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现代文阅读答案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doc

现代文阅读答案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
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
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
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
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树的整体审美。
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
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现代文阅读答案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
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
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己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
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现代文阅读答案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独酌杜甫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注释:本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正居于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创作古近体兼备。
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写作者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
C.诗歌前两联为独酌之景,后两联为独酌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
D.尾联“轩冕”借代为官生活,全诗透着沧桑后的平静,略带感伤。
2.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B2.颔联用白描(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独酌之时的所见:蜜蜂黏着于飞絮,蚂蚁爬上枯梨。
表达了诗人在闲适中隐透着的孤独。
【试题分析】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
散步独自归来,并非苦闷,孤独苦闷也不是全诗人感情基调。
第三联“得自怡”就能证明。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
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董元达谢逸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顔。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
【注】①玉川: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六句意即董元达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时候,议论慷慨,连天子也为之开颜。
B.九,十句写董元达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乘舟而去,不知何时能归,深寓惜别之意。
C.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将来一定会在大梁城中相见,到时董元达应该只有几间破屋,暗示董元达日后生活的穷迫。
D.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也包含了对董元达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惋惜之意。
(2)这首诗中的董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吴均①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①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文言文《唐才子传选译卷二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①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拾橡票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流花溪。
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大历中,出翟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
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自不得食。
县令自桦舟迎之,乃得还。
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挽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选译·卷二·杜甫》)(注释):①关辅:关内畿辅地区,即现在的关中地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儒弱至饿死/因许市自往省视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擢河西尉,不拜拜:任职B.伏惟天子哀怜之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C.虽不足鼓吹六经鼓吹:吹嘘D.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乃:才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才华一般,所以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
《草堂诗魂》阅读答案(二)

《草堂?诗魂》阅读答案《草堂?诗魂》阅读答案草堂·诗魂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③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④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⑤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草堂_诗魂阅读附答案

草堂·诗魂阅读附答案草堂·诗魂(1)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2)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斯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但是,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甚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期,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咱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期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斯,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恰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6)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6)杜甫诗三首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 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
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
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 )。
它靠的不是__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 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悠然自得平分秋色另当别论晨钟暮鼓B.自得其乐平起平坐另当别论一朝一夕C.悠然自得平起平坐另眼相看晨钟暮鼓D.自得其乐平分秋色另眼相看一朝一夕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D.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冯至
上元元年( 760 )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
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
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
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
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
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
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
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题桃树》)。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
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
赏起来了。
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
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
细想起来,这些风
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
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
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
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
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
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
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
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
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
杜
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
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
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 760 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
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 759 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②中、晚唐诗
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
均受杜诗影响。
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
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
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
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
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
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
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
其赡博。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
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
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
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这
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
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
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
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
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
如此。
(2)杜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况下建起来的?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有关杜甫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3)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
这样写从内容上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
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
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2.(1)【答案】答C给3分,答 E给2分,答 D给1分;答
A、B 不给分。
【解析】 A. “以至于无暇”错误; B. “在‘曾用野果充填过
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 D. 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2)【答案】①公元 760 年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
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
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①是社会背景和杜甫的经历)②上元元
年( 760 )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地址选定了城郭西郊环境清幽
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
③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
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
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
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②③是建造的具体情况)
(3)【答案】①表现杜甫此时生活的暂时安定状态。
离开了兵戈
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结束了流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
的诗兴。
②表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的心境。
③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
有关杜甫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
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
(意思对即可)
(4)【答案】第一问: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
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
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
(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
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
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问:影响:①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②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
(意思对即可)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