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土壤修复
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

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修复受损土壤,恢复其功能和生产力,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本文将从土壤修复的原理与方法、技术流程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方案。
一、土壤修复的原理与方法1.1 土壤修复的原理土壤修复的原理主要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三种类型。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植物和土壤动物等生物活动,降解和清除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和环保等优点,适用于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土壤修复。
化学修复是指采用化学物质或化学方法来清除和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物理修复是指采用物理方法,如土壤挖掘、填充、覆盖等手段,对受损土壤进行处理和修复。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污染轻、污染范围局部的修复工程。
1.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淋溶修复、生物堆肥、土壤通气和固源治理等技术。
植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植物修复在大面积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和环保性能。
淋溶修复是指通过淋溶液浸渍土壤,将土壤中的污染物浸出,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浸出液变迁较好的污染土壤修复。
生物堆肥是指采用土壤生物堆肥技术,将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有机氮化合物降解为无害物质,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
土壤通气是指采用土壤通气技术,通过地下管道引导空气进入土壤,促进土壤降解和清除污染物,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
固源治理是指通过固源污染物治理技术,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固定和处理,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二、土壤工程修复技术流程2.1 项目启动和方案研究土壤工程修复项目启动前,应进行现场调查和污染物浓度分析,确定受损土壤的类型和污染程度,然后编制土壤修复方案,确定土壤修复的技术流程和装备设备。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着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
其中,土壤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治理土壤污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环保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并且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或生物化学作用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技术。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植物秸秆还田以及微生物固定化。
这些技术的原理基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以及植物根际菌与植物根系的协同作用。
它们可以分解、转化、吸附和稳定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减少或消除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2. 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分解、转化、稳定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的技术。
生物降解过程是一种自然的、无害的过程,能够将有害物质转化成无毒、无害的物质。
其中,土壤微生物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们可厌氧或好氧地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有机酸等自然物质。
具体而言,生物降解技术分为生物矿化和生物转化两种方式。
生物矿化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的过程,如将有机氮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氮化合物,而生物转化则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一些参与生物分类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能够孕育出更多的有机物质,同时也能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3. 生物吸附技术生物吸附技术利用生物体表面的化学活性吸附环境污染物质,从而减少其在土壤中的浓度,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试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生物吸附技术的实现原理与生物矿化类似,通过调节各种生物体的吸附能力,促进有害物质的逐步吸附和转化。
同时,也可以使用对于某些环境有害物质特别敏感的吸附材料,如某些种类的低聚糖,来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
4. 植物秸秆还田植物秸秆还田是指将植物秸秆直接还田或掩埋于土中,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逐渐将一些有害物质稳定化,从而降低土壤的污染度。
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修复和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的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和大气修复三个方面介绍环境修复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土壤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特定的植物或微生物来恢复受污染土壤的功能。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和转化有毒物质,促进土壤的净化和恢复。
而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对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的作用。
这些方法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有机物分解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例如,采用土壤挖掘、回填和隔离等方法,将受污染的土壤剥离并取出,然后填充新的无污染土壤。
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动力场技术、超声波技术和热解技术等对土壤进行治理,以实现土壤修复的效果。
二、水体修复技术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隔离、悬浮沉降和浮游植物治理等方法。
物理隔离是通过构筑隔离屏障,将受污染水体与干净水体进行隔离,以阻止污染的扩散。
悬浮沉降则是利用重力沉淀原理将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浮游植物治理是利用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在水体中吸收和转化有害物质。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
例如,利用氧化剂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利用沉淀剂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沉淀和去除。
这些化学方法在水体净化、海洋污染处理和地下水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气修复技术1. 气象修复技术气象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影响气象条件,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例如,通过人工降雨、喷雾和离子安装等手段来清除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以达到净化大气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调控大气流动和温度分布,降低污染物扩散的程度。
2. 废气处理技术废气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对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净化。
土壤生物修复的原理及意义

土壤生物修复的原理及意义土壤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来修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土壤环境的技术方法。
它通过增加土壤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降解和转化,从而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承载着植物生长、水循环、气候调节等多种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壤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土壤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食品安全,还会导致水源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给人类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的威胁。
土壤生物修复作为一种温和、经济、可持续的修复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促进有害物质的降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具有降解有机物和转化无机物的能力。
通过增加这些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可以加速有害物质的降解过程,减少其对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利用特定的细菌可以降解石油类化合物,利用菌根真菌可以促进重金属的吸附和转化。
2. 提高土壤质量:土壤生物修复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出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土壤动物通过翻动土壤增加通气性和松散性;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和质地。
这些过程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从而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3. 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境之一,土壤生物修复可以促进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增加土壤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可以提供更多的生境和资源,吸引和维持更多的土壤生物。
这些土壤生物不仅可以促进有害物质的降解,还可以参与土壤养分循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等过程,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 降低修复成本:相比于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土壤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可持续性强的特点。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土壤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土壤中已有的生物资源,通过调控和增加其活性来实现修复目的,降低了修复成本。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化。
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科学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在环境科学领域,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类的努力,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本文将介绍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践应用情况。
一、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概念1.1生态修复的定义生态修复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学方法,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
生态修复强调的是在生态系统遭受损害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功能鲜活、物种丰富多样以及生态具有稳定性。
1.2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原则:生态修复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选择有效的修复措施,即修复方法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用于局部情况的方法。
(2) 生态系统原则:生态修复应该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特点,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生态组件的修复。
(3) 持续性原则:生态修复应该着重于实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1.3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生态修复技术常常被分为三类,即生物学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和社会心理修复技术。
(1) 生物学修复技术:一种主要通过种植植物、恢复草地、重建湿地等方式来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环境的技术。
(2) 工程修复技术:一种主要通过土壤治理、植被覆盖、渗水控制等方式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
(3) 社会心理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社会心理干预、环境信息宣传以及环境教育等方式来促进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解,从而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2.1水体生态修复水体是一个维系人类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但是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质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异常和病态化。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治理与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以期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微生物或其共生系统对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
其中,植物修复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应能力强、具有吸附、转移、降解有机污染物能力的植物,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吸收、降解和转化,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同时,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能力来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修复土壤。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剥离、土壤改良和土壤通气处理等方法。
土壤剥离是一种将污染土壤与污染源进行物理分离的方法,通过剥离污染土壤来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土壤改良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改良剂,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降低有害物质的活性和移动性,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土壤通气处理是一种通过通气来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形态和迁移路径,进而修复土壤。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化学稳定化和化学氧化等方法。
化学还原是一种通过还原剂还原有害物质,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的方法。
化学稳定化是通过添加稳定剂改变有害物质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溶解度和活性,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风险。
化学氧化是通过添加氧化剂氧化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使其降解为无害物质。
4. 热解修复技术热解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高温处理污染土壤,将有害物质迅速破坏、分解或转化成无害物质的方法。
高温热解可以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和改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利用性。
综上所述,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的技术应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治理成本等因素。
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热解修复等技术,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为了实现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和治理土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物修复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生物修复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水、空气、土壤等各种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还直接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人类发明了许多环境修复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成为了人们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种群来修复和恢复环境的技术。
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选用合适的生物物种和环境工程手段,使生物利用它们本身的生命过程和代谢产物消除和转化有害因子,实现环境的恢复。
1.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进行修复的技术。
人体肠道内有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帮助人类消化食物、产生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可以帮助人类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类似的,微生物在环境恢复中也有重要作用。
有些微生物通过代谢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例如,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可以利用一些细菌进行降解,这样有机物质就可以转化成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对环境进行修复的技术。
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较为耐受重金属的植物,种植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这些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把重金属富集在体内,达到减轻土壤污染的效果。
不仅如此,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除了生物修复技术之外,人们还开发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使环境污染的程度得到有效控制。
1.气体治理技术气体治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手段。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可以采取减排技术,例如,对于目前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国家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排放标准,使得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得到了有效减少。
环境生物技术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共64张PPT)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
▪ 大气沉降(土壤酸化、多环芳烃和二恶英等)
▪ 污水排灌(重金属、多环芳烃等)
▪ 化肥农药施用(硝酸盐、PCB、DDT等) ▪ 固体废物堆放处置(各种污染物) ▪ 工业生产(石油、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等) ▪ 交通运输(三氯乙稀等)
▪ 全球物质循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土壤污染的类型(掌握)
▪ ⑥水分低于50%,或pH高于8.5时会抑制生物降解作用。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 2.2.2 脂烃类的降解特点
▪ (1) 链烃的降解方式:单末端氧化、双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和直接 脱氢。
▪ (2) 环烷烃的生物降解: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 2.2.2 芳香烃的降解特点
▪ (2)单环芳烃的好氧降解
▪ 微生物对脂烃类的降解特点: ▪ ①很多微生物可以降解脂烃类;
▪ ②脂烃的生物降解一般都需要氧; ▪ ③长链脂肪烃(C10-C24)比短链脂肪烃(<C10)易于降解,小于C10的脂
肪烃大部分只能通过共代谢作用降解,大于C24则不容易降解; ▪ ④ 链烃比环烃容易降解,直链烷烃比直链烷烃容易降解;
▪ ⑤不饱和脂肪烃比饱和脂肪烃容易降解
土壤污染的特点(重点)
❖ (1)隐蔽性或潜伏性:
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比较直观,严重时通过人的感官即能发现: 而土壤污染则往往要通过农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或牧草以及 摄食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遭受污染到产生恶果 有一个相当长的逐步积累过程,具有隐蔽性或潜伏性。日本的第二 公害病——痛痛病60年代发生于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直至70年代才 基本证实是镉污染土壤所生产的“镉米”所致。
影响微生物降解和转化的因素
▪ ((33))温温度度;; ▪ (4)营 营养养;; ▪ (55))酸酸碱碱度度;; ▪ (6)氧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1.3环境基本特性
整体性
灾害放大性
基本特性
不可逆性
隐显性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1 境问题
1.2.1环境问题概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 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 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2.2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
●时间段: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夕 ●主要特点: 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 ●形成因素: A.人口的迅猛增长,都市化的速度加快。 B.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集中大增。 ●影响: A.工业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包括制定法律、建立机 构、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等。 B.到70年代中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和工业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 善。
本书各部分内容中提及的环境均指自然环境。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1.2环境分类
根据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 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下面介绍一种 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1)聚落环境
(2)地理环境
(3)地质环境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
●时间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主要特点: A.开始共同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问题。 B.全球性大气污染 例如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C.大面积生态破坏 大面积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沙漠化等 D.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1.1环境概念
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 辩证的自然综合体。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总 是以人类作为中心事物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环境 是作用于人类这一主体(中心事物)的所有外界 影响和力量的总和,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两种。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人类的环境
社会环境
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 济制度和上层建筑, 它是人类在从事物质 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过 程中,由于共同进行 生产劳动、求取生存 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
1.2.3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
时间段: 从人类出现直到工业革命前夕 主要特点: 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破坏。 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盲目开荒等,往往引起的严重 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沙漠化问题。 影响: 主要对小区域范围的生态影响。影响力度增长缓慢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自然环境
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 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 条件。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 “本法所称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 和乡村等”。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意义上的修复是指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 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 染物质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修复,有必要从下 面三方面进行理解。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首先要界定污染环境与健康环境
众所周知,所谓环境污染(contaminated environment),是指 任何物质或能量因子的过分集中,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对环 境表现出有害的现象。环境污染的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所引起的 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环境功能的衰退。根据这—实质,不难将污染环境 定义为任何物质过度聚集而产生的质量下降、功能衰退了的环境。 与污染环境相对应的是健康环境(sound environment)。最健康 的环境当然是具有原始背景值的环境,但当今地球上似乎再也难找到 一块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净土”,即使人类足迹鲜至的南极、珠穆 朗玛峰也可检测到农药的存在。因此健康环境只是相对的,特指存在 于其中的各种物质或能量都低于有关环境质量标准。 众所周知,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反映,而环境价值又是环 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特定关系(肯定或否定关系), 它受到道德准则的制约和影响。比如说某区域环境质量对一部分人来 说可能满足其需要,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可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 讲,健康环境体现了人类的价值取向。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
●时间段: 19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主要特点: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环境 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 例如:从1873年-1892年间的冬季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毒烟雾事件 ●影响: A.环境问题,尤其污染问题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 B.环境质量开始恶化,但未引起重视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赵景联
教材: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赵景联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概述 环境问题
1.2
1.3
环境修复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1 环境概述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1.3 环境修复
1.3.1 环境修复的概念
修复 (remediation) 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 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 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 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恢复 (restoration) 是指使 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 (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 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 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 点。它们三者的关系见图1-2所示。
简单地说,地 质环境是指地理环 境中除生物圈以外 的其余部分。地质 环境为人类提供大 量的生产资料—— 丰富的矿物资源, 它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也将随着生产的 发展而与日俱增。
环境科学中宇 宙环境是指地球大 气圈以外的环境, 又称星际环境。不 过,此处所指宇宙 环境,仅限于人类 进入空间活动的年 代以后,人和飞行 器(人造卫星、探测 器、航天飞机等)在 太阳系内飞行触及 到的环境。
(4)宇宙环境
聚落是人类 聚居的地方与活 动的中心,聚落 环境也就是人类 聚居场所的环境。 聚落环境根据其 性质、功能和规 模可分为院落环 境、村落环境和 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 地球的表层,即 岩石圈、水圈、 上圈、大气圈和 生物圈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相互 转化的交错带上, 其厚度约10 ~ 3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