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人物认识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认识论文

摘要:文章的重点,不是详写战斗经过,而是详写在“克段” 前母子间、兄弟间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行文中自然点出:理在庄公,曲在姜氏和共叔段。这给肯定庄公提供了充分依据,为鞭挞并否定姜氏和共叔段创造了条件。

《左传》的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也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篇,对于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疑问,姜氏和共叔段都参与了暴乱,而且暴乱还是他们挑起来的,为什么世人责怪他们的较少,反而指责郑庄公的较多呢?就连我们学过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都说郑庄公是阴险毒辣和虚伪的,更不要说老师上课讲的了。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对郑庄公的不公平。

文章首段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这是矛盾形成的最初根源,是姜氏的私心和偏见,而郑庄公是无辜的受害者。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就讨厌他,而特别偏爱小儿子,这是个什么理由?难产到今天都是个很常见的事情,更可况在医术不发达的古代,就是这个荒诞的原因成了一个母亲厌恨儿子的根源。于是姜氏采取了下一步计划,她要为她的小儿子争取一切,她要让武公立她的小儿子为太子,在封建社会一直都是立长子为太子,幸亏武公英明,不答应她的计划。等到庄公即位,她赶紧又为共叔段争取封地,最后为共叔段请

求到了京城这个地方。文章的第一段就交待了郑伯克段的必然性,而这全是姜氏的偏心和心胸狭隘所导致,她要以自己的偏爱去破坏封建制度立长子为太子的制度,也破坏了家庭的和睦。可见矛盾的根源就是这个偏心的母亲所致。

文章的第二段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京城的城墙不合制度,大臣举荐现在将姜氏他们铲除,以除后患,但是庄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静观其变。这段通过大臣祭仲之口,进一步说明了姜氏和共叔段的野心。

第三段“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至于凛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日:‘不义不昵,厚将崩。’”这段将太叔的贪婪和野心展示的淋漓尽致,他们之间的战争已经一触即发了。面对大臣请求除掉共叔段时,庄公仍然没有同意。文中,共叔段一而再、再而三的公开挑衅所表现出来的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与庄公的容忍、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兄长,对弟弟的不友善,庄公在极力的忍耐,不到危及国家安危的时刻不会随意发动战争,庄公对弟弟已经仁至义尽了,这里庄公冷静的对待这一事态的发展,并不张慌,显得

成熟老练,将一个统治者该有的素质展示了出来。

文章第四段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焉。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共叔段完成了袭击郑的一切准备,姜氏做内应,除掉庄公。但是郑伯克段于鄢,节节胜利,知道太叔出逃。郑伯何等的英明,直到段厉兵秣马,公然反叛之前,庄公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有人认为这说明庄公的阴险狡诈,是为最终反戈一击而等待时机。本人则认为,庄公这样做是因为他重义气。作为弟弟,共叔段不思悔改;作为臣子,他“以下犯上”,串通母亲谋夺君位是最大的不义。当郑庄公所行的“义”与共叔段所行的“不义”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也就是兄弟二人斗争公开化的时候——决战于鄢。此时段的“不义”行为发展到了真正威胁国家政权和自己统治的地步,庄公此时伐段合情合理。

这不仅是一场家庭斗争,还是一场牵扯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斗争,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引起大的霍乱,我觉得郑庄公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头脑的人。共叔段一直治理京城这个地方,按理来说,如果他治理的好,那么打仗的时候,百姓们会拥护他,可是到他举兵谋反的时候,却是“京叛大叔段”,全城的百姓都叛变了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共叔段不是一个好的主子,政治才能不高。但是他在姜氏的偏袒下,贪婪无法,对郑庄公及国家都是威胁,所以郑庄公除去他也是对国家的负责。因此庄公要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既能一举铲除共叔段,又不会给自己背上不孝不义的罪名。所以祭仲和公子吕几次进谏,庄

公都是不温不火,直到段谋反的罪名成立,才认为时机到了,马上下令出兵讨伐,一直把段驱逐出境,彻底铲除段的势力。从历史和政治角度看,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铲除段既维护了自己的君位,也维护了郑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当时社会和历史做出了贡献。而且蓄谋多年的内乱能够轻而易举地被平定,正说明了郑庄公的雄才大略。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第,故不言第;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一段写庄公将姜氏置于颖城后的后悔之心。虽然母亲讨厌自己,甚至想要杀掉自己,但是身为儿子,他还是不能完全的痛恨她,将她弃之不顾。我觉得庄公已经做的很好了,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闽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这一段写庄公在颖考叔的调节之下,原谅了母亲,庄公和姜氏和好,感情如初。

最后一段“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匱,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此段评价了颖考叔和郑庄公是孝子一类的典型。

文章的重点,不是详写战斗经过,而是详写在“克段” 前母子

间、兄弟间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行文中自然点出:理在庄公,曲在姜氏和共叔段。这给肯定庄公提供了充分依据,为鞭挞并否定姜氏和共叔段创造了条件。

这篇文章具体而生动地记叙了郑庄公如何击败他的那个阴谋叛乱的弟弟共叔段和正确处治了唆使共叔段作乱的母亲姜氏的斗争过程,非常鲜明地肯定了郑庄公沉着果断和雄才大略的精神,深刻地批判了姜氏和共叔段的叛乱罪行。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左传》,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