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1、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开创了,图文并茂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共载药8980味,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中药性能总结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
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毒、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
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托名于神农,使之得以更加⼴泛的认同与流传。
载药365种、分三品、⾸载药性理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药”、“服药⾷忌”等。
●⾸创药物⾃然属性分类法:⽟⽯、草⽊、⾍兽、果、菜、⽶⾷等。
●系统、全⾯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
三、《新修本草》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孙⽆忌等领衔编写,我国第⼀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图⽂并茂,开创本草新篇章。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基础上,⼴泛采集医家常⽤和民间习⽤的验⽅单⽅,⼜从经史百家⽂献中整理出⼤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3000余⾸。
简称《证类本草》。
●集宋以前本草之⼤成,使⼤量古代⽂献得以保存,具有极⾼的学术价值和⽂献价值。
五、《本草纲⽬》 李时珍,全书共五⼗⼆卷,卷⾸附图1109幅,载药1892种。
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各两卷,内容丰富。
卷五⾄卷五⼗⼆,分为⼗六部,六⼗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不分三品。
每药分正名、注释名、⽓味、主治、集解、发明、正误等内容,最后附⽅。
六、《本草纲⽬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年。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作,载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药921种,其中《本草纲⽬》未收载的716种。
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
七、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本草经集注
名称 本草经集注 特征 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 陶弘景 成书年代 南北朝梁代,公元500年左右
本草经集注
成就 1、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
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初 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载药730种; 4、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5、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神农本草经
名称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特征 汉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神农等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以前,公元2世纪
以前
神农本草经
成就 1、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5、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 成就;
特征 宋金元时期本草代表作 作者 唐慎微 成书年代 宋,公元1082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成就 1、载药1746种; 2、附方3000余首; 3、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4、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本草纲目
名称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 特征 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李时珍 成书年代 明,1587年
本草纲目
成就 1、载药1892种; 2、附方11000首 3、序例部分对本朝史及药性理论进行了全
就 5、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
中华本草
名称 中华本草 特征 当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成书年代 1999
中华本草
成就 1、载药8980味; 2、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传统药
历代本草著1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五)《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李时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历年考点最佳选择题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讲义编号NODE00104:针对本讲义提问]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概述中药性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是药物内在特质的外在表现。
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张欣莹07117127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二)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简介

宋(1098~1108年)
唐慎微
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5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本草,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本草纲目》
明(1596年)
李时珍
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374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条。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17世纪初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海药本草》
唐(约907~925年)
李珣
共6卷,载药124种,主为外国输入的药物。
《图经本草》
宋(1061年)
苏颂等
共21卷,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图为实地写生绘制,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原书已失传,但其药图930余幅及文字说明仍存于《证类本草》之中。重视药材的道地性。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新修本草》(《唐本草》)
唐(659年)
苏敬、李勣等22人
共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其中有不少外国输入药物,如安息香、血竭等。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采用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本草拾遗》
唐(741年)
陈藏器
共10卷,收载《新修本草》未载药物692种,各药一般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产地及混淆品种考证等。
《本草纲目拾遗》
清(约1765年)
赵学敏
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记载的药物有716种。新增西洋参、冬虫夏草、鸦胆子等药物。
《晶珠本草》
清(约1840年)
德玛尔.旦增彭措
共载西藏东部、青海、四川西部的药材2294种。叙述了每种药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和功效等,是历代收载藏药最多的典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一、《神农本草经》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
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
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
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
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
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
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
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唐·甄权著。
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
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唐·苏敬、李勣等编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
加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时值南北分裂,对北方药物载录不全,政府遂命苏敬等修订本草,历经2年修成。
本书对唐以前本草进行总结修订,并以图文并茂方式开创了本草著作先河。
因该书为首次由政府组织颁行的药学专著,故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对当时国内外医药学界影响较广。
流传近三百六十余年,至宋开宝年间,北宋政府以此为基础修篡《开宝本草》,从此《新修本草》便销声匿迹。
本书以尚志钧辑复《唐新修本草》和其辑复的《开宝本草》作了详细对照,发现《新修本草》内容及原文基本被《开宝本草》所涵盖,考虑到重复,所以只选《开宝本草》辑录之。
五、《本草拾遗》唐·陈藏器撰。
陈氏鉴于《唐新修本草》多有遗漏和纷乱,遂将遗漏药物收集起来名为《拾遗》,又将纷乱的药物以详审和辨解,称为《解纷》,总名为《本草拾遗》。
本书共收载大多来自民间的《新修本草》所漏载药物692种,并根据临床实践将药物分为十类,即后世所谓“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大大丰富了方剂学治方法则,为后世按性效分类药物提供了启蒙,以至唐宋诸家本草名著,如《海药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等都有援引本书资料。
本书堪称唐代私人本草著作中翘楚,李时珍评本书:“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考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
”本书选录为由尚志钧辑校《本草拾遗》(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年10月)有关内容。
六、《海药本草》唐末五代·李珣所著。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较为繁盛的历史时期,陆海贸易、文交流频繁,从而出现了不少从海外传入或从海外移植南方的药物,以香料药物居多。
李珣是定居中国的阿拉伯药商后裔,家世以售卖香药为业,故李珣很早就对香味药比较熟悉,广泛搜集此类药物,又因其人擅长文学,所以最终写成《海药本草》,重点论述了香味药物的功能和应用,是唐末五代著名的地方性本草,在本草学史中独具特色。
七、《日华子本草》目前比较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本书约成书于唐末五代吴越天宝年间。
有学者认为作者姓大名明,号日华子,但后世因证据不足,多倾向于姓氏不详。
全书共20卷,载药600余种,对药物性味进行了较新颍、详细的论述,并将药性分为温、暖、热、凉、冷、平六类,并对某些药提出一些新的药性。
该书总结了唐末及五代时期的药物学成就,记载功用切于实效,作为一部民间本草名著,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齐名,对后世本草学,尤其宋代本草学的继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书辑录尚志钧辑校《日华子本草》(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年月10月)有关内容。
八、《开宝本草》宋开宝六年,宋太祖诏命刘翰、马志(道士)等九人在《唐新修本草》和《蜀本草》基础上,参考《本草拾遗》,重修本草,最后经卢多逊等定稿,修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又经李勣等重校,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为《开宝本草》。
体例基本沿袭《新修本草》,新增133种,共载药983种,新增大多为当时名医常用的有效药。
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本书一改以前手抄本草以流传的方法,改为雕版印刷,使中国药典性本草有了第一个印刷刊本。
九、《本草图经》北宋·苏颂编。
北宋中叶,宋廷沿令全国各州郡征集本地区所产药材标本及实物图,并收集功用,经苏颂等人于1061年编成《本草图经》,载药780种,并绘药图933幅,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起来。
该书重点讨论药物来源和鉴别,药性讨论虽非每药必有,但所论药性逻辑说理性很强,对后世本草图谱绘制、识药、用药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十、《本草衍义》北宋·寇宗奭撰。
寇氏认为,医家临证,全凭熟解药理,而《唐新修本草》、宋《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及《图经本草》诸书又显不足。
于是,寇氏对以上诸家本草进行了详尽的辩证考释,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对其中470余种药物的性味效验进行补充辨释,指出并纠正了前人在论药时的许多疏漏及错误。
对后世,尤其金元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东垣、朱丹溪均对此书极力推荐,“本草之学,自此一变”(《日本访书志》清·杨守敬)。
本书所选均来自颜正华、常章富、黄幼群所点校《本草衍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3月)中有关内容。
十一、《珍珠囊》金·张元素(洁古)撰。
张氏与刘河间同时代,为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创始人。
该书主要结合《素问》理论,阐述了100种临床常用药物的“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在药物归经、引经报使、脏腑辩证用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易水学派乃至后世临床的发展产生过指导性作用。
但原书已失传,《珍珠囊》书名最早见于元·王好古《汤液本草》中所引用98条“《珍》云”,王氏在序中言“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
其后元·杜思敬在其《济生拔粹》卷五以《洁古老人珍珠囊》引录全书,共113味,较《汤液本草》所引更具体详实,但条文内容基本一致。
故本书所引《珍珠囊》内容基本以《汤液本草》为主。
十二、《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元·李杲(东垣)著。
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学继承和发扬较为辉煌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奠基人之一的李东垣,其脾胃内伤学说以一部《脾胃论》永载医史。
李氏善于遣药,创立新方,对后世临床诊疗有极深远的影响,明代医学家王纶在春《明医杂著》中曾有“内伤法东垣”的结论性评价。
所以东垣所写《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是中医后学必读书目。
在易水学派“升降浮沉”,“引经报使”,“气味分经”基础上,前者归纳总结诸药,功效要点之外,比较突出地介绍了药物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趋势(如脏腑,经络,三焦及四肢头目等),非常适于临床需要。
后者则着重介绍与临床用药制方密切相关的一些机理,且仅被《汤液本草》引录,从书中行文风格看,更象是王好古师事李东垣时整理的东垣用药心传。
鉴于此,本书对《汤液本草》中“东垣云”之类言论一并收于此条下,以便读者对东垣药论有一较完整的理解。
本书辑录《药类法象》选自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及“东垣云”均选自张瑞贤等编著《本草名著集成·汤液本草》(华夏出版社,1998年10月)中有关内容。
十三、《汤液本草》元·王好古著。
本书是一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著作,因作者师承张元素、李东垣两位金元时期的医学巨匠,故尽得两派真传。
文中载药242种,主要继承张,李二人学说,并选择结合前代诸名家灼论,最后附以己见,对药性,尤其是药物归经理论给予了特别关注,对金元时期药性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四、《本草发挥》明·徐彦纯编著。
徐氏乃朱丹溪弟子,因而受金元时期各大学派影响较深,除张从正以外,“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已数家之说,合成一书,别无增益”(时珍语)。
虽为汇集诸家之说,与《汤液本草》有相似之处,但所引中有不少条文为《汤液本草》所缺漏,故仍为一部研究金元学说的有参考价值的著作,尤其在明初时期医药学界产生过颇深的影响。
十五、《本草衍义补遗》元·朱丹溪著,明·方广增订。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学家。
探讨内伤杂病证治,首创滋阴降火之法,世称“养阴派”,与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并称为“金元四大家”。
本书主要是对寇宗所著《本草衍义》的补充和阐发,主要论药性,且以五行药性为特色。
原书药物153种,经方广增订后新增43种,可以认为是丹溪药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丹溪论述基本出自本书,对研究丹溪理论和临床思想有一定的启发。
十六、《本草蒙筌》明·陈嘉谟著。
本书名“蒙筌”,意在便于初学,但在药性理论上多有阐发,李时珍曾评之为:“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
”《本草纲目》及后世本草专著多有引述。
本书的最显著特色是以形、色、性、味、体五类高度概括药性,重点讨论辩证用药及药性药理,在药性理论上独树一帜。
十七、《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钻研医药过程中深感前代诸家本草“桀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立志重编本草。
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历经27年,参考800余种文献,以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全面总结前人及诸经典著作经验,同时依据作者自己及其父的临床实践进行了转述和发挥,对1892种药物按“从贱至贵”的原则,分为16部,部下分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下列目,纲目清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详尽记载药性理论的各个方面,兼涉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气象学等诸多自然科学领域,对后世医药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八、《药鉴》明·杜文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