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六字诀中“呬”的发音

合集下载

六字呼吸

六字呼吸

呼,吹,嘘,呵,嘻,呬正确读音六字诀呼吸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在民间和中医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它是我国古代应用呼吸锻炼配合发音的方法强身健体、治病疗疾的一个典型例子。

陶弘景像从文献上查找,六字诀呼吸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中医养生专著《养性延命录》中。

《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篇”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这就是六字诀的原型。

从南北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文献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六个字的发音差别不大,但它们所配合的脏腑却不尽相同。

可以说,众多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对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方法的推广和发展均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明朝以后,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的方法还配合上了动作,扩大了这项锻炼方法的操作内容,使呼吸、发音、动作有机配合,不但加强了疗效,而且增加了趣味性,使之更有利于学习和流传。

这里从呼吸锻炼的角度介绍六字诀,不介绍动作,尊重古代六字诀的原貌。

此外,六字诀在古代多用于治病疗疾,其中的医学内容较多,这里的介绍则侧重于增进健康,已适用于大多数读者,对专门的医学内容,只做通俗和简要的介绍。

(1)操作要点与机理六字诀呼吸的操作关键是把握好发音口型。

①正确发出6个不同声音六字诀的发音是6个不同的声音,它们是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

这6个发音都是平声,发音时拖长音,持续于整个呼气的过程。

因此,发音时要特别注意韵母,也就是拖长后的尾音不要“跑调”。

正确地发出这6个不同的声音十分重要。

依据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这6个发音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脏腑,其中“嘘”对应于肝,“呵”对应于心,“呼”对应于脾,“呬”对应于肺,“吹”对应于肾,“嘻”对应于三焦。

肝、心、脾、肺、肾是五脏,这大家比较熟悉,但前面已经讲过,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器并不完全对等。

六字诀发音与脏腑的对应主要是对功能性对应,并不是对脏器的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六字吐纳功中“呬”的发音辨析

六字吐纳功中“呬”的发音辨析

六字吐纳功中“呬”的发音辨析呬的读音在六字诀众功法中最为混乱,虽然呬的普通话发音为戏(Xì),但健身气功六字诀及孙思邈六字诀等功法读斯(Sī),马礼堂六字诀读夏(Xià)或谢(Xiè),六字气诀读戏(Xì),还有人主张读嘿(Hēi)。

造成呬字读音混乱的原因是六字诀起源与发展初期还没有汉语拼音,汉字的读音是用其他两个常见字来标注的。

由于时代的变迁,汉字的发音也在变化,而且不同地区口音差别也很大。

例如,唐朝时期的汉语发音主要有“汉音”和“吴音”两大体系,前者比较接近现在的广东话和闽南话,后者比较接近现在的江苏话和上海话。

宋朝时的官话(官方语言)是广东话、客家话包括闽南话。

明代的官话是吴音,清代的官话(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现在的标准话接近清代的官话。

而呬属于偏僻字,读音靠其他字来标注,结果是以讹传讹,使呬字的发音极为混乱。

尽管呬的读音混乱,但这些读音大都发齿音,发音时胸腔(肺部)有振动感,符合中医五行说的齿音与肺相对应的理论,因而这些功法虽然发音不同,但对肺都有保健、治疗作用。

不过,虽然它们都有保健治疗作用,但在效果上还是有差别的。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共同进行的六字诀发音呼吸法的音图研究,其试验证明,呬按吴音发音,即发戏(Xì)音的能量集中区和共振频率远高于发其他音。

这一点我们自己试验也能体会得到,两手扶着胸腔,用同样的气力发音,很容易就能感觉到发戏音时的胸腔振动远大于其他发音。

此外,六字诀起源和初期发展于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因而,唐韵(唐朝时的发音)应为六字诀的正宗发音。

按照康熙字典的注解,呬的唐韵为虚器切,音屓(Xì),即发音应为戏(Xì)。

另外,吴音为唐时发音的延续,呬的吴音发音为戏也表明唐时呬发戏音。

呬发戏音为正宗的结论,还可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胡愔撰写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得到证明,此文明确指出“肺之有疾,当用呬。

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养生法

一、嘘读(xu)字功平肝气。

嘘字配属肝和春,春季吐纳时默读‘嘘’,可以使肝木疏达,眼目明亮;
二、呵读(he)字功补心气。

呵字配属心和夏,夏季吐纳时默读‘呵’,可以使心火收藏,心平气静;
三、呼读(hu)字功培脾气。

呼字配属脾和四季,四季吐纳时默读‘呼’,可使脾胃运化功能旺盛,消
化,吸收正常;
四、呬读(si)(亦有读xia)字功补肺气。

呬字配属肺和秋,秋季吐纳时默读‘呬’,可以使肺气滋润,
不为秋燥所伤;
五、吹读(chui)字功补肾气。

吹字配属肾和冬,冬季吐纳时默读‘吹’,可使肾阳(肾中火即肾阳,
配属八卦中坎卦)收藏,肾气安宁;
六、嘻读(xi)字功理三焦。

嘻字配属于三焦,四季吐纳时默读‘嘻’,可以使三焦运行无阻,消除烦
热。

古代六字诀中呬的发音探讨

古代六字诀中呬的发音探讨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古代六字诀中“咽”的发音探讨宰孙磊1摘要:由于六字诀的历史悠久,因历史上语言发音变迁等原因,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发音在流传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特别是“咽”的发音多有歧义。

本文以六字诀的发源年代地点为基础,查找了现今流传的不同版本发音的渊源,结合六字诀发音的自然原则以及现代科研中音图的检测,从多角度探讨古代六字诀发音的可能性,认为“hei”的发音方式比较接近古代六字诀“Ⅱ四”的发音。

关键词:八字诀、咽、气功、吐纳、调息六字诀历史悠久,历代版本较多,六字诀的发音在历史上以文字形式记录为主,明清以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汉字注音方法,读音主要靠已知之字音互切而说明。

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对六字诀发音的歧义,出现了“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的现象。

再加上统治阶层的语系不同、文字变迁,地方口音变化等原因导致六字诀出现不同版本的发音。

而在这六个字中,“咽”的发音种类尤多。

本文旨在从几个角度分析古代“咽”字诀的发音。

一、六字诀的发源年代和地域目前普遍认为六字诀正式记载见于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一书。

陶弘景(456—536年),南朝齐梁间道士、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36岁时辞官拜陆修静弟子孙游岳为师,成为上清派传人。

是茅山派道家的代表人物。

我们在探讨六字诀发音时以陶弘景所处的年代和地域为基础,认为南朝齐梁时期的发音语系是六字诀发音的重要基础背景。

在汉语语音史分期中,高汉本等学者认为六朝至唐为中古汉语时期“】。

二、“咽”的历史考证东汉许慎的《说文》中提到“东夷谓息属咽,引《诗·大雅》:昆夷口四矣”。

《诗·大雅》出自西周,那么“咽”的历史已有近3000年。

南朝梁陈时期的顾野王(519~581年)所撰的《玉篇》是陶弘景记载六字诀时期的汉字字典,采用互切的方式记录,原稿己失传。

笔者在宋朝重修的的《宋木玉篇》幢3中找到“咽” 的解释为“火利切,息也。

六字养生诀

六字养生诀

六字养生诀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六字养生诀,就是“呵、呬、嘘、呼、吹、嘻”。

这六个字都有调理身体的特殊波动。

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医学家与养生家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奥秘。

“呵(hē)”字,当我们长声诵念时,会对心脏以及中医所讲的心经产生奇妙的震动、疏通、理疗作用。

朋友们如果心脏有些不适,只要放松身心长声念诵“呵——”,会觉得很快舒服下来。

坚持每天早晨长念“呵——”音,对心脏有很好的保养理疗作用。

而且从中医学来讲,可以连同小肠一起达到呵护保养。

“呬(sī)”字,长音念诵时,调理疗养我们的肺,连同大肠。

“嘘(xū)”字,长声念诵时,调理我们的肝和胆。

“呼(hū)”字事关脾胃,长声念诵时,会疏通保护我们的脾胃。

脾胃不适或者有疾病的人,每天几分钟长诵“呼——”音,调理作用立竿见影。

“吹(chuī)”字,长声念诵时,调理我们的肾及膀胱。

“嘻(xī)”字,长声念诵时,调理疗养的是上中下三焦。

三焦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胸口部位有上焦、胃肚脐部位有中焦、下腹部有下焦。

总之,“呵、呬、嘘、呼、吹、嘻”六个字,不仅调整了人体的五脏六腑,还调整了与之相关连的人体经络。

朋友们会问,那我们就该每日晨练时长声念诵六字秘诀了,对吗?(29)对。

每天晨练,我们可以长声念诵六字秘诀,调整五脏六腑及相关经络。

但有了来自植物世界和水世界对人类赞美感谢的感应事实之后,我们就要将中医学中的“六字养生秘诀”和对身体的“赞美与感谢”结合起来。

那就别样神妙了。

(30)我们先用六字养生诀调理肝胆。

清晨起来,或站或坐,先想一下肝、胆,对它们做出由衷的赞美与感谢。

当体会到它们怡悦的反应之后,长声念诵“嘘(xū)——”。

你会体会到“嘘——”的特殊波动对肝胆部位的疏通与调理。

它是与深呼吸相结合的:深吸一口气后,随着均匀悠长的呼气,拖长声音念“嘘——”。

赞美感谢的波动与“嘘——”音的波动相结合,影响力直达肝、胆以及相关的肝经、胆经。

我们的肝胆平时反应似乎不甚敏感。

但肝区不适的人会发现,经此诵念后,不适会有所减轻。

六字诀文言文翻译

六字诀文言文翻译

六字诀者,乃道家修炼内丹、修身养性之秘法也。

此法以“嘘、呵、呼、呬、吹、嘻”六字为主,配合呼吸吐纳,调和气血,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效。

一、嘘:嘘字诀,发音为“xū”。

嘘者,嘘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清气,呼气时意想排出浊气。

嘘字诀有清热解毒、舒肝理气之功。

二、呵:呵字诀,发音为“hē”。

呵者,呵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真气,呼气时意想排出邪气。

呵字诀有清热降火、润肺养阴之效。

三、呼:呼字诀,发音为“hū”。

呼者,呼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丹田之气,呼气时意想排出体外。

呼字诀有健脾和胃、强腰固肾之效。

四、呬:呬字诀,发音为“sì”。

呬者,呷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天地之气,呼气时意想排出体内废气。

呬字诀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之效。

五、吹:吹字诀,发音为“chuī”。

吹者,吹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元气,呼气时意想排出体内杂质。

吹字诀有调和脾胃、清热解毒之效。

六、嘻:嘻字诀,发音为“xī”。

嘻者,嘻笑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和气,呼气时意想排出病气。

嘻字诀有调和阴阳、强心益肺之效。

六字诀修炼之法,需遵循以下原则:1. 意守丹田:修炼时,意念集中在丹田(位于腹部),以调和气血。

2. 吐故纳新:修炼时,注意呼吸吐纳,吸入清气,排出浊气。

3. 意守六字:修炼时,依次默念“嘘、呵、呼、呬、吹、嘻”六字,以调和气血。

4. 持之以恒:修炼六字诀需长期坚持,方能收到显著效果。

六字诀修炼之功效,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 调和气血:通过呼吸吐纳,调和人体气血,达到强身健体之效。

2. 清热解毒:六字诀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可消除体内热毒。

3. 润肺养阴:六字诀可滋润肺脏,养阴生津。

4. 健脾和胃:六字诀有助于调和脾胃,增进食欲。

5. 强腰固肾:六字诀可强化腰部肌肉,固肾强身。

6. 延年益寿:长期修炼六字诀,可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六字诀作为我国道家修炼内丹、修身养性之秘法,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六字诀读音

六字诀读音
“嘘”,义为慢慢地呼气。《说文解字》:“嘘,吹也。”《声类》:“出气 急曰吹,缓曰嘘。”此字清代以前,其声母一
直为喉擦音,相当于今之拼音 h[x]。韵母部分, 西汉以前发音时嘴唇不圆,开口度由小至最大。汉代至六朝发音时圆唇, 开口度由小至较大,舌位由前往后缩。隋唐开口度变小,元代开口度更小,
主要元“唏”,《说文解字》:“笑也,一日哀痛不泣曰唏。”古书中此
字表示“笑”或哀伤时发出的声音。读音方面, 声母与“嘻”相同,韵母唐代以前肯定与“嘻”不同,大约入宋以后演变 与“嘻”完全同音了。“唏”的现代读音是 xī。
关于六个字的声母再补充说明一点,除“吹”以外,其他五个字都是 古代的“晓”母字,清初以前,这五个字都发喉擦音,清 初之后才有“嘘、 呬、嘻”变为舌面擦音。辅音中,喉音形成阻碍的位置最深,在共鸣器(口 腔)最里边,即气流从胸腔出来,成阻位置是生理上第一处能控制发声的地 方,喉音发音时与内腔的联系最紧密,生理上能感觉到内腔的协调运动。 据此,本文认为“嘘、呵、呼、呬、嘻”五字的读音,可能与描摹呼吸动
那么,古代汉语的声调特征如何呢?这个问题目前还缺乏理想的研究成 果。古人认识声调是南北朝的事,据史书记载,“四声”是齐梁时代沈约、 周颙等人提出来的,用“平上去入”四个字作代表,但没说明四个声调的 发音特征。直到明代,才有一个叫真空的和尚作《玉钥匙歌诀》,描写平 上去入四声的调值:“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音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 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虽然说得不太明确,但据此知道,平声发音是平 的,无高低起伏变化,去声应该是由高而低,由强变弱。遗憾的是,真空 描写的是他当时口语中的四声呢,还是更古时候的四声呢?不得而知。我们 推测,当时沈约、周颙选用“平上去入”四字作四声的代表字,是有意思 的。
的读音,进而确定六个字的现代读音。希望有助于广大健身气功习练者对 六字诀功理功法的理解。

中华传统养生方法——六字诀

中华传统养生方法——六字诀

中华传统养生方法——六字诀中华传统养生方法古传六字诀:嘘(xu)、呵(ke)、呼(hu)、呬(xie)、吹(chui)、嘻(xi),是身心并重的养生方法。

“嘘”对治肝,肝属木,主疏泄,疏是舒展,泄是通畅,有生发功能,开窍于目。

⏹“呵”对治心,心属火,为肝木所生,火旺于夏,呵字功补心气,治心病,健脾,开窍于舌。

⏹“呼”对治脾(胃),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为中宫,土旺四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呬”对治肺,肺属金,肺主宣发,主皮毛,开窍于鼻。

⏹“吹”对治肾,肾属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殖系统的一切疾患、耳聋、眼花、头发脱落、牙齿松动、易怒、易惊,都与肾有关,开窍于耳(及二阴)。

⏹“嘻”对治三焦,三焦共根在命门,联系各脏腑经络,是全身通调气机的道路。

该方法的特点是通过主动训练,迅速达到深度放松的效果,静躁安神,调动脏腑功能,提高机体自我修复能力。

由于该法能带动腹部肌肉运动,因此还有减少腹部赘肉堆积的辅助功效。

该方法共分四级,现在介绍的是初级训练要领:1、选择安静的环境,要有充裕的时间。

2、练习要领:采取仰卧姿势,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腿弯曲,两腿膝盖并在一起,呈三角形,手指稍微弯曲放在体侧,距离腿十公分左右,掌心劳宫穴正对大腿环跳穴。

嘴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齿内侧,双眼睁或闭自由选择。

全身放松。

3、呼吸要领:鼻吸鼻呼。

吸气时要做到匀、细、深、长、微,吸气至下腹部,小腹微微隆起,感觉腹部充满后停顿3-5秒(练习纯熟后可延长至十至二十秒),然后慢慢呼出,呼气时默念:“嘘——”,如果默念“嘘”字时感觉有一股力量流向下腹部,说明已经掌握了训练要领。

练完一个字以后,由于屏息,心跳会加速,这时要把嘴张开,自然呼吸,待呼吸平稳后按上述要领再进行另外一个字的训练,方法与“嘘”字相同。

一般人刚开始时练习两个或三个字就睡着了,改善睡眠也是训练的效验之一。

随着训练的深入,会完成六个字的训练。

六个字全部练习一遍,作为一个训练小节,如果感觉身心特别轻松,精神非常饱满,可以重复一个小节训练,最多不超过三个小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在汉 语 语 音史 分期 中 , 高 汉本 等 学 者认 为 六 朝至 唐 为 中古 汉语 时期 n 。
“ 咽” 的文献 考证
过来的。在丁福保居士翻译 的《 佛学大辞典》 中“ 三 摩 咽多 ” 的梵 音 为 “ s a ma ^ h i t a ^ ” 其 中的“ 咽” 读 音 为 “ h i ” 。季羡林等校注《 大唐西域记》 卷第 十二( 二十 二 国) 中写 到 “ 咽 摩 咀 罗 国 ”, 其 对 应 梵 文 为 h i m a t a l a t 1 。唐朝 翻译《 七佛药师经》 有个 “ 金色宝光 妙 行 成就 如来 说 除业 障神 咒 ” 中“ 咽 嘀若 揭稗 ” 的对 应梵文为 h i r a n y a g a r b h e 等等 】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 研究所的徐时仪说到唐朝义净法师在《 南海寄归内 法转》 卷三中记载“ 咽度” 作为印度 的音译 , 认 为“ 咽 度” 的 中古 拟 音 为 “ h i d o ” , 也是说 “ 咽” 的 中古 发 音
关键 词 : 六 字诀 气功 吐纳 调息 陶 弘景
中图分类号 : H1 1 3; G8 5 2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4 7 3 7 ( 2 0 1 5 ) 0 3 - 0 0 9 - 0 3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o f ’ ' He i ” i n t h e S i x He a l i n g S o nd u s Ex e r c i s e b y T AO Ho n g - j ng i
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 , g e n e r a l l y h a v i n g i f v e d i f e r e n t v e r s i o n s Ba s e d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e s o f t h e o i f  ̄n i t me a n d b i r t h p l a c e o f t h i s e x e r c i s e , d i c t i o n a r i e s ,
为”
确认 。
1 . “ 咽” 的字典 考证
东汉许慎 的《 说文》 中提到“ 东夷谓息为咽 , 引 《 诗・ 大雅》 : 昆夷咽矣” 。 《 诗・ 大雅 》 出 自西周 , 那么
“ 咽” 的历史 已有 近 3 0 0 0 年。 南 朝 梁 陈 时 期 的顾 野 王 ( 5 1 9 — 5 8 1 年) 所 撰 的 《 玉篇 》 是 陶弘 景六 字诀 时 期 的汉 字字 典 , 采 用互 切 的方 式记 录 , 原 稿 已失 传 。笔 者在 宋 朝 重修 的 的宋
SU N Le i
( S h a n g h a i Qi g o n g Re s e a r c h I n s i t t u t e , S h a n ha g i 2 0 0 0 3 2 , Ch i n a )
Abs t r a c t : As o ne o f t he c l a s s i c q i g o n g e xe r c i s e s f o c us e d o n i n s p i r a io t n a n d r e s p i r a t i o n, t he s i x he a i t n g s o u nd s e xe r c i s e wa s i n i i t a l l y f o u nd
p r o n u n c i a i t o n o f” He i ”t r a n s mi t t e d t o J a p n,a a n d v o i c e d e t e c i t o n i n mo d e m s c i e n i t i f c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p a p e r wa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n Y a n gX i n g Y a h Mi n gL u e c o r d o f He a l t h - p r e s e r v i n g a n dL i f e - p r o l o n g i n g ) b y T AO Ho n g - j i n g . Ho we v e r , d u e t O l i n g u i s i t c c h a n g e s
《 康 熙 字 典》 中“ 恤” ” 的解 释 有 : “ 《 集韵 》 火 季 切, 音咽 。义 同 。 ” 也说 明 “ 咽” 的发 音应 该为 “ ’ 。 2 . “ 口 四 ” 的古 音 学的考 证
护、 康 复 的作 用 。唐 代 的胡 情 在 她 的 《 黄 庭 内景 五
统 的六 字诀 更好 地发 挥应 有 的作用 。 陶弘景 ( 4 5 6 — 5 3 6 年) , 南 朝 齐 梁 间道 士 、 医学
家, 丹 阳秣 陵 ( 今 江 苏 南京 ) 人 。我们 在探 讨 六 字诀
发 音 出现 变 化 , 出现 了 “ 同字 不 同音 、 同音 不 同字 ”
p r o n u nc i a t i o n s o f t he s i x h e a l i n g s o u nd s i n t h e a n c i e n t ime t a nd t O c on i f r m t h a t” He i ”s h o ed be t h e pr o n un c i a io t n mo s t a p p r o a c hi ng t O t he o nei nt h ea nc i e n tt i me .
由于 历史 上 没有 统 一 的汉 字 注音 方 法 , 读 音 主 要 以 已知 之 字音 互 切 而说 明 , 再 加上 统 治 阶层 的语
系不 同 、 文字变迁 、 地 方 口音 变 化 等 原 因 导 致 字 的
的现象 。 目前社会上流传 的六字诀 的发音存在几 个版本 , 而 在这 六 个 字 的发 音 中 , “ 咽” 的 发音 争 议 尤多 , 大体有“ x i ” 、 “ s i ” 、 “ x i a ” 或“ x i e ” 、 “ h e i ” 几种 , 造 成 了人们对六字诀发音的 困惑。本文 旨在从多个 角 度分 析 还 原六 字 诀 中 “ 咽” 字诀 的古代 发 音 , 使传
“ 咽” 的其 他 考证
1 . 自然原 则下“ 咽” 的发 音
生命 具 有 自我 调节 康 复 的 能力 , 我 们 在生 活 中
自然 产 生 的 动 作 和 发 出 声 音 往 往 能 起 到 调 节 、 保
《 集韵 》 虚器 切 , 音屑 ; 又《 集韵 》 许 四切 , 音口 尸。 ” “ 口 尸” , 在《 广韵》 泽存堂本第 四卷第十二 中的注解为 “ 口 尸, 呻也 , 又火尸 切 ” 。也 就 是 说 “ 口 尸” 的 声 母 是 “ h ” , 韵母 是 “ i ” 。 “ 口 尸” 的读 音应 该为 “ h
中医文献 杂志
陶 弘景六 字诀 中“ 咽" 的发 音
上 海 市气功研 究所 ( 上海 , 2 0 0 0 3 0 ) 孙 磊
摘要 : 六字诀 正式记 载首见 于陶弘景 的《 养性延命 录》 , 是 经典的呼吸吐纳代表功 法。由于历史上语言发音变迁
等原 因 , 以文字形式记 录的发音在 流传 中出现 了不 同的版本 , 特 别是 “ 咽” 的发 音多有争议 , 大体有 5 种发音。本文 以 陶弘景六字诀 的发 源年代地 点为基 础 , 通过对“ 咽” 字的字典考证 , 古音 学角度考证 , 佛 经翻译 中“ 咽” 字对应 藏音和 梵音验证 , 六字诀发 音的 自然原则 , 流传 到 日本的“ 咽” 字发音 , 以及现代科研 中音图的检 测 , 多角度探 讨古代 六字诀 发音的可厶 色 I l 生, 认 为“ h e i ” 的发音方式 比较接近 古代 六字诀 中“ 咽” 的发音 。
发 音 时 以 陶弘 景 所 处 的年 代 和 地 域 为 基 础 , 认 为
+基金项 目: 上海 中医药大学“ 后备业务专家及优秀青年护理人才培养计划 ”期
朝 齐 梁 时期 的发 音 语 系是 六 字 诀 发 音 的 重要 基 础 论》 中有 一 地 名 为 “ 三摩 咽多 ” 地, 是 从 梵 文 中音 译
目前 普 遍 认 为六 字 诀 正式 记 载首 见 于南 朝 齐 梁 时期 道 教 茅 山派代 表 人 物之 一 陶弘景 所 著 的《 养
性延命 录》 一书 , 距今 1 5 0 0 多年 , 以嘘 、 呵、 呼、 咽、 吹、 嘻六个字 的不 同发音调节身体 内气 , 是经典 的 呼吸 吐纳代 表功 法 。
i n h i s t or y ,t h e p r o nu n c i a t i o n s o f wr i t t e n l a ng ua g e h a v e p r e s e n t e d v a io r u s v e r s i o n s ,a n d t h e p r o n un c i a io t n o f” He i ”i s e s p e c i a l l y
a nc i e n t p h o n e i t c s ,t r a ns l a i t o n o f Bu dd h i s t s c ip r ur t e s i n Ti b e t a n o r S a n s k it r ,n a t u r l r a u l e s i n pr o no u n c i n g t he s i x h e a l i n g s o u n d s ,
本《 玉篇 》 口 中找到 “ 咽” 的解 释为 “ 火利 切 , 息也。 ” 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