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简介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自自康乐以来(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5.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重点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1.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8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
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
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
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
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
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
另又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陶弘景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
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
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
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
一字评陶弘景

一字评陶弘景陶弘景,字子弘,号天堂。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学者、作家、评论家,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国学大师”。
他以深厚的学问、广博的知识、独特的见解和艺术才华而闻名于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弘景先生出生于1941年,是湖南人。
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阅读广泛。
年少时,他就读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和水彩画,并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以画面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在这个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中,唤起人们对古老智慧的思考。
陶弘景先生不仅在艺术创作领域有出色的成就,还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他热爱古琴、书法、诗词,对儒家、佛教、道家等传统思想有深入的研究。
他的学识广博而渊源深远,他凭借对经史子集、经典名著的深入研究,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他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力求寻找历史文献的真实性,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思考。
他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山水图》、《花鸟画》等。
他运用传统的绘画技巧,表现了中国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生命力。
他的画作独具匠心,能够将精神境界与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陶弘景先生还以其出色的文学创作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智慧的追寻。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如《坊记》、《海角来信》等。
他通过文学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文化、命运的思考,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深厚的情感和对人性的理解。
同时,陶弘景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评论家。
他针对当代社会问题,以独到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的评论作品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剖析,给予了人们全新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陶弘景先生不仅在学术研究和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还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促进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中医教育思想史第五讲

药王崛起之谜——孙思邈
2、《备急千金要方》第25卷里面的,人家孙思 邈说“吾初学医,未以为业”。
我刚刚学医的时候没什么事干,挂了一牌门诊,因为 他前面说的是狂犬病怎么治,有人遭遇了狂犬病,就 给人家瞎治,这是孙思邈自己记的,自己不单记住了 这件事,写书上,写自己当年丑事,这《备急千金要 方》那是652年出版的,那阵孙思邈是全国响当当的名 医,人家自揭伤疤,自揭丑事,可见这事对孙思邈的 打击有多大。
二、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孙思邈引用扁鹊的话: “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
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备急 千金要方》。明确了医学的社会职能及其核心 价值,医学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人的生命,医生 的主要责任是“济命扶危”,维护生命的健康 。
二、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孙思邈反复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备急千金要方·序》孙氏强调的中医学的生命 神圣论从以救人济世这一目的为出发点,强调 的不仅是医学本身的神圣,更主要是医生服务 对象生命的神圣,是把他人生命神圣放在首位 的生命观。
二、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3、论医学教学的方法 (1)直观教学方法、(2) 循序渐进 (3)学习、学思、学用相结合的原则 (4)论能力的培养
二、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孙思邈相当重视学与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习 是温习,练习或演练之意。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 ;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但若只思考而不 学习,那就是一种空想,失去了价值。
一、陶弘景的医学教育思想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体:筋、脉、肉、脾、骨 五华: 爪、面、唇、毛、发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官:目、舌、口、鼻、耳
陶弘景名人故事

陶弘景名人故事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享年八十一岁,是道教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清派的集大成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陶弘景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是丹阳祙陵人。
他小的时候,就很聪颖好学。
十岁时,他最喜欢读葛洪的《神仙传》,每日研读此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从此便立下了修身养生的志向。
长大后,陶弘景生得眉清目秀,身材高大,一副仙风道骨。
他长期食素,不沾荤腥,不近女色,也不娶妻生子。
他的学识十分渊博,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不到20岁,就做了帝王的伴读。
后来做了官,虽然身在仕途,却仍然很少与外人结交,只是在批阅公文以及研究学问上下功夫。
而朝中的大小事务,大多须要由他定夺。
陶弘景退隐之后,便以炼丹修道为主,皇帝对他虽然不舍,但仍答应了他,送给他大量的布帛及应用之物。
他离开京城时,众官员都在路上为他送行,这也是南朝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场面之大足以证明他在朝中地位之高。
他来到了句容山,就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
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朝中的事务,仍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
由此,陶弘景又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
在医学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
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本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草经集注》在《本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
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
这样,比起《本经》的“三品”分类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赏析作者陶弘景简介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他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岁,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
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很爱学习,“读书万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钻研精神。
据《南史》本传中记载,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练就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写得很好,行书更是妙绝一时。
他在青年时期,曾经被宰相萧道成(后来称帝,就是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
因为陶弘景小的时候,曾经看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受影响很大,从此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
所以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齐开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在今江苏省)茅山,继续钻研学问,修道炼丹,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积金东涧。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如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
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上。
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前后汉之间。
我国古代把讲述药物知识的学部称为“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朝以前直到远古时期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
而《神农本草经》也因为辗转传抄,药味时有增减,产生不了少错误。
这在当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全靠手抄的情况下,是很难避免的。
他决心彻底整理补充这部著作.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地做了整理和校订,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一一鉴别和补充。
同时他又汇集汉、魏以来医家新发现的、没载入《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
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
梁武帝永明十年(492年)辞官赴句曲山(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梁武帝礼聘不至,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
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
善书法,尤精行书,长于医药、历算、地理。
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撰有《本草经集注》七卷,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
另又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陶弘景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
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
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
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
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
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天监三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
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
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
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
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483~
493)初,曾师事孙游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