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文言虚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文言虚词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
2. 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教学准备:
1. 教材:相关文言文课文和阅读材料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 学生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文言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包括“乃、其、者、焉、所、之”等虚词的
用法和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第三步:练习(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步: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古文课文或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讨论其运用和意义。

第五步: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鼓励学生
在阅读和写作中多加练习。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学习文言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
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教学难点: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虚词的相关资料和例句。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言虚词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文言虚词,包括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句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虚词运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虚词运用的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他们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运用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虚词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与作用;2. 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常见虚词。

1.2 教学内容1. 虚词的定义与作用;2.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等;3. 常见虚词举例。

1.3 教学过程1. 引入虚词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虚词知识;2. 讲解虚词的分类及作用;3. 通过举例,让学生辨别并运用常见虚词。

1.4 课后作业1.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虚词分类及常见虚词;2. 举例说明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第二章:介词的用法2.1 教学目标1. 掌握介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介词表达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

2.2 教学内容1. 介词的定义与分类: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向介词、原因介词等;2. 介词的用法与例句。

2.3 教学过程1. 讲解介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介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介词表达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

2.4 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介词分类及用法;2. 运用介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连词的用法3.1 教学目标1. 了解连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连词连接句子、短语或句子成分。

3.2 教学内容1. 连词的定义与分类:并列连词、从属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等;2. 连词的用法与例句。

3.3 教学过程1. 讲解连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连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连词连接句子、短语或句子成分。

3.4 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连词分类及用法;2. 运用连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助词的用法4.1 教学目标1. 掌握助词的定义与分类;2. 学会运用助词表示语气、时态、疑问等。

4.2 教学内容1. 助词的定义与分类:语气助词、时态助词、疑问助词等;2. 助词的用法与例句。

4.3 教学过程1. 讲解助词的定义与分类;2. 通过例句,让学生理解助词的用法;3. 练习运用助词表示语气、时态、疑问等。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2.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2.区分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用法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文言文阅读》教材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让学生感受文言虚词的存在和作用。

2.提问:你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哪些文言虚词?请举例说明。

Step 2:概念解释1.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上下文中有一定作用的词语。

2.引导学生思考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并总结其特点。

Step 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教师通过对《文言文阅读》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筛选和整理,讲解其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Step 4:多义性和灵活运用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多义词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灵活运用。

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词义变化规律。

Step 5:实例演练1.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原文或句子,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文言虚词,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句子,并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Step 6:拓展延伸1.教师提供一些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进行个人阅读练习,总结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Step 7: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文言虚词的特点、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提问和学生进行互动,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

Step 8: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课文,找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分析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作业。

Step 9: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练习法: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分析: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2. 掌握“之”、“乎”、“者”、“也”、“乃”等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3. 学习虚词在文言文句式中的作用,如倒装、省略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2. 难点:虚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辨析和运用。

八、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教学辅助材料。

2. 相关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例证和分析。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虚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
教学目标:了解中考5个常用虚词的考查方式;学会根据语法、语境准确辨析虚词用法含义;能在句子翻译中准确体现虚词含
义。

教学重难点:准确落实句子翻译中的虚词含义,进而带动翻译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PPT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文言虚词相关知识梳理。

1、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代词。

2、连词: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词。

如而、且、则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式、目的、涉及或比较的对象以及动作的施事者。

如于、以、被等。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情态、语气的词。

如乃、则等。

助词:附着在词、词组、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

如乎、之、者。

3、5个常见虚词。

之、以、于、而、其。

4、文言虚词的特点:
(1)、一词多类。

比如“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

(2)、一类多义。

比如“以”,做介词,就有“用”、“凭借”、“按照”、“把”等不同意思。

5、虚词:新课标中考卷多一单选题的题型出现。

二、PPT课件展示历届中考真题及文本中典型的句子,明确文言虚词在句意理解上的重要性。

(一)“之”字
幻灯片1
1. 辨析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

公与之乘()
暮寝而思之()(2013衡阳)已而之细柳军( )
臣之妾畏臣()(2013衡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公将鼓之( )
幻灯片2
2.学生思考后指名答题,多媒体显示答案。

代词,他
代词,代指这件事
动词,“去、往、到”
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3.“之”的用法归纳
幻灯片3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幻灯片4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中心语+之+定语)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

4、音节助词。

(时间词+之)或(不及物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幻灯片5
(三)、用作动词
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

速记口诀:“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可不译
幻灯片6
4、练一练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公与之乘
D宋何罪之有
(2)、下列句中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幻灯片7
(二)、“于”字
1、辨析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与用法。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013衡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皆以美于徐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达于汉阴()
舜发于畎亩之中()
2.学生思考后指名答题,多媒体显示答案。

在给比由于到从
幻灯片8
3、“于”的用法归纳
用作介词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引出原因,译为“由于”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速记口诀:“于”字要记牢,在从对比到。

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形容词后表比较。

幻灯片9
4、练一练
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2012衡阳)
A、成王封伯禽于鲁
B、告之于帝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D、今诸生学于太学
幻灯片10
(三)、“以”字
1、辨析下列句中“以”的用法。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残年余力()
醒能述以文者()
咨臣以当世之事()
皆以美于徐公()(2013衡阳)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近岸,卷石底以出()
不以物喜()(2015衡阳)
2、学生思考后指名答题,多媒体显示答案。

按照凭用拿认为来而因为
幻灯片11
3、“以”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
表示工具或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凭借、靠”
速记口诀:“以”字有三用,就是介动连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
作连词;来、以致、而因为作动词:以为、认为
(二)、用作连词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2、表因果,译为“以致”“因为”
3、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幻灯片12
4、练一练
下面选项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临崩寄臣以大事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幻灯片13
(四)、“而”字
1、辨析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与用法。

笑而止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014衡阳
感极而悲者矣()2014衡阳
已而夕阳在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学生思考后指名答题,多媒体显示答案。

表修饰
表顺承
表转折
表并列
连词,与“已”连用,译为“不久
表因果关系,因而
幻灯片14
3、“而”的用法归纳
用作连词
(1)、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动词),不译。

(2)、表示顺接关系(动词+而+动词),相当于“然后”“就”或不译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

(4)、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主谓)(形+而+形)(动+而+动)不译。

速记口诀:“而”字作连词,修承并转折。

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形容词后表比较。

幻灯片15
4、练一练
下面选项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黑质而白章
A日出而林霏开
B朝而往
C溪深而鱼肥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幻灯片16
(五)、“其”字
1、辨析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与用法。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014衡阳
其真无马邪()2015衡阳
其间千二百里()2015衡阳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思考后指名答题,多媒体显示答案。

他的难道这大概
幻灯片17
3、“其”的用法归纳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速记口诀:“其”字代他(它)那,反问或推测。

幻灯片18
4、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殚其地之出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专其利三世也
三、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