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
间接接触传播
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后,病原体附着在医务人员的手套、衣物、医疗器械等物品 上,当这些物品再次接触其他患者或环境时,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
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
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原体以飞沫的形式悬浮在 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感染。
尘埃传播
病原体附着在尘埃颗粒上,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被他人吸 入后感染。
04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内容与方法
监测对象
监测医院所有部门、科室 的感染情况,包括住院部 、急诊室、手术室、产房 、新生儿室等。
监测指标
包括感染发病率、感染部 位分布、细菌耐药性等。
监测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 性队列研究等方法,结合 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 耐药性监测等手段。
控制措施与实施流程
案例五:某医院医务人员感染事件
总结词
该医院医务人员感染事件是一起因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医院感染事件,对 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详细描述
该医院在医务人员感染事件发生前存在防护措施不到 位、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佩戴口罩不正确、手卫生 不规范等。这导致了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等传染病 的风险增加。
确认为细菌感染。
案例四:某医院空调系统污染事件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医院空调系统污染事件是一起因医院空调系统未定期 清洁、消毒等原因导致的医院感染事件,对医务人员和 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危害。
该医院空调系统长期未进行清洁和消毒,积尘和微生物 污染严重。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空调环境下易受到病原体 侵袭,出现头痛、咳嗽、发热等症状。经检测,空调送 风中存在多种细菌和病毒。
低感染风险。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操作、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等因素导致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

因此,了解院感的基础知识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院感的传播途径:1.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患者的皮肤、体液、分泌物等。

2. 空气传播: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者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传播。

3. 飞沫传播: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产生的飞沫传播。

4. 物体传播: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床单、衣物等传播。

院感的预防措施:1.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操作先后,使用合适的洗手液或者消毒剂。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佩戴合适的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感染风险。

3. 消毒与灭菌:医疗器械、床单、衣物等应进行适当的消毒与灭菌处理,以确保其无菌状态。

4. 环境清洁: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环境清洁,保持卫生环境,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6.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

院感的监测与报告:1. 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定期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等指标。

2. 报告: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后,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感染的传播。

院感的教育与培训:1. 医务人员教育: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院感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2. 患者教育:医疗机构应向患者提供院感预防知识,让他们了解院感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院感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问题,了解院感的基础知识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都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监测与报告机制以及教育与培训,可以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既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住院时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哪几类?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两类:(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通过日常诊疗活动、病人或病人间的接触或从污染的外环境中而接受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病人由于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在接受诊疗处理的过程中,体内正常菌群发生紊乱、激活机体潜在的病菌、患者体腔或体表原来存在的常驻微生物发生移位等而引起的感染。

3、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者则以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或常见)潜伏期的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脓毒血症迁徙灶除外),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经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4、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反应。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患者在住院第四天出现了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该患者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属于医院感染。

因为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均属于医院感染。

6、某患者因腿部皮肤感染久治不愈而入住某科,入院后行创面分泌物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经一周的治疗后再次做细菌培养又发现表皮葡萄菌生长,此次感染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该患者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1、什么就是医院感染?(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与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临盆过程当中与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职员在医院工作期问获得的感染。

5、哪些情形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6、医院感染病比方何报告?(1)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应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报告感染控制科。

(2)假如医院感染同时属于法定管理沾染病的,还应举行沾染病报告。

7、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1)接触传播(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8、什么就是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就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9、什么就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10、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2)婴幼儿及老年人;(3)接受放化疗与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6)住院时间长者;(7)手术时间长者;(8)营养不良者。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HAI)是指患者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新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的学习,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护理的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

2. 分类:(1)根据感染部位分类: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根据病原体分类: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3)根据感染途径分类: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垂直传播等。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及传播途径1. 病原体:(1)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2)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4)寄生虫:如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

2. 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污染物、医务人员等传播。

(2)空气传播: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在空气中传播。

(3)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传播至周围人群。

(4)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如新生儿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 患者因素:(1)年龄:老年人、婴幼儿、免疫抑制者等易发生医院感染。

(2)基础疾病: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

(3)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破坏患者生理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2. 医疗机构因素:(1)环境因素:空气质量、手卫生、医疗器械清洁消毒等。

(2)诊疗操作:不规范的操作、器械污染等。

(3)抗菌药物使用: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增多,增加感染风险。

3. 医务人员因素:(1)手卫生:手卫生不到位,导致病原体传播。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在医院环境中,感染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全面介绍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并提供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帮助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和病原体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住院期间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出现的与住院治疗有关的感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二、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以及间接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特别是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科室,传播更加容易发生。

三、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1. 院内感染:在医院内范围内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泌尿道感染等;2. 交叉感染:指不同患者之间通过传染源介导传播的感染,如耐药菌传播;3. 医源性感染:由医务人员通过操作所引起的感染,如医生或护士的手部未洗净导致的感染。

1.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制度,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要彻底洗手;2. 隔离措施:根据感染性状况,采取不同类型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病原体采取呼吸道防护;3. 消毒与清洁: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无菌环境;4. 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预防的认识和能力;5. 病原体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医院感染的管理策略1. 制定感染控制方案:医院应建立相应的感染控制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2. 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3. 医疗废物处置:医院要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制度,避免废弃物污染环境;4. 渗透调查: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渗透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 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第一章医院感染管理概论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1.何谓医院感染?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何谓医源性感染?答: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3.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答: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4.何谓外源性感染?答: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

5.何谓内源性感染?答: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

6.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哪些特点?(1)感染链特点:外源性感染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2)发病形式:医院感染多为散发性,有时可出现暴发流行。

外源性感染的表现形式可为散发,也可为暴发。

而内源性感染则呈散发形式。

(3)预防控制特点:大部分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过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严格消毒灭菌及隔离等措施得到预防和控制的。

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基于病人的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较难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4)科室分布特点: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主要有各类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烧伤科、心胸外科,呼吸科、血液科和肾科病房等。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院感基本知识的详细介绍。

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包括住院部、手术室、门诊部等,发生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根据感染的来源和感染部位,院感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感染自身,外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的病原体来自医院环境或者医护人员。

二、院感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院感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常见的院感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医院内的气流、人员接触、医疗设备等都可能成为院感传播的途径。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院感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疗设备和物品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其次是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个人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健全的院感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四、院感的监测和报告院感的监测和报告是院感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院感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监测内容包括院感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等。

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五、院感的处理和控制一旦发生院感,医院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控制。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其次是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加强个人防护和操作规范。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院内的卫生状态。

六、院感的影响和意义院感的发生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和风险。

院感的发生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15、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1)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 (3)空气传播 (4)医源性感染 (5)经动物、昆虫传播
16、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目录
1、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2、 手卫生 3、消毒灭菌 4、隔离的知识 5、职业暴露及防护 6、重点部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7、多重耐药菌的基本知识 8、医疗废物知识要点 9、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 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 等。
4、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17、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 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8、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有哪些?
(1)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即时报告院感科。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报告。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后可解除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 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的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治疗48小时以上,肺部又发生新的病原体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
9、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如何诊断?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拨除导尿管48小时内出现的泌尿系统感染,符合下述条件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击痛,伴或不伴有发热。 (2)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 (3)尿液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数≥104,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数≥105。
1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无植入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及手术有关的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层的深部软组 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局部疼痛等感染症状和 体征。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10、手术部位感染共分哪几种类型? 手术部位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1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手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或可见化脓性分泌物。 (2)从化脓性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8、如何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拨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0C)、寒 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从导管血和外周 静脉血,或从导管尖段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 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及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 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13、手术部位感染中器官/腔隙感染如何诊断?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符合下 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器官或腔隙穿刺或引流出脓液。 (2)从器官或腔隙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或再次手术或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感染证据。
19、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 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 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