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我国古代苦力的翻译规则
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言辞简奥,意蕴深远。
然自秦汉以来,语音变迁,文风迥异,后人读之,往往感到晦涩难懂。
故翻译文言文,须讲究方法,遵循原则,方能传神达意。
今吾将文言文翻译之六原则,阐述如下:一、忠实原意,尊重原文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为忠实原意。
译者应悉心揣摩原文之意,力求还原作者之旨,不得随意增删,更不可曲解其义。
尊重原文,方能使读者领略古人之风采,体会其精神。
二、字词准确,语境适宜文言文中,字词丰富,用法多样。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字词含义,结合上下文语境,使之恰当运用。
如遇生僻字词,应注解其意,以便读者理解。
同时,注意避免因语境差异导致的误解。
三、简洁明了,避免冗余文言文表达简练,翻译时亦应遵循此原则。
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原文之意。
避免冗余,以免影响读者阅读体验。
如遇复杂句式,可适当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四、注重韵律,保持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留。
如原文为韵文,可保留其韵律;如原文为散文,则应保持其平仄、对仗等修辞手法。
使译文既有古风,又不失现代感。
五、广征博引,丰富内涵翻译文言文,不仅要注重字词的翻译,还要关注其内涵。
可借助古今文献、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丰富译文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更多文化底蕴。
六、注重文采,提高可读性文言文翻译,既要忠实原意,又要注重文采。
译者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译文可读性。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古人之智慧,又能感受到现代汉语之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即:忠实原意、字词准确、简洁明了、注重韵律、广征博引、注重文采。
译者应遵循此原则,用心翻译,方能将文言文之美,传承于后世。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要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文言文翻译有哪些基本要求呢?首先,忠实原文是文言文翻译的核心要求。
这意味着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不得随意增减或歪曲。
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都要尽可能地还原,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的完整性。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不能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而应是“学习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其中,“时习”理解为“按时温习”更忠实于原文。
其次,译文要通顺流畅。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翻译时要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生硬晦涩,让人难以读懂,那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直接翻译成“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就很别扭,应调整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再者,文言文翻译要做到表意明确。
避免模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表述。
比如“沛公军霸上”,如果翻译成“沛公的军队在霸上”,就没有明确指出“军”是“驻军”的意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沛公驻军在霸上”。
同时,文言文翻译还需要注重词语的选择。
对于一些多义词,要根据上下文准确选择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例如“兵”这个字,在“兵者,国之大事”中是“战争”的意思,在“草木皆兵”中则是“士兵”的意思。
此外,保留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文言文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历史背景等,翻译时应尽量保留这些元素,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比如“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其中“伯牙”“钟子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音译,而应加以注释说明。
另外,翻译的语气和情感也要与原文相符。
文言文有时通过语气词、句式等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时要准确传达这种情感。
像“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要体现出作者的感慨和壮志。
古文翻译的原则

(二)对于“偏义复词”, 对于“偏义复词” 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 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 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 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 个语素不表示意义, 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 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 去掉。
(4)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 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 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 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 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 加上量词“次”字。
古文翻译十种方法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 物名、 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 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保留下来,不必翻译。只有不译不明 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 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 也无须翻译。如牛, 也无须翻译。如牛,虎,人,也可以 照录。 照录。
(5)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 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 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 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 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 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 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 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 思。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是女子不好 得要求好女。 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 应 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属于词义扩大。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 的 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 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 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 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 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 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 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原则文言文翻译是将古代汉语的文字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过程,是我们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桥梁。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首先,“信”是文言文翻译的首要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准确无误地反映原文的意思。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随意增减原文的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含义。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应准确翻译为“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而不能随意添加或删减其中的字词。
其次,“达”也是重要的原则之一。
“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果只是机械地逐字翻译,可能会导致译文晦涩难懂。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如果直译为“我每天三次省察自己”,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应翻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再者,“雅”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雅”意味着译文要有文采,尽量使用优美、规范的语言。
但需要注意的是,“雅”不能违背“信”和“达”的原则。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时要在忠实原文、通顺流畅的基础上,尽量展现出其优美的意境。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
对于文言文中的实词,要准确理解其含义。
很多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这个字,在“兵者,国之大事”中是“战争、军事”的意思;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则是“兵器”的意思。
虚词的翻译同样不可忽视。
有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
比如“之”字,在“吾欲之南海”中是“去、到”的意思;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则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判断句,应翻译为“陈胜是阳城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应翻译为“我和谁一道呢”。
另外,文言文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典故、成语,如果不了解其背景和含义,就可能会翻译错误。
古文英译的历史、难处、技巧和原则

古文英译的历史、难处、技巧和原则摘要:概述了古文英译的历史、古文英译的难处、古文英译的技巧和古文英译的原则。
笔者认为,古文英译的理论不应看作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东西,不应局限在翻译的原则和标准的狭窄范围之内。
古文言简意赅,许多名言佳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座右铭。
1997年我国领导人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就引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本论文由大家网整理提供世不竭” (Cut away half of a rod and keep onhalving what is left ,and there will be no end to that process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Lov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are most valuable in a country)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Heaven operates vigorously , and gentlemen exert to strengthenthemselves unceasingly)等词句。
1999 年3 月在访问瑞士时,他引用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Is it not delightful to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 )同年6月视察黄河沿线时引用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If a man is not far -sighted he is bound to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the near future.)不仅如此,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以及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尊重,许多外国元首在与我国的交往中,也常引用古代名言。
例如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本论文由大家网整理提供西安南城门欢迎仪式上的演说,就是以《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When the great way is followed ,all under heaven will beequal)结束的。
文言文的翻译规则

文言文,古汉语之遗韵,流传千古,韵味悠长。
然今人阅读,多感艰涩难懂,遂有翻译之必要。
翻译文言文,须遵循一定之规则,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兹将文言文翻译规则述之于下,以供参考。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直译者,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力求做到“信、达、雅”。
意译者,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二、注意词性转换文言文中,词性转换较为常见。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语的词性,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为动词,“而”为连词,“时”为副词,“习”为动词,“之”为代词,“不亦”为副词,“说”为动词。
翻译时,应将“学”译为动词,“而”译为连词,“时”译为副词,“习”译为动词,“之”译为代词,“不亦”译为副词,“说”译为动词。
三、注重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注意分析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句子成分。
如:“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主语为“孟子”,谓语为“见”,宾语为“梁惠王”,状语为“不远千里而来”,定语为“亦将有以利吾国”。
翻译时,应将句子成分逐一翻译,使译文结构清晰。
四、关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注意识别并翻译修辞手法,使译文具有美感。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独在异乡”运用了借代手法,翻译时,应将“异乡”译为“他乡”;“倍思亲”运用了夸张手法,翻译时,应将“倍”译为“更加”。
五、注意文化差异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应注意文化差异,对涉及文化背景的词语进行适当解释。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翻译时,应将这三种态度分别译为“了解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以它为乐的人”。
六、保持原文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力求保持原文风格。
古文今译的标准与原则例谈

古文今译的标准与原则例谈摘要:古文今译是沟通古、今汉语,打通语言障碍,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遗产原貌的最好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浅显易懂的举例法分析古文今译的标准与原则,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资料,并不断提高古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古文今译标准原则直译意译古文今译,就是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语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古汉语阅读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很强的人能了解古书的内容。
我国古籍浩如烟海,这些古籍是多用文言写成的,多数人直接阅读原著多会遇到语言障碍,古文今译就是沟通古、今汉语,打通语言障碍,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遗产原貌的最好方法。
古文今译不但可以达到理解古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提高古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一、古文翻译的三项标准(基本要求):信、达、雅。
著名学者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信、达、雅”原是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外文的原则,但对古文今译也基本适用。
这三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百年之下仍有余音绕梁之意,这个标准要求译文既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意,又能通顺流畅、文辞优美、可读性强。
1. 信,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信”即信实,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也就是说要求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要忠实于原文。
这是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①原文: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战国策?秦策一》)误译: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
正译:苏秦……读书〔困倦〕要打瞌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②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谏弭王弥谤》)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周厉王。
正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 达,即译文要通畅明白。
“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即通达。
怎样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演示文稿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然__而__您__却__害_怕__、__躲__避__他__,__怕__得__太__过__分__了__。________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
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第四页,共19页。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 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我__假__如__不__是__经__过__那__些__地__方__,___那__么__,__尽__管__久__处__官__署__,__每_ 天 处__理__公__文__,__尚__且__不__能__了__解__详__情__,__何__况__陛__下__深__居__皇__宫__禁__地__呢__?__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 “皇宫禁地”。
怎样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准
第二页,共19页。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 哉! 译文:实__在__没__有__料__到__我__能__回__到__宋__朝__,__又__见__到__皇__帝__、__皇__后__,__即 _使___立__刻__死__在__故__土___,__又__遗__憾__什__么___呢__!_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第九页,共19页。
【精要点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 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 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 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 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第十页,共19页。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 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 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 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 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 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 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偶然看到了我国古代译经的文章,搜集了几篇转过来给酒馆苦力众瞧瞧大雁塔壁刻—玄奘译经图译经即指翻译经典。
又作翻经。
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
盖以印度各种方言流传之佛典(经、律、论三藏),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
现今之汉译佛典有直接由梵本译出,亦有由西域地方之胡语重译者。
在我国古代之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于现存之诸经中,未题为“奉诏译”者极少。
又精通梵汉语言,从事译经之法师,称为译经三藏(略称三藏),或三藏法师。
然译经之大业,古来即罕有独自一人完成者,而系于译经三藏下,另有众多辅助者从旁协助译业,其后乃有专为译业所设之种种官制。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译场所置之译官有下列九职:(一)坐于正面宣述梵文者,称为译主。
(二)坐于译主之左,评量(批判、审查)梵文者,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者,称为证义。
(三)坐于译主之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者,称为证文。
(四)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称为书字梵学僧。
(五)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称为笔受。
(六)连缀文字成句者,称为缀文。
(七)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
(八)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者,称为刊定。
(九)坐于南面润饰译文者,称为润文。
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
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译。
译者名称不明之经典,称作失译经;后世之译经,常于经首或卷尾署明译者之名,而在古代,译经者多不署名,故所谓之失译经特多。
又唐代玄奘及其以后之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所译者,称为旧译;或谓姚秦鸠摩罗什以前之译经为古译。
汉译佛经的质量,与译师对梵汉两国文字的娴熟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高僧传·译经篇论》曾将汉地的译经事业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碗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
”相当于东汉译经初开时的情况;“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至若怒目看世尊,彼岸度无极矣。
”相当于三国、西晋和东晋初、中期译经渐盛时的情况;“后则猛(智猛)、显(法显)亲往,奘(玄奘)、空(不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鹅得水中之乳,内竖对文王之问,扬雄得绝对之文,印印皆同,声声不别,斯谓之大备矣。
”相当于东晋末年至唐代,译事大盛,译经僧往往华梵皆通,文(文辞)理(教理)俱精时的情况。
与此同时,译师们为了提高译经的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陆续创立了一些译经规则。
这主要有:东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说、隋代彦琮的“八备十条”说、唐代玄奘的“五种不翻”说、北宋赞宁的“六例”说。
(一)“五失本三不易”说“五失本三不易”是东晋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来的(见《出三藏记集》卷八)。
它是中国佛教最早的翻译理论。
“五失本”,指的是在译经时碰到的五种改变原经文句的译法:1.“胡语尽倒,而使从秦(指汉语,当时道安身处苻秦的治域内,故作此称),一失本也。
”西域各国的语言都是倒装句,将这些倒装句转译成合乎汉人习惯的顺句,就难免失去它的本来面貌。
2.“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用胡文写成的佛经,语言简洁质朴,而汉地讲究辞藻文采,译经时一经修饰,就难免失真。
3.“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胡经中重复的语句和段落很多,特别是内容与长行(散文)相同的偈颂。
如果在翻译时,将它们都删去,则与原貌不符。
4.“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胡经中有总结一经或一品要旨的“义记”,其性质类似于汉地辞赋之末的“乱曰”(乱辞),但在翻译时,一般将它们删去了。
5.“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胡经在一事叙述完后,常常覆牒前辞,如将它们都删去,也要失去原貌。
“三不易”,指的是译经时碰到的三种不容易把握的情况:1.“《般若经》三达(指通达三世)之心,覆面(指释迦牟尼)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佛经为释迦牟尼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所说,而时俗已经发生了变化,要使经文所表述的古代思想适合当今的社会环境,是不容易的。
2.“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佛陀的智慧与一般百姓的思想相隔悬殊,要使佛教的思想为世人所接受,也是不容易的。
3.“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具备六种神通的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当初,迦叶主持第一次结集,阿难诵出佛经,五百罗汉加以审定,尚且小心谨慎,今天从事翻译的人要以自己的领会转达佛意,就更不容易。
自佛典汉译以来,在翻译的风格上,是讲究质朴(质),采取直译好呢?还是讲究修辞(文),采取意译好?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道安是主张直译的,认为只有直译才能保持佛经的原貌,不致于走样。
他所说的“五失本三不易”也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
后世的译师往往以此为鉴,既注意忠实于原著,又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讲究语句的通畅易晓,从而形成了新的直译法。
(二)“八备十条”说“八备十条”,是隋代彦琮在《辩正论》中提出来的。
《辩正论》是一部专门论述翻译规式的著作,后佚。
但是,唐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彦琮传》中辑引了它的主要内容,于中可以窥知大旨。
“八备”,指的是佛经翻译者在品质和学术上应当具备的八种条件: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译者要虔信佛法,立志救世度人,有长年累月献身译经事业的心理准备。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在踏入译场之前,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已经严守戒律,有没有染上会招致世人非议的恶习。
3.“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要通晓经律论三藏和大小乘教理,做到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
”除精通佛法以外,还要旁涉世俗的典籍,善于文辞,以避免译文的粗陋笨拙。
5.“襟抱平恕,器重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要胸襟开朗,尊重并吸取他人的意见,不武断固执。
6.“沈(沉)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衒,其备六也。
”要潜心治学,淡泊名利,无炫耀自己之心。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要精通梵语,掌握正确的译法,不拘泥于梵语的句式。
8.“薄阅《苍》、《雅》,精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要阅读《苍颉》、《尔雅》等字书(语言文字工具书),了解篆书、隶书等不同字体的写法,熟练灵活地驾驭汉语的表达方式。
“十条”,指的是译经时需要注意的十个方面的事项。
它们是:1.字声、2.句韵、3.问答、4.名义、5.经论、6.歌颂、7.咒功、8.品题、9.专业、10.异本。
彦琮原先对这“十条”中的每一条都有详细的解释,可惜的是这些解释都没有保存下来,故不得其详。
(三)“五种不翻”说“五种不翻”,是唐代玄奘在翻译时对弟子说的一番话,今存于南宋周敦义的《翻译名义集序》之中。
所谓“不翻”,指的是翻译时,由于某种原因,只译梵语的音而不译梵语的义的情况。
其原因凡有五种:1.“秘密故,如陀罗尼。
”由于秘密的缘故而不翻,如密教的咒语(陀罗尼)。
2.“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
”由于一词多义的缘故而不翻。
如“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含义,如果选择其中的一种含义作为译名,便会以偏盖全,故也只译其音。
3.“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实无此木。
”由于汉地没有此物的缘故而不翻,如阎浮树。
4.“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由于顺从古译的缘故而不翻,如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不能翻,只是由于自佛经汉译以来常常是译音而不译义的,故也就沿用这一译名了。
5.“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由于译音能产生更好的效果的缘故而不翻,如“般若”是梵语的音译,而“智慧”是梵语的义译,它们是同一个单词的两种译名。
前者比较深奥,容易使人产生恭敬之心,后者比较浅显,容易使人产生轻视之心,为此,取前者而不取后者。
(四)“六例四句”说六例四句,是北宋赞宁在《宋高僧传》卷三《译经篇》论中提出来的。
指的是译经时碰到的六大类情况(六例)以及每一大类情况的四种处理方法(四句):1.“译字译音为一例”下分: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音字俱译、音字俱不译四句。
2.“胡语梵言为一例”“胡语”,是指雪山以北诸国使用的语言;“梵言”,是指五印度使用的语言。
下分:是梵非胡、是胡非梵、亦胡亦梵、二非句(指在胡语、梵言之外尚有华言)四句。
3.“重译直译为一例”重译,是指将梵本译为胡言;直译,是指从五印度携带梵本来华,直接译成汉文。
下分:直译、重译、亦直亦重、二非句(指携带梵本来华的僧人虽然兼通胡语,但没有从事译经工作)四句。
4.“粗言细语为一例”粗言,是指言音不分明而讹僻的语言,即古印度的俗语;细语,是指言音分明而典雅的语言,即梵语。
下分:是粗非细、唯细非粗、亦粗亦细、二非句(内容阙)四句。
5.“华言雅俗为一倒”讨论华言(汉文)中的雅俗问题。
雅,是指经籍上的词汇;俗,是指日常谈吐时的用语。
下分:是雅非俗、是俗非雅、亦雅亦俗、二非句(内容阙)四句。
6.“直语密语为一例”直语,是指用世俗的语言来表述;密语,是指用佛教的术语来表述。
下分:是直非密、是密非直、二亦句(指亦直亦密)、二非句(指非直非密)四句。
佛教译经方法以上大略介绍了历代译经诸大家所定翻译的规则。
以下想稍微检讨一下他们译经的方法。
关于佛教译经的方法,从形式上看,大概有四种形式︰第一种,可以称为略抄式的翻译方法。
在古代经录中,已举出许多所谓抄《华严经》,或抄《维摩经》的部类。
这有将已译的经典择要抄录而成的,也有在翻译的时候,略抄原典的重要部分而成的。
其最模范的代表作是《四十二章经》。
关于这部经典,《开元释教录》也这样说︰‘旧录云︰此经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孝经十八章云云’,在原始译经时代,这种经典必定有若干存在的。
第二种,可以称为整文式。
这是重译一种已经译过的经典所采用的方法。
重译的理由,自然是因为那原典尚保有一些未传的特点,或不满于前译经典的译语的。
然而其中的某一部分,前译的文字被认为已经妥善,依照抄袭前译也有的。
如《添品妙法莲华经》,就是一字一句不改的抄袭罗什的所译,而《四十华严》大体也是袭用《八十华严》的,这是一个例子。
第三种,可以称为撰述式。
在经录中,我们可以发见被称为疑似经或疑伪经的许多经典。
这些经典看来像从原文译出的,其实是从译者的脑中产生的。
不过无论他的制作如何巧妙,总可有什么地方露出了马脚,这些可以叫做撰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