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2024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2024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包括两门科目,分别是“课程论”和“教学论”。

二、考试内容1、课程论: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还需掌握不同课程理论流派如经验课程论、学科课程论、综合课程论等的基本观点和优缺点。

此外,考生还需理解并掌握课程编制、课程改革等基本内容。

2、教学论: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还需掌握不同教学理论流派如行为主义教学论、认知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等的基本观点和优缺点。

此外,考生还需理解并掌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改革等基本内容。

三、考试形式1、笔试:两门科目均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题类型:每门科目均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3、成绩评定:每门科目满分为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

两门科目均及格后方可申请毕业。

四、考试时间和地点1、考试时间:2024年自学考试安排在4月和10月,具体考试日期以教育部和教育考试院的通知为准。

2、考试地点:具体考试地点以教育部和教育考试院的通知为准。

五、注意事项1、考生应提前准备好学习资料,如教材、辅导书、笔记等。

2、考生应按照通知的考试时间和地点准时参加考试,迟到30分钟以上者不得进入考场。

3、考生应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进入考场,注意准考证的打印和保管。

4、考生应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不得作弊、抄袭、夹带等违规行为。

5、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当地教育部门或考试机构。

六、参考书目1、《课程与教学论》,作者:郝德永,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

2、《现代教学论》,作者:王策三,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

以上是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二、教育心理学部分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中外教育史部分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践与方法》(901)考试大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践与方法》(901)考试大纲

《教育实践与方法》(901)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1.理解教育实践的基本内涵和发生机制。

2.掌握教育实践的基本方法论和具体的科学方法。

3.把握教育实践的不同形态及其特点。

4.对教育实践的重要现象与事件进行分析理解和评判。

5.掌握认识、理解和筹划教育实践问题的分析方法,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二、考查内容
教育实践的内涵、教育实践的发生机制、教育实践的形态、教育实践的方法论、教育实践的科学方法、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和教研实践、教育管理实践、世界各国教育实践动态。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长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案例题、设计题、辨析题等。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入学考试《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入学考试《教育学》试题库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入学考试(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学》备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小题)1.在科学分类中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人是:()A.培根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洛克2.以下哪个不是教师劳动的特点?()A.复杂性B.示范性C.长期性D.不稳定性3.1632年,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A.洛克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福禄倍尔4.我国现行学制属于:()A.分支型学制B.单轨学制C.双轨学制D.都不属于5.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A.教学方案B.教学模式C.教学方法D.教学手段6.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现代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卢梭C.杜威D.乌申斯基7.教师的主要任务是:()A.教书育人B.搞好教学C.做学生的思想工作D.关心学生的生活8.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_______________。

()A.教学内容B.教育制度C.教育目的D.教育措施9.在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中,_______________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A.个体的主观能动性B.环境C.遗传D.教育1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实现的。

()A.间接经验B.生产活动C.直接经验D.生活经验11.一种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能够满足所有年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叫:()A.继续教育B.成人教育C.普通教育D.终身教育12.教育目的有两部分组成,即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______________和社会价值作出的规定。

()A.身心素质B.文化素质C.心理素质D.道德素质13.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一、“教育学原理”部分: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二、教育心理学部分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中外教育史部分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校考科目考试大纲 《教育技术学基础》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校考科目考试大纲 《教育技术学基础》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技术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试科目代码、名称及适合专业考试科目代码:833考试科目名称:教育技术学基础适合专业:045114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078401教育技术学Ⅱ试卷满分、考试时间及答题方式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Ⅲ参考教材1.《现代教育技术》,张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Ⅳ考查目标、试卷结构和考查内容一、考查目标要求考生能了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1.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了解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发展趋势。

2. 掌握信息化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掌握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知识和技能。

3. 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二、试卷结构包括名词解释题,简述题,论述题等。

三、考查内容(一)教育技术概述考试内容: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等基本概念;教育技术学学科研究领域及范畴;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戴尔经验之塔媒体教学理论;香农韦佛传播模型;信息时代对教育人才的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考试要求:1.掌握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等基本概念,明确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2.掌握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及范畴;了解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发展趋势。

3.掌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能够利用上述学习理论进行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

4.掌握戴尔经验之塔媒体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明确该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相关启示。

5.掌握香农韦佛传播模型中涉及的传播要素,能够利用该模型解释分析教育教学现象;6.明确信息时代对教育人才的相关要求;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相关文件精神。

613教育学基础综合(学硕)

613教育学基础综合(学硕)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业务课考试大纲考试科目:教育学基础综合科目代码:613一、参考书目(所列参考书目仅供参考,非考试科目指定用书):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第七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2、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第四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3、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李明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4、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二、考试形式试卷满分: 300 考试时间:180 分钟答题方式:闭卷、笔试各部分内容及占比:教育学原理约120分中外教育史约12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三、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一、什么是教育学(一)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活动(二)教育学: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三)学校教育学: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三)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三、教育观的形成与嬗变(一)什么是教育观(二)西方教育观的发展(三)中国教育观的发展(四)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一)21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多元文化。

(二)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全球化与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社会与终身教育。

(三)教育走向人本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六、学生(一)儿童观的演变(二)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三)学生的自主发展七、教师(一)教师职业的历史教师职业在西方的历史;教师职业在中国的历史。

(二)教师的角色与责任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责任。

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升本考试课程。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考试内容的深度与学前教育专科生相应的知识面趋于一致。

Ⅱ、考试内容总要求:1、初步掌握有关学前教育学的一般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理论观点和实施原则。

2、运用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具有尝试解决幼儿园教育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Ⅲ、考试大纲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一)考核知识点:1.学前教育学和对象和任务2.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二)考核要求:1.了解学前教育学学科性质与特点,掌握相关概念。

2.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3.了解我国幼儿教育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考核知识点:1.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二)考核要求:1.了解世界及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有关重大事件及相关幼儿教育家的学说。

2.了解世界幼儿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3.了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原因,掌握蒙台梭利、杜威和克鲁普斯卡亚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4.掌握世界幼儿教育现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一)考核知识点:1.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2.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二)考核要求:1.了解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了解几各教育和发展的理论。

3.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学前教育任务(一)考核知识点:1.我国的教育目的2.学前教育的任务(二)考核要求: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教育得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得?(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得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得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得。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得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得人才;(2)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得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5、生产力对教育得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得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得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内容与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得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得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得数量与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得内容、方法与手段.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得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得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得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得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得功能。

8、学校文化得特性(1)学习文化就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就是一种整合性较强得文化;(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得缩影。

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就是校风。

9、个体身心发展得一般规律(1) 个体身心发展得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得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得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得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得个别差异性10、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得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能够按社会对个体得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得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得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得发展得影响不仅具有即时得价值,而且具有延时得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与发展个性得功能.11、环境对个体得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1)环境为个体得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与对象。

(2)环境对个体得发展得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与作用时,也不就是消极得、被动得。

12、该教育目得反映出得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得得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得就是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得与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得发展,培养学生得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13、什么就是素质教育(基本理念表现在哪方面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得理解)( 1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教育。

而不就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根不就是只注重少数人发展;( 2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得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得统一在教育活动得各个环节中;( 3 )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得教育;( 4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得教育。

14、教师得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教师职业特点)答: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15、教师职业专业化得条件a、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这就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得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她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得要求。

(1)精通所教学科得基础性知识与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得知识;(3)了解该学科得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得思维方式与方法论。

b、教师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得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得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得研究能力。

16、教师得人格特征就是指教师得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得品质等。

优良得个性品质: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乐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不良得个性品质:孤僻冷漠,木讷呆滞、悲观生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17、教科书作用:(1)、教科书就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教师进行教学得主要材料;(2)、教科书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得主要依据,熟练得掌握教科书得内容就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得重要条件。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得要求,分析本学科得教学目标、内容范围与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得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她学科得关系。

1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得原则(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得基础性;(3)适应性、适合大多数学生与大多数学校(4)符合学科知识得逻辑顺序与受教育者学习得心理顺序;(5)兼顾学科内容得联系与衔接。

19、教学得意义(教学得作用)就是什么?(1)教学就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得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得基础与实践;(3)教学就是教育工作构成得主要部分,又就是教育得基本途径。

20、教学得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得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与审美情趣,奠定学生得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1、我国中学常用得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2、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得基本依据(教学实践如何正确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1、教学目得与任务要求2、课程性质与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23、如何上好一堂课(一节课上好得标准)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教师要明白这堂课应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与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与品格,要有怎样得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内容正确。

教师传授得知识必须就是科学得,符合逻辑得 ;3、方法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5、气氛热烈。

24、班级授课得主要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得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得教学作用。

缺点:1、理论与实际脱节;2、难以完全适应学生得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4、德育得意义(1)德育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重要条件与保证;(2)德育就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得条件与保证;(3)德育就是实现教育目得得条件与保证。

25、心理健康教育得任务就是什么(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得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得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得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得发生;(2)对有心理障碍得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得目标就是排除学生得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得发生,提高学生得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得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6、德育过程得基本规律●学生得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得规律(“知”就是基础,“行”就是关键)●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得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27、我国中学德育得基本原则(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德育得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28、班级管理得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得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9、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得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与教师权威得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得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得程度较低。

建议:(1)建立以学生为本得班级管理机制。

(2)满足学生得发展需要为目得。

(3)确立学生在班级中得主体地位。

(4)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得能力。

30、建立以学生为本得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得发展需要为目得(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得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得能力31、班集体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得共同目标;(2)一定得组织结构;(3)一定得共同生活得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

32、班级集体得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得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得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得自我教育能力。

33、班集体得形成与培养过程(班主任如何组建、形成与培养一个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得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得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得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得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得舆论与良好得班风。

34、课程实施得过程结构: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得开设顺序与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得学习活动与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得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得学习特点与教学任务相适应得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得教学单元与课得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得过程与结果,35、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得深刻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得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与教育得观念;(3)、信息技术得日益成熟与普及为实现教育得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36、学生与教师得关系答:良好得师生关系就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得必要保证。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得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得角度说,教师就是传授者,学生就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得形成,既就是教育得目得,也就是教育成功得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得目得就是促进学生得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就是民主平等得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得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就是平等得2、严格要求得民主得师生关系,就是一种朋友式得友好帮助得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就是相互促进得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就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得影响不仅仅就是知识上得、智力上得影响,更就是思想上得、人格上得影响。

37、教学过程得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得关系,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具体而言:a、掌握知识就是发展智力得基础;b、智力发展就是掌握知识得重要条件;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得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得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得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b、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得主体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得师生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