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国内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为依据,以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为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三、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恢复生态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分析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特点;(2)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4)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2.重、难点提示(1)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河流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河流生态系统评价;(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3)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4)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5)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2.重、难点提示(1)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湿地的概念与类型;(2)湿地的结构与功能;(3)湿地生态修复原理及目标;(4)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5)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检测与评价;(6)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基本研究能力。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思维和意识;3.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环境科学概述(2学时)1.1环境科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2.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4学时)2.1大气环境;2.2水环境;2.3土壤环境;2.4生物环境;2.5环境系统与能量流动。

3.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6学时)3.1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3.2自然灾害与人类风险;3.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3.5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4.环境监测与评价(6学时)4.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4.2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指标;4.3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

5.环境保护与管理(8学时)5.1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5.2环境管理与规划;5.3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6.环境工程与技术(8学时)6.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2水污染控制技术;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利用;6.4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7.环境科学案例分析(6学时)7.1水环境污染案例;7.2大气环境污染案例;7.3土壤环境污染案例;7.4生态环境破坏案例。

8.实践教学(4学时)8.1环境监测实验;8.2实地考察与调研。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1.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实验教学法:组织环境监测实验和实地考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3讨论与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1.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

2024年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代码:ENVSE2024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基本方法;3. 熟悉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实践;4. 具备环境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大纲:第一章: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交叉与综合性1.3 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第二章:环境监测与分析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2.2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3 环境监测仪器的原理与应用2.4 环境数据分析与解读第三章:环境污染与治理3.1 大气污染与控制3.2 水污染与治理3.3 土壤污染与修复3.4 噪声污染与控制3.5 废物与固废处理与管理第四章: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政策与法规4.2 环境影响评价4.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4.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探究、课外调研等。

教材:主教材:-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环境工程学导论》参考书目:-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化学与污染物分析》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查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50%):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选课前请务必阅读并了解最新的课程大纲和教学安排。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资源化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掌握物料与能量衡算、传热、传质、沉降、离心、过滤、吸收、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掌握化学与生物反应动力学、各类化学及生化反应器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②掌握分离过程的原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③掌握反应工程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等。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6和12。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2.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3.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等。

4.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5.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了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质量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计量单位2.物理量的单位换算3.量纲和无量纲准数4.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习题要点: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各种浓度的相互换算第二节质量衡算1.质量衡算的基本概念2.总质量衡算习题要点:质量衡算第三节能量衡算1.能量衡算方程2.热量衡算方程3.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4.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习题要点:各类能量衡算本章重点、难点:计量单位、物理量的单位换算、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环境工程 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 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旨在介绍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保护的方法以及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获得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以后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熟悉环境工程的各个领域,包括水处理、大气控制、固体废弃物管理等;- 理解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学会使用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技术手段。

3. 教学内容本门课程包括以下内容:3.1 环境工程学导论- 环境工程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3.2 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水体污染与水质监测- 大气污染与空气质量监测- 土壤污染与土壤修复技术- 噪声污染与噪声控制3.3 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 水处理技术与水环境保护- 大气控制技术与空气污染治理- 固体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循环利用- 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系统修复3.4 环境法规与政策-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 环境管理体系与标准3.5 实践环节- 环境监测实验- 水处理实践- 大气污染控制实践- 固体废弃物处理实践4.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综合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课程项目等综合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期中考试: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考核;- 实践实验:对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估。

6. 参考教材- 《环境工程导论》- 《环境化学与环境分析实验》-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与实施》-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以上内容为本门课程的初始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资源化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掌握物料与能量衡算、传热、传质、沉降、离心、过滤、吸收、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掌握化学与生物反应动力学、各类化学及生化反应器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②掌握分离过程的原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③掌握反应工程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等。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6和12。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2.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3.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等。

4.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5.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了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质量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计量单位2.物理量的单位换算3.量纲和无量纲准数4.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习题要点: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各种浓度的相互换算第二节质量衡算1.质量衡算的基本概念2.总质量衡算习题要点:质量衡算第三节能量衡算1.能量衡算方程2.热量衡算方程3.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4.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习题要点:各类能量衡算本章重点、难点:计量单位、物理量的单位换算、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随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污染环境修复的任务也就变得十分紧迫。

通过对《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二)可测量结果
1) 能理解环境修复的核心概念及内涵,能说明环境修复与传统环境工程及污染预防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对象和任务,掌握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主要技术类型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

3)理解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重要性,了解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载体特性对环境修复的影响。

4)理解环境修复现场评价、可处理性评估、修复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流程。

5)掌握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污染水体修复、固体废物污染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

6)具有文献查找阅读、分析讨论、报告展示、论文撰写、团队写作等综合能力。

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报告与课程论文等环节测量。

二、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1)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核心内容、总结、答疑、提示今后内容、公布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等);(2)课后阅读和报告准备(学生按照课程讨论与报告主题内容,分小组进行阅读总结和制作报告展示PPT);(3)课程报告与讨论(主题报告学生根据所选主题作PPT 展示与发言,其他学生根据主题与报告内容进行质疑与讨论,教师作点评);(4)期末课程论文撰写。

要求:熟悉本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文献阅读与分析水平,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

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课程报告与讨论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主题报告及讨论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和绩效记录,作为课程评分的依据。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本课程将以课程论文撰写和课程报告与讨论的形式进行评分,其中课程论文占40%,课程报告占30%,课程讨论发言占30%。

三、教学安排
第一次:污染环境修复概论及基本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污染环境修复的概念及内涵,污染环境修复的主要类型、产生与发展、对象和任务。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优先控制修复污染物分析。

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包括物理分离、翻土和客土、固化/稳定化修复、蒸汽抽提、玻璃化修复、热解吸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氧化(还原)、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化学固定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包括生物通风、生物泥浆反应器、生物堆制、植物修复等主要技术特点与基本原理。

思考题:
依据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主要技术原理分析其技术的适用性。

第二次:环境修复中污染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作用(3课时)
环境中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内涵;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关系;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分析在环境修复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

污染物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分析表征方法,包括基于连续提取污染物理形态分析方法、基于联用技术的化学形态以及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污染物分子形态分析方法。

污染物生物有效性与界面反应的关系,包括污染物在土壤颗粒界面、土壤-微生物界面、土壤-根系界面的反应过程及形态与生物有效性变化。

基于污染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环境污染修复。

思考题:与化学提取技术相比,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污染物形态分析方法有何优势?
第三次:环境修复现场评价与可处理性评估及修复方案制定(3课时)
主要内容:
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载体特性与环境修复的关系,粘土矿物、有机质、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对环境修复的影响。

环境修复现场评价,包括现场调查、生物过程评价、原位生物修复评价、过程控制评价等内容。

生物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包括可处理性研究的目的、可处理性研究实验设计、可处理性研究方案制订、可处理性研究费用与设备等。

污染修复的技术导则,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工作程序、评估预修复目标、筛选和评价修复技术、制定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思考题:如何科学制定生物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方案?
第四次: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微生物修复的机理,包括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机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机理等。

原位生物修复的水力学控制。

原位生物修复的亚表层供给系统,包括重力注入、强制注入和回收系统。

原位生物修复的阻塞控制,包括悬浮固体阻塞、生物阻塞、化学阻塞。

原位氧源供应,包括井孔通气、含氧水的注入、H2O2的注入等。

原位共代谢,生物通气,处理过程各种物料需要量计算等。

思考题:影响原位生物修复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五次:环境污染植物修复技术与原理(3课时)
主要内容:
环境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技术类型及特点。

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包括植物固定、植物过滤、植物挥发、植物提取等技术;超积累植物等。

有机污染植物修复,包括根际降解、强化根区矿化、植物降解、植物挥发等技术。

植物修复新发展,包括络合诱导植物提取,植物转化,植物刺激,根际修复。

植物修复的优势、问题及应用前景。

修复植物的产后处置技术。

植物吸收累积重金属的机理,根际活化、根系吸收、运输与转移、卸载与组织分布、细胞内分配定位等机制;植物中的金属转运蛋白;基因工程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思考题: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技术类型、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第六次: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案(3课时)
主要内容:
重点以铬渣堆场污染土壤修复为案例讲述。

铬渣来源与污染现状。

铬渣污染土壤修复主要技术,包括固化/稳定化、化学淋洗、化学还原、生物修复、电动修复、玻璃化修复等技术。

铬渣污染场地修复问题与挑战。

铬渣污染场地修复案例,污染场地污染状况调查,包括采样布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等;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案,包括方案的制定原则、技术比选、方案技术路线、方案的实施等。

思考题: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系统方案如何制定?
第七次:地下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修复技术(3课时)
地下水污染现状来源及污染特征;地下水污染控制修复的技术需求;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修复典型技术,包括抽出处理(P&T )技术、监测天然衰减(MNA) 技术、原位( In-Situ) 修复技术等;高砷地下水修复;有机氯污染地下水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控制。

固废拆解业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修复控制技术与方案,包括热脱附修复、化学淋洗修复、原位生物修复等。

思考题:地下水污染渗透性反应墙修复(PRB)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八次:污染河流与湖泊水体修复技术(3课时)
主要内容:
污染河流的修复,包括自然净化修复、河流水体曝气修复、河道生态工程修复、陆生生态修复、水生生态修复等、湿地生态修复等。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污染生态修复,包括底泥疏浚、换水、蓝藻打捞与处置等富营养化控制方法;河道的生态净化、地表径流缓冲及净化、水流交汇地缓冲及生态净化、湿地强化净化、岸边生态隔离带污染物截留、雨头强化处理及雨水收集净化、水力调控与管理等湖泊污染生态修复方法。

思考题:如何从流域的角度考虑河流与湖泊水体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四、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1、赵景联编,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沈德中编,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Crawford, R L and Crawford, D L. Bioremedia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五、课程教学网站:
将通过校内网络提供必要的课件和文字材料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