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所谓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

二、实验

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一)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实验,都由以下要素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三)实验变量分析

设计任何一个实验,都需要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各种变量。

变量指事物的属性,这种属性在质量或数量上是可变的。所谓质量可变,例如人的性别(男或女)、宗教信仰(何种宗教信仰)等等;所谓数量可变,例如物体的重量、信仰的坚定程度等等。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在数学上,在实验中,自变量是主试所要操纵的变量,它的变化往往构成原因;而因变量则是主试认为可能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它的变化可能构成结果。

控制变量指自变量以外那些可能影响实验中的因变量的变量。为了得到纯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必须采取措施将控制变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实验研究的步骤

要完成一项实验研究,至少需要以下5个步骤:理论假设、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处理和解释结果。

第三节实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前文讲过,一门学科能否成为科学,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是否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否具备严密的逻辑体系。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还必须有独特的、适合其特殊研究对象特点的方法体系。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它是作为哲学的附庸存在的。那时候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哲学家在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心灵和身体的关系等等哲学问题时顺带进行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也是借用哲学的思辨方法。从18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运动”。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这场"独立运动"的酝酿期。这时出现了实验的萌芽。在这期间,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开始定量地研究一些感觉和知觉问题。例如,1795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克林(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对天体运动的观察记录总是比他慢约半秒。因而他提出了反应时问题,认为反应时间存在着人际差异。后来就有所谓的"相对人差方程"(A被试的反应时间-B被试的反应时间=X秒)的研究。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韦伯根据多年的研究,总结出"韦伯定律"。而莱比锡大学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描述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对数定律,还制定出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一套方法是专门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和数学处理方法,这标志着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法。

1862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中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一词。冯特将它作为自己创建的新心理学的代名词。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结构主义学派,还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由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说到底就是计划如何控制各种变量,以严密的逻辑说明因果关系。心理实验的设计,就是实验研究者为了解答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对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加以控制的方案。

心理学实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验室实验,一种是自然实验。本章主要讨论实验室实验的设计问题。

第一节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一、定课题

二、选被试

三、控制与测定

四、统计结果

五、撰写论文

第二节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一、自变量及其控制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是能产生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各种条件(或称因素)或条件的组合。自变量往往与刺激有关,但是被试自身的条件(机体变量)也常常影响反应活动,因此,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来进行研究。

(一)自变量的种类

如果仔细分析,自变量还可以分解为以下5大种类:

1、刺激特征方面的自变量

这些自变量可以是量的变化,也可以是质的变化;可以是简单刺激,也可以是组合刺激。

2、环境变量

不同的环境因素也可以作为自变量。例如不同的国家、地区、学校、班级,就是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职业特征、健康状况、个性差异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4、暂时的被试变量

暂时的被试变量指的是那些容易暂时性地受主试或研究者的言语、表情、态度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的被试变量。例如定势、动机、疲劳等等。

(二)对于自变量的控制

1、对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

亮、声音响、噪音

2、检查点的确定

3、仪器的校准

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二、因变量及其控制

(一)因变量的种类

在心理学实验中,充当因变量的总是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被测定者的心理现象或行为变化。

1、反应的准确性

2、反应的敏捷性

3、刺激的强度

4、反应的概率或频率

5、评定分数

6、反应的强度

7、高次反应变量

(二)反应变量的控制

1、对反应规定操作定义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

3、反应指标的平衡

三、控制变量的处理

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等等,它们是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必须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变量。对控制变量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指导语控制

2、主试态度

3、单盲或双盲实验

4、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

5、实验组控制组对照法

(二)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操作控制法

消除法和恒定法

2、设计控制法

平衡法和抵销法

Kurtz有效计划

ABBA法和随机法

3、统计控制法

控制变量纳入法和协方差分析法

第三节实验设计

一、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组间设计)

二、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三、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

四、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相关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第四节实验研究的效度

实验研究效度是指一项实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与事物本来面目和本质规律之间吻合的程度。

一、内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一)内在效度

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

1、历史因素

2、选择

3、成熟

4、测验经验的增长

5、测量工具的稳定性

6、统计回归因素

7、被试亡失

8、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

9、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

10、霍桑效应

11、疲劳因素

(二)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1、统计检定力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的随机变异

二、外在效度与结构效度

(一)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

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二)构想效度

构想效度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第五节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题目

二、作者姓名、单位

三、摘要

四、关键词

五、导言

六、方法

七、结果

八、讨论

九、结论

十、参考文献

十一、附录

第三章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定

经典心理物理学的内容: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一节阈限及其操作性定义

阈限――产生最低心理反应所需的物理量。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差别量

操作定义: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定义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的值。

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够引起差别反应的刺激的差别值。

需考虑的问题:

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

被试反应

测定次数

第二节极限法

别名: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系列探索法。

程序特点:刺激交替按"渐增"或"渐减"两个方向变化,探求阈限所在位置。

绝对阈限的测定

系列交替问题、起始点问题、误差问题: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

差别阈限的测定

上限、下限

空间误差、时间误差

第三节平均差误法

别名:调整法,均等法。

程序特点:被试调节比较刺激,直到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标准刺激假设为零。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阈限、主观相等点

三、误差问题

动作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

第四节恒定刺激法

别名: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正误示例法

程序特点:只有经常被感觉到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地带的5-7个刺激,而且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直线内差法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两类反应和三类反应

第七章感觉

第一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

1、视觉的物理特征

在正常情况下,引起视觉的刺激物是光。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380nm(即紫色)到780nm(即红色)。

2、光源的种类

3、单色光

(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

1、光源强度的测量

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称为光通量。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光强度。在光度学中,光强度的单位是烛光。光强度为1烛光的一个点光

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1流明。

目视光度计

2、光照度测量

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的照度,称为1勒克斯,也等于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在半径为1米的球表面上产生的光照度。

对光照度的测量,有光度计和照度计。

3、亮度的测量

亮度是指发光体表面的明亮程度。无论是发光体还是非发光体,都可以用亮度计测量其反射的亮度。

4、物理刺激的表示方法

(1)视网膜照度

(2)光强度等级--分贝

5、其他测量

(1)反射系数

(2)透光系数

(3)密度

二、视觉现象

(一)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

1、视觉的主要功能

解剖学已经证明,视网膜中含有两类感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两者执行不同的视觉功能。锥体视觉是明视觉,棒体视觉是暗视觉。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水平,基本上只有棒体细胞发挥作用,在1尼特以上的亮度水平,锥体细胞发挥主要作用,亮度水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称为中间视觉,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发挥作用。

2、关于明暗视觉的实验研究实例

3、等能光谱感受性的研究

(二)明暗适应水平

锥体细胞暗适应较快,暗适应时感受性提高不大;锥体细胞暗适应较慢,感受性提高较大。一般光适应较快。

1、适应时瞳孔的变化

瞳孔的变化是视觉补偿光线强度的机制之一。

瞳孔的大小似乎还能反映神经系统的状态。

2、锥体与棒体适应及其实验方法

测定适应时的阈限要采用极限法渐增系列。测定锥体阈限时,要单独刺激锥体细胞。

(1)棒体细胞的适应

(2)锥体细胞的适应

3、影响适应的因素

(1)适应前照明

(2)器质性病变

(3)维生素A缺乏

(4)年龄因素

(5)感官的相互作用

(6)红色护目镜的作用

(7)实验光的波长

(三)刺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

刺激的空间与时间对视觉有累积作用。

1、刺激的时间累积作用

Bunsen-Roscoe定律:光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乘积决定它的效果。

2、刺激的空间累积效应

对于视觉效果是否等于面积与强度的简单乘积,目前尚有争议。

(1)中央凹的累积作用

(2)分散点的累积作用

3、视觉阈限的量子理论

(四)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是一种视觉现象,即当光刺激视觉器官时,所产生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是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维持若干时间。

1、影响后像的因素

(1)刺激强度

(2)视觉器官的疲劳程度

(3)刺激的网膜部位

(4)刺激的持续时间

2、实验中克服后像作用的具体办法

(1)亮度匹配实验

(2)颜色匹配实验

(五)视觉的功能因素

1、视敏度

视敏度是视觉空间频率特性的一个方面,它指分辨空间两点或两线分离的能力。

(1)视敏度的计算

(2)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

(3)有关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主要有最小视点法、最小可分法。

2、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频率是时间视敏度,是时间分辨力的一项良好指标。

(1)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有,正时相的强度和两个时相的差异、两个时相的时间比例、刺激面积的大小、网膜的不同部位、其他感官的刺激、年龄、疲劳、缺氧,以及双眼间的迁移等。

(2)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

用闪光融合频率计或混色轮可以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3)闪光融合频率的应用

闪光融合频率可用于亮度匹配,可以作为视生理指标。

3、明度辨别力

明度辨别力主要是指明度差别阈的大小。

(六)双眼视觉因素

在视觉实验中,单眼和双眼效果是不同的,即使都是双眼视觉,因刺激的性质不同会出现双眼竞争和双眼融合等现象,这些现象在视觉研究中都应予以考虑。

1、双眼累积效果

2、双眼竞争

3、双眼融合

(七)侧抑制和感受野现象

1、侧抑制

侧抑制是指相邻的神经元之间能够彼此抑制的现象。它的存在有提取反差的作用。

2、感受野

感受野指在视觉系统中存在着的“专门化”了的感受细胞,心理学上称为特征觉察器。

第二节颜色视觉

一、光和颜色

(一)可见光波与颜色

产生可见光波的光源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太阳光

2、各种电光源

(二)颜色的特性

1、自然物体的颜色

2、颜色的三个向度

颜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个特性。

(1)色调:主要由光波中哪种波长占优势决定。

(2)明度:与光波的强度有关,但是有些色调也受光强的影响。

(3)饱和度:指颜色的鲜艳程度。

颜色三度空间纺锤体可以比较好地表示上述特性。

(三)颜色视觉理论

颜色视觉理论主要有两大类,即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和黑灵的对立(颉颃学说)。

1、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

认为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锥体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线最敏感,它们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颜色视觉。

2、黑灵的对立(颉颃学说)

又称四色说,要点是:

(1)视觉系统中存在三种感受器:红-绿、黄-蓝、白-黑;

(2)在各感受器(或称机制中)引起颉颃的反应,哪一方的反应大,即成为最终的反应。

3、颜色视觉的现代理论--阶段说

该学说认为,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和黑灵的对立学说都是正确的,前者反映了感受器方面的机制,即颜色视觉的第一阶段,而后者反映了兴奋传导通路的机制,是颜色视觉的第二阶段。

二、各种颜色视觉现象

(一)视网膜的颜色区及不同观察视场

具有正常颜色视觉的人,视网膜的颜色区不同。锥体细胞从中央凹向边缘逐渐减少,各种不同颜色的网膜区大小不同。即使在中央凹范围内,对不同颜色也有不同的感受性,当匹配颜色视场大于4度时,一般认为棒体细胞对锥体细胞匹配有抑制作用,因此在颜色匹配实验中常因视场大小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

(二)颜色辨别

人眼对于不同的波长有不同的分辨力,即颜色差别阈限的大小随光波的不同而异。

(三)颜色对比与颜色适应

1、颜色对比

在视场中,相邻区域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做颜色对比。

2、在颜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叫做颜色适应。

(四)色觉异常

色盲和色弱

三、颜色混合与标定

(一)相加混色与相减混色

1、相加混色

指色光的混合。全部光谱色都可以由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其法则是:

红色+绿色=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

蓝色+绿色=青色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2、相减混色

指颜料的混合,颜料的颜色是由自然光照到颜料后,某些成分被颜料吸收,其余部分被反射而形成。其法则是:

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绿色

紫色=白色-绿色=红色+蓝色

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

注:加色法中混合后所产生的颜色的明度是增加的,而减色法中混合后得出的颜色的明度是减少的。

(二)颜色混合定律

颜色混合定律(格拉斯曼定律)主要涉及光的混合:

1、人的视觉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2、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一个成分的比例连续变化,混合色的外观也在连续变化。由这一定律又导出两个定律:

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对应的补色。如果将一种颜色与其补色混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

中间色定律:任何两个非补色混合,便产生中间颜色;

3、颜色外观相同的光,不管其光谱成分是否一样,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这一定律导出:

代替律:若颜色A=颜色B,颜色C=颜色D,则A+C=B+D。

4、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颜色光亮度的总和(亮度相加定律)。

(三)混合颜色刺激的方法

1、混色轮

2、色光混合

(四)色度坐标与色度图

1、颜色相加原理

颜色相加原理就是混合色的三刺激值为各组成分色的三刺激值之和。

2、颜色方程

(C)=R(R)+G(G)+B(B)

3、色度坐标与色度图

用三原色在总量中的比例表示颜色,就是色度坐标。

麦克斯韦颜色三角形。

四、颜色的测量和标定系统

(一)CIE标准表色系统

1、1931 CIE-RGB 表色系统

2、1931 CIE-XYZ 系统

这个系统是色度学实际应用工具,几乎关于颜色的一切测量、标准以及其他方面的延伸都以此为出发点,因而是颜色视觉研究的有力工具。

3、CIE 1964 补充色度学系统

4、CIE 1960 均匀颜色空间-CIE 1964 均匀颜色空间

(二)颜色的测量和色度计算

1、三刺激值的测量和色度坐标的计算

2、主波长与纯度

(三)孟赛尔表色系统

这个系统用一个三维空间的类似球体的模型表示表面色的三种基本特性。中央轴代表明度等级,离开中央轴的水平距离代表饱和度(彩度)。

五、颜色知觉

(一)客观颜色的知觉问题

1、照度因素

2、反射率因素

3、客观颜色

(二)颜色常性的测量

1、布伦斯维克、邵勒斯比率

(1)布伦斯维克比率=(R-S)/(A-S)

(2)邵勒斯比率=(lgR-lgS)/(lgA-lgS)

2、颜色实验的一些方法

(1)用减光屏或孔幕观察

(2)用有色镜、烟熏镜或节光器减少照度

(3)照度透视

(4)改变表面的入射角

(三)麦考勒效应

麦考勒效应是指受测验图形条纹方向决定的颜色互补效应,是一种随方向而变的颜色后效。

第二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听觉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声波,作用于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声波的特性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它是由一定介质传播的疏密波。听觉研究中接触到的声音可分为纯音和复合音。

1、纯音

纯音是单一频率的声音,是单纯的正弦波形式。

2、复合音

复合音是由多个不同频率所组成的声音。任何复合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频率不同的纯音。按照组成复合音的各纯音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复合音进一步分为三种:音乐声,噪音和语言声。

(1)音乐声:组成音乐声的各纯音的频率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是有周期性的振动,具有可重复波形。

(2)噪音:组成噪音的各纯音频率之间没有整数倍的关系,是非周期性的,具有不规则的波形。

(3)语言声:是乐音与噪音的复合音。元音是有周期性的,辅音是非周期的。

(二)声音的发生率控制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系统的电发声设备。有各种规格型号的信号发生器,包括高低频信号发生器、噪音信号发生器,同时还有各式录音机记录语言声和电信号。

(三)声音的测量

1、测量的单位

(1)频率:是单位时间(秒)周波的数目

(2)强度:声音的强度可以用能量单位或压力单位来表示,现在国际上通用将1000赫兹的听觉阈限的强度0.0002微巴定为基准,其余所测量的声压与这个基准比值的对数取为贝尔单位,贝尔的十分之一为分贝尔(dB),因此声压级的计算公式写作:

NdB=10lg(I/I0) I为能量单位

NdB=20lg(P/P0) P为压力单位

(3)相位:对于某些复杂的声音,除考虑频率及强度还必须考虑合成复杂声波的不同相位。

2、用于测量声音的仪器

对于声音频率的测量可以用频率计;对于声音强度的测量一般用声级计。除上述仪器外,还有示波仪,声谱仪,声图仪和语图仪等声学仪器,可用于对声音的波形、频率、音色、音长等复杂成分进行分析和测量。

二、听觉现象及其测定

(一)音高

1、音高的测量

音高又称音调,是对频率属性的反映,是一个心理量。引起因高感觉的频率在16Hz到22000Hz 之间。音高的单位是美,规定1000赫兹、60分贝的音高为1000美。

2、音高与强度的关系

音高在一个轻微的程度上依赖于声音的强度。在说明一个声音的音高时,最好以一个标准的响度水平做参考,一个常用的标准就是40分贝的影响水平。

3、音高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

持续时间以另一个不同的方式影响音高。表现在刺激频率的临界时间。

4、音高于被试个体的关系

音高感觉的个体差异很大。

5、音高的差别阈限

(二)响度

1、响度的范围和测量

响度主要是由声波的强度(振幅)所决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其单位是宋。规定1000赫兹的纯音其强度为40分贝时所产生的响度为1宋。响度主要是声压的函数,但也与频率和波形有关。

2、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响度感觉相同,其物理刺激(声压线)强度却随着频率的不同而异。等响曲线。

3、响度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

一个恒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响度感觉在200或300毫秒内增大。

4、响度的差别阈限

响度的差别阈限因刺激的强度与频率不同而变化。

5、响度与听力

不同被试的听力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同时听力也随年龄因素而变化。

(三)声音的掩盖

声音的掩盖是一种听觉现象,即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

1、纯音对纯音的掩盖

2、噪音对纯音的掩盖

3、非同时性掩盖

4、其他掩盖

(四)疲劳和适应

1、疲劳

听觉疲劳指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以后,引起对其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通常是把阈限提高的量作为疲劳的指标,称为“暂时阈移”(TTS)。

(1)疲劳声的强度

疲劳声的强度越大,TTS越大。

(2)疲劳声作用时间

一般地,TTS按声音作用时间的对数增加。

(3)被影响声的频率

通常在高频显著,而疲劳声在低频时作用大于高频。

(4)听力的恢复过程

在疲劳声作用停止两分钟之内,TTS有不规则的变化,这表明存在不止一种类型的恢复过程。

(5)研究疲劳的意义

2、听适应

听觉适应在感觉上的表现是声音的响度在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适应发展最快是在声音作用后1-2分钟,恢复也很快。听适应与听疲劳是有区别的。听适应的测定方法为响度平衡法。

(五)声音的相互作用

1、音色

音色随陪音及附加振动成分数目的多少而不同。

2、拍音(升沉)

两个声音的频率相近而同时呈现,便产生拍音(升沉现象)

3、差音与和音

当两种不同频率(一般相差28赫兹以上)的声音同时作用于听觉器官时,还感觉到两种频率之差或两种频率是和的第三种声音,又称联音。

三、听空间知觉

(一)声音方向定位线索

1、双耳的时间差异

2、双耳的强度差异

3、连续乐音场合下的双耳相位差

4、视觉对听觉方位判断的影响

(二)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三)距离知觉

四、语音知觉

(一)语音及其声学特点

语音的成分有元音、辅音和特殊的语音,如汉语的声调。组成语音的元素有音调、音强、音色和音长。

1、元音分析

2、辅音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心理学离线作业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由桑代克和吴伟士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B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 概括化理论 D. 关系理论 2、心理练习对动作技能的影响是( )B A. 对技能的改进没有帮助 B. 取决于任务的性质 C. 有显著作用 D. 不明确 3、由某些具体的道德情境引起的初级的态度体验叫( )A A. 道德情绪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情操 D. 道德意志 4、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B A. 学习动机 B. 认知内驱力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5、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结合叫( )A A. 才能 B. 一般能力 C. 天才 D. 特殊能力 6、教师期望效应是由( )研究发现的。C A. 皮格马里翁 B. 勒温 C. 罗森塔尔 D. 夸美纽斯 7、关于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下面哪个描述是不正确( )B A. 从他律到自律 B. 从动机到效果 C. 从别人到自己 D. 从片面到全面 8、提出道德发展的“三期六段论”的心理学家是( )C A. 皮亚杰 B. 布鲁纳 C. 科尔伯格 D. 班图拉 9、小学时期,最为突出的内驱力是( )C A. 自我提高内驱力 B. 认知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0、下面所列的哪一种因素所引起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D A. 需要 B. 学习兴趣 C. 求知欲 D. 竞赛 11、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 皮亚杰 B. 斯陶布 C. 章志光 D. 柯尔伯格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需要。()B A. 归属 B. 自我实现 C. 尊重 D. 生理 13、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A A. 努力程度 B. 能力高低 C. 任务难度 D. 运气好坏 14、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D A. 权威者 B. 告状者 C. 指导者 D. 协商者 15、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C A. 小学阶段 B. 初中阶段 C. 高中阶段 D. 大学阶段 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简述记忆的主要规律。 记忆的主要规律有:①目的律:记忆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②操作律:当记忆材料成为学习者活动、操作的直接对象时,记忆效果好。③理解律: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效果好。④特征律:不同性质、不同数量和不同部位的材料,记忆效果不同。⑤态度律:记忆者有强烈的自信心、主动积极的态度,记忆效果好。⑥相关律:凡对个体具有重大意义、符合需要、能引起兴趣和强烈情绪体验的材料,记忆效果好。⑦联想律:正确运用各种联想,能提高记忆效果。等等。 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3)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4)从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向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 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试论述增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途径。 增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途径有: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②注意用脑卫生。如用脑时间不宜过长,有节律用脑,合理安排课程等等③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具体又可以从以下方法进行;a培养全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接纳的态度;b创造良好的气氛;c培养幽默感;d教育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④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⑤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doc

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重难点考卷 一、选择题 1. ( A )首次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心理物理学法。 A.费希纳B.冯特 C.艾宾浩斯D.华生 2. 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所有儿童的智商,然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儿童,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学年结束时,再对所有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明显超过其他儿童,这种现象称为( A )。 A.罗森塔尔效应B.安慰剂效应 C.要求特征D.霍桑效应 3.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在递增序列中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 C ),该系列才停止。 A.相等B.怀疑 C.有D.无 4. 在用极限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则表示有( D )。 A.练习误差B.疲劳误差 C.期望误差D.习惯误差 5. 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测量方法是以下哪种(B )。 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 C.平均差误法D.最小变化法 6.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某被试虚报的次数为4,正确拒斥的次数为46,击中的次数为42,漏报的次数为8,该被试的击中率是多少( B )。 A.0.16 B.0.84 C.0.08 D.0.92 7. 斯腾伯格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D )。 A.选择反应时法B.减法反应时法 C.简单反应时法D.加法反应时法 8. 下列哪个不属于注意过滤范式下的例子( B )。 A.负启动范式B.提示范式 C.整体局部范式D.双侧任务范式 9. 振幅对应的视觉感受是(C )。 A.色调B.饱和度 C.明度D.纯度 10. 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A )。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现代汉语答案

《现代汉语》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简述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有相近之处,借喻是借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2、简述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简答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同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从词的理性意义上进行辨析 (1)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2)词义的轻重不同 (3)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4)词义范围由个体和集体的不同 二.从词的色彩意义上进行辨析 (1)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2)词义的语体色彩不同 三.从词的用法上进行辨别 (1)搭配对象不同 (2)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2、(1)晨农先生在自学过程中,既没有名师的指点,(3)更没有资料可供查阅,(2)碰到 的困难当然就比寻常人更多,(1)但疑难总是难不倒他的。

(2)当前的国际竞争,尽管形式多样,,(2)矛盾错综复杂,(1)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2)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才的竞争,(3)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A 6.C 7.C 8.D 9.B 10.B 11.B 12.B 13.C 14.A 15.D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一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一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买文具 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王莉 一、教材分析 《买文具》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内容,本单元共5课时,本节课《买文具》为起始课,教学内容是:认识5元以下小面额的人民币,通过买文具的购物,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解决买1元以内物品怎样付钱和找钱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整体构思为四个主要环节,首先,从学生教为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节课内容,其次,学生小组活动认识人民币,加深对人民币的了解,再次,通过购物、取币、付币,学生体会到付币方法的多样化,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逐步把数学的问题生活化,抽象出1元=10角,并类推出1角=10分,最后,组织“小小商店”购物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与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元、角、分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说,小灰兔的文具店开业了,我们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说一说购买这些文具需要什么。 2、教师指出:钱是一种货币,我们国家的货币叫人民币。 3、大家谁自己花过钱吗?谁愿意到小灰兔的商店当售货员或者小顾客呢? 4、要想到小灰兔的商店当售货员或者小顾客,必须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二、认识与整理人民币 1、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许多人民币,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袋里的人民币拿出来,请你在小组内把认识的人民币读给同学听,不认识的请小组的同学帮助一下,如果你们小组全部都不认识它,一会儿请把它拿到前面来好吗? 2、学生汇报,有不会认的人民币就拿上台,会认的学生教认,再说说自己认识它的方法。 3、抢答比赛:课件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看到人民币马上说出它的面值。 4、看来同学们都认识人民币了,谁知道它的单位有哪些? 揭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5,除了知道这些,还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出: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不损坏它。 6、现在我们小组内的同学就一起把你们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方法整理一下好吗? 学生小组合作,整理人民币。 7、汇报整理的方法和结果。(演示整理过程) 8、现在请小组内的同学轻轻把人民币放入口袋,小组长把它放入自己的桌子下面。 三、人民币的换算 1、听说小灰兔的文具店开业了,芳芳也来到了文具店,她想买1支1元的圆珠笔。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付钱的?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 费希纳——奠基人 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冯特——创始人 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 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 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 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 4.遗忘曲线 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 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 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 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特点:直接和描述性 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 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 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 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 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 1.确定课题 2.选择被试 3.确定实验控制 4.数据整合 5.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1.自变量分类 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2.操作定义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 3.口语记录 ——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 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

北师大网络教育《网络实验》在线作业

1. 关于IP地址10.0.0.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 它是一个E类地址 B. 它是一个公网地址 C. 它是一个私网地址 D. 它是一个B类地址 2. ARP –d命令的作用是( A )。 A.删除缓存中的所有映射项目。 B.查看缓存中的所有映射项目。 C.删除某IP映射的项目。 D.向缓存输入一个静态项目。 3. 下面是某三层交换机的部分配置( B ) SW1(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192.168.10.254 SW1(config)#router ospf 100 SW1(config-router)#default-information originate 则default-information originate的意义是____ 。 A.在SW1上产生默认路由 B.将Sw1上配置的默认路由转递到ospf域中 C.重置ospf的初始信息 D.这个命令可以去掉,对配置不产生影响 4. 100Base-T以太网的最大网段距离是(D)。 A.185米 B.500米 C.200米 D.100米 5. SMTP通过TCP/IP协议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C)

连接。 A.UDP B.ARP C.TCP D.RARP 6. 网络中PC机与集线器相联所使用的网线接头类型为(A) A.RJ-45 B.RJ-11 C.RJ48 D.RJ12 7. TCP滑动窗口的作用是(A)。 A.流量控制。 B.拥塞控制。 C.路由控制。 D.差错控制。 8. FTP Client发起对FTP Server的连接建立的第一阶段建立 (D)。 A.传输连接 B.数据连接 C.文件名 D.控制连接 9. 1000BaseT中T指的是(C) A.细缆 B.粗缆 C.双绞线 D.光缆 10. UDP协议报头长度是(A) A 8字节 B20字节 C60字节 D64字节 11. OSI参考模型包含了(D)层。 A4 B5 C6 D7 12. 基带系统使用(C)进行传输的。 A.模拟信号 B.调制信号 C.数字信号 D.载波信号 13. 在TCP/IP网络中,为各种公共服务保留的端口号范围是(C)。

北师大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带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带答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5 题) 1. 下面几个系统中,必须是实时操作系统的有(AD ) A航空定票系统; B机器翻译系统; C办公自动化系统; D导弹的制导系统 2.Windows XP 操作系统是由 ____公司开发的; UNIX 操作系统是由 ____ 推出的。( B ) A IBM 公司, Bell实验室 B微软公司, Bell实验室 C微软公司, IBM 联合 D Novell 公司,微软公司 3. 以下哪些功能是操作系统应该具备的?(AC) A进程管理 B办公管理 C存储管理 D邮件管理 4.操作系统是一种( C ) A通用软件 B应用软件 C系统软件 D操作的软件 5. 以下所列出的操作系统中免费的有(C) A UNIX B Windows C Dos D Linux 6.I/O 设备按照传输速率可分为低速、中速和高速传输设备,下面所列的设备中,哪个是中 速输入设备?( B ) A光盘机; B激光打印机; C鼠标; D磁盘驱动器; 7.逻辑设备表 LUT 包括以下哪些项目。(AB) A逻辑设备号; B设备管理号; C物理设备号;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D驱动程序地址; 8. 以下哪些文件后缀名是由微软Office XP软件默认产生的?(BC) A TXT ; B PPT ; C XLS ; D BAT ; 9. 以下哪种文件系统不是Windows 系列的操作系统所使用的(B) A NTFS B SWAP C FAT D FAT32 10. 提高磁盘性能的方法有(B) A提前读、延迟写入 B磁盘高速缓存 C磁盘格式化 D杀病毒 11.下列选项中是进程的特征包括 ( ABCD ) A.动态性。 B并发性。 C.独立性。 D.异步性。 12.进程的基本状态有 (ABC ) A就绪状态 B执行状态 C等待(阻塞)状态 D其他状态 13.设备管理中为什么要引入缓冲(ABC) A缓和 CPU与 I/O 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B减少中断 CPU次数,放宽对中断响应的要求 C提高 CPU、通道和 I/O 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D没有必要 14.( B)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信息,是出于用户的需要。A.分页 B.分段 15.进程的实质是(A) A.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 B.程序的源代码 C.程序的一次招待结果 D.程序的多次招待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让学生知道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也就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的远航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加强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的意识。 2、在学习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过程中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闭关政策相关知识(闭关政策的含义、表现),引导学生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唐宋以来的开放传统和现今的对外开放的成就,增强开放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及通过郑和下西洋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清朝闭关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教学难点 我国在明及其以前各统一王朝时期大多是开放,为什么到明末清初时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由于教材在这方面述及不多,学生容易形成疑问:很显然,任何一个王朝都希望自己有雄厚的国力以稳固统治,既然开放能够促进国家的强盛,明末清初为什么要走向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导致我国清王朝时期国力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清王朝最终被西文用炮舰叩开国门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学生应该对这一转变的原因有所了解。(五)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我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之一,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很好,就是活跃和开放。那么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举两个例子。(学生回答: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郑和下西洋。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朝代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开放。但是同学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鸦片战争,这说明了我国在鸦片战争时国力已经衰落,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一原因。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简单评述:)在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同时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条件的具有,使郑和下西洋能够成为现实。 2、壮举

北师大网络教育《微积分(上)》作业

《线性代数》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4个解答题组成,第1、2题每题2.5分,第3、4题每题5分,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三阶行列式031 042142 --的值为( D ) A 、1 ; B 、-1 ; C 、-2 ; D 、2 2. n 阶行列式112 23100000000000000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 ? ? ? ? ? ?? ? 的值为( C ) A 、1a 2a 1n a - n a ; B 、-1a 2a 1n a - n a C 、(-1)n+1 1a 2a 1n a - n a ; D 、0 3.2n a b a b a b D c d c d c d =的值为( B )。 A 、()n ab cd -; B 、()n ad bc - ; C 、()2n ad bc - ; D 、()2n ab cd - 。 4.若A 为n 阶可逆方阵,且 |A|=a ,则 1||kA - =( B )

A 、1k a -; B 、1n k a -; C 、n ka -; D 、1 k a -+ 5.设A 为n 阶方阵,且A =3,则1kA -=( B ) A 、13k - ; B 、13n k - ; C 、3a ; D 、3n k 6.设A 为n 阶不可逆方阵,则( A ) A 、A =0 ; B 、A =0 ; C 、Ax =0只有零解; D 、A I +必为可逆方阵 7.设A ,B 为同阶对称矩阵,则( B )不一定是对称矩阵。 A 、A - B 对称; B 、AB 对称 ; C 、'A B +对称 ; D 、'A B +对称 8.向量组1a =(-1,-1,1),2a =(2,1,0),3a =(1,0,1),的秩是( C ) A 、0 ; B 、1 ; C 、2 ; D 、3 9.设A ,B 均为n 阶可逆方阵,则( A ) A 111()A B B A ---= B 、111()A B A B ----=- C 、111()A B A B ---+=+ D 、11()kA kA --= 10.若齐次线性方程组系数矩阵的秩等于未知数个数,则改方程组( A ) A 、有唯一解 B 、无解 C 、有无穷多组解 D 、不一定有解 11.两个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相同是这两个矩阵相似的( B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2.设1a ,…,n a 是n 元线性方程组AX =0的基础解系,则( D ) A 、1a ,…,n a 线性相关 B 、n =s -r (A ) C 、AX =0的任意s -1个解向量线性相关 D 、AX =0的任意s +1个解向量线性相关 13.已知1β,2β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组AX =b 的两个不同的解,1η,2η是对应齐次线性方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离线作业答案

《微积分(上)》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4个解答题组成,第1、2题每题2.5分,第3、4题每题5分,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设函数()f x 在2x =处可导,且()'22f =,则()()022lim 2h f h f h →+-=( B ) A 、 1 2 B 、1 C 、2 D 、4 2.点0x =是函数()232,0 00sin 2,0 x x f x x x x x ??+? 的( B ) A 、连续点 B 、可去间断点 C 、第二类间断点 D 、第一类间断点但不是可去间断点 3.设()f x 在(),a b 内二次可导,且()()'''0xf x f x -<,则在(),a b 内() 'f x x 是( B ) A 、单调增加 B 、单调减少 C 、有增有减 D 、有界函数 4.当0x →时,下列函数为无穷小量的是( B ) A 、sin x x B 、2sin x x + C 、()1 ln 1x x + D 、21x - 5. 2sin 1lim lim 221x x cosx x x x →∞→∞-==-+,则此计算( C ) A 、正确 B 、错误,因为2lim 1x cosx x →∞+ 不存在 C 、错误,因为2lim 1x cosx x →∞+不是∞∞未定式 D 、错误,因为2lim lim 11x x cosx cosx x x →∞→∞=++ 6.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C ) A 、()()d f x dx f x =? B 、()()'f x dx f x =? C 、()()d f x dx f x dx =? D 、()()d f x dx f x C dx =+?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得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得?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得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得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得。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得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得人才; (2)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得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得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得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得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内容与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得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得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得数量与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得内容、方法与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得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得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得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得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得功能。 8、学校文化得特性 (1)学习文化就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就是一种整合性较强得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得缩影。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就是校风。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概率统计作业

《概率统计》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4个解答题组成,第1、2题每题2.5分,第3、4题每题5分,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 A , B , C 三个事件中至少有两个事件,可表示为(D ) A 、 ABC B 、AB C ABC ABC ++ C 、 _______ ABC D 、ABC BC A C B A C AB +++ 2.设A , B , C 为任意三个事件,则_____________ A B C ++=( D ) A 、ABC B 、ABC C 、ABC ABC ABC ++ D 、A B C ++ 3.设A,B为任意两个事件,则( A ) A、()()()()P A B P A P B P AB +=+- B、()()()()P A B P A P B P AB -=-- C、()()()()P A B P A P B P AB +=++ D、()()()()P A B P A P B P AB -=-+ 4.设随机变量ξ服从参数为5的指数分布,则它的数学期望值为( A ) A5 B、1 5 C、25 D、1 25 5.设,[0,1], ()0, [0,1].cx x p x x ∈?=???若p(x)是一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则c = ( C ) A 、0 B 、1 C 、 2 D 、3

6.设随机变量ξ服从参数为5的指数分布,则它的方差为( A ) A、125 B、25 C、15 D、5 7.设A, B 为任意两个事件,则________ A B +=( B ) A 、A B B 、AB C 、A B D 、A B + 8.设a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八节《教育储蓄》 说课设计 辽宁省实验学校 卢宗凯 二OO五年四月

《教育储蓄》说课设计 辽宁省实验学校卢宗凯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八节---- 教育储蓄。因为《教育储蓄》是在新课标理念下能够体现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的一节课,所以我选择本节课作为说课内容。 我将以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的最后一节课,是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以教育储蓄为背景的应用问题,对解决储蓄问题有启蒙作用,对其他知识有触类旁通的应用。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在数学上的应用价值。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储蓄有关知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复杂数据, 能运用方程对储蓄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2)数学思考目标经历猜想、推理、验证、反思等过程,领悟到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储蓄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理财,在调查及问题解决中发展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培 养创新意识。 (4)情感与态度目标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储蓄问题中几个基本量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是如何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 二.教学策略 1.教材处理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相比,特点及解决方法是(1)本节应用题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接触不多,有一定距离,故采取实践调查、动画片引入例题、填写存款单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接触储蓄。(2)数据较大,可以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3)等量关系不易寻找,利用表格分析,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2.教法与学法教法:图表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实践调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对教法与学法进一步详细阐释。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表使学生更直观、更快捷地找到等量关系,从而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过程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反应时)【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 4.1 复习笔记 一、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1.眼耳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记录天体事件的时间和位置的计时方法。即在天文望远镜的附近有一个闹钟每秒均发出滴答声,从而可使观察者以0.1秒的近似值记下天体通过目镜中那条铜线的时间。 2.人差方程:B(贝塞尔的反应时)-A(阿格兰德的反应时)=1.223s。它说明了不同观测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反应时的实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现代心理学家在总结反应时研究的这段历史时,把自1850年赫尔姆霍茨的研究至1969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称之为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这是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方法学的核心是减数法(或减法法)。 (1)1850年,赫尔姆霍茨(Helmholtz)等关于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开始了反应时的研究。他发现刺激离大脑近的皮肤,反应时要短,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应时变动很大。

(2)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1873年,厄克斯奈指出准备定势在反应时测量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名词。 (3)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4)在冯特早期的学生中,卡特尔和屈尔佩后来都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实验室。卡特尔做了许多关于反应时的实验。屈尔佩则发展出一种内省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反应时与复杂反应时,还证明了准备定势对反应时的影响。 2.加因素法时期 (1)1969年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1969)提出了加因素法之后,反应时研究便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了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在心理学界有两位斯腾伯格,这里提到的这位是宾西法尼亚大学的Saul Sternberg,他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他还进行了经典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的实验,而另一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耶鲁大学的Robert J Sternberg,他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理论、爱情三元理论以及成功智力理论。)(2)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影响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都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习平台使用操作说明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习平台使用操作说明 1、在使用前,请认真阅读《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生学习指导》 2、根据提示登陆学习平台,提示“修改密码”,请将新密码设为原密码的倒 写,如原密码为“881018”,新密码则设为“810188”,这样以便查看,及时提醒。 3、密码修改完成后,请进行“个人信息核对”。核对步骤: 登陆平台→个人空间→个人信息 请将已有的准确信息填入,联系电话若有更改,请及时上平台改正,并联系相应的班主任,教学活动或重要通知,我们将以短信的方式发送。 4、了解专业整个学年开设的课程,查询方法: 登陆平台→教务管理→培养计划查询→培养计划选择→课程设置 5、了解本学期开设课程,以便检查核对教材,查询方法: 登陆平台→教务管理→选课查询 若教材有差异,请及时跟班主任联系 6、知道每学期每门课程的成绩,以便及时知道通过与否,是否补考,查询方 法: 登陆平台→教务管理→学生成绩查询 若不能参加考试,可在考前2周提交《重修申请表》,为保证顺利按时完成学业,请尽量按时参加考试不缺考。 7、学习课程: 登陆平台→在线学习→点击相应课程→学习资料→点击相应资源名称 8、做作业: 登陆平台→在线学习→点击相应课程→课程作业→点击下载

作业须以纸制的形式上交,上交时,下载“北师大作业封面模板”为封皮。上交时间为6月1日—6月10日,其中公共课会以面授形式安排作业辅导,时间以短信形式另行通知,作业占学习成绩的30%。 9、考前辅导资料来源: (1)登陆平台→在线学习→点击相应课程→课程文件夹→点击需要的文件资料 (2)登陆平台→资源中心→课程期末考试指导 此资源中心也提供各课程学习指导,详见网上 10、本科统考辅导: 登陆平台→在线学习→公共基础课统考辅导→点击相关课程 专升本须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统考,若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 或以上级别证书者可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除英语专业学生外,获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或以上级别证书者,可免考“大学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免考规定请咨询各校外学习中心);入学注册时年龄满40周岁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可免考“大学英语”;除英语专业外,户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的界定以《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文件汇编》中的标准为准)可免考“大学英语”。符合以上规定者请开学时提出申请。 特别提示:学习平台的使用,教务管理等具体问题,可参看《网络教育学习指导讲义》,此内容也是作为一门课程,需好好学习。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习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基础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讲述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讲述 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重难点考卷 一、选择题 1. ( A )首次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心理物理学法。 A(费希纳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华生 2. 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所有儿童的智商,然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儿童,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学年结束时,再对所有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明显超过其他儿童,这种现象称为( A )。 A(罗森塔尔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要求特征 D(霍桑效应 3.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在递增序列中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 C ),该系列才停止。 A(相等 B(怀疑 C(有 D(无 4. 在用极限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则表示有( D )。 A(练习误差 B(疲劳误差 C(期望误差 D(习惯误差 5. 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测量方法是以下哪种( B )。 A(极限法 B(恒定刺激法 C(平均差误法 D(最小变化法

6.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某被试虚报的次数为4,正确拒斥的次数为46,击中的次数为42,漏报的次数为8,该被试的击中率是多少( B )。 A(0.16 B(0.84 C(0.08 D(0.92 7. 斯腾伯格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D )。 A(选择反应时法 B(减法反应时法 C(简单反应时法 D(加法反应时法 8. 下列哪个不属于注意过滤范式下的例子( B )。 A(负启动范式 B(提示范式 C(整体局部范式 D(双侧任务范式 9. 振幅对应的视觉感受是( C )。 A(色调 B(饱和度 C(明度 D(纯度 10. 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A )。 A(视崖知觉实验 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 C(透视错觉实验 D(知觉恒常性实验 11. 下列选项中,属于似动现象的有( C )。 A(火车的行驶 B(时针的转动 C(活动的电影画面 D(旋转的餐厅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约是( B )。 A(6 ? 2个组块 B(7 ? 2个组块 C(8 ? 2个组块 D(9 ? 2个组块 13. 不能验证工作记忆中语音环路存在的是( D )。 A(无关言语效应 B(语音相似性效应 C(词长效应 D(特征比较效应 14. 对自己的客体记忆进行认识、评价和监控的复杂认知系统是( D )。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专科法律基础答案

《法律基础》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以下国家不属于大陆法系的是哪个?( D ) A、日本 B、中华民国 C、土耳其 D、澳大利亚 2、新中国宪法最早实行宪法修正案是在哪年?( D ) A、1975年 B、1978年 C、1982年 D、1988年 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选项是?( B ) A、自然科学著作 B、法律、法规 C、工程技术作品 D、计算机软件 4、规定由被告承担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责任是哪一项?( C ) A、刑事诉讼法 B、民事诉讼法 C、行政诉讼法 D、三部诉讼法 5、能够对人身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是:( B ) A、中央行政机关 B、公安机关 C、人民法院 D、地方行政机关 6、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顺序是:( A ) A、配偶子女父母 B、父母子女配偶 C、子女配偶父母 D、配偶父母子女 7、《商标法》规定,自核准之日起,注册商标的有效期是:( B ) A、8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8、对附加刑的理解,以下说法有错误的是:( B ) A、补充主刑适用 B、不能独立适用 C、可以适用一个 D、可同时适用两个以上 9、我国刑法在溯及力方面适用的原则是:( D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0、在我国程序法当中不适用调解原则的诉讼法是:( B ) A、《刑事诉讼法》 B、《行政诉讼法》 C、《民事诉讼法》 D、《仲裁法》 11、《专利法》的规定,专利申请的客体有:( BC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