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药学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章绪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章绪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从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确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 种。

在各论开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 种。

(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朝唐慎微,该书图文比较,方药并收,使大批古代文件得以保留。

( 五)《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优秀贡献。

( 七) 《中华本草》:今世。

中药,民族药,包含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 1 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拥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以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显然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少或除去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少或除去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拥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拥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拥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定依照: 1. 药物的真切味道。

2. 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能够与味道同样,也可以与味道相异。

( 三) 所示功效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解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 泄:①通泄,如大黄 ; ②降泄,如苦杏仁 ; ③清泄,如黄连。

(2) 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讲义

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讲义

第01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大纲要求】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一、历代本草代表作(一)宋及其以前:1.神农本草经 2.本草经集注3.新修本草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二)明清以后: 1.本草纲目 2.本草纲目拾遗 3.中华本草重点:(1)作者(2)成书年代(3)学术价值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导言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总论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 O+ ~/ ^* `" v' N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执业中药师《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执业中药师《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预测题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预测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题预测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E.《本草拾遗》答案:D2.以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 D. 《本草纲目拾遗》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答案:C3、古代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经集注》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答案:A解析:《神农本草经》365 种,《本草纲目拾遗》921 种,《本草纲目》1892 种,《新修本草》850种,《证类本草》1746 种。

4.初步确定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草是A《本草经集注》B.《神农本草经》C《证类本草》D《本草纲目E《新修本草》答案:B7.《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可能见于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新修本草》E《中华本草》答案:E8.薄荷是《新修本草》收载的药物,不能查找其文献资料的本草书籍是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新修本草》E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答案:B解析:本草著作的顺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汉代《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新修本草》长孙无忌、李勣领衔,苏敬,唐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宋代《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中华本草》,1999 年第二章中药的性能1、中药的性能不包括A.四气B.滋味C.升降浮沉D.归经E.毒性答案:B2.寒凉类药所不具备的功效是A.凉血B.回阳救逆C.解热毒D.清热E.泻火答案:B3.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的味是A.涩味B.辛味C.酸味D.淡味E.咸味答案:D4.苦味药不具有的作用是A.降泄B.通泄C.燥湿D.清泄E.渗湿答案:E5.一般多标以辛味的药物是A.清热药B.补气药C.解表药D.涌吐药E.泻下药答案:C6.下列哪项不是甘味药所表示的作用A.补气B.和味C.缓急止痛D.调和药性E.利水退肿答案:E 7.辛味所表示的作用是A.泻下通便B.行气宽中C.滋阴润燥D.软坚散结E.收敛固涩答案:B8.除哪项外,均是苦味所表示的作用A.清热燥湿B.降气平喘C.温中燥湿D.清胃止呕E.行气活血答案:E9.不属于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A.清热泻火B.利水渗湿C.平肝潜阳D.涌吐开窍E.收敛固涩答案:D10.主要归心经的药物是A.开窍药B.祛风湿药C.温里药D.息风止痉药E.解表药答案:A 11.凉血药的归经是A.肺、胃经B.肺、心经C.肺、膀胱经D.心、肝经E.肝、肾经答案:D[1-3]A.四性B.五味C.归经D.升降浮沉E.毒性1.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是2.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是3.表示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性能是答案:C,D ,A[4-7]A.辛味B.苦味C.甘味D.酸味E.淡味4.化湿药多为5.清热药多为6.润肺药多为7.利水渗湿药多为答案:A,B,C ,E解析: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历代本草著作——中药学

历代本草著作——中药学

⑸ 属性1
陶弘景(山中宰 《本草经 魏晋南北朝—梁代; 自然属性分类(7 相);受道、佛、 集注》 公元500年 类),朱墨对照 儒
730种
《唐本草》;长孙 《新修本 成书于公元659年(唐 无忌、李绩、苏敬 图文对照 草》 显庆四年) 等21人
850种,54卷
以掌禹锡《嘉祐本草》 《经史证 初稿1082年(宋元丰 和苏颂《图经本草》为 《证类本草》;唐 1746种,30卷, 类备急本 五年),定稿1108年 基础;图文对照、方药 慎微 附方3000余首 草》 以前(宋大观二年) 兼收、医药结合、资料 翔实
书名
⑴ 属名/作者
⑵ 年代
⑶ 分类/属性
⑷ 数量
成书为东汉末年;为 《神农本 《本经》;“神农 上、中、下三品;延续 现存最早/第一部药学 365种;儒学 草经》 ”为托名 到《本草纲目》以前 专著
⑹ 属性2 最早总结了中药学基本特 征“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系统总结汉以前的药 、配伍法度、剂型选择 学知识与经验 ”;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 础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整理与补充了《本经 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 》,反映南北朝时期 作的编写模式 的本草学成就 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 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 世界第一部药典,以欧洲 药学成就(同汉代) 纽伦堡《科德药方书》早 887年
集宋代以前本草之大 成
Hale Waihona Puke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 《纲目》(有层次 1892种,52卷, 《本草纲 公元1578年(明万历 自然属性分类(16部共 学成就之大成,将本 在生物、化学、天文、地 、按条理);李时 附方11000余首, 目》 六年) 60类),不分三品 草学上升到空前的高 理、地质等有突出成就 珍 附图1100余幅 度 初稿1765年(清乾隆 《本草纲 《纲目拾遗》;赵 三十年),定稿1803 民间用药、外来用药 目拾遗》 学敏 年(清嘉庆八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 主持,南京中医药 1999年9月出版 草》 大学编审,60单位 、500专家、10年 系统总结16世纪至18世纪 921种,10卷,新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 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 增716种 冠 且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 方药内容 8980种、34卷 全面总结中华民族 (30卷中药、4卷 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 2000余年来的传统药 民族药(藏蒙维 发展的综合性本草 学成就 傣苗))

中药一知识点

中药一知识点

中药一知识点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差不多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凉血药
第四节清热解毒药
第五节清虚热药
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
第二节润下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第四章祛风湿药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温里药
第八章理气药
第九章消食药
第十章驱虫药
第十一章止血药
第十二章活血祛淤药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化痰药
第二节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第十六章开窍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
第二节补阳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单元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导言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
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
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
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3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
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
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7.《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
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
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
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

中国最经典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