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0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0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0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会诗句的语言美,感悟比喻的妙处。

3、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1、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三)、教学难点1、想象西湖晴雨的变幻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2、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中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文字线索题导入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3、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4、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流传千古的名句1、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苏轼)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醉酒题诗)3、那么苏轼在望湖楼上题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齐读)3、读得真不错,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响、读准,更要读出诗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由练读一下这首诗。

4、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好(如果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5、男女生赛读。

三、检查预习,提出疑问1、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学习古诗仅仅会读还不行,我们还得理解诗中意思,品读诗中的意境。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难懂得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提问,相机指导回答)2、相信解决了这些重难点词,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带着你们的理解在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四、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来得快、去得也快)五、品读诗句1、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雨啊!你从诗中得哪些字眼或诗句中感受这场雨的奇特呢?请默读诗歌,并从信封中取出“共学单”,认真完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习 作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习 作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习作人教(部编
版)
教案目标:
1. 了解并能够运用习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习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习作的示范文本。

2. 学生准备习作的练习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幅精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形容图片里的事物。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习作。

二、讲解习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10分钟)
1. 习作的基本要素:主题、人物、情节和结尾。

2. 习作的基本结构:开头、中间和结尾。

三、分析示范文本(1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篇习作的示范文本,分析文本的主题、人物、情节和结尾。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示范文本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分析其结构。

四、创作习作(15分钟)
1.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选择一个主题,并想象一个小故事。

2. 学生根据习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在练习纸上写下自己的习作。

五、分享和展示(10分钟)
1. 学生互相交换习作,分享和欣赏彼此的作品。

2. 学生选出一两位同学的习作进行展示和评价。

六、总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习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主题进行习作创作。

2.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习作形式,如散文、诗歌等。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花之歌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花之歌教案新人教版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和韵味,同时紧紧围绕课前出示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学。

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文本中充分品味语言,挖掘语言的所蕴含的内容,使学生在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 山中访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模拟当时的情景,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积累好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法学法指导:自学、交流、深入理解课型及教学课时:新授课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好朋友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

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3.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内容?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早晨,好清爽!(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韵味。

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 草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并根据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知道的描写草原的诗句或歌曲。

2.出示课件1:音频《天堂》。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辽阔的境界。

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知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由腾格尔的《天堂》引入《草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生字词。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课件4:自学提示。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学生自学并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2)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新鲜空气。

②指导学生读出愉快的心情。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③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我的舞台》【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2.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

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

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

剧作家。

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

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

《女人漂亮》。

《父女惊魂》。

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

《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1.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2.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边读边思考: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还没有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六岁时侯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学习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 小结过渡:是啊!作者的舞台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优秀4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优秀4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丁香结》教案优秀4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准备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丁香的美丽姿态,学习作者从各个角度描绘丁香的方法。

3、赏析文中悟花的相关语句,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傲岸长青。

你能再举出几例吗?那你知道丁香代表什么呢?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1、散读文章要求:(1)标明小节(2)圈出读不准的字音,不懂的词句。

预设:朦胧、参差、斗室、(3)圏划出文中与标题“丁香结”有关的句子。

2、散读交流。

(1)理清字的读音以及学生看不懂的诗句。

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

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丁香空结雨种愁”: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

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2)“丁香结”有关的句子几乎都集中在第4到6段。

预设:这篇文章可以按照这个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花,第二层写结。

(3)结合文中插图明确“丁香结”的意思。

结合诗句了解古代赋予它“愁怨”的寓意。

3、那么作者要写的是丁香结,为什么还要写前三节呢?让我们重点来赏析文章的前三节。

三、细读文章,赏“丁香之美”1、散读第1到3段。

(1)带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

(2)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预设:“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用雪白来代指丁香花,表现了花的洁白;“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www.5ykj.com《山中访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3.读课题,想一想,猜一猜:作者拜访的是一位怎样的朋友?4.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的山中“朋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中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2.读后交流,了解学情。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找出语句,交流体会。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交流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教师小结:从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

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再读课文,用心赏读。

师:作者是那么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山中的好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置作业
1.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2.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出门 古桥 \
↓ 树林 \ 热爱自然
访友山泉 小溪 白云 瀑布 悬崖 云雀
小花 落叶 石头 / 亲近自然
↓ 阵雨 岩石 /
告别 归鸟
课后反思
2、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1 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 (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二、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二、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反义词: 湿润----( ) 柔软-----( )
课后反思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山泉 ( )的老人 静静地( )
()的瀑布 ( )的身躯 轻轻地( )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一、 初读课文
二、拜访古桥
三、交流感受体会写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2. 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景,领会作者的那份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②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
布置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de gao wang zhong jinj in led ao pu bu yun han
( ) ( ) ( ) ( )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教学难点
感受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
教学方法
引导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备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方法
导引法
教学用具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布置作业
一、多音字组词。
/chuan( )/ tán ( )
传/弹/
\\
\ zhuàn( ) \ dàn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幽静----( ) 仿佛-----( )
布置作业
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一、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三、梳理内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独特感受的。
教学重点
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从生活中去体验、思考,充分发挥想象,感悟生物的灵性。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用具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