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人物认识论文

合集下载

简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简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简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以前看过《左传》的一些文章,对郑庄公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阴险毒辣、虚伪狡诈、为了权势宁可骨肉相残,但是,通过对《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对郑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认为,文中的郑庄公扮演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而人们对郑庄公的批评主要有两点:其一,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

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瑟将他铲除。

这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

其二,郑庄公对母亲姜氏假仁假义。

他把姜氏赶出宫外,还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冷酷无情,等到颖考叔来谏,他又假惺惺地“阔地及泉”迎回姜氏,说明了他的虚伪。

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在全面了解了郑庄公的性格特点后,仔细分析全文,它们似乎又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庄公是很可怜的。

姜氏因为生他时难产而讨厌他,对庄公和共叔段的待遇简直天上地下,致使庄公几乎是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难产又不是他的错。

而母亲的偏心却必然会给庄公造成很深的心理影响。

等到庄公即了位,姜氏就出面为段请求制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作封邑,庄公没有答应。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而京作封邑超出了先王规定的法度,“非制也”。

庄公是知道的。

所以当有大臣来谏,庄公道:“姜氏欲之,焉辟害?”母亲要这样,我又能怎么办?所以就这点看,一做错事的首先是姜氏,而不是庄公。

因为姜氏是庄公的生母,段是母亲最宠爱的儿子。

母亲的请求可以一次不听,却不能次次回绝。

等到段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庄公也只作不知,直到段图谋袭郑,姜氏欲为内应,才命师伐之。

所以说,这些事情反映了庄公的性格好坏分明,也因为成长环境这以客观条件,不能绝对的认定庄公的人品好坏。

残忍阴险还是雄才大度——从《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形象自认浅谈

残忍阴险还是雄才大度——从《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形象自认浅谈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残忍阴险还是雄才大度——从《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形象自认浅谈徐学婧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摘 要:《郑伯克段于鄢》深刻阐释了郑庄公及其母、弟共叔段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的现象,明确的体现出作者对宗法制度的厌恶和道德沦丧的悲叹。

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郑庄公残忍、阴险、无道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一直受争议的郑庄公加以一定分析。

关键词:郑庄公;政治评价;社会背景作者简介:徐学婧(19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95-01郑庄公,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春秋三小霸之首”,是郑国第三任国君。

但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所刻画出来的郑庄公形象,一直受后人争议,传统观念认为郑庄公是残忍阴险的反面人物。

目前对郑庄公的形象分析论述也很多。

一、褒贬不一:残忍阴险与雄才大度作为春秋三小霸之首,《左传》中对郑庄公的记载有许多,《郑伯克段于鄢》是记述事情经过、人物性格塑造最为成功的一篇,也是一直饱受争议的一篇。

文章记述了郑庄公与弟弟共叔段间的为政治权力互相残杀,作者把这场争夺的原因从母亲姜氏生郑庄公开始追溯,因姜氏在生郑庄公时遭遇难产而十分害怕,郑庄公差些害自己死亡,所以姜氏就十分讨厌郑庄公而偏爱共叔段,于是建议武公违背宗法制,废长立幼,又为段请求重要的封地。

后段到了其他封地后因为姜氏的偏爱而目无王法,不尊重当时制度,竟然与姜氏合谋兵变,结果被郑庄公看穿,仓皇逃到共国,姜氏被软禁,但从小没有获得过母爱的郑庄公没过多久就后悔了,后来在颖考叔的委婉提醒和帮助下母子相见和好如初。

而郑庄公的此等行为却引起后人无限的争议:《公羊传》有“克之者何?杀之也……大郑伯之恶也。

”宋代吕祖谦认为:“庄公之心天下致险也。

”在清代吴调侯、吴楚材点评的《古文观止》中,对郑庄公的言行连用九个“毒”字。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自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著名史事的记载,其中有些史事的真实性备受争议。

作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分,《春秋》记录了许多古代著名的史事,其中有一则备受争议的“郑伯克段于鄢”史事。

这个史事在历史学家和学者中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郑国发生的真实史事,而有人则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史事。

那么,到底“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史事是真是假,它具体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本文将对此进行一番探讨与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郑伯克段于鄢”的史事发生的背景。

《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发生在周穆王四年。

这意味着这个史事发生在周朝时期。

周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发展和进步。

而郑国作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其在周朝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这个史事具体是怎么样的呢?《春秋》中对这个史事仅有一句简短的记载,未对事件的详细经过进行具体说明。

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史事发生的经过和原因,历史学家和学者一直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郑国与鄢国之间的一次冲突,郑伯克段于鄢是指郑国的伯父克段发动了对鄢国的进攻。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郑伯克段于鄢实际上代表着郑国的一次重要政治决策或者政治行动,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史事具体发生的时间。

根据《春秋》的记载,这个史事发生在周穆王四年。

周穆王即位于公元前1001年,他的统治时间是从公元前1001年至公元前995年。

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郑伯克段于鄢”的史事发生在公元前997年左右。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史事的性质。

实际上,关于这个史事的性质,历史学家和学者们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一次真实的军事冲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更像是一次政治斗争或者政治决策。

根据《春秋》的记载,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是一次军事冲突,但是具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中记载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81年的历史事件。

《春秋》中的一则史事,“郑伯克段于鄢”,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地理环境和权力争斗等角度出发,对“郑伯克段于鄢”的史事进行新的论述。

据《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发生在公元前781年,当时郑国的一位贵族段干将要应聘到齐国,而郑伯不允许他离开。

于是,段干趁郑伯进宫的机会偷偷出走,途径鄢城时被保安发现并拘留。

郑伯得知后,立即派军队前往鄢城救出段干,并在返回郑国的路上击败了鄢国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有关“郑伯克段于鄢”的史事并没有得到其他历史文献的佐证。

在其他古籍中几乎没有提到这一事件,也没有考古发现与之相关的遗迹。

这引发了学者们对这个史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质疑。

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是鲁国的史官所写的编年体史书,在鲁国的历史事件中居于核心地位。

可能因为鄢城并不属于鲁国的辖区,所以有关该城的历史事件在《春秋》中被赋予了较大的重要性,以显示郑国的强大和统治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的史事可能只是编年者有意为之,以衬托郑国的威严和扩张势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虽然史书的内容比较简略,但却是历史事实的记录。

在考古发现方面,虽然没有具体与“郑伯克段于鄢”相关的遗迹,但可以从其他类似事件中找到一些参考。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常常伴随杀伤和战争。

郑伯救出段干并击败了鄢国的军队,符合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常态。

“郑伯克段于鄢”很可能是一则真实的历史事件。

除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地理环境也能提供一些证据。

根据史书中的描述,鄢城在郑国的西南方向。

从地理位置上看,鄢城与郑国相邻,有可能产生乱世和边界争端。

这也支持了“郑伯克段于鄢”是一则真实历史事件的观点。

考虑到权力争斗的因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春秋》中重要性不大的鄢城事件会成为独立史事。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500字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500字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500字郑伯克段于鄢是古代战国时期的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讲述了郑国国君郑伯克段远赴鄢国学习的经历。

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伯克段是郑国的一位仁君,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关心。

战国时期,各国基本上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土疆域和政治实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交流与学习变得尤为重要。

郑伯克段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决定亲自前往鄢国学习,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国家。

通过郑伯克段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才的紧缺与重视。

郑伯克段是郑国的国君,他无需亲自去鄢国学习,但他却选择了亲自去,这无疑是积极的示范和鞭策,表明他对于自己的学习态度是真诚而认真的。

他认识到个人的学习与修养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鄢国是当时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与学术成果。

郑伯克段能够选择在这里学习,足以显示出他的胸怀与眼光。

他到达鄢国后,深入学习鄢国的文化与传统,不仅学习了文学与音乐,还广泛接触了鄢国的前人学典等,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吸取鄢国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郑伯克段在鄢国学习的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学习的刻苦与智慧。

郑伯克段在鄢国的学习并不是轻松的,他不仅要应对各种学术内容的学习,还要适应鄢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但是,在艰苦的学习与生活之中,郑伯克段却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学习的精神,他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始终保持着谦虚与谨慎的态度。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郑伯克段不仅使自己的学识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古代学者的精神风貌。

鄢国国王对郑伯克段的学习态度与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奖赏,甚至提出要将郑伯克段视为己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他不仅具备了学识的储备,更具有了治国的能力和经验。

而郑伯克段回到郑国后,也不辜负鄢国国王对他的期望,为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珍惜知识的机会和学习的环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学习都是一种智慧和能力的修炼,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郑伯克段于鄢给你的启示

郑伯克段于鄢给你的启示

郑伯克段于鄢给你的启示1. 故事背景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发生在古代中国的故事,这个故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说到郑伯克段于鄢,可能有些小伙伴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别担心,咱们一块儿来捋一捋这段历史。

话说,郑国的郑伯,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有自己的王国,也有自己的梦想,但生活总是充满了波折。

要知道,这可不是个轻松的时代,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打打杀杀的事情是家常便饭。

所以,郑伯这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亲戚关系。

尤其是他的表弟段于鄢,嗯,感觉这位表弟简直是个“麻烦精”,不仅不务正业,还时不时就给郑伯带来一些“小麻烦”。

这就像生活中总有那么几个人,能让你无奈又想笑。

郑伯和段于鄢的关系,真是“亲戚见面三分亲”,却又“亲戚相斗何其悲”。

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让人捧腹又让人深思。

2. 事件经过2.1 “不想闹事”的开端故事的开端,郑伯本来不想与段于鄢争斗,他觉得,嘿,咱们都是一家人,何必互相伤害呢?但段于鄢可不是那么好相处的人,嘴巴一张,非要和郑伯争个高下。

你想啊,就像隔壁邻居总是找你借东西,借了不还,最后还总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真让人无奈!这不,段于鄢为了争名夺利,居然不惜对郑伯下狠手,这样的亲戚,真让人感到心累。

2.2 “对峙”的结果于是,这场争斗就这样开始了,简直是“斗鸡走马”的架势。

最终,郑伯忍无可忍,决定采取措施。

故事里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鸡犬不宁”,这时候形容郑伯家的情况再合适不过。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郑伯终于成功地将段于鄢打败,真是“快刀斩乱麻”,一下子解决了大麻烦。

可是,打赢了仗,郑伯心里却并不轻松,毕竟亲戚之间的关系一旦破裂,就像捅了马蜂窝,后续可就不好收拾了。

3. 启示与反思3.1 “和气生财”的道理这段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和气生财”的道理。

在生活中,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大家都希望能和和气气地相处。

因为,没必要为了小事而大打出手,何必呢?总觉得人生苦短,何不和和气气,享受生活呢?这就像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面对时不时的小争吵,咱们不妨选择大度一些,毕竟“有事好商量”。

郑伯克段于鄢(精选5篇)

郑伯克段于鄢(精选5篇)

郑伯克段于鄢(精选5篇)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一)有关背景材料本文选自《左传》。

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

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

《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

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 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 年。

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 年的历史只有18000 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

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

《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

“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

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

到了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左传》。

《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 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二传。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

《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史事新论《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事件。

其中的《鄢》篇,记载了郑国君主郑伯克段发动战争攻打鄢国的事情。

这段历史在传统解读中,一直被视为郑国为了报复鄢国负心之举而发动的战争。

最新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证据,对传统的解释提出了质疑。

根据《春秋》,郑国对鄢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因为鄢国国君公子充负心离间,胁迫齐国君主给鄢国拉横幅于齐国。

郑国感到被辱,于是兵发攻打鄢国。

这一解读在历史学界相对被广泛接受,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一解读可能存在一些偏颇之处。

对于公子充离间郑伯这一说法,最新的研究认为可能存在问题。

根据传统解释,公子充是通过胁迫齐国君主给鄢国拉横幅的手段,引起郑国的愤怒。

最新的研究发现鄢国实力相对较弱,为何齐国君主会因为一个弱小国家要求而屈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或许鄢国暗中有更加庞大的背景力量,但《春秋》并未提及。

公子充离间郑伯的说法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确认。

郑国出兵攻打鄢国的战争动机,是否纯粹是为了报复,也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春秋》,郑伯克段的动机是为了解除对齐国的侮辱,但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郑国攻打鄢国可能存在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

郑国可能借机扩张自己的领土,或者与邻国竞争资源等。

这些动机可能同时存在于郑伯克段的决策中,而不仅仅是单纯为了报复。

关于鄢国的背景力量,也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根据《春秋》,鄢国在郑国攻打之后并未得到齐国或其他国家的援助,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抵抗。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不寻常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受到攻击时,会寻求外部援助以增加自己的实力。

对于鄢国没有得到援助的原因,是否还隐藏着其他的背景力量存在,这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认识论文
摘要:文章的重点,不是详写战斗经过,而是详写在“克段” 前母子间、兄弟间矛盾的发生和发展。

行文中自然点出:理在庄公,曲在姜氏和共叔段。

这给肯定庄公提供了充分依据,为鞭挞并否定姜氏和共叔段创造了条件。

《左传》的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也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篇,对于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疑问,姜氏和共叔段都参与了暴乱,而且暴乱还是他们挑起来的,为什么世人责怪他们的较少,反而指责郑庄公的较多呢?就连我们学过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都说郑庄公是阴险毒辣和虚伪的,更不要说老师上课讲的了。

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对郑庄公的不公平。

文章首段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这是矛盾形成的最初根源,是姜氏的私心和偏见,而郑庄公是无辜的受害者。

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就讨厌他,而特别偏爱小儿子,这是个什么理由?难产到今天都是个很常见的事情,更可况在医术不发达的古代,就是这个荒诞的原因成了一个母亲厌恨儿子的根源。

于是姜氏采取了下一步计划,她要为她的小儿子争取一切,她要让武公立她的小儿子为太子,在封建社会一直都是立长子为太子,幸亏武公英明,不答应她的计划。

等到庄公即位,她赶紧又为共叔段争取封地,最后为共叔段请
求到了京城这个地方。

文章的第一段就交待了郑伯克段的必然性,而这全是姜氏的偏心和心胸狭隘所导致,她要以自己的偏爱去破坏封建制度立长子为太子的制度,也破坏了家庭的和睦。

可见矛盾的根源就是这个偏心的母亲所致。

文章的第二段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京城的城墙不合制度,大臣举荐现在将姜氏他们铲除,以除后患,但是庄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静观其变。

这段通过大臣祭仲之口,进一步说明了姜氏和共叔段的野心。

第三段“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

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凛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日:‘不义不昵,厚将崩。

’”这段将太叔的贪婪和野心展示的淋漓尽致,他们之间的战争已经一触即发了。

面对大臣请求除掉共叔段时,庄公仍然没有同意。

文中,共叔段一而再、再而三的公开挑衅所表现出来的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与庄公的容忍、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兄长,对弟弟的不友善,庄公在极力的忍耐,不到危及国家安危的时刻不会随意发动战争,庄公对弟弟已经仁至义尽了,这里庄公冷静的对待这一事态的发展,并不张慌,显得
成熟老练,将一个统治者该有的素质展示了出来。

文章第四段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焉。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共叔段完成了袭击郑的一切准备,姜氏做内应,除掉庄公。

但是郑伯克段于鄢,节节胜利,知道太叔出逃。

郑伯何等的英明,直到段厉兵秣马,公然反叛之前,庄公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有人认为这说明庄公的阴险狡诈,是为最终反戈一击而等待时机。

本人则认为,庄公这样做是因为他重义气。

作为弟弟,共叔段不思悔改;作为臣子,他“以下犯上”,串通母亲谋夺君位是最大的不义。

当郑庄公所行的“义”与共叔段所行的“不义”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也就是兄弟二人斗争公开化的时候——决战于鄢。

此时段的“不义”行为发展到了真正威胁国家政权和自己统治的地步,庄公此时伐段合情合理。

这不仅是一场家庭斗争,还是一场牵扯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斗争,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引起大的霍乱,我觉得郑庄公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头脑的人。

共叔段一直治理京城这个地方,按理来说,如果他治理的好,那么打仗的时候,百姓们会拥护他,可是到他举兵谋反的时候,却是“京叛大叔段”,全城的百姓都叛变了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共叔段不是一个好的主子,政治才能不高。

但是他在姜氏的偏袒下,贪婪无法,对郑庄公及国家都是威胁,所以郑庄公除去他也是对国家的负责。

因此庄公要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既能一举铲除共叔段,又不会给自己背上不孝不义的罪名。

所以祭仲和公子吕几次进谏,庄
公都是不温不火,直到段谋反的罪名成立,才认为时机到了,马上下令出兵讨伐,一直把段驱逐出境,彻底铲除段的势力。

从历史和政治角度看,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铲除段既维护了自己的君位,也维护了郑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当时社会和历史做出了贡献。

而且蓄谋多年的内乱能够轻而易举地被平定,正说明了郑庄公的雄才大略。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第,故不言第;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这一段写庄公将姜氏置于颖城后的后悔之心。

虽然母亲讨厌自己,甚至想要杀掉自己,但是身为儿子,他还是不能完全的痛恨她,将她弃之不顾。

我觉得庄公已经做的很好了,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闽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这一段写庄公在颖考叔的调节之下,原谅了母亲,庄公和姜氏和好,感情如初。

最后一段“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匱,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此段评价了颖考叔和郑庄公是孝子一类的典型。

文章的重点,不是详写战斗经过,而是详写在“克段” 前母子
间、兄弟间矛盾的发生和发展。

行文中自然点出:理在庄公,曲在姜氏和共叔段。

这给肯定庄公提供了充分依据,为鞭挞并否定姜氏和共叔段创造了条件。

这篇文章具体而生动地记叙了郑庄公如何击败他的那个阴谋叛乱的弟弟共叔段和正确处治了唆使共叔段作乱的母亲姜氏的斗争过程,非常鲜明地肯定了郑庄公沉着果断和雄才大略的精神,深刻地批判了姜氏和共叔段的叛乱罪行。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左传》,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