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前沿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前沿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前沿讲座》课程教学大纲The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环境科学前沿讲座旨在向学生介绍环境科学的发展并结合本教研室所从事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全球大气增温、水体富营养化、环境纳米材料、有机污染物污染等方面的新理论和热点问题有较全面和深入理解。

— 1 —(二)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学术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三)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跟踪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动向及最新的资料及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二)理解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全球大气增温、水体富营养化、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响应、有机污染物控制与生态修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前景等方面的新理论和热点问题。

(三)掌握环境科学学术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动态。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4学时第一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2学时知识点: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及不同重金属来源特点。

第二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行治理方法2学时知识点:工程治理方法、生物治理方法、农业治理方法等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重点: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污染修复治理原理及技术。

难点: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技术及理论。

思考题: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特点。

作业:如何防治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

建议教学方法:板书、多媒体第二章全球大气增温4学时第一节温室气体排放2学时知识点:温室气体清单及排放规律。

— 2 —第二节温室气体增温规律2学时知识点:温室气体如何引起可全球大气的增温。

本章小结重点:全球大气增温原因。

难点:温室气体效应机制。

思考题: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大气增温的原因及后果。

作业:简述温室气体的危害。

教学方法:板书、多媒体第三章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研究4学时第一节富营养化概念、状况2学时知识点:世界与中国的富营养化问题第二节赤潮的爆发原因及研究2学时知识点:赤潮的概念、暴发原因与状况;赤潮研究的监测手段及环境效应。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国内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为依据,以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为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三、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恢复生态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分析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特点;(2)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4)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2.重、难点提示(1)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河流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河流生态系统评价;(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3)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4)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5)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2.重、难点提示(1)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湿地的概念与类型;(2)湿地的结构与功能;(3)湿地生态修复原理及目标;(4)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5)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检测与评价;(6)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案例分析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案例分析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案例分析环境修复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恢复或改善,使其恢复到一定程度或功能,以期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

环境修复是在环境污染和恶化影响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科学地对污染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重要技术。

它包括环境修复的原理、技术路线及其具体技术案例。

一、环境修复的原理环境修复的原理是以应对或消除环境污染的技术方法,包括科学的研究、观察、实践、评估和改善污染环境的技术和方法。

它的目标是通过调控、管理和改善污染环境,达到原有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和恢复目标,并加快修复过程。

环境修复一般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技术方法,即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改善环境污染源,综合考虑地表水、土壤、空气、生物等多方面的环境变化,同时使修复过程尽可能可持续、有效、经济、安全及持续时间较短。

二、环境修复技术路线1、污染物降解污染物降解是指应用化学反应物质或微生物、酵素等来促进污染物分解或失效,减轻环境污染。

降解技术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和放射法。

2、污染物抑制污染物抑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抑制或改变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不易被吸收及对环境和生物的毒性减小或消除,以减轻环境污染。

抑制技术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和放射法。

3、环境空气重新活化环境空气重新活化是指以技术手段空气微生物松散吸附物、释放有害气体和重新活化空气,其主要技术手段有气体活化、气体吸附技术和气相色谱技术。

4、土壤治理土壤治理是指应用现代技术,采用替代原料、改善土壤和水环境,根据污染物种类、污染物分布、容重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污染治理、改善土壤环境,以减少或消除土壤污染。

主要技术手段有通风修复、淋洗法等。

三、环境修复技术案例分析1、污染物降解技术应用于危险废物处理石油类废物在含水环境中,可被植物微生物和放线菌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这种降解技术被称为“植物菌法”。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课程教学大纲Engineering of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了解、学习、掌握污染土壤诊断及其方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等。

— 1 —(二)能力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针对不同的土壤污染问题制定修复方案的能力,并具有对土壤污染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对土壤环境专业领域的兴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深造或采用土壤污染修复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类型、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生态危害。

(二)理解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影响因素。

(三)掌握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应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的编制。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土壤污染概述2学时第一节土壤环境污染知识点:土壤环境污染的概念、特点、危害第二节土壤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容量知识点:土壤环境背景值、环境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第三节土壤污染物与污染源知识点: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类型第四节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特征知识点:土壤环境污染发生的机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本章小结重点: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容量、土壤污染源、有机和无机—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难点:土壤环境容量、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思考题:何谓土壤背景值及其应用? 简述土壤中污染物的化学行为。

作业:查阅资料总结山东省的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建议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第二章土壤环境的无机污染4学时第一节土壤重金属污染知识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重金属污染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第二节土壤的非金属污染知识点:土壤非金属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非金属污染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第三节土壤的放射性元素污染知识点:土壤放射性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放射性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本章小结重点:土壤重金属和非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重金属污染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难点: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思考题:土壤中Hg的主要存在形态? 土壤中Hg的迁移转化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作业:土壤中重金属镉的主要来源及生态环境效应?建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第三章土壤环境的有机污染4学时第一节土壤的农药污染知识点:农药的种类及性质、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农药的生态效应第二节土壤的石油污染— 3 —知识点:石油污染物的组成及危害;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第三节土壤的POPs污染知识点:主要的POPs及危害、POPs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本章小结重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难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思考题: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方式有哪些?作业:减少农药对农产品污染的措施有哪些?建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第四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4学时第一节概述知识点:植物修复的概念、超积累植物、植物修复的基本类型、植物修复的优势与特点、植物修复的局限性第二节植物根际圈及根分泌物的作用知识点: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根系分泌物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节修复植物的筛选与性能改进知识点:筛选条件与过程、植物修复性能改进第四节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知识点:重金属污染的特点、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与机理、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重金属的提取修复、重金属的挥发修复、重金属的稳定修复第五节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知识点:有机污染物的植物降解、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本章小结重点:植物修复的类型、优势与局限性;修复植物的筛选;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环境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第1章 绪论

环境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第1章 绪论

变;

重建 (reconstruction) :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 初水平;

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
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1.3.1 环境修复的概念
环境修复(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就是研究对被污染的
据传,上世纪90年代,一支9人科学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 时,曾遭遇一群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最后当局集结大量 军队、轻重型武器,将所有能发现的”。
1.3 环境修复
1.3.1 环境修复概念 1.3.2 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 1.3.3 环境修复类型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
●时间段: 19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主要特点: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 很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 例如:从1873年-1892年间的冬季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 毒烟雾事件 ●影响: A.环境问题,尤其污染问题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 B.环境质量开始恶化,但未引起重视
处理。因此 ,对水环境进行修复是我国迫切的需要。
⑴污染水体的环境修复

在水环境修复领域,所修复的水体对象是环境的一部分,不可
能建造能将整个修复对象包容进去的处理系统。如果采用传统 治理净化技术,即使对于局部小系统的修复,其运行费用也将 是天文数字。
环境修复≠环境净化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因子进入环境中,并非一定会 产生污染,而是只有当环境污染因子的载荷量超过了环境净 化容量时才导致污染。
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净化机制 如稀释、扩散、沉降、挥发等物理机制,氧化还原、中和 分解、化合、吸附解吸、离子交换等化学 ( 含物理化学 ) 机制, 有机生命体新陈代谢等生物学机制。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环境 致使污染物的数量或性质向有利于环境安全的方向发生改变。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资源化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掌握物料与能量衡算、传热、传质、沉降、离心、过滤、吸收、吸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掌握化学与生物反应动力学、各类化学及生化反应器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②掌握分离过程的原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③掌握反应工程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等。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6和12。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2.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3.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等。

4.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5.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了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质量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计量单位2.物理量的单位换算3.量纲和无量纲准数4.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习题要点: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各种浓度的相互换算第二节质量衡算1.质量衡算的基本概念2.总质量衡算习题要点:质量衡算第三节能量衡算1.能量衡算方程2.热量衡算方程3.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4.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习题要点:各类能量衡算本章重点、难点:计量单位、物理量的单位换算、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通常涵盖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背景和目的:介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背景、重要性和目标。

2. 课程范围:概述课程涵盖的内容和重点领域。

二、课程内容
1. 环境工程基础概念
- 环境工程概述
- 环境系统与环境参数
- 环境工程原理与方法论
2. 水污染控制原理
- 水污染及分类
- 水质参数与标准
- 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
3.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
- 大气污染物特性与影响
- 大气净化技术与控制方法
4. 土壤污染控制原理
- 土壤污染来源及类型
-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策略
5. 固体废物处理与管理
- 固体废物生成与分类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授课内容的介绍和讲解,理论基础的讲解与阐述。

2. 案例分析: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实验与实践:开展实验或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实践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估
1. 考核方式:期中考、期末考、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

2. 评价标准:各种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和权重。

五、参考教材
列举适合该课程教学的相关教材、参考书籍或资料。

六、教学团队
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团队成员及其专业背景简介。

这个教学大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工程原理、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为他们未来在环境保护和工程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47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无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该课程通过介绍污染环境的各项修复技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该课程后可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标2: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目标3:为进行污染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课程设计等课程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主要讲述内容包括污染土壤环境和污染水环境所采取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生态工程技术等,选讲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环境修复技术、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课后作业为学生课堂报告,报告内容为典型污染环境的修复案例,以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

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1章绪论第1节环境概述1.环境概念2.环境分类3.环境基本特性第2节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2.环境问题的分类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第3节环境修复1.环境修复的概念2.环境修复的类型3.环境修复的产生与发展4.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教学重点、难点:1.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

2.污染环境修复的类型。

3.环境修复与三废治理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环境及环境的分类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环境的基本属性;环境修复的概念、对象和任务;环境修复与三废治理的区别应用:环境修复的基本类型、对象和任务复习思考题:1.环境修复科学研究的内容、对象和任务是什么?2.依据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主要技术原理分析其技术的适用性。

第2章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第1节物理修复的概念及特点第2节物理分离修复1.物理分离修复概述2.物理分离修复过程3.物理分离修复原理4.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应用第3节蒸气浸提修复1.蒸气浸提修复概述2.蒸气浸提修复原理3.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应用第4节固化/稳定化修复1.固化/稳定化修复概述2.固化/稳定化修复原理3.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应用第5节电动力学修复1.电动力学修复概述2.电动力学修复原理3.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应用第6节热力学修复1.热力学修复概述2.热力学修复原理3.热力学修复应用教学重点、难点:1.物理分离修复原理及其分类2.蒸气浸提修复原理及其分类3.固化/稳定化修复原理4.热力学修复原理及其分类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物理修复的概念、分类理解: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热力学修复的修复过程、限制因素掌握: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热力学修复的原理应用: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和热力学修复等技术的工程运用及适用对象复习思考题:1.简述物理修复的概念和优势。

2.简述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热力学修复等技术的原理3.简述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热力学修复等技术的适用对象4.简述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热力学修复等技术应用时的限制因素。

5.对于复合污染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如何应用不同的物理方法进行修复?第3章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第1节化学修复概念及分类第2节化学淋洗修复1.化学淋洗修复概述2.化学淋洗修复原理第3节化学固定修复1.化学固定修复概念2.化学固定物质的种类3.化学固定修复吉利4.化学固定修复的局限第4节化学氧化修复1.化学氧化修复概念2.化学氧化修复剂第5节化学还原修复1.化学还原修复概念2.化学还原修复剂第6节原位可渗透反应墙修复1.原位可渗透反应墙概念2.原位可渗透反应墙原理3.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影响因素教学重点、难点:1.化学淋洗修复原理2.化学固定修复原理3.化学氧化修复原理4.化学还原修复原理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原位可渗透反应墙的修复原理和适用条件理解:化学修复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以及化学还原修复的原理、适用条件应用: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位可渗透反应墙等技术应用时的限制因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化学修复?化学修复如何分类?2.简述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位可渗透反应墙等技术的原理。

3.试述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位可渗透反应墙等技术的适用对象。

4.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位可渗透反应墙等技术应用时的限制因素有哪些?5.对于复合污染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如何应用不同的化学方法进行修复?第4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第1节生物修复概述1.生物修复的概念2.生物修复的产生与发展3.生物修复的特点4.生物修复的类型5.生物修复的原则及可处理性试验6.生物修复工程设计第2节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1.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2.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3.微生物修复与物质循环4.环境微生物的代谢5.微生物修复污染物质的可生物降解性6.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7.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作用8.污染物质的生物迁移转化途径第3节环境修复微生物生态学原理1.环境修复微生物的生态因子2.环境微生物的生长与种群的增长3.微生物群落结构4.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5.相互作用群体生长的数学表达式第4节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1.优先污染物与目标污染物2.污染物化学结构对生物修复的影响3.污染物的降解方式对生物修复的影响4.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1.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2.环境修复微生物生态学原理3.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4.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修复5.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特点、类型理解: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微生物的代谢机理、微生物的物质循环等掌握: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修复、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修复、环境修复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应用: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降解方式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环境生物修复?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它与其他科学有何关系?2.环境生物修复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3.环境生物修复的原则是什么?4.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有哪些?它们细胞结构及生理特性有什么特点?5.影响生物修复的主要生态因子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6.试述微生物生长与微生物种群增长的关系。

7.影响生物修复的因素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8.试述微生物修复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9.试述微生物对污染物修复的机理及反应类型。

10.试述污染物在生物修复中的迁移转化途径。

11.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第5章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第1节植物修复概述1.植物修复的概念和类型2.植物修复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第2节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1.植物吸收、排泄与累积2.植物根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3.植物根际圈生态环境对污染修复的作用第3节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第4节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1.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作用2.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第5节重金属的植物修复1.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机理2.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3.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机理第6节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修复教学重点、难点:1.植物修复的机理2.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3.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4.重金属的植物修复5.富集系数和位移系数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修复理解:植物修复的概念、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机理掌握: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重金属的植物修复应用: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过程、重金属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复习思考题:1.试述植物修复的概念及特点。

2.简述植物修复与生物修复的关系。

3.植物修复的类型有哪些?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如何?4.富集系数和位移系数的科学意义是怎样的?简述两者之前的区别于联系。

5.举例说明植物根的生理特性对污染修复的作用。

6.简述植物、根际微生物和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

7.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环境因子对植物修复的影响。

8.论述植物根际环境对有机污染物修复的作用过程。

9.简述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作用机制。

10.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机理如何?11.简述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途径。

12.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有哪些?13.超累积植物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14.简述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

第6章污染环境修复的生态工程技术第1节生态工程概述1.生态工程的产生与发展2.生态工程的概述3.生态工程的特点4.生态工程的主要应用类型第2节生态工程修复技术1.生态工程修复概述2.生态工程修复的原理与内容3.生态工程修复技术教学重点、难点:1.生态工程修复原理2.生态工程的主要应用类型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生态工程的概念、特点、产生及发展理解:生态工程修复的概念、类型掌握:生态工程修复原理与内容、主要生态修复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应用: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的应用复习思考题:1.比较分析西方和中国的生态工程有哪些异同?2.按照你的理解试述生态工程内涵和特点。

3.请举例说明生态工程在某领域的应用及成效。

4.解释生态工程修复的含义及内容。

5.试述生态工程修复的基本原理。

6.举例说明几种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第1节土壤污染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1.土壤污染概述2.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第2节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1.物理分离修复技术2.蒸气浸提修复技术3.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4.玻璃化修复技术5.热力学修复技术6.热解析修复技术7.电动力学修复技术8.冰冻修复技术第3节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1.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2.化学氧化修复技术3.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4.化学淋洗修复技术5.溶剂浸提修复技术第4节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1.生物修复过程的评价2.异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工艺3.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工艺4.植物修复技术5.土壤修复的生态围隔阻控工程教学重点、难点:1.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2.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3.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土壤污染的危害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分类体系和工作流程掌握: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其限制因素应用:热力学修复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化学淋洗、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特征复习思考题:1.简述污染土壤修复的分类体系和工作流程2.请列举3-5种物理修复方法,并简要介绍其技术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