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

合集下载

《纪念白求恩》 讲义

《纪念白求恩》 讲义

《纪念白求恩》讲义一、白求恩其人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 年 3 月 3 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

他早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后来凭借自己的精湛医术和敬业精神,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白求恩不仅医术高超,更有着一颗仁爱之心和对正义事业的坚定追求。

二、白求恩的医学成就白求恩在医学上的造诣深厚。

他在胸外科领域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不断探索和改进手术技术,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他注重医学研究和实践的结合,努力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工作态度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例都一丝不苟,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白求恩与中国的缘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是为了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艰难时期。

白求恩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和医疗物资,毅然投身到中国的抗日战场。

他不顾个人安危,奔波在前线和后方,为受伤的战士们提供救治。

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临时医院,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医疗救治水平。

四、白求恩的无私奉献白求恩在中国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但他从未抱怨。

他经常连续工作数小时,甚至在手术台旁累倒。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完全不顾个人的疲劳和安危。

他说:“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做贡献。

”他对患者充满关爱,无论伤势轻重,都一视同仁,尽心尽力地给予治疗。

五、白求恩精神的内涵白求恩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的敬业精神也令人钦佩。

在医疗工作中,他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更高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

白求恩还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他跨越国界,为了正义和人类的和平而奋斗。

六、白求恩精神的影响白求恩的事迹和精神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楷模。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白求恩的事迹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白求恩的事迹

纪念白求恩:伟大的医者精神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医者,他用他的一生去践行“医者仁心”的精神,不辞辛劳地医治伤病,不幸的是,他逝世时年仅45岁。

然而,他的事迹却广为传颂,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白求恩的事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者。

一、白求恩生平白求恩,生于1889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平凡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便展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因此他决定远赴英国学医。

在英国求学期间,白求恩表现出了超凡的医术和仁爱的医德,赢得了众多病患的尊敬和爱戴。

回国后,白求恩并没有像其他医生那样在大城市开设诊所,而是毅然决定前往我国,深入农村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他深知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因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对我国农民的医疗救治中。

他用他的医术和爱心,带给了无数我国农民健康和希望。

二、白求恩的医学成就白求恩早年留学欧洲后,他在英国伦敦的伯克郡顿(Bermondsey)医院攻读医学,并于1916年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迅速成为英国国民保健协会宣教秘书和那坦疗养地医院院长,这些工作锻炼了他的能力并对他的未来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白求恩早年在国内医治病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最伟大的成就则在我国。

他到我国后,深入贫困落后的农村,建立了许多医院和诊所,为当地百姓提供免费医疗。

他不畏艰辛和危险,穿行于山区偏僻的小路上,尽心尽力地医治病患,深得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白求恩的医者精神白求恩是一位充满仁爱之心的医者。

他在医治病患时,从不计较酬劳,甚至经常自掏腰包,帮助贫困的病人。

在他看来,医者的责任就是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援手,因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医者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

白求恩在医者精神方面的表现,不仅体现在他对病人的悉心呵护上,更体现在他对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上。

他始终在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中医药,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以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他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医学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白求恩的牺牲与传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白求恩年仅45岁便因癌症逝世,医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医者。

《纪念白求恩》解读

《纪念白求恩》解读

《纪念白求恩》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抵达延安。

同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

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

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

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题诠释《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3.文章主旨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内容解读本文的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1.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1.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2.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3.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

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叙事简洁,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悼念文章,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这既是表达悼念之情所必要的,又作为展开议论的事实论据。

重读《纪念白求恩》

重读《纪念白求恩》

重读《纪念白求恩》《纪念白求恩》是一部描写白求恩生平和事业的传记作品,该书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资料,展现了这位伟大的医生和人道主义者的一生。

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的医生和共产国际代表,他在中国从事医疗工作,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重读《纪念白求恩》,呈现这位伟大医生的生平和事业。

我们来看看白求恩的生平。

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信奉基督教的。

从小白求恩就表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他在学校里学习医学知识,后来还前往英国深造。

白求恩在医学领域的成就非常丰硕,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外科医生,在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白求恩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他怀有一颗博爱的心,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人群提供医疗救助。

他前往中国,参与抗日战争的医疗工作,为中国的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需要重读白求恩在中国的医疗工作。

白求恩在中国的医疗工作可说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他前赴后继地治疗伤员,救死扶伤,用自己的医术为中国的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白求恩不畏艰险,不辞劳苦,他深入敌后,组织医疗队,建立医院,为抗日战争的伤员提供医疗帮助。

在那段时间里,白求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医术和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许多人,成为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位英雄。

我们需要重读白求恩的人道主义精神。

白求恩是一名具有博爱精神的医生,他视医者为民族的脊梁,将医疗救治视为自己的责任。

白求恩认为医生要以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为己任,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

在中国的抗战期间,白求恩组织医疗队,救死扶伤,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伤员治病疗伤。

他倡导的“医者为民”的理念影响了整个中国,成为了中国医生的楷模。

白求恩的人道主义精神激发了许多人,他的事迹成为了一部永恒的华章,激励着更多的人传承和发扬白求恩医者仁心的精神。

我们需要重读白求恩的精神遗产。

白求恩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人们。

他的医者仁心、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鼓舞人们追求真理,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05 纪念白求恩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05 纪念白求恩

5纪念白求恩1.了解文章结构,理解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学习白求恩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3.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理解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

1.理解此文的写作目的,为突破重难点铺平道路。

2.体会夹叙夹议的写法,弄清记叙和议论的区别。

3.理解对比的作用。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加拿大人)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

(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所写的,写于1939年12月21日。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殉.职(xùn)狭隘.(ài)热忱.(chén)拈.轻怕重(niān) 派遣.(qiǎn) 纯粹.(cuì)晋察冀.(jì) 鄙薄..(bǐ bó) 殖.民(zhí)2.生词注解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

益,更。

见异思迁:看到了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3.作者名片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2.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点拨明确】第1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2段的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纪念白求恩》 讲义

《纪念白求恩》 讲义

《纪念白求恩》讲义白求恩,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求恩的世界,去了解他的事迹,去感受他的精神。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 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

他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是一位医术精湛的胸外科医生。

白求恩原本在加拿大过着安稳舒适的生活,但他心怀对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毅然投身于医疗救助事业。

1938 年初,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他带来了大批药品、医疗器械和手术器械,投身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中。

当时的中国,医疗条件极其简陋,白求恩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他毫不退缩,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投入到工作中。

白求恩在中国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

战火纷飞,物资匮乏,医疗设备简陋。

但他凭借着自己高超的医术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他经常在枪林弹雨中为伤员进行手术,有时甚至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不顾自己的身体疲劳和安危。

白求恩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

他对每一个伤员都关怀备至,精心治疗。

他总是说:“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那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

”他不仅为伤员治疗身体上的伤痛,还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白求恩还致力于培养中国的医疗人才。

他编写教材,举办培训班,将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的医务人员。

在他的指导下,许多中国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

然而,不幸的是,1939 年 10 月下旬,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工作。

最终,因败血症医治无效,于 11 月 12 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白求恩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的无私奉献、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同志的极端热忱,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纪念白求恩》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纪念白求恩》知识讲解

《纪念白求恩》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作品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本文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诺尔曼·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1938年到达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

在那里,他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病毒,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在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以示怀念。

知识积累1.殉.(xùn)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2.热忱.(chén):热情。

3.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4.冷冷清清:这里是冷淡的意思。

5.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感情。

6.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

益,更。

7.一班:文中是一些的意思。

8.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9.鄙.(bǐ)薄:轻视。

10.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11.派遣.(qiǎn):委派,打发。

12.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13.纯粹.(c uì):不搀杂别的成分。

本课中指白求恩高尚的人格是纯粹的。

1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纪念白求恩》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

《纪念白求恩》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

《纪念白求恩》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蓝色字体为与教参相关的内容)【题解】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国际主义战士。

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

1938年3月到延安,不久转到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病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岁(文中“五十多岁”有误。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作者对白求恩同志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突出白求恩年龄之大和来华路途遥远,更显得白求恩的做法难能可贵。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二两句属于记叙,将白求恩同志的国籍、政治面貌、年龄、来华目的、经历及牺牲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为后面的论述提供了事实根据。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设问,一是引起读者思考;二是引出下文对白求恩的评价,精辟地阐述国际主义精神。

)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

(引用列宁的观点作为论据,阐释“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具有说服力。

)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

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
来到中国
1938年初,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白求恩大夫到中国来了。

他不仅带来了大批药品、显微镜、X光镜和一套手术器械,最可贵的是,他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对中国革命战争事业的无限的热忱。

当他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方医院后,第一周内就检查了520个伤病员。

第二周白求恩大夫就开始施行手术。

四个星期的连续工作,使147个伤病员很快又带着健康的身体回到前线。

从此,哪里有伤员,白求恩大夫就出现在哪里。

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曾经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手术。

他的手术台,曾经安在离前线五里地的村中小庙里,大炮和机关枪在平原上咆哮着,敌人的炮弹落在手术室后面,爆炸开来,震得小庙上的瓦片格格地响。

白求恩大夫却在小庙里紧张地做着手术。

战士让他转移到后方,他不肯转移,他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

战士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两天两夜,他一直在手术台上工作着,直到战斗结束。

为了保住伤员的性命,白求恩大夫把自己的鲜血输给了中国战士。

他愉快地称自己是万能输血者,因为他是O型血。

他还拿出自己带来的荷兰纯牛乳与丹麦咖啡,亲自到厨房煮牛奶,烤馒头片,端到重伤员面前。

看着他们贪婪地吃下去,微笑浮在白求恩的脸上,而他自己则吃简单的点心。

一次,给一个头部中弹后引起感染的伤员做手术,匆忙之中,他竟忘记戴橡皮手套。

切开头颅后,白求恩大夫赤手伸进去,用原已发炎的左手指去摸碎骨,摸到一片,像是考古学家突然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甲骨文似的喜悦,他立即取出放在盘里,随即又用手指伸进去摸。

白求恩大夫的心只注意着伤员,为摸出的一片片碎骨的喜悦情绪占有了。

他总是得意地说:“又是一片!要是戴手套就摸不到了。

碎骨铁片取不出来,伤员是很难好的啊!”但是却不知,病员伤口里的细菌,也从白求恩大夫发炎手指的伤口处溜了进去,种下了导致他生命垂危的毒种。

白求恩大夫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战地外科医生。

他除了做手术治疗之外,还亲自打字,画图,编写教材,给医务人员上课。

他曾经在幽静的丛林中,给三百多学生上大课。

他的讲台上放一个扩音机,身后挂着三大幅人体解剖图。

他一边讲,
一边指着图表。

学生的海洋,鸦雀无声,埋头做笔记,静静地听着。

白求恩大夫曾制定“五星期计划”,建立模范医院,作为示范来推动整个根据地的医务工作。

他说:“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同时要是木匠、缝纫匠、铁匠和理发匠。

”他自己用木匠工具几下子把木板锯断、刨平,做成靠背架,让手术后的伤员靠在上面使呼吸畅通。

他一有空闲,就指挥木匠做大腿骨折牵引架、病人木床,铁匠做妥马式夹板和洋铁桶盆,锡匠打探针、镊子、钳子,分配裁缝做床单、褥子、枕头……群众血库
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

"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

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大夫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说:“现在,我来操作,你们谁第一个献血?”
“我来献。

”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挽起袖子。

验过血型,白求恩大夫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

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

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

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


消息传开,边区的农会、武委会、妇救会纷纷响应,上千人报名献血,很快组成了一支150人的献血预备队。

白求恩高举地称之为“群众血库”。

卢沟桥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学习,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

刚一上课,白求恩先对护士赵冲说,把“卢沟桥”打开。

“卢沟桥”是白求恩为野战手术而设计的一种桥型木架,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器械。

护士把"卢沟桥"搬下来,拿出东西,不一会,手术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