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会城市科技创新评价
杭州的变化2000字

杭州的变化2000字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杭州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旅游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来探讨杭州的变化。
城市规划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老旧城区的建筑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商业需求。
因此,杭州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
城市更新项目包括:拆除老旧建筑、修建新的高层建筑、建设城市公园、改造市中心等。
这些城市更新项目使杭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交通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的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杭州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包括:修建地铁、扩建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公交等。
地铁是杭州市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目前已经开通了3条地铁线路,覆盖了市区的大部分地区。
此外,杭州还建立了自行车租赁系统,方便市民短途出行。
旅游业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西湖、灵隐寺、宋城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的旅游业也在迅速发展。
杭州市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了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如九溪十八涧、千岛湖、西溪湿地等。
这些旅游项目不仅丰富了杭州的旅游资源,也为杭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科技创新作为中国的科技中心之一,杭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杭州有许多知名的科技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浙江大学等。
杭州市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建设了许多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者。
这些科技园区为杭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杭州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旅游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变化不仅让杭州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杭州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部省会城市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与建议

就中部 省会城 市全社 会 R 8 D指标来 看 , 武汉各 项指标 居于领先地位 。考察 R& D全 时当量 , 最高 的是武 汉 , 最低 的 是南 昌 , 与武汉 相差二倍 以上 。合肥 、 太原 、 郑州全时 当量 基 本接 近 。经 费上 , 武汉第 一 , 南 昌最 后 。其 它一个城 市几乎 相 当。但是 最低额 与最高 额相差 四倍 ?从项 日( 课题 ) 方 面 比较 , 太原最 少 , 与最高 的武汉 比, 也是 四倍左 。开发机构
Vo 1 . 2 6 N o . 3
Ma r . 201 3
中部省会城市技术创新政 策实施效果评价与建议
汪 晓 梦 ,张 芹
( 1 .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安徽合肥 ,2 3 0 0 3 1 ;2 . 合肥 市蜀山区委党校 ,安徽合肥 ,2 3 0 0 3 1 )
[ 摘 要] 近年 来,各地 出台 了多项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 ,这 些政 策对推 动技 术创 新起到 了积极作 用 ,但是对政策实施效
选 取 上 述 统 计 指 标 主 要 是 基 于 以下 考 虑 :
产 等情 况 。根 据第二 次全 国 R D清查公报 , 将 中部 省会
城市 有 关 数 据 整 理 如 下 :
表 1 中部省会城市全社会 R 8 D指标
第一 , 技术创新政策 的评估 涉及多个 主体 , 包括政府 、 企 业、 科研 机构和高校 、 科技 中介组织 等 , 因此对技 术创新政策 的全面评估也是 多角度的 。本 文由于数 据源所限 , 只从政府
[ 作者简介] 汪 晓梦 ( 1 9 7 0 一) ,男 ,研究生 ,副教授 ,研 究方向为管理 学。
技术创 新在经济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益 突… , 不 仅促 进经 济持续 快速发展 , 推动科技 T作进 步 , 并 已成 为社会 经 济发展 的重 要动力 。建立技 术创新政 策实施 效果 的评价模 第 四, 新产 品产值指 标主要反映企业技术 创新成果 的产 业化水平 。规模 以上T业企业 的新 产品产值 , 主要 反映企业 产品在市场竞争 中的能力 , 反映技术创新与T业 总产值的定
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研究(2010年度)

是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 以及适合 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对 比的指标体系研究。本研究将有
助于 中部 六省创 新 型城市 的准 确定 位 。
携 缘官 竞 争力 评价
究
递 体 掏建 为 了客观 地分 析 中部六 省 会城 市科 技竞 争力 的整 体水 平 ,笔 者一 方 面借 鉴其 他省 科 技工 作部 门在评 价
究
摘
舣
要 : 中部六省会城市 2 0  ̄2 l 年的主要 科技 指标— 一科技 投入 、科 技产 出、科技 与经 济和 社会 协调 发展 、 从 08 Oo
与杖策 、 文 献舔 恙码 : 氏 - -- 。 。
科技潜力等几个方面进行 比较分析 全 面反映太原 市近 年来科技 工作成就 、发展优 势和差距 ,并对存在 的差距提 出
俭指 尥 究左法 三级指标的研究首先是采用按照数据大小 的降序排列 ,比较出数量上的先后顺序 ,然后 由高到低打分 , 排序第一得 6 ,排序第二得 5 ,依此类推 。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是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权重比例 分 分 进行计算得出,进而计算 出各个城市 的综合指标分值。
中部 六 省会 城 市 科技 竞 争 力评 价 体 系 的选 取 遵 循 科 学性 、全 面 性 与简 洁 性 、可操 作 性 及规 范 性 原 则 。
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宏观上分为三级 ,一级指标 4 、二级指标 9 、三级指标 3 项。一级 项 项 8 指标包括科技投入 、科技产 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 科技潜力 ;二级指标包括人力投入 、财力投 入 、基础 设施 、专 利 、科技 成 果 、科 技 英才 、经 济增 长 、环境 保护 、科 技 发 展 ;三级 指标 包 括从 事科 技 活
科技创新引领贵州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引领贵州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近年来,贵阳市始终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区域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资源投入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20年,贵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达到55.8%,在全国72个评价城市中列第24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居全省首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2021年,贵阳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强省会”行动,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当好“强省会”行动的科技创新“火车头”。
科技强市,服务先行。
近年来,贵阳市加快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一硬一软”发展,打造数博会、大数据科创城、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一会一城一中心”品牌,切实以数字经济优化创新环境,以平台建设优化开放环境,以“贵人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以深化改革优化法治环境,着力激活“强省会”的动力源泉。
今年5月26日,2022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线上方式在贵阳举办,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数谷”“爽爽贵阳”。
自2015年创办以来,数博会已逐步发展成为充满合作机遇、引领行业发展的国际性盛会和共商发展大计、共用最新成果的世界级平台,不断为贵阳贵安大数据发展创造机遇、汇聚资源。
“2017年,团队因数博会与贵州结缘,千里奔赴贵阳贵安发展。
5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博会平台的非凡魅力,公司发展的最新成果多次在平台亮相发布,华云创谷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也收获了更多商机和效益。
”华云创谷创始人、董事长鲍翊平说。
在创新服务方面,贵阳市科技局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围绕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培育服务,拿出“真金白银”,对405家高新技术企业后补助4760万元。
长沙市科技项目综合绩效自评报告

长沙市科技项目综合绩效自评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长沙市科技项目综合绩效自评报告一、报告背景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为了有效评估和监测科技项目的综合绩效,长沙市对各科技项目进行了自评。
本报告旨在总结长沙市科技项目的综合绩效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推动科技创新在长沙市的发展。
二、综合绩效评价1. 政策支持情况长沙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政策支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科技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大大鼓励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2. 经济效益长沙市科技项目的经济效益较为理想,多数项目实现了商业化运作,为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做出了贡献。
3. 创新成果长沙市科技项目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表现优异,部分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4. 社会效益长沙市科技项目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有些项目在环保、医疗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改善民生和提升城市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5. 管理水平长沙市科技项目的管理水平整体较高,项目运作有序,各环节衔接紧密,确保了项目的有效实施。
三、存在问题和挑战1. 资金匮乏部分科技项目面临资金匮乏的局面,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中途停滞的情况。
2. 人才短缺长沙市科技项目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较大,目前人才匮乏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行和成果的实现。
部分科技项目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独特的技术核心竞争力,难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4. 项目评估不精准长沙市科技项目评估方式有待完善,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估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对项目综合绩效的准确评估。
四、改进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科技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创新创业。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3. 提升科技项目的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培育独特的技术核心竞争力。
15092088_沈阳市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L i a o n i n gE c o n o my沈阳市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内容提要〕从总体上看,沈阳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工业基础好,但是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一定下降趋势,“科技强”“创新弱”的特点突出,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成为制约沈阳科技创新的重要短板。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沈阳应坚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集聚并充分利用全国及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东北亚创新中心。
〔关键词〕沈阳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陈宝明"谢昱#近年来,沈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科技创新投入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落后等差距。
客观评价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沈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保障,对中西部等其他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沈阳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一)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沈阳是我国传统工业基地,大学和科研院所密集,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根据《沈阳统计年鉴#$"%》,#$""&#$"'年,沈阳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达到()所,占辽宁全省普通高校数量的("*,数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其中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科研实力较强。
众多院校为沈阳持续培养创新创业所需人才。
近五年来,沈阳本专科每年毕业"$万人左右,研究生每年毕业"+,万人左右。
此外,截至#$"'年底,沈阳拥有两院院士#'名,高级研究人才数量在全国城市中居中。
沈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量近年一直保持增长。
#$""&#$"'年,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量从"$(家增长到"$-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从".,家增加到#,)家;省以上重点实验室从##-家增长到#--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年达到"%家。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哈尔滨市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农业科学研究实力相对雄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但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研发经费不足等,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适合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发;推广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一、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哈尔滨市的农业科学研究实力相对雄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哈尔滨市是农业科学学科相对完备且具有综合性的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该研究和开发研究层次分明;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三个层次,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和气象诸方面的完整的研究、推广体系。
哈尔滨市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6家:其中中央在哈尔滨农业科技创新机构2家,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涉农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机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东北农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两所农林高等院校;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机构19家,市级以上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2个;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家级作物种质改良中心、分中心7个;省部级以上涉农检测中心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部级以上涉农重点实验室33个,其中国家级1个;在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及应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二、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1.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哈尔滨市大量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及相关科技人员,虽然身在哈尔滨,但为哈尔滨市农业提供的服务却相对不多,这体现了哈尔滨市农业科技体系的“借宿性”。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资源在郊区的利用率非常低。
哈尔滨地区共有近2000名农业科技人员,60%以上人员分布在省属或市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郊区县几乎没有农业科研人员,乡镇以下则更是少之又少。
安徽省科技创新投资绩效评价及对策

安徽省科技创新投资绩效评价及对策翟益群【摘要】对安徽省科技活动的直接人力资本投入、资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类科技活动的直接人力资本投入、资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运用回归方法测度了直接人力资本投入、资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贡献度.得出结论:直接人力资本投入和资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贡献都是正的;直接人力资本投入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略低于资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0(010)009【总页数】4页(P58-60,98)【关键词】直接人力资本投入;资金投入;创新绩效;科技创新【作者】翟益群【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3.1现今,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已不取决于拥有一般的劳动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数量,而取决于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产品的数量。
安徽省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也在逐渐加大,日前正式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快支持科技创新工程的多项措施。
到2011年,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5 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5%以上。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力资本,创新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R&D投入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人力资本投入和R&D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然后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理论分析。
Shane和Ulrich[1]对于技术创新投入这一主题的分析基于三个方面: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解释,技术创新投入的行为解释,技术创新投入决策的制定过程。
李成刚和吴涛[2]认为创新投入可以从要素投入角度、技术投入的角度、投入的应用源角度。
创新产出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开发项目、专利、新产品利税和科技论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1216
77
桂林市
63.7560
78
辽阳市
63.7432
79
伊春市
63.6837
80
通化市
63.6773
81
景德镇市
63.6702
82
莱芜市
63.6157
83
徐州市
63.2698
84
天水市
63.1035
85
宣城市
63.0368
86
广元市
63.0011
87
大同市
62.9888
88
潮州市
62.8768
(3)体制机制优势是保持创新能力的根源。与上年相比,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排
名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在城市排名中,副省级(含)以上城市中的北京和上海,
地级城市中的苏州、东莞和佛山,县级城市中的昆山和江阴多次位于城市创新能力
排名的前列。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2013)
一、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
学研究领域,北京无论是获取国家专利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都是
全国领先的;第二个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 产业实验区、示范区,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条道路。 上海(85.19)
体质机制创新是上海创新的核心所在。投资强度极高、土地资源稀缺、环 境约束增强,一系列挑战面前,上海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为 此,上海在财政税收、行政审批、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大胆革新;虽然 经济增速变缓,但结构变轻、颜色变“绿”、效益变高。 杭州(84.53)
苏州(89.29)
近年来,苏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其人才优势正在显现, 并逐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外资企业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 竞争、示范和促进效应,推动了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外资或合作的研 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北京(87.74) 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
64
威海市
65.8861
65
柳州市
65.7550
66
廊坊市
65.5091
67
盘锦市
65.4133
68
连云港市
65.3941
69
鞍山市
65.2285
70
牡丹江市
65.2230
71
池州市
65.2003
72
邯郸市
64.9126
73
荆门市
64.8696
74
济宁市
64.1939
75
宁德市
64.1349
76
宜宾市
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本地的一流大学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优 秀的人才储备;实体经济强大:龙头企业是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中 小科技企业是创新活力的来源;外资研发集聚:全球性研发中心能够带来的是 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氛围。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实体经济强大, 外资研发集聚,这是武汉创新的四大优势。 注:资料来源于科易网
《GN 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经济创新指数、政治创新指数、 科教创新指数、文化创新指数、生态环保创新指数在内的 5 项一级指标、28 项 二级指标、123 项三级指标组成。 *括号内为评分。
深圳(91.58)
深圳能够持久的保持它的创新力有四个重要的原因。创新文化特别是移民 文化让深圳人“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开放的市场机 制使得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从而形成浓烈的竞争氛围;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可 以迅速的将创新产业化;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27
乌鲁木齐市
73.2421
28
包头市
73.0694
29
张家界市
72.9562
30
芜湖市
72.8355
31
台州市
71.8976
32
贵阳市
71.5754
33
金华市
71.4094
34
呼和浩特市
71.1011
35
三亚市
70.6910
36
营口市
70.6731
37
南昌市
70.6088
38
潍坊市
70.0122
39
杭州地处长三角,又是省会城市,科教资源集聚,人才优势明显;当地政 府持续提供高品质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帮助。杭州坚 持“人才+资本”的孵化器建设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空间。
天津(83.18) 天津有着底蕴深厚的商道文化,孕育了巨大的创业潜力,作为北方最早的
开放城市,加上地处首都门户和濒临渤海的优越位置,占据天时地利。靠着这 份天时地利,近几年,天津着力发展了大约 6.5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一 季度,天津的经济增幅为 9.3%,财政收入增长 11.5%,能够实现这样的增长, 靠的就是科技型企业的拉动。 广州(81.23)
67.9246
52
泰州市
67.6861
53
汕头市
67.6478
54
秦皇岛市
67.5523
55
新余市
67.1963
56
惠州市
67.1512
57
锦州市
67.1245
58
乌海市
66.7045
59
通辽市
66.6488
60
铜陵市
66.5850
61
保定市
66.5678
62
衢州市
66.3771
63
洛阳市
65.8902
佛山市
94.6110
无锡市
92.8944
中山市
92.2502
序次 1 2 3 4 5
珠海市
89.9138
6
常州市
89.5242
7
嘉兴市83.1787Fra bibliotek8长沙市
81.8114
9
绍兴市
80.8547
10
昆明市
78.6563
11
合肥市
77.9504
12
太原市
76.8302
13
黄山市
76.8226
14
淄博市
89
南平市
62.4758
90
唐山市
62.4610
91
襄阳市
62.3918
92
安庆市
62.3597
93
抚顺市
62.2677
94
韶关市
62.2544
95
本溪市
61.9939
96
白山市
61.9098
97
株洲市
61.8250
98
梅州市
61.5912
99
石嘴山市
61.5846
100
注:资料来源于搜狐网
三、中国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与实证
76.5074
15
东营市
75.6438
16
福州市
75.5235
17
舟山市
75.2805
18
扬州市
75.1530
19
鄂尔多斯市
74.9539
20
湖州市
74.2984
21
南宁市
74.1227
22
镇江市
74.0862
23
克拉玛依市
73.9077
24
郑州市
73.7650
25
海口市
73.6730
26
烟台市
73.5283
关键词:城市;科技创新效率;评价;DEA
0、引言
城市科技创新效率是反映特定城市科技资源能力配置和运营的重要指标。创新 效率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城市创新体系运行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是城市自主 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各城市更迫切地需要科学、合理、 高效地配置和运营有限的科技资源,以有限的财力和人力,争取尽可能多的产出⋯。 目前,学术界主要对省区层面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分析的研究较多,池仁勇等利用 DEA 方法和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评价了浙江 11 个地区的创新效率幢 1;孙凯、李煜华通 过建立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 30 个省市的技 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旧 1;张宗益等使用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1998 —2003 年的 panel data 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 沿生产函数(SFA)实证研究了我国各省区的技术创新效率 H1,潘雄锋、陈悦采用 DEA 法对沿海 12 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辽宁老工 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效益状况进行详细的论述哺 1。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 现有针对省区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进行充分探讨的研究较多,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 结论,但对城市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应该看到,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基 本的空间单元,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载体。因此,从城市角度研究科技创新效率, 将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基于此,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通过收集相 关数据资料,对我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与实证,以期为我国 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和优化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广州作为华南政治经济中心,拥有充足的教育和政府资源。互联网带来的 财富神话仍然让创业者保持着热情,这让拥有庞大潜在创业人群的广州充满创 新活力。
南京(80.13) 南京构建广覆盖、系统化、有特色的创新框架体系,以有“形”的制度体
系发掘创新发展竞争优“势”,让创新之“形”转化为发展之“势”。一个高 层次人才集聚、高科技产业发达、区域创新体系齐全、创业环境一流的“中国 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正在兴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的雏形初现。 武汉(7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