可以采用雨水渗透井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透水能力。
推广水资源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蓄水设施,合理利用城市的雨水资源,供给城市的绿地、景观和生活用水。
并且,要提倡居民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科技支撑。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城市的水文模拟和泥沙运移的研究。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是一种生态智慧型城市,其核心理念是利用自然系统模仿净化污染物的过程,将城市的功能与生态系统融合在一起,实现水循环的优化管理,达到调节城市水文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城市开发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建设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城市的综合规划中采用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元化思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以自然为师,依据景观”,其核心思想是用生态系统代替传统的土木工程,实现城市的自然化和智慧化。
海绵城市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如河流、湿地、植被等结构体系,将自然界和城市交相辉映,促进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互动和平衡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是“全国一盘棋,总部坐北山”,即统筹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发掘城市生态潜力,打造自然生态系统,集中建设海绵城市总部,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在具体实施中,要把握城市的优势,以“生活控制圈”为基础,在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水循环管理,包括:城市雨水管理、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水资源和生态水污染处理等。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降低城市的水灾风险。
3.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4.重视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实现城市水环境自净。
5.采用多元化的治污措施,建立健康的海绵城市环境。
今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建设海绵城市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命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强化政策跟踪、加强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环境。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建设评析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建设评析-工程论文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建设评析谢雯XIEWen;阎瑾YANJin(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SchoolofArchitecture,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641,China)摘要:我国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城市的不合理建设造成环境失衡进一步加剧,建立完整有效的水安全治理系统至关重要。
为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融合最新雨洪利用与管理理念,从城市规划层面提出海绵城市理论。
简略介绍海绵城市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研究国家政策及地方城市的建设实践;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技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以后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Abstract:Chinaisfacingseverefloodsandwatershortages,andtheunreasona bleconstructionofthecityhascausedexacerbatedenvironmentalimbalance s,sotoestablishacompleteandeffectivewatersafetymanagementsystemisc rucial.Toeasetheproblemofwaterresourcesintheprocessofrapidurbanizati on,andpromotethesustainable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Chinaintegrate sthelatestrainwaterutilizationandmanagementconcepts,andputsforwardt hespongecitytheoryfromtheaspectofurbanplanning.Thispaperbrieflyintr oducestheconnotationanddevelopmentofspongecity,researchthenationalpolicyandconstructionpracticeoflocalcity,carriesoutcasestudiesfromthe macro,mesoandmicrolevelscombinedwiththeconcretetechnologyofspon gecityconstruction,summarizestheexperienceofthespongecityconstructi on,andputsforwardsuggestionsforimprovement,whichprovidereferencef orthefuturecityconstruction.关键词:雨洪利用与管理;海绵城市;城市建设Keywords:rainwaterutilizationandmanagement;SpongeCity;urban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TU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8-0011-030引言近年来,每逢大雨,我国各大城市纷纷上演“看海”的情形。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实现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海绵城市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将雨水收集和
利用作为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花园,将大量的雨水收集起来,
通过处理后再利用于植物浇灌、景观水体供水等方面,减轻城市对地下水的开采压力,实
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绵城市注重景观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和修
复自然生态系统,努力创造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保留和创造湿地、河道、湖泊等水域景观,促进城市的自然水循环,净化水质,增加城市的湿润度。
在景观设计中增加生态廊道、绿
化带、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增加城市的绿色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注重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设置
绿化带、花坛、草地等景观元素,吸引和滋养各类动植物,增强生物多样性。
通过保护和
利用城市的自然景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健身场所,提
升城市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
和修复、排水和水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景观的多功能性。
通过这些设计理念的融入,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建设评析作者:谢雯等来源:《价值工程》2015年第28期摘要:我国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城市的不合理建设造成环境失衡进一步加剧,建立完整有效的水安全治理系统至关重要。
为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融合最新雨洪利用与管理理念,从城市规划层面提出海绵城市理论。
简略介绍海绵城市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研究国家政策及地方城市的建设实践;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技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以后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Abstract: China is facing severe floods and water shortages, and the un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has caused exacerbated environmental imbalances, so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and effective water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s crucial. To ease the problem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hina integrates the latest rainwater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ponge city theory from the aspect of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nge city, research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local city,carries out case studies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technology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ity construction.关键词:雨洪利用与管理;海绵城市;城市建设Key words: rainwater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Sponge City;urban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TU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8-0011-030 引言近年来,每逢大雨,我国各大城市纷纷上演“看海”的情形。
广州、南昌、武汉、杭州、北京,这些平日里光鲜亮丽的大城市都遭遇着“逢雨必涝”的问题[1]。
人们首先声讨的是城市排水系统,认为是因为排水管管道老化、排水标准低、系统建设滞后才使得我们的城市一次次经受内涝,我们应该建造更完善的排水系统,尽快的把水排出去[2]。
然而2014年5月11日,深圳这座仅有30多年历史、修建了1.37多万公里下水道的全新城市,在50年一遇的暴雨下依然内涝严重。
这意味着改善排水管道还不够,我国需要彻底革新城市排水体系。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下称《指南》),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不再以修管道为主,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3]。
2015年1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启动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试点城市的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要求达到《指南》要求,成为吸、蓄、净、释结合的“海绵体”,以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 我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原因我国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内涝、地下水枯竭、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受灾城市的数量、规模、严重程度呈上升的趋势[4]。
我国城市内涝情况严重。
洪涝灾害基本覆盖全国31个省,受灾人口在每年1亿左右。
在2010年住建部对国内351个城市的专项调研中,2008-2010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有137个城市内涝灾害超过三次以上,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我国城市缺水情况严重。
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14个城市严重缺水,其中北方城市有71个,南方城市有43个[5]。
我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杨伟民曾说,“城市首先要考虑如何增强本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不要指望都调水。
要优先考虑节水,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如何更多利用自然力来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的海绵城市”[6]。
为什么我国的城市经常内涝而却还是缺水?因为水留不下来。
在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地面建设以硬化为主、原本具有蓄水调洪作用的自然水系遭受破坏,大规模的人为改变地表径流,导致了原有地区自然生态调节能力降低。
同时,部分城市也存在现有排水管网排水能力和覆盖密度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
而传统的城市雨洪处理主要是考虑排水,将地表的水通过排水系统尽快排出,并没有考虑到雨水的再利用,这就将大部分的雨水资源白白浪费了。
2 海绵城市理论概述仇保兴指出,“我国城市排水防涝缺乏系统规划、标准体系不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河湖水系被随意侵占现象突出,是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的重要原因。
”因此为应对日趋严峻的城市内涝及干旱问题,首先要扭转观念,改变现有相对单一的排水设施规划思路,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
2.1 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
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7]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
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2.2 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技术特点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低冲击开发技术,该技术以小型、分散式设施为主,设施主要是利用绿化用地、人行道、屋面等进行设计,占地面积小,同时对暴雨起到分散控制的作用[8]。
在实际运用中LID可以减少暴雨径流30%-99%,并延迟暴雨径流的峰值5-40分钟[9]。
LID技术可以根据地块具体情况灵活设计,能较大程度的保持原有生态效果,在景观绿化效果好的基础上达到良好的入渗效果,起到补充涵养地下水的作用。
而相对于5-6元/吨的海水淡化成本和1.5元/吨的中水成本,0.2元/吨的雨水利用成本是一个不小的经济优势。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的开支,反而由于其多利用现有地形、设施,具有经济性好、维护便捷的优势。
海绵城市的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减少了“灰色”设施的建设量,降低了市政建设的投资,其本身成本也较低,还能减少水污染治理的费用,降低城市内涝带来的经济损失。
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数据,修建LID设施仅需要修建地下管网费用的二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二。
3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设施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3.1 入渗系统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3.2 滞留系统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池、植被缓冲带等。
3.3 存储系统通过对雨水的存储、集蓄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达到雨水收集回用的目标。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
3.4 过滤设施通过对初期径流的存储净化,强化场地对雨水的自然净化力以达到点源面源污染控制的目标。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集蓄利用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多个控制目标,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4 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北京怀柔文化生态城北京怀柔文化生态城占地面积119公顷,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核心示范工程。
项目根据北京文化生态城概念设计方案,融合雨水利用思想,将建设区划分为A-H共8个区,在雨水综合利用系统中A-B区以景观水体为核心,C-H区以雨水净化渗透补充地下水[10]。
A-B区的雨水综合利用以景观水体为核心,包括截污输送和循环净化设施。
截污输送设施有低势绿地、种植花坛、雨水花园、植被浅沟、渗透铺装,循环净化设施有人工湿地、土壤渗滤池。
C-H区采取雨水综合渗透系统,主要是将雨水经过截污处理后回渗补充地下水,设施与A-B区相同,其中增加的屋顶绿化主要应用于E、F区商业退台和C区民族音乐宫和大剧院。
对该项目进行评估可知,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使得生态城每年节约绿化用水1.8万m3,节约水资源约25.5万m3,径流外排率由传统开发的74%降低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