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果实形态及其解剖结构特征的研究
[中医中药]中药黄芩.ppt
![[中医中药]中药黄芩.ppt](https://img.taocdn.com/s3/m/024314c6910ef12d2af9e7ff.png)
杲曰:可升可降,阴也。
张元素曰:气凉,味苦,甘,气厚味薄,浮而升, 阳中阴也,入手少阳,阳明经。酒炒则上行。
之才曰: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 牡丹、藜芦。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 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 疗鼠瘘。
北齐徐之才撰有《雷公药对》,据考证,《纲目》所引“之才曰”资料,是徐之才《雷公药对》中
•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 河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 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 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 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 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 一家之说。
古老的内容。
《中华医史杂志》
《药对》:“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 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 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 和胃 。”
北齐徐之才《药对》
时珍曰: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 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 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好古曰:气寒,味微苦而甘,阴中微阳,入 手太阴血分。
证的危害及温阳的重要性。
黄芩的研究

黄芩的研究【现代研究】1.不同炮制程度烫浸软化的黄芩片对其主要成分是有影响的,烫浸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黄芩酒制品黄碱素含量偏高,认为是一种物理脱吸附作用,用黄酒、白酒或增加酒量炮制的黄芩主要成分无明显区别,因此认为以每100kg黄岑,约用15-20kg酒为宜(刘美兰:中医学术会1962年学术会议论文摘集291页)。
2.黄芩含黄碱素和葡萄糖醛酸。
从黄芩中提取黄羊甙(Baicalin)以硝酸土的宁作为肝急性中毒物,进行解毒效果的实验,结果注射10mg黄芩甙的解毒效果变大,增大效果2.2倍。
认为加大量解毒效果反而减小,根据自古中药的种种用法是有深远意义的(久保木宪人等:药局,(8):53,1962)。
3.子菜中的黄芩甙,汉黄芩甙含量比枯芩高,而2种甙元差别不大。
子芩的总量(18.29%)也高于枯芩(12.50%)。
据金、元、明、清本草记载,子芩与枯芩用途不一样,是否与黄酮成分有关,有待今后临床实践(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中医研究院资料,1972)。
4.实验证明,黄芩遇冷水变绿的原因是由于黄芩中所含酶,能酶解黄芩甙与汉黄芩甙成为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其中黄芩素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氧化而变绿。
黄芩各炮制品中其总量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为:蒸黄芩、煮黄芩、生黄芩>烫黄芩>冷浸黄芩。
抑菌实验证明:生黄芩,冷浸黄芩对抗白喉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抑菌作用,比经过煮、蒸黄芩的作用低;对抗白喉类毒素蒸黄芩比冷浸黄芩提高5倍,黄芩的炮制目的是为了破坏酶,因而提出“蒸”是一种好的方法,时间不超过1小时,“煮”也可以,但煮的时间以10分钟为宜(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第二研究室:新医药学杂志,(2):31,1973)。
5.黄芩虽未经蒸气处理,但因放置时间不长,其中成分尚未水解,与蒸气处理过的完全相同。
未经处理过的样品加水并在室温25度放置24小时后,由于黄芩酶的作用,可使其中所含的两种甙水解。
黄芩的鉴别要点

黄芩的鉴别要点
黄芩的鉴别要点如下:
1.形状鉴别:黄芩的根呈圆锥形,多扭曲,长5-25cm,直径1-3cm。
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粗糙,有明显的纵向皱纹或不规则网纹,具侧根残痕,顶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
2.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多除去或残存数列,细胞多呈扁平状,偶见单个石细胞散在。
栓内层狭窄。
韧皮部较宽广,约占根直径的1/3,有多数韧皮纤维与石细胞,石细胞的分布于外侧,韧皮纤维多分布于内侧。
韧皮射线宽阔,为10-25列整齐的细胞。
形成层多成环。
木质部约占根直径的2/3,木质部束6-10,木射线宽广耐平直,7-25列薄壁细胞,导管直径16-60μm。
老根中央有一至数个同心排列的木栓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黄芩的研究进展

黄芩的研究进展摘要:黄芩(ScutcllanabaicalensisGeorgi)是我国大宗主特产药材,可以采用显微、薄层、高效液相及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鉴别。
黄芩含有黄芩苷、黄芩素等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评价方法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脉冲极谱法、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黄芩主要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鉴别;成分;质量评价;药效黄芩(ScutcllanaBaicalensisGeorgi)是我国的传统常用中药,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性寒、味苦,归肺、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可用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黄疸、目赤肿痛、积热吐血、胎动不安、痛肿疮疖等症。
黄芩用途很广,其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关注,需求量也随之剧增。
目前,对于黄芩的研究也较广泛,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原植物及鉴别研究黄芩在我国的分布较广,野生黄芩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地。
黄芩的结构研究近几年有不少报道,杨氏等建立了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和栽培黄芩的性状组织学鉴别方法,并首次发现黄芩组织中可观察到年轮结构[1]。
都氏等采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药黄芩进行了黄芩苷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定量分析,提出了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准应以木栓层韧皮部与木部面积之比大、无枯心者质量为佳[2]。
徐氏等利用红外光谱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栽培、野生黄芩和粘毛黄芩,识别正确率超过了97%[3]。
徐氏等借助于红外指纹图谱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区分和鉴别黄芩的产区[4]。
苏氏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10个不同产地的黄芩样品进行了分类,发现甘肃黄芩、粘毛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相对较小,而滇黄芩、丽江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较大[5]。
谢氏等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黄芩及其混伪品进行了聚类分析,为中药材的质量鉴定提供了新方法[6]。
黄芩

黄芩(一)概述:黄芩(图6)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以干燥根人药,别名黄金条根、山茶根、黄芩茶。
主产我国西北、东北各省、自治区,河北、陕西、山东等地种植较多。
根含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等有效成分。
味苦、性寒。
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能。
用于胸闽呕恶、湿热痞满、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
临床上治疗小儿肺炎、菌痢、消炎退热等病效果很好。
人工栽培黄芩质量明显高于野生,但前几年家种生产受价格较低和种源匮乏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在全国尚未形成很有影响力的生产基地。
随着商品价格逐年上升,家种生产的效益越来越好,1995年1996年每千克6-12元,1997年每千克10-16元,目前每千克13 -16元,是一个值得发展的品种。
(二)植物特征:株高30 - 60厘米,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外皮褐色,断面鲜黄色。
茎方形,基部木质化。
叶交互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全缘,上面深绿色,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有腺点。
总状花序顶生,花排列紧密,偏生于花序的一边;具叶状苞片;萼钟形,先端5裂;花冠唇形,蓝紫色或白紫色;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
小坚果近球形,果皮呈黑褐色,无毛,包围于宿萼之中。
(三)生长习性:黄芩多野生于山野阳坡,高山森林的边缘,或草坡、路边等处。
耐寒、耐旱、耐高温。
苗期喜水肥,生长期间耐旱怕涝。
黏土地、阴坡地及低洼地种植生长不良。
种子小,出苗较困难。
隔年种子不发芽,发芽适温为20℃左右。
7月前播种当年开花。
冬季地上部死亡,以根及根茎芽越冬。
花期6 -10月,果期8-11月。
根长、根粗和有效成分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第四年开始枯心,以后逐年加重。
一、黄芩种子的形态特征如何?种子寿命有多长时间?1、种子形态黄芩种子为小坚果,近球形,果皮呈黑褐色,无毛,长1.8~2.4毫米,宽1.1~1.6毫米,表面黑色,粗糙。
中药黄芩的研究概况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我国的传统常用中药,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性寒、味苦,归肺、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可用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黄疸、目赤肿痛、积热吐血、胎动不安等症[1]。
黄芩除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用于临床配方外,也作为中成药的原料。
另外,从黄芩中提取的黄芩苷、黄芩素等大量用于制药工业、化妆品制造等行业。
随着中药制剂的增多,国内外许多厂家增加了黄芩有效成分的提取,加大了黄芩的用量和出口量,因此黄芩的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目前,对黄芩的研究也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黄芩种质资源与本草考证研究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黄芩属植物在全世界有300多种,我国各地也都有分布,其适应性强,不怕严寒和干旱,黄芩为其中广布种之一,多为野生。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黄芩属植物102种,50变种。
黄芩属于顶序黄芩组、狭叶黄芩亚组的黄芩系[2]。
据历代的本草考证,如《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等,中药黄芩至少有4种原植物:黄芩、滇黄芩、甘肃黄芩和丽江黄芩,而中中药黄芩的研究概况王立娟1 赵园园2 张玉荣31.山东万杰医学院 2552132.沈阳红药制药有限公司 110044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 266109国药典(2005版)收载的原植物仅是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主要分布在我国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
但目前民间仍常用粘毛黄芩、滇黄芩、大黄芩、甘肃黄芩、丽江黄芩、连翘叶黄芩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作为替代品入药。
2、黄芩化学成分研究近年来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苷、萜、微量元素、酶、甾醇、有机酸几大类化合物方面。
2.1 黄酮及其苷类黄芩中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目前已从黄芩中分离出48种黄酮化合物, 其中主要有11种二氢黄酮类、2种查尔酮体类及一种二氢黄醇酮类,包括黄芩苷、汉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新素-I、黄芩新素-II、白杨黄素、千层纸黄素-A等。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中药鉴定毕业实验报告实时间:未说明实地点:未说明指导老师:未说明实课目:黄连、甘草、黄芩的鉴别实主要内容:XXX的鉴别XXX实验目的:1.掌握黄连(三种)的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点;2.比较三种黄连的显微鉴别特征;3.掌握黄连的化学成分和理化鉴别特征;实验内容:1.原植物的鉴定注意点:味连:rhizama captiidis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its chinese franch的干燥根茎,多年生草本,叶均基生,卵状三角,3全裂,中央裂片稍呈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
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萼片5,窄卵形,花瓣线形,雄蕊多数,与花瓣等长,心皮8-12,离生,蓇葖果具柄。
三角叶黄连(雅连):XXX裂片三角状卵形,一回裂片彼此邻接,花瓣线形,雄蕊长约为花瓣之半。
云南黄连(云连):XXX叶片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彼此疏离,花瓣匙形至卵形,先端钝。
2.药材性状鉴定注意点:XXX:圆柱形,具结节状突起,部分节间较长而光滑,称“过桥”,有时可见残存的须根或膜质鳞叶,断面木部部金黄色,髓部、皮部红棕色,味极苦。
味连:根茎多分枝积聚成簇,形如鸡爪。
XXX:根茎多单枝,较粗状,“过桥”较长。
XXX:根茎多单枝,细小,略弯曲。
注意点:主产四川石柱等,XXX,甘肃武都,出口以四川、湖北为主,过去有北岸味连,南岸味连两种商品。
北是长江以北的川东鄂西地区。
南岸是川东鄂西,长江以南。
XXX 主产于四川西部娥眉、洪雅一带。
为栽培品。
云连主产于云南西北德钦,维西为野生,主要化学成分为小檗碱(berberine,又称黄连素)。
3.显微鉴定:1)组织切片味连:最外为木栓层(有时可见未脱落的表皮或鳞叶)→皮层(有黄色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韧皮部(外侧纤維束木化并且有石细胞)→维管束(无限外韧型排列成环)→髓部无石细胞XXX:髓部由多数石细胞群XXX:皮层及髓部均无石细胞2)粉末石细胞类方形或圆形25-105μm壁孔明显。
黄芩群体不同形态变异类型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黄芩群体不同形态变异类型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作者:杨全,罗烈伟,罗贵超,王文全,张卉【摘要】目的研究黄芩群体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人工栽培群体的8个形态变异类型黄芩进行多态性分析。
结果通过筛选得到9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 834个DNA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 33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47.8%。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形态变异类型黄芩划分为4类。
其中,绿茎、小叶、少分枝和紫色花类型与普通类型各自聚为一类,绿茎、大叶、少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与紫红茎、大叶、少分枝和紫色花类型聚为一类,绿茎、小叶、多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绿茎、大叶、多分枝和紫色花类型,绿茎、小叶、多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与紫红茎、小叶、多分枝和紫色花类型聚为一类。
结论人工栽培群体黄芩形态变异类型间存在较高多态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关键词】黄芩;形态变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遗传多样性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types i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Method Using the AFLP technology, the polymorphisms of 8 cultivated variation types in S. baicalensis Georgi wereanalyzed.Results Using 9 pairs of AFLP primers screened, 2 834 DNA bands were amplified, among which 1332 were polymorphic. The polymorphic locus was 47.8% in average. C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that 8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types of S. baicalensis Georgi were grouped into 4 classes. The green stem, small leaf, few branch,purple flower type and the common type were classified into one class. The green stem, big leaf, few branch, mauve flower type and thepurple stem, big leaf, few branch, purple flower type were classified into one class. The green stem, small leaf, multi?branch, mauveflower type, the green stem, big leaf, multi?branch, purple flower type, the green stem, small leaf, multi?branch, mauve flower type,and the purple stem, small leaf, multi?branch, purple flower typewere classified into another class.Conclusion The artificially cultivated S. baicalensis Georgi has high polymorphism among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types and rich genetic diversity. Key words: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genetic diversity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1],为常用中药材之一,是国家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果实形态及其解剖结构特征的研究
乔永刚 王 扬 陈 亮 宋 芸
(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太谷 030801)
摘要:用体视显微镜观察黄芩果实的形态,并且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法对其果实的横切结构特征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黄芩的果实呈卵圆形,种皮呈黑褐色,表面具瘤状突起,突起表面有不规则的网状纹理的次级突起。
果实的横切面解剖结构特征为:组成黄芩果皮的不规则细胞的胞腔内具有棕褐色的色素团块,其下有1层色素层;靠近色素层的为种皮,内种皮紧贴于子叶细胞;色素层与种皮之间有1个巨大的维管束,包括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子叶细胞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含有大量的糊粉粒。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黄芩果实的解剖结构,为黄芩果实的鉴定与筛选提供鉴别依据。
关键词:黄芩;果实;形态;解剖结构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隶属于唇形科(Lamiaceae)黄芩属(Scutellaria Linn.),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产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1]。
根茎肉质肥厚,高约20 120cm,茎具有细条纹,披柔毛。
全缘叶顶部钝而基部呈圆形。
黄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对治疗人体急性肠胃炎、呼吸道感染等有显著功效,日常食用该中药可以保胃健脾,且对防止虫害也有一定功效[2]。
黄芩天然含有黄芩甙、汉黄芩素等特有药理成分,服用黄芩甙类药物有镇静解热、辅助排除胆内毒素、利尿作用[3]。
近年来,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4]以及根、茎、叶等的解剖学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关于黄芩果实怀种子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的报道较少。
我们通过对黄芩的果实及其横切面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为该种属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并为市场上黄芩果实与种子的鉴别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黄芩果实由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用植物育种实验室提供,经乔永刚副教授鉴定。
1.2 黄芩果实形态特征的观察 选取典型的黄芩果实30粒,用OLYMPUS SZX16体视显微镜观察果实的外形,利用游标卡尺对其大小进行测量和记录。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40312001-2);山西农业大学横向项目(2014hx60);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5028)1.3 黄芩果实石蜡切片及观察 石蜡切片的详细方法参见参考文献[5]。
取成熟的干燥黄芩种子用蒸馏水浸泡约24h,使其充分吸水,完全膨胀。
然后用FAA固定液固定,用SHB-Ⅲ循环式真空泵抽气下沉后4℃过夜。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30min,无水乙醇顺序浓度梯度脱水。
透明、浸蜡、包埋后,用YD-1508R轮转式切片机进行常规石蜡切片。
对果实进行横切,切片的厚度为8μm。
待切片干燥后,进行脱蜡、透明,然后用无水乙醇逆浓度梯度复水,甲苯胺蓝进行染色。
再次透明后用中性树胶封片,用OLYMPUS BX51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凭证永久切片保存在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用植物育种实验室。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芩果实的形态特征 黄芩果实为黑褐色,呈卵圆形,其长径1.89 2.45mm,短径1.10 1.72mm,厚度为1.27 1.96mm,黄芩果实表面有类似于瘤状的突起(如图1-a)。
其腹面中部有一个白色的种脐,黄芩果实表面瘤状突起的面上具有像乳头一样的次级突起,突起基部膨大,顶部具有短尖,其长度约为3μm,次级突起还具有不规则的网状纹理(图1-b)。
2.2 黄芩果实的横切面解剖结构
2.2.1 果皮的解剖结构 黄芩种子外有1层硬而致密的果皮(图2-a),为一列切向延伸的细胞,其细胞的细胞外壁增厚,在其外侧还有1层厚厚的角质层,且其角质层呈乳头状;内侧有1 2层不规则的细胞,细胞的胞腔内具有棕褐色的色素团块,其下有1层色素层;靠近色素层的为种皮,其由2层扁平细胞构成;内种皮紧贴于子叶细胞,是由1层大而排列松散的细胞构成。
2.2.2 维管束的解剖结构 在靠近较肥厚子叶一旁的色素层与种皮之间有1个巨大的维管束(图2-b)。
维管束的内侧为木质部,细胞小而排列紧密,其含有一种分化的导管细胞,导管细胞由已死亡细胞的细胞壁构成,它将外界的水分运输到子叶及其他部分,此外木质部的细胞壁很发达。
维管束的外侧为韧皮部,细胞大而排列松散,其含有一种分化的筛管细胞,子叶中的有机物质就是由此细胞来运输的,由韧皮部运输到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