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海绵城市的综合能力和效益,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

下面将围绕海绵城市的特点和目标,阐述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的办法。

一、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海绵城市的绩效考核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指标。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主要评估海绵城市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包括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投入与产出、就业创造、产业引导、经济效益等。

具体指标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投入与产出比例;(2)海绵城市建设与维护过程中的就业机会创造;(3)海绵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4)海绵城市建设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主要评估海绵城市对于社会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改善程度,包括民生福利、社区参与、居民满意度等。

具体指标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2)海绵城市建设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3)海绵城市建设对社区居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4)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满意度。

3.环境指标环境指标主要评估海绵城市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程度,包括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具体指标包括:(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效率;(2)海绵城市建设对水体环境水质的提升;(3)海绵城市建设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4)海绵城市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绩效评价的方法绩效评价应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1.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考核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例如,通过统计投入产出比例、就业人数、经济增长率等指标的具体数值,对经济指标进行定量评价。

同时,可以使用调查问卷或面谈等方式,收集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满意度等相关数据。

2.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主要通过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和意见以及专家的评估进行。

例如,可以组织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估,并综合考虑居民的意见和参与程度,对社会指标进行定性评价。

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

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

为科学、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应依据本办法对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对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等情况的城市予以通报。

评价考核指标和要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包括6大类别、18项指标。

一、水生态■控制年径流总量■恢复河湖水系生态岸线■保持地下水位稳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二、水环境■地表水系杜绝黑臭现象,地下水水质不低于III类或较建设前不恶化■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合流制管渠溢流污染三、水资源■加大污水再生利用■加大雨水收集利用■控制管网漏损四、水安全■显著减轻积水程度,有效防范城市内涝■饮用水水源地、自来水厂出厂水、管网水和龙头水等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五、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建立相关建设规划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划定并管理蓝线、绿线■制定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投融资、PPP制度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落实政府责任,考评建设成果■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六、显示度■形成连片、达标的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评价考核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城市自查、省级评价、部级抽查三个阶段进行。

一、城市自查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城市应做好降雨及排水过程监测资料、相关说明材料和佐证材料的整理、汇总和归档,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做好自评,配合做好省级评价与部级抽查。

二、省级评价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本省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可委托第三方依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及方法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第一条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科学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应依据本办法对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

第四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平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具体指标、要求和方法见附件。

第六条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分三个阶段:城市自查。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城市应做好降雨及排水过程监测资料、相关说明材料和佐证材料的整理、汇总和归档,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做好自评,配合做好省级评价与部级抽查。

省级评价。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本省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可委托第三方依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及方法进行。

绩效评价与考核结束后,将结果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部级抽查。

住房城乡建设部根据各省上报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情况,对部分城市进行抽查。

第七条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等情况的城市,将予以通报。

第八条本办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1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类别项指标要求方法性质一、水生态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当地降雨形成的径流总量,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在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降雨量时,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不得出现雨水外排现象。

根据实际情况,在地块雨水排放口、关键管网节点安装观测计量装置及雨量监测装置,连续(不少于一年、监测频率不低于15分钟/次)进行监测;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数据、相关设计图纸、现场勘测情况、设施规模及衔接关系等等进行分析,必要时通过模型模拟分析计算。

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摘要:一、背景介绍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三、示范城市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四、绩效评价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五、未来展望与建议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内涝、水污染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于2015 年开始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作为一项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实现城市排水防涝、雨水资源利用、生态景观改善等多重目标。

为了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运而生。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总体绩效指标、分类绩效指标和评分绩效指标。

其中,总体绩效指标包括8 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雨水收集与利用、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生态景观、节能减排、机制创新、群众满意度、管理绩效。

分类绩效指标则针对不同城市规模、气候区、经济水平等特点,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

评分绩效指标则是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对各分类绩效指标进行细化评分。

三、示范城市的选择与评价标准示范城市的选择主要依据申报城市的积极性、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基础、实施方案可行性等因素。

评价标准则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成果进行量化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进行排名。

四、绩效评价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绩效评价不仅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进行有效评估,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指导各城市调整建设方向,提高建设效果。

此外,绩效评价还能激发城市间的竞争,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共享与传播。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将不断完善。

未来,建议在绩效评价中进一步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引导各城市从全局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规划与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模板】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模板】
查看相应计量装置、计量统计数据和计算报告等。
定量(约束性,分类指导)
9
管网漏损控制
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12%。
查看相关统计数据。
定量(鼓励性)
四、水安全
10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
历史积水点彻底消除或明显减少,或者在同等降雨条件下积水程度显著减轻。城市内涝得到有效防范,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标准。
查看降雨记录、监测记录等,必要时通过模型辅助判断。
定量(约束性)
11
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以地表水为水源的,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和饮用水源补充、特定项目的要求,二级保护区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和饮用水源补充、特定项目的要求。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要求。自来水厂出厂水、管网水和龙头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
类别

指标
要求
方法
性质
一、水生态
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当地降雨形成的径流总量,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在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降雨量时,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不得出现雨水外排现象。
根据实际情况,在地块雨水排放口、关键管网节点安装观测计量装置及雨量监测装置,连续(不少于一年、监测频率不低于15分钟/次)进行监测;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数据、相关设计图纸、现场勘测情况、设施规模及衔接关系等等进行分析,必要时通过模型模拟分析计算。
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水质检测。
定量(约束性)
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不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或不劣于海绵城市建设前。

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

而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受到了广泛关注。

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对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概述1.1 简介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全面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和成效而建立的一套评价体系。

它涵盖了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城市生态建设、抗洪排涝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旨在全面反映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劣和发展状况。

1.2 指标体系内容(1)环境保护指标: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质状况、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相关指标。

(2)水资源利用指标:包括雨水收集利用率、水资源节约利用率、水生态系统保护等水资源利用相关指标。

(3)城市生态建设指标:包括绿地覆盖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观建设等城市生态建设相关指标。

(4)抗洪排涝指标:包括城市排水系统完善程度、防洪措施落实情况等抗洪排涝相关指标。

二、全面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效果2.1 优势与特点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可以客观地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城市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2.2 评价体系的意义(1)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城市向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可以激励示范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不断创新和突破,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我认为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海绵城市是以海绵特性为基础,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减少城市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水涝和水源污染,增加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价和考核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需要制定相应的指标。

一、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1.雨水利用率:评估城市在降雨过程中收集和利用的雨水的比例,表示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开发程度。

2.水量调控能力:评估城市的降雨径流调控能力,包括蓄滞洪能力和排洪能力,衡量城市防洪能力的强弱。

3.水源净化效率:评估城市在城市内部和城市入海口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程度。

4.水体生态保护指数:评估城市水体的生态状况,包括水质状况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

二、建设成果指标1.海绵公园面积比例:评估城市绿地中的海绵公园(含生态湿地、雨水花园等)所占的比例。

2.防洪用地比例:评估城市用于防洪的用地面积所占的比例,衡量城市对防洪的重视程度。

3.雨水渗透面积比例:评估城市地表的可渗透面积所占的比例,衡量城市地表渗透能力的增强程度。

4.基础设施适应性: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和韧性,包括排水系统、供水系统等,能否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挑战。

三、社会经济效益指标1.经济增长率: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投资等方面。

2.生态环境改善程度: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包括减少水源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等方面。

3.居民获得感:评估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包括生活品质提升、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

4.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四、政府管理指标1.政策法规健全程度:评估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情况。

2.投资使用效益:评估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使用效益,包括预算的合理调配和使用效果评估等方面。

3.建设监督与评估:评估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情况,包括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督和评估。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yulu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及评价办法-yulu
查看管网排放口,辅助以 必要的流量监测手段,并 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 检测机构开展水质检测。
定量(约 束性)
1、开展典型排水分区雨 水管网排放口水量监测与第一项任务重叠。本指标重点 考核旱季疋否有水流出。建议选 择6#排水分区。
2015.9-2017.
12
2、开展其余排水分区雨 水管网排放口的现场踏 勘
每月开展一次踏勘排查。旱季不 应有水流出。
2015.9-2017.
12
由技术中心负 责,技术支撑单 位配合
类别

指标
要求
方法
性质
工作任务分解
建议时序
备注
3、开展典型排水分区管 网排放口水质取样检测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 机构开展,每场降雨取水水样不 少于8个,检测主要指标为TSS、COD、TP、TN等。数据录入至 信息平台进行储存和分析
2016.6前完

需尽快确定工作 框架和工作要
求,遴选项目承 接单位(西咸规 划局)
2、开展新河、白马河生 态修复设计,渭河及沣 河滩面治理及水生态修 复工程设计,新渭沙生 态湿地工程设计
在设计中应充分遵循海绵城市 建设的水量和水质目标,并在洛 实至具体的工程参数
2015年12月
前完成
需尽快开展前期 立项工作,确定 设计单位。选择
安排专人在较大降雨后进行内 涝点位置、内涝深度、范围等调 查记录。
尽快比分析
深规院负责
3、排水模型模拟分析通过建立MIKE排水模型模拟 现状和海绵城市项目建成后城 区积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模拟50年一遇降雨强度下的内 涝情况,分析是否满足不受灾标 准。
由海绵城市技术 中心专人负责, 技术支撑单位协 助。
四、水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性(约束性)
15
投融资机制建设
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PPP管理方面的制度机制。
查看出台的政策文件等。
定性(约束性)
16
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
1.对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须建立按效果付费的绩效考评机制,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相关的奖励机制等;
2.对于政府投资建设、运行、维护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须建立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相关的责任落实与考核机制等。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
类别

指标
要求
方法
性质
一、水生态
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当地降雨形成的径流总量,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在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降雨量时,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不得出现雨水外排现象。
根据实际情况,在地块雨水排放口、关键管网节点安装观测计量装置及雨量监测装置,连续(不少于一年、监测频率不低于15分钟/次)进行监测;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数据、相关设计图纸、现场勘测情况、设施规模及衔接关系等等进行分析,必要时通过模型模拟分析计算。
统计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中水站等)的污水再生利用量和污水处理量。
定量(约束性,分类指导)
8
雨水资源利用率
雨水收集并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等的雨水总量(按年计算,不包括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量和自然渗透的雨水量),与年均降雨量(折算成毫米数)的比值;或雨水利用量替代的自来水比例等。达到各地根据实际确定的目标。
定性(约束性)
13
蓝线、绿线划定与保护
在城市规划中划定蓝线、绿线并制定相应管理规定。
查看当地相关城市规划及出台的法规、政策文件。
定性(约束性)
14
技术规范与标准建设
制定较为健全、规范的技术文件,能够保障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
查看地方出台的海绵城市工程技术、设计施工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图集、导则、指南等。
查看降雨记录、监测记录等,必要时通过模型辅助判断。
定量(约束性)
11
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以地表水为水源的,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和饮用水源补充、特定项目的要求,二级保护区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和饮用水源补充、特定项目的要求。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要求。自来水厂出厂水、管网水和龙头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查看管网排放口,辅助以必要的流量监测手段,并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水质检测。
定量(约束性)
三、水资源
7
污水再生利用率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和城区内水体水环境质量低于IV类标准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再生水包括污水经处理后,通过管道及输配设施、水车等输送用于市政杂用、工业农业、园林绿地灌溉等用水,以及经过人工湿地、生态处理等方式,主要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IV类要求的污水厂尾水。
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水质检测。
定量(约束性)
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不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或不劣于海绵城市建设前。
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水质检测。定量(鼓励 Nhomakorabea)6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雨水径流污染、合流制管渠溢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雨水管网不得有污水直接排入水体;2.非降雨时段,合流制管渠不得有污水直排水体;3.雨水直排或合流制管渠溢流进入城市内河水系的,应采取生态治理后入河,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IV类。
查看出台的政策文件等。
定性(约束性)
17
产业化
制定促进相关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查看出台的政策文件、研发与产业基地建设等情况。
定性(鼓励性)
六、显示度
18
连片示范效应
60%以上的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形成整体效应。
查看规划设计文件、相关工程的竣工验收资料。现场查看。
定性(约束性)
定量(约束性)
2
生态岸线恢复
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河渠等进行生态修复,达到蓝线控制要求,恢复其生态功能。
查看相关设计图纸、规划,现场检查等。
定量(约束性)
3
地下水位
年均地下水潜水位保持稳定,或下降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平均降幅低于历史同期。
年均降雨量超过1000mm的地区不评价此项指标。
查看地下水潜水水位监测数据。
定量(约束性,分类指导)
4
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强度得到缓解。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夏季(按6-9月)日平均气温不高于同期其他区域的日均气温,或与同区域历史同期(扣除自然气温变化影响)相比呈现下降趋势。
查阅气象资料,可通过红外遥感监测评价。
定量(鼓励性)
二、水环境
5
水环境质量
不得出现黑臭现象。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当城市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
查看水源地水质检测报告和自来水厂出厂水、管网水、龙头水水质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须由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
定量(鼓励性)
五、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12
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土地出让、两证一书)、建设(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查看出台的城市控详规、相关法规、政策文件等。
查看相应计量装置、计量统计数据和计算报告等。
定量(约束性,分类指导)
9
管网漏损控制
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12%。
查看相关统计数据。
定量(鼓励性)
四、水安全
10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
历史积水点彻底消除或明显减少,或者在同等降雨条件下积水程度显著减轻。城市内涝得到有效防范,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