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惨痛经历
中美入世谈判:死局下的惊天逆转

中美入世谈判:死局下的惊天逆转1999年,中美之间为入世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双方都认为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在博弈的过程中互不相让。
然而,就在博弈即将失败的关键时刻,中国方面采取了一项惊人的策略,最终使得中美入世问题得以解决。
当时,中国和美国关于入世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准入问题,另一个是知识产权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市场准入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因为入世意味着中国的市场必须向外国商品开放,这就会给本国的实体经济带来很大的挑战。
因此,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一直试图争取更长的过渡期,在吸收外来商品冲击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以确保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知识产权问题,则是美国在谈判中最为关心的问题。
因为中国一直被指责侵犯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这会给美国的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因此,美国一直在坚持要求中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并对侵权行为采取有效的制裁措施。
在谈判进行到最后的阶段,中国和美国都陷入了僵局。
美国认为中国未能承诺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并且对市场准入问题所提出的要求仍然不够具体。
而中国方面则认为美国要求过于苛刻,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方面采取了一项惊人的策略——它让经济学家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研讨会,邀请了早已认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些知名经济学家来参加。
这次会议让中国得以证明自己对市场准入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的承诺是可行的和可信的。
这使得中国终于得到了美国方面的认可,并且双方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确定了中国的入世条件。
事实上,中国的这项策略借鉴了美国的一项经典策略,即在国际组织中利用经济学家的影响力来争取利益。
美国一直以来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它通过影响一些知名经济学家来影响国际组织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的利益。
中国的这项策略在入世问题谈判中得到了成功,它彻底改变了谈判的局面,并且确保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中国的入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这项惊人的逆转,也成为了中美入世谈判中的经典案例,成为了国际谈判中的一个经典策略。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阶段分析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阶段分析摘要:从最初东京成立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30多年的实践探索。
在这一并购历程中,中国企业积累了大量经验。
本文将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分为4个阶段,从历史角度审视其发展过程,分析总结阶段性的特征与动因,为今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四阶段一、尝试性阶段:1979-1983年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15项改革措施,其中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由此兴起。
这一时期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如何按政府指令生产转向按市场需求变动状况进行生产和经营。
在对外开放方面,企业重点是扩大进出口和利用外资,而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以及理论界都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主要是外贸外经公司和一些拥有进口权的专业外贸公司及各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机构,为服务贸易而开始在海外设立窗口企业或在以往海外业务联系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进行对外投资。
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日本成立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境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从而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序幕。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以内向型为主,吸收外商合资企业的投资,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
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自发状态,仅一部分与贸易相关的企业得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批准。
企业主要为外贸公司和综合性公司,如中国五矿集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他们多从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出发,自发地进行了一些尝试。
而且对外投资规模非常小,主要集中于周边邻国。
截止1983年,全国只有76家非贸易企业获准在海外投资,投资金额仅有5000万美元,投资主体是少数的中央直属大型外贸企业。
究其原因,此时我国外汇非常短缺,在1982年以前每一笔对外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标志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企业获得了部分经营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
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
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
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股市在今天已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所在。
其实早在100 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股市,而且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三次大股灾。
胡雪岩垮台引起股市下跌1850 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从事外企的股票投机,后来一些中方买办看到有利可图,也加入进来。
洋务运动兴起后,很多近代意义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融资的需要,这些企业也开始发行股票,进入股票市场。
经过20 多年的培育,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从1870 年代开始,上海股市开始疯涨。
许多商人和投机者大肆追捧新上市的中方企业股票。
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企业多半是官督商办,有着很强的官方背景,经营上也少有竞争对手。
在投机者的追捧下,这些企业的股票开始疯涨,当时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一开始一股只有几十两,短短几个月便上涨到近300 两,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也在短时间内从不足十两涨到百余两。
受股市疯涨的刺激,不仅普通投机者开始大量涌入,一些钱庄也不甘人后,开始将钱庄资金投入股市。
钱庄逐渐成为股市中的主力军,其用于拉升股价的资金几乎全为钱庄的流通资金,而在这些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后,由流通资金变成企业的生产资金,也就意味着市场流通货币开始减少,这离股灾的爆发就不远了。
而这次股灾的诱因与当时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垮台密切相关。
胡雪岩在短短几十年间,依靠灵活的手腕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所掌握的阜康钱庄营业区域遍布大江南北。
在这次股市繁荣之中,阜康将掌握的大量流通资金投入股市。
正当阜康大肆牟利时,作为阜康的老板胡雪岩突然垮台,这使得阜康发生挤兑风潮,由于无力应对,阜康只得宣布倒闭。
阜康的倒闭令早就岌岌可危的股市终于崩盘,股价一泻千里。
开平矿务局的股票1883年 5 月还是每股210两以上,并且很难买到,到了8月,其股价已跌至120两,而有人则"愿意以115 两或更低的价格随意出让"。
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和进出口贸易动态

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和进出口贸易动态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区域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
在经济“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下,作为世界第二大实体经济的中国,不可避免的遭遇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及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动态,了解中国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所以做出的货币政策调整,有效的规避、防范与抵御危机。
在金额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一度进入低迷,国际消费水平急趋下降,国家GDP总额更是进入历年的低谷。
中国作为国际人口大国、消费大国、外贸大国,也深受此次危机的影响,但受到我国消费者习惯及政府政策的影响,金融危机在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
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08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左右,以内需拉动来抵御金融危机的袭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8年我国的GDP总额为314045亿元,2009年GDP总额为3409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2%,2010年GDP总额为3979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具体季度数据如下:2008年1季度:绝对额 662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2008年2季度:绝对额 1404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0 2008年3季度: 绝对额 2170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2008年4季度: 绝对额 3140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2009年1季度:绝对额 698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2009年2季度:绝对额 1482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2009年3季度:绝对额 2313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2009年4季度:绝对额 3409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 2010年1季度:绝对额 8162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9 2010年2季度:绝对额 1736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1 2010年3季度:绝对额 270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 2010年4季度:绝对额 3979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2008年2009年2010年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影响不大,但我过的对外贸易却深受此次危机的影响,伴随这09年金融危机的猖獗与10年金融危机的衰退,我国对外贸易所表现出来的趋势也与之相同,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波及较少,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到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已全面波及,我们对外贸易进入最艰难的时期,2009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仅为22072.2亿美元,同比降低了13.9%,而在09年1月-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平均保存着20%的负增长;进入2010年,在我国作出相应调整及危机衰退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总值也开始复苏,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而更让人振奋的是,从1月份开始,我国进出口月度总值保持着同比增长40%左右的增长率,并且这一增长率延续到2011年1月,2011年2月我国的进出口总值恢复正常,保持10%的增长率。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能遭遇的风险分析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能遭遇的风险分析近来随着中国企业的实⼒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本⼟公司开始⾛去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在这些开拓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
可以说,冲出去的过程是极具风险的。
当然根据经济学原理,⾼风险会带来⾼回报。
如果我们能够预先就考虑到可能发⽣的风险并积极准备应对措施的话,可以把风险程度⼤⼤降低,从⽽取得理想的回报。
本⽂试着分析⼀下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可能遭遇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开拓国际市场可能碰到的主要风险有: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由政府的指令、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等因素变动⽽导致的风险,它是⼀种国家风险,具有较难预测与防范、涉及⾯⼴、影响度深的特点。
市场化程度越⾼的国家,遇到政治风险的可能性越⼩。
另外与中国关系越好的国家政治风险也越⼩。
2.经济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三种利率风险。
指由于市场利率⽔平发⽣变动⽽引起的国际合作风险。
⼀般来讲,在利率变动幅度相同的情况下,长期资本运作所受的风险影响要⽐短期运作⼤得多。
同样,如果是市场化程度⾼的国家⽐如美国,其利率可预测的程度会⾼⼀些,相对应风险也⼩⼀些。
汇率风险。
在国际合作中以外币计价的债权债务因汇率变动⽽引起价值升降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最终结果是使企业实际资⾦减少或额外债务负担增加,包括交易性外汇风险、经营性外汇风险、会计性外汇风险等。
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情变动⽽引起的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当经济繁荣时,企业盈利增多,投资者的收益也增加,反之,投资者收益则会减少3.经营风险,由于企业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发⽣失误⽽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不可抗⼒。
指由⾃然原因⽽引起的⾮常性破坏事件,如⽔灾、台风、地震、疾病等不能预测和预防的原因⽽导致企业受到损失,严格地说这并不能算企业的经营失误,但如果企业事先进⾏了保险并采取了应付这些灾难的措施,就会降低产⽣损失的风险。
⽽如果企业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就应作为经营失误经营⽅向选择不当。
中美入世谈判:死局下的惊天逆转

中美入世谈判:死局下的惊天逆转1999年末,中国和美国正式宣布签署了入世协议,结束了15年的谈判。
这一谈判过程可谓是波澜壮阔,是中美两国之间长达15年的角力与较量,更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博弈。
在这场“死局”下的谈判过程中,双方不断在各自的立场上寻求平衡,最终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这场中美入世谈判,不仅是一次经济博弈,更是一次政治、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长期努力与妥协,才最终实现了惊人的逆转。
一、中美入世谈判的历程1999年11月15日,中国政府宣布同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与各成员国签署了入世协议。
这一决定被视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中国经济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在此之前,中国与美国在入世问题上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谈判。
1994年,中国与美国开始第一次入世谈判。
但是双方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存在分歧,谈判陷入僵局。
随后的几年间,双方多次举行谈判,但依然未能达成一致。
双方在农业补贴、外资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都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直到1999年,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举措,向外界释放了积极的开放信号。
美国政府也对中国的改革举措表示了肯定,双方在此基础上重新展开了入世谈判。
经过数轮长时间的谈判,中美双方最终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等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达成了入世协议。
从最开始的分歧重重到最后的共识达成,这一过程可谓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角力与较量。
中美双方在博弈中相互斗智斗勇,最终才找到了最佳的解决办法。
这场谈判,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步入了全球开放市场,更是中美关系的一个新起点。
1. 市场准入市场准入是国际贸易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中国在与美国谈判中,需要向美国承诺开放更多的市场。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不仅拥有强大的实力,更有着强势的立场。
而中国则需要在开放市场的保护自己的国内产业和市场。
在市场准入问题上,中美双方进行了多轮艰难的谈判,最终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二、跨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三、全球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四、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挑战五、技术升级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随着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和压力。
基于此,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对每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一、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自新世纪以来,中国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国际贸易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挑战,比如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级、技术壁垒等。
针对第一个挑战,推进质量效益型经济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针对第二个挑战,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补贴政策,倡导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针对第三个挑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加速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备向的核心问题。
二、跨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之间进行跨国投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与此同时,投资带来的技术、人文、文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合理地引入外来资本、管理企业特别是合理利用外来资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在政策面上,应完善外资准入机制,优化外资环境,引导外资更加合理地流入中国市场。
在管理层面上,应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堵好外资对中国公司管理不足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提升公司竞争力。
三、全球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关系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世界各国发展的走向。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正面临新一轮的转型。
在经济转型中,我们应该顺应全球化趋势,在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同时避免陷入不平衡发展和割裂全球化趋势的迷思。
四、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挑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是社会机制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还有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