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4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通过介绍污染环境的各项修复技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该课程后可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标2: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目标3:为进行污染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课程设计等课程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主要讲述内容包括污染土壤环境和污染水环境所采取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生态工程技术等,选讲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环境修复技术、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课后作业为学生课堂报告,报告内容为典型污染环境的修复案例,以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

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

第1章绪论

第1节环境概述

1.环境概念

2.环境分类

3.环境基本特性

第2节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环境问题的分类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第3节环境修复

1.环境修复的概念

2.环境修复的类型

3.环境修复的产生与发展

4.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1.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

2.污染环境修复的类型。

3.环境修复与三废治理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环境及环境的分类

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掌握:环境的基本属性;环境修复的概念、对象和任务;环境修复与三废治理的区别

应用:环境修复的基本类型、对象和任务

复习思考题:

1.环境修复科学研究的内容、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2.依据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主要技术原理分析其技术的适用性。

第2章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

第1节物理修复的概念及特点第2节物理分离修复

1.物理分离修复概述

2.物理分离修复过程

3.物理分离修复原理

4.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应用

第3节蒸气浸提修复

1.蒸气浸提修复概述

2.蒸气浸提修复原理

3.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应用

第4节固化/稳定化修复

1.固化/稳定化修复概述

2.固化/稳定化修复原理

3.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应用第5节电动力学修复

1.电动力学修复概述

2.电动力学修复原理

3.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应用

第6节热力学修复

1.热力学修复概述

2.热力学修复原理

3.热力学修复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物理分离修复原理及其分类

2.蒸气浸提修复原理及其分类

3.固化/稳定化修复原理

4.热力学修复原理及其分类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物理修复的概念、分类

理解: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热力学修复的修复过程、限制因素

掌握: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热力学修复的原理

应用: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和热力学修复等技术的工程运用及适用对象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物理修复的概念和优势。

2.简述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

及热力学修复等技术的原理

3.简述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

及热力学修复等技术的适用对象

4.简述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以

及热力学修复等技术应用时的限制因素。

5.对于复合污染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如何应用不同的物理方法进行修复?

第3章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

第1节化学修复概念及分类

第2节化学淋洗修复

1.化学淋洗修复概述

2.化学淋洗修复原理

第3节化学固定修复

1.化学固定修复概念

2.化学固定物质的种类

3.化学固定修复吉利

4.化学固定修复的局限

第4节化学氧化修复

1.化学氧化修复概念

2.化学氧化修复剂

第5节化学还原修复

1.化学还原修复概念

2.化学还原修复剂

第6节原位可渗透反应墙修复

1.原位可渗透反应墙概念

2.原位可渗透反应墙原理

3.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淋洗修复原理

2.化学固定修复原理

3.化学氧化修复原理

4.化学还原修复原理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原位可渗透反应墙的修复原理和适用条件

理解:化学修复的概念及分类

掌握: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以及化学还原修复的原理、适用条件

应用: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位可渗透反应墙等技术应用时的限制因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化学修复?化学修复如何分类?

2.简述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

位可渗透反应墙等技术的原理。

3.试述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

位可渗透反应墙等技术的适用对象。

4.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位可

渗透反应墙等技术应用时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5.对于复合污染物产生的环境污染,如何应用不同的化学方法进行修复?

第4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

第1节生物修复概述

1.生物修复的概念

2.生物修复的产生与发展

3.生物修复的特点

4.生物修复的类型

5.生物修复的原则及可处理性试验

6.生物修复工程设计

第2节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

1.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

2.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3.微生物修复与物质循环

4.环境微生物的代谢

5.微生物修复污染物质的可生物降解性

6.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

7.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作用

8.污染物质的生物迁移转化途径

第3节环境修复微生物生态学原理

1.环境修复微生物的生态因子

2.环境微生物的生长与种群的增长

3.微生物群落结构

4.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5.相互作用群体生长的数学表达式

第4节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

1.优先污染物与目标污染物

2.污染物化学结构对生物修复的影响

3.污染物的降解方式对生物修复的影响

4.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1.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

2.环境修复微生物生态学原理

3.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

4.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修复

5.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特点、类型

理解:环境微生物修复机理、微生物的代谢机理、微生物的物质循环等

掌握: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物的修复、微生物对重金属的修复、环境修复微生物生态学原理

应用: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降解方式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环境生物修复?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它与其他科学有

何关系?

2.环境生物修复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3.环境生物修复的原则是什么?

4.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有哪些?它们细胞结构及生理特性有什么特

点?

5.影响生物修复的主要生态因子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6.试述微生物生长与微生物种群增长的关系。

7.影响生物修复的因素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8.试述微生物修复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9.试述微生物对污染物修复的机理及反应类型。

10.试述污染物在生物修复中的迁移转化途径。

11.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有哪些?并加以说明。

第5章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第1节植物修复概述

1.植物修复的概念和类型

2.植物修复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第2节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

1.植物吸收、排泄与累积

2.植物根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3.植物根际圈生态环境对污染修复的作用

第3节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

第4节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1.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作用

2.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第5节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1.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机理

2.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

3.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机理

第6节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修复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修复的机理

2.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

3.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

4.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5.富集系数和位移系数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修复

理解:植物修复的概念、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机理

掌握: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应用: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过程、重金属与植物的相互作用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植物修复的概念及特点。

2.简述植物修复与生物修复的关系。

3.植物修复的类型有哪些?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如何?

4.富集系数和位移系数的科学意义是怎样的?简述两者之前的区别于联

系。

5.举例说明植物根的生理特性对污染修复的作用。

6.简述植物、根际微生物和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

7.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环境因子对植物修复的影响。

8.论述植物根际环境对有机污染物修复的作用过程。

9.简述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作用机制。

10.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机理如何?

11.简述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途径。

12.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有哪些?

13.超累积植物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14.简述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

第6章污染环境修复的生态工程技术

第1节生态工程概述

1.生态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2.生态工程的概述

3.生态工程的特点

4.生态工程的主要应用类型

第2节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1.生态工程修复概述

2.生态工程修复的原理与内容

3.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工程修复原理

2.生态工程的主要应用类型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生态工程的概念、特点、产生及发展

理解:生态工程修复的概念、类型

掌握:生态工程修复原理与内容、主要生态修复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应用: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1.比较分析西方和中国的生态工程有哪些异同?

2.按照你的理解试述生态工程内涵和特点。

3.请举例说明生态工程在某领域的应用及成效。

4.解释生态工程修复的含义及内容。

5.试述生态工程修复的基本原理。

6.举例说明几种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第1节土壤污染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1.土壤污染概述

2.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第2节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1.物理分离修复技术

2.蒸气浸提修复技术

3.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4.玻璃化修复技术

5.热力学修复技术

6.热解析修复技术

7.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8.冰冻修复技术

第3节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

1.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

2.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3.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

4.化学淋洗修复技术

5.溶剂浸提修复技术

第4节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1.生物修复过程的评价

2.异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工艺

3.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与工艺

4.植物修复技术

5.土壤修复的生态围隔阻控工程

教学重点、难点:

1.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2.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

3.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土壤污染的危害

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分类体系和工作流程

掌握: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其限制因素

应用:热力学修复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化学淋洗、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特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污染土壤修复的分类体系和工作流程

2.请列举3-5种物理修复方法,并简要介绍其技术过程。

3.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异位和原位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的工艺流程,并说

明两者有何不同?

4.热力学修复技术可分为哪几类?简要介绍他们的技术特点、实用性和影

响因素。

5.请列举3-4种化学修复技术,并阐述他们各自的技术特点和适用性。

6.化学氧化修复常用氧化剂有哪几种?比较分析应用它们进行土壤修复的

异同点。

7.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常用典型还原剂有哪几种?比较分析它们的特

征异同点。

8.阐述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的设计步骤。

9.简述化学淋洗修复技术的定义和土壤化学淋洗技术各系统的相互关系。

10.异位微生物修复技术有哪几种不同的处理类型?各技术类型的技术过程

是怎样的?

11.论述预制床、生物泥浆反应器和堆腐技术的异同点和技术优势。

12.论述投菌法、生物通风技术和泵出生物技术的异同点和技术优势。

13.植物修复的科学意义是怎样的?

14.植物对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修复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15.简述生态围隔阻控修复方法的组成系统及技术方法。

第8章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

第1节水污染与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概述

1.水污染概述

2.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概述

第2节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

1.湖泊水库水环境污染

2.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

3.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技术

第3节河流水环境修复

1.河流污染

2.河流水环境修复

3.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第4节地下水环境修复

1.地下水环境污染

2.地下水环境修复

3.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

1.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

2.河流水环境修复

3.地下水环境修复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水环境污染现状、水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理解:水体污染修复技术概念与分类

掌握: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河流水环境修复和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

应用: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工艺工程

复习思考题:

1.水环境的概念及其特点。

2.简述水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危害。

3.简述污染水环境的修复目标和原则。

4.污染水环境修复有哪些主要技术?

5.湖泊水库水环境概念、组成和特点如何?

6.氮、磷、有机物和重金属在湖泊水库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如何?

7.阐述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的主要技术类型以及它们的原理和设计工艺。

8.简述河流水环境概念、特点、河流污染及其种类。

9.阐述主要污染物在河流水环境的迁移转化过程。

10.河流水环境修复包括哪些主要技术类型,简述它们的原理和工艺工程。

11.简述地下水环境的概念和特点及其水质化学特征。

12.引起地下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污染物类型有哪些?

13.污染地下水环境修复的工程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14.阐述污染地下水环境修复的技术类型以及他们的原理和设计工艺。

第9章大气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第1节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1.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的过程和实例

2.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的优缺点

第2节大气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1.无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

2.有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

第3节天然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

1.环境矿物材料固硫剂

2.环境矿物材料除尘过滤器

3.环境矿物材料脱硫除尘喷洒剂

4.天然矿物热效应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2.天然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理解:大气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

掌握:天然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

应用:矿物材料除尘过滤器、脱硫除尘喷洒剂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大气颗粒物的植物修复类型和应用过程。

2.简述无机废气的植物修复类型和修复过程。

3.简述有机废气的生物修复原理、类型和应用。

4.简述无机废气的生物修复原理、类型和应用。

5.简述天然无机矿物材料对大气污染的修复原理、类型和过程。

第10章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第1节固体废物污染与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概述

1.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2.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概述

第2节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1.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概述

2.垃圾场的生物修复技术

3.垃圾堆肥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4.矿山废石场的生物修复技术

5.露天采矿场的生物修复技术

6.矿山尾矿库的生物修复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

1.垃圾场的生物修复技术

2.垃圾堆肥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环境影响

理解:矿山废石场的生物修复技术、露天采矿场的生物修复技术、矿山尾矿库的生物修复技术

掌握:垃圾场的生物修复技术、垃圾堆肥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应用:各固体废物污染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限制因素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垃圾渗滤液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

2.已关闭垃圾场的植被修复及受限因素有哪些?

3.论述废石场的生物修复过程。

4.论述露天采矿场的生物修复过程及应用。

5.论述矿山尾矿的植物修复流程。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题形式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和填空、简答,比例约为1:1:2。总评成绩根据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报告、课堂回答问题等,占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60%)综合确定。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赵景联.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

[2]李法云,吴龙华,范志平.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12月

[3]周启星.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4]钟成华.水体污染原位修复技术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

执笔人:陈源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1 以无线广播和电视为例,说明图 1-1 模型中的信息源,受信者及信道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无线电广播中,信息源包括的具体内容为从声音转换而成的原始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乘的声音;在电视系统中,信息源的具体内容为从影像转换而成的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的影像;二者信道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分别是载有声音和影像的无线电波 1.2 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数字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仅可能取有限个值;模拟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可以取连续值。他们的区别在于电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还是离散可数的。 1.3 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哪些优缺点 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优缺点: 1.抗干扰能力强;2.传输差错可以控制;3.便于加密处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越来越重要,数字通信的加密处理比模拟通信容易的多,以话音信号为例,经过数字变换后的信号可用简单的数字逻辑运算进行加密,解密处理;4.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数字通信的信号形式和计算机所用的信号一致,都是二进制代码,因此便于与计算机联网,也便于用计算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可使通信网的管理,维护实现自动化,智能化;5. 设备便于集成化、微机化。数字通信采用时分多路复用,不需要体积较大的滤波器。设备中大部分电路是数字电路,可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因此体积小,功耗低;6. 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采用数字传输方式,可以通过程控数字交换设备进行数字交换,以实现传输和交换的综合。另外,电话业务和各种非话务业务都可以实现数字化,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缺点:占用信道频带较宽。一路模拟电话的频带为 4KHZ 带宽,一路数字电话约占64KHZ。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数字通行系统的模型见图1-4 所示。其中信源编码与译码功能是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进行模数转换;信道编码和译码功能是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一、单选(13分) 1、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包括() A中和反应 B、氧化反应 C、还原反应 D、水解反应 正确答案:A 2、以下不属于物理修复技术的是() A、原位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B、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C、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D、热力学修复技术 正确答案:A 3、以下不属于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局限性的是() A.需要大型设备,造价昂贵 B、耗时长 C、条件苛刻 D、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利用 正确答案:A 4.可处理性试验方法不包括( A.水体灭菌实验 B.土壤柱试验 C、反应器实验 D.摇瓶实验 正确答案:A 5、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大气性质 B、微生物活性 C、污染物特性 D、土壤性质 正确答案:A 6、土壤污染的特点不包括() A.隐蔽性 B、可逆性 C、长期性 D、后果严重性 正确答案:B

7、稳定塘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微生物稳定塘和水生生物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稳定塘的是() A好氧塘 B、养殖塘 C、厌氧塘 D、曝气塘 正确答案:B 8、干扰可以分为自然干抗和人为干扰,以下不属于自然干扰的是( A.文化活动或过程干扰 B、火干扰 C.土壤性干扰 D.动物性干扰 正确答案:B 9、修复不包括() A恢复 B、重建 C、整顿 D、改建 正确答案:C 10、气体抽提修复技术优点不包括() A、处理量大 B、干扰小 C、对不易挥发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明显 D、易于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 正确答案:C 11、生命现象的典型表现是() A同化作用 B.异化作用 C、新陈代谢 D、呼吸作用 正确答案:C 12、大气污染的修复净化技术不包括() A.植物修复技术 B.微生物修复技术 C、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 D、原位修复技术 正确答案:D

西交大《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

西安交通大学《信号与系统B》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信通系应该学的是《信号与系统A》,但是找不到A的大纲。只找到了西交大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信号与系统B》的大纲,因为用的教材是一样的,大家就凑活着用吧) 英文名称:Signals and Systems B 课程编号:INFT3014 学时:68 (讲课60 ,实验8 );学分:4.0 开课时间:秋季学期 适用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工程类)或高等数学、电路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阎鸿森、王新凤、田惠生编《信号与线性系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年8 月第一版 2. [ 美] A.V. 奥本海姆等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第二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信号与系统”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生继“电路”或“电路分析基础”课 程之后必修的重要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确知信号的特性,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某些重要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线性系统分析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对这些理论与方法在工程中的某些应用有初步了解。为适应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习题和实验,学生应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提高。 该课程是学习《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等后续课程所必备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掌握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方面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统的描述方法,基本信号的特性,系统的一般性质,系统的互联,增量线性系统的等效方法。 2. 掌握信号分解的基本思想及信号在时域、频域和变换域进行分解的基本理论及描述方法。通过对连续时间傅立叶级数、连续时间傅立叶变换、离散时间傅立叶级数、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 变换的学习,掌握信号在频域和变换域的描述及信号时域特性与频域和变换域特性的关系。 3. 掌握在时域将信号分解成单位冲激或单位脉冲信号的线性组合的思想与方法;学会在时域利用卷积和与卷积积分解决LTI 系统分析的问题。 4. 在以特征函数为基底分解信号的基础上,掌握在频域和变换域分析LTI 系统的方法,及系统在时域、频域和变换域的描述方法。了解典型系统的时域特性和频率特性。会用恰当的方法解决LTI 系统分析的问题。 5. 通过学习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在滤波及通信领域的某些应用,具备应用信号与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6. 通过对信号在时域抽样和频域抽样,掌握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之间的内在联系。 7. 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DFT 及其快速算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是全国高职高专一体化教学通信专业通用教材。本书全面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七章,分别是:绪论、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系统。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一体化教学通信专业通用教材。本书全面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七章,分别是:绪论、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系统。 作为高职高专通信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在本书的编写中考虑了以下的原则与特点: 1.充分考虑了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并考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内容上力求通俗易懂,以必需够用为度,并适当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讲述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着重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大大缩减了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 3.本着学用一体的思想,本书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尽可能的体现现代通信系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在大部分章节配有相应的实训内容与要求,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教学内容和思考练习中,着重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系统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 全书内容丰富,编排连贯,系统性强。先介绍基础知识,后介绍

系统知识,每章配有小结和富有针对性的思考题和习题,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各类高校通信、电子、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材,又可作为成人高等学校有关专业教学用书,还可以作为信息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由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陈霞、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杨现德担任主编,曾庆磊、姜维正、秦爱民担任副主编,寇迎辉、张慧香、房曙光、崔雪彦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垒书由陈霞统稿并主审。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110232201 - 通信原理-2017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10232201 课程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探测制导与控制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讲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性能指标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当前广泛应用的通信系统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为背景,在强调信号的数学表达和推导的同时,以各种调制技术的分析作为主线,紧紧围绕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对矛盾进行分析,对各种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价与比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熟悉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分析和处理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了解国内外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4. 了解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为探测与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打下初步理论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通信基本知识,具备分析设计简单通信系统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2. 掌握信息传输原理和技术,主要是各种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方法; 3. 掌握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方法。 (三)实施说明 以通信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原理为重点,系统讲述通信系统从信源到信宿的通信系统原理。注重原理的实际应用,尽量减少繁琐理论推导。课程内容可根据现代通信新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先修课为信号与系统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在课堂知识要点讲授基础上,适当增加习题练习进行巩固。 2.根据现代通信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安排课外设计和综合通信系统设计。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使学生了解当前通信状况及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掌握现代通信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和探测与识别系统通信子系统的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提高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 课程成绩为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外设计作业及综合设计大作业等成绩的总和。 4.成绩评定 (1)出勤情况按旷课次数扣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分值10,每旷课一次扣3-5分)。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 学分数: 4.5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 年9 月30 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 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 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 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 )、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 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 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 第7 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 )。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厶M )。PCM系统和△ 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 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 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 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 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HDB 3 编译码实验 2.移频键控(FSK)实验 3.移相键控(PSK)实验 4.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 PCM 编译码实验 6. △ M 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答案1-8章

第一章 1-1 e 的信息量 ==)(1log 2 e P I e 3.25bit v 的信息量 ==) (1 log 2v P I v 6.96bit 1-2 因为全概率1)1()0(=+P P ,所以P(1)=3/4,其信息量为 ==) 1(1 log 2 P I 0.412(bit) 1-3平均信息量(熵) ∑=-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2.375(bit/符号) 1-4 (1)一个字母对应两个二进制脉冲,属于四进制符号,故一个字母的持续时间为10ms 。传送字母的符号速率为)(10010521 3 B R B =??=- 等概率时的平均信息速率 )/(200log 2s bit M R R B b == (2) 平均信息量为 ∑=-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1.985(bit/符号) 则平均信息量为)/(5.198s b H R R B b =?= 1-5 (1) )/(2400s bit R R B b == (2) )/(96004240016log 2s bit R R B b =?== 1-6 (1) 先求信息源的熵,∑=-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2.23(bit/符号) 则平均信息速率 )/(1023.23 s b H R R B b ?=?= 故传送1小时的信息量)(10028.81023.236006 3bit R T I b ?=??=?= (2)等概率时有最大信息熵,)/(33.25log 2max 符号bit H == 此时平均信息速率最大,故有最大信息量)(10352.86 max bit H R T I B ?=??= 1-7 因为各符号的概率之和等于1,所以第四个符号的概率为1/2,则该符号集的平均信息量为)/(75.12 1 log 2181log 81241log 41222符号bit H =-?-- = 1-8 若信息速率保持不变,则传码率为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

2016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原位生物修复 指在污染的原地点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生物修复。采用工程措施但不挖掘或抽取地下水等方法。 2、环境生物技术 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称之为环境生物技术。 3、膜污染 膜污染是指在膜过滤过程中,水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4、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其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通常是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来处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稳定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5、植物促进 也称之为植物提取,植物根系将土壤中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从污染的土壤中转移到植物的地上部分。一般指那些能累积超过叶子干重%的Mn,或者%

的Co、Cu、Pb、 Ni、Zn,或者%的Cd的植物。目前世界上有 500多种这样的植物。 6、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由人工优化模拟湿地系统而建造的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降解净化功能,且可认为监督控制的废水处理系统,是一种集物理,化学,生化反应于一体的废水处理技术;一般由人工基制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综合生态系统。 7、土地处理技术 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对被污染的河水进行异位处理的技术。 8、矿化作用 指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H2O、CO2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 9、生物强化 是指通过向传统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处理体系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10、生物冶金 生物冶金技术,又称生物浸出技术,通常指矿石的细菌氧化或生物氧化,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进行。这些微生物被称作适温细菌,大约有微米长、微米宽,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靠无机物生存,对生命无害。这些细菌靠黄铁矿、砷黄铁矿和其他金属硫化物如黄铜矿和铜铀云母为生。 12、颗粒污泥 颗粒污泥是指UASB工艺中起净化污水作用的污泥颗粒。好氧颗粒污泥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学分数: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年9月3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第7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PCM系统和△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章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 HDB3编译码实验 2. 移频键控(FSK)实验 3. 移相键控(PSK)实验 4. 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PCM编译码实验 6. △M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课后答案完整版-张辉第四章

4-1 解 AM 信号 ()[]t t A t s AM ππ4010cos 2000cos 2)(?+= DSB 信号 ()()() t t t t t s D S B ππππ444108.0cos 102.1cos 10cos 2000cos 2)(?+?=?= USB 信号 () t t s U S B π4102.1cos )(?= LSB 信号 () t t s L S B π4108.0cos )(?= 频谱图略 4-2 解 设载波 , (1)DSB 信号的波形如题4-2图(b),通过包络后的输出波形为题4-2 图(c)。 (2)AM 信号 ,设 ,波形如题4-2图(d),通 过包络后的输出波形为题4-2图(e)。 讨论DSB 解调信号已严重失真,故对DSB 信号不能采用包络检波法;而AM 可采用此法恢复 。 题4-2图(b)、(c)、(d)和(e) 4-5 解 (1)为了保证信号顺利通过和尽可能地滤除噪声,带通滤波器的宽度等于已调信号

带宽,即kHz f B m 8422=?==,其中心频率为100kHz ,故有 为常数,其中其他, ,K kHz f kHz K H ???≤≤=010496)(ω。 (2)已知解调器的输入信号功率W mW S i 31022-?==,输入噪声功率为 )(1032101021082)(26633W f P B N n i ---?=?????=?= 故输入信噪比 5.62=i i N S (3)因为DSB 调制制度增益2=DSB G ,故解调器的输出信噪比 1252==i i o o N S N S (4)根据相干解调器的输出噪声与输入噪声功率关系)(1084 1 6W N N i o -?== 又因解调器中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kHz f m 4=,故输出噪声的功率谱密度 kHz f Hz W f N f P m o N o 4)/(10110 81082)(33 6 ≤?=??==--, μ 或者,根据相干解调器的输出噪声与输入噪声功率关系)(2 1 )(t n t n c o =,其中)(t n c 是解调器输入端高斯窄带噪声的同相分量,其功率谱密度 kHz f Hz W f P f P n nc 4)/(104)(2)(3≤?==-, μ 因此输出噪声)(t n o 的功率谱密度kHz f Hz W f P f P nc no 4)/(101)(4 1 )(3≤?==-, μ 功率谱图略 4-6 解 方法如上题 (1)为常数,其中其他, ,K kHz f kHz K H ?? ?≤≤=010096)(ω (2) 125=i i N S (3)125=o o N S 4-7 解 练习题4-7图 接收机模型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摘要:最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的治理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在预防环境污染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本文对生物修复应满足的生态条件做了详尽总结,分别是微生物、处理场地、水分、营养物质、氧气与电子受体、根圈作用和土壤物化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生物修复的成败。本文还重点分析了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营养因素、O2和电子受体、表面活性剂和共代谢物等。[4]关键词:生物修复;污染环境;生态条件、微生物 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降解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消除污染者,减少其浓度的修复方法。大体上,可以将生物修复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原位生物修复(就地生物修复)即污染土壤或水体不经过搬运或运输,而是通过投加微生物、营养盐、电子受体等方法进行原位生物降解。异位生物修复即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将受污染物质搬离原地进行集中生物降解,通常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与水体多采用该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可以原地进行、投资省、对周围环境的扰动小、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持久性、公众易于接受、可以与物理化学方法结合使用等优点。[2] 生物修复的目标及应满足的最佳生态条件[3] 生物修复的目标至少是将土壤及地下水或地表水环境中的污染物降低到环境安全标准值以下,作为一种生物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从技术参数上大体可分以下几点: (1)微生物必须筛选获得具有活性的专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必须有能力在合理的速率下将污染物从起始的高浓度降解达到规定的标准浓度以下,并且在分解污染物的过程中不应产生毒性代谢物。 (2)处理场地处理场地中存在的化学污染物及其浓度不应显著抑制微生物或酶的降解活性和高积累植物的吸收作用,否则应加以稀释;处理的化学污染物必须是生物可利用的;在处理点或反;应器中的条件必须适合生物生长,为此首先有必要对处理场地本身及处理过程所需达到的生态条件进行了解和设置。 (3)水分大量资料表明,水分是调控微生物、植物和细胞游离酶活性的重要因子之一。因为它是营养物质和有机组分扩散进入生物活细胞的介质,也是代谢废物排出生物机体的介质。特别是,水分通过对土壤通透性能、可溶性物质的特性和数量、渗透压、土壤溶液pH 和土壤不饱和水力学传导率发生作用而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研究表明,25 %~85 %持水容量或- 10 kPa 或许是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最适水平。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负责人:执笔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L08263 2.学分:2学分 3.学时:32(理论32) 4.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在培养计划中列为选修课,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尤其是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熟悉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通信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实现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通信与传输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模拟和数字通信方面建立清晰的系统概念;使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从而把握通信学科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能够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新一代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2课时) 主要内容:通信系统的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通信方式、信息量的概念、信息量的定义、信息量计算举例、通信系统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2)掌握通信基本概念,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 2. 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2学时,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1学时);信息量及通信系统的指标(1学时)。 (二)随机信号分析(6课时) 主要内容:随机过程的定义与描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遍历性、相关函数、频谱特性;高斯过程统计特性、标准正态积分;窄带随机过程描述、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随机包络与相位的统计特征。白噪声的频谱与自相关函数、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1.基本要求 (1)了解随机信号的定义与描述方法,窄带随机过程的主要性质。 (2)掌握主要的分析结论。 2.学时分配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4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通过介绍污染环境的各项修复技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该课程后可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标2:掌握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工艺及工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本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目标3:为进行污染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课程设计等课程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 《污染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主要讲述内容包括污染土壤环境和污染水环境所采取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生态工程技术等,选讲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环境修复技术、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课后作业为学生课堂报告,报告内容为典型污染环境的修复案例,以锻炼自我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用于创新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激发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的兴趣。 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 第1章绪论 第1节环境概述 1.环境概念 2.环境分类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本文综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形成发展、应用前景等,着重分析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产养殖废水 1 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生物修复又称生物改良,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生物修复根据所利用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微生物修复四类。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和大气生物修复。而由于生物修复的实施方法不同,又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1.1 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的降解和转化,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和二氧化碳与水。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1.2 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使用效果好,使用区域范围广,使用面积大等特点,而且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在土壤修复中还可以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但其也存在局限性,生物不能降解进入环境中的所有污染物,并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2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应用 氨氮是水产养殖的最主要危害,但传统的加注新水、曝气、漂白粉或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脱氮效果并不理想[2]。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稳定塘法等生物处理法存在或伴有污泥产生、反应启动慢、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氨氮污染的处理上被广泛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主要应用于养殖环境的原位修复中,主要处理底泥的有机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现代网络的发展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学习通信的基本知识,掌握通信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对网络学习和了解。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在传统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又介绍了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发展。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通信基本原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3、能力要求: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对实际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通信的概念。了解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的概念及定义。 2.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通信的方式。 3.掌握通信系统性能度量的指标。 [教学内容] 1.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的方式。 2.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 3.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重点难点] 信息、信息量的定义及平均信息量的计算,通信系统性能的度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3道 [课时] 3 第二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1.确定信号与线性系统,积分变换的内容。 2.掌握信号的时域变换与运算。 3.掌握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及其性质 4.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 5.掌握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教学内容] 1、典型时域信号及其特征。信号的时域变换与运算。 2、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傅立叶变换的主要运 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2、卷积定义式,时域卷积定理,频域卷积定理。 3、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信号的功率和功率谱密度。 4、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 [重点难点] 信号的时域变换、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周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6道 [课时] 15 第三章模拟线性调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理解频分复用(FDM)的概念 3.掌握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课后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1 以无线广播和电视为例,说明图 1-1 模型中的信息源,受信者及信道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无线电广播中,信息源包括的具体内容为从声音转换而成的原始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乘的声音;在电视系统中,信息源的具体内容为从影像转换而成的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的影像;二者信道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分别是载有声音和影像的无线电波 1.2 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数字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仅可能取有限个值;模拟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可以取连续值。他们的区别在于电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还是离散可数的 1.3 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哪些优缺点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优缺点: 1.抗干扰能力强; 2.传输差错可以控制; 3.便于加密处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越来越重要,数字通信的加密处理比模拟通信容易的多,以话音信号为例,经过数字变换后的信号可用简单的数字逻辑运算进行加密,解密处理; 4.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数字通信的信号形式和计算机所用的信号一致,都是二进制代码,因此便于与计算机联网,也便于用计算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可使通信网的管理,维护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5. 设备便于集成化、微机化。数字通信采用时分多路复用,不需要体积较大的滤波器。设备中大部分电路是数字电路,可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因此体积小,功耗低; 6. 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采用数字传输方式,可以通过程控数字交换设备进行数字交换,以实现传输和交换的综合。另外,电话业务和各种非话务业务都可以实现数字化,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缺点:占用信道频带较宽。一路模拟电话的频带为 4KHZ 带宽,一路数字电话约占64KHZ。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数字通行系统的模型见图1-4 所示。其中信源编码与译码功能是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进行模数转换;信道编码和译码功能是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加密与解密的功能是保证传输信息的安全;数字调制和解调功能是把数字基带信号搬移到高频处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同步的功能是在首发双方时间上保持一致,保

环境生物修复工程

1.环境修复:指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强调人类有意识的外源活动对污染物质或能量的清除过程,是一种人为的、主动的过程。 2.生物修复: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强调人类有意识的利用生物体进行环境无害化。 4.原位生物修复:指在基本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对受污染的环境对象不作搬运或输送,而在原场所进行生物修复。 5.异位生物修复:是指将受污染的环境对象搬运或输送到其他场所,进行集中修复。 6.生物修复的特点(优点):①现场进行,节省治理费用;②环境影 响小,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 染的转移,永久消除污染物的长期 隐患;③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物的 浓度,有时甚至会低于检测限;④ 在其他技术难以使用的场地可以 采用就地生物修复技术;⑤可以同 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也 可以与其他处理技术结合使用,处 理复合污染.(局限性)①耗时长 ②条件苛刻③并非所有进入环境 的污染物都能被生物利用④专一 性强。 7.生物修复的三原则:适合的生物; 适合的场所;适合的环境。 8.生物修复工程设计:⑴场地信息 收集。污染物的种类和化学性质, 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浓度,受污染的 时间;当地正常情况下和受污染后 的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以及 在土壤中的分布,从而确定该地是 否存在完成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种 群;土壤特性,如温度、孔隙度、 渗透率等;受污染现场的地理、水 力地质和气象条件以及空间因素; 有关的管理法规。⑵技术查询。向 有关单位咨询是否在相似情况下 进行过生物修复处理,以便采用或 移植他人经验⑶技术路线选择。根 据场地信息,对各种生物修复技术 以及它们可能的组合进行客观评 价,确定最佳技术路线⑷可处理性 试验。设计小试或中试,提供基本 工艺参数;实验室或现场都可以进 行,选择先进的取样方法和分析手 段,中试注意规模问题⑸修复效果 评价。技术评价:经济效果评价: 包括修复的一次性基建投资与服 役期的运行成本⑹实验工程设计。 如果可处理性试验表明生物修复 技术可行,开始具体设计;包括处 理设备、井位井深、营养物和氧源 或其他电子受体等。 9.有机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 过程:①主动运输〔特点:需要消 耗能量;可以逆物质浓度梯度进行; 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对被运输的 物质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②被 动扩散〔特点:扩散是非特异性的, 物质在扩散运输过程中既不与膜 上的分子发生反应,本身的分子结 构也无变化;不消耗能量,不能逆 浓度〕,③促进扩散〔特点:不消 耗能量,物质在分子结构上不会发 生变化;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运 输速率比自由扩散速度高,在一定 限度内同物质浓度成正比;需要借 助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的立体结构 专一〕,④基团转位〔特点:有一 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 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 学变化;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 厌氧型细菌中,用于糖的运输;好 氧型细菌及真核生物中未发现这 种运输方式,也未发现氨基酸通过 这种方式进行运输〕,⑤胞饮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