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方剂修订稿

合集下载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以下简称经典名方制剂)的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来源于国家公布目录中的古代经典名方且无上市品种(已按本规定简化注册审批上市的品种除外)的中药复方制剂申请上市,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实施简化审批。

第三条实施简化注册审批的经典名方制剂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处方中不含配伍禁忌或药品标准中标识有“剧毒”“大毒”及经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味;(二)处方中药味及所涉及的药材均有国家药品标准;(三)制备方法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四)除汤剂可制成颗粒剂外,剂型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五)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六)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七)适用范围不包括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

第四条经典名方制剂的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为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能够独立承担药品质量安全等责任的药品生产企业,并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具有中药饮片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完整的生产能力,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五条符合第三条要求的经典名方制剂申请上市,可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料。

申请人应当确保申报资料的数据真实、完整、可追溯。

第六条经典名方制剂的研制分“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研制与制剂研制两个阶段。

申请人应当按照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公布的处方、制法研制“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并根据“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开展经典名方制剂的研究,证明经典名方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确定的关键质量属性一致。

“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是指以古代医籍中记载的古代经典名方制备方法为依据制备而得的中药药用物质的标准,除成型工艺外,其余制备方法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

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中药使用的普及,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出台,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中药说明书的内容,保证中药使用的安全有效性。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此指导原则。

一、原则概述本指导原则是国家药监局在中药注册管理、中药说明书审评等方面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提出的,主要涵盖原则制定的依据、原则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原则的修订周期和程序、原则的实施要求等方面。

二、适用对象和范围原则适用于已上市中药说明书的内容修订,适用于国内已批准上市使用的中药,包括中药方剂、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成药等范畴。

指导原则明确了说明书修订的要求和程序。

三、修订周期和程序修订周期:说明书的修订周期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定期修订、需要修订、突发情况修订。

修订程序:原则中规定了中药说明书的修订程序,从药品研发、申报入库、通过审批、直至上市销售,每一步的过程都有不同的审批流程,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上市后如何根据需要对中药说明书进行修订。

四、实施要求和注意事项原则明确了中药说明书修订需具备的条件和实施要求,同时还指出了修订过程中需注重的注意事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修订前应充分了解研究材料,包括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2.修订材料应进行审查、审核、审核和批准等步骤,且应慎重处理。

3.修订完成后,药品生产企业应及时报告到国家药监局。

综上所述,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作为中药市场的重要依据,对于规范药品生产企业修订说明书、加强中药市场管理、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的使用中药过程中,遵照中药说明书,保证中药用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一)处方的组成意义中药处方是在运用单味药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相互配伍组合而成的。

处方不是药物的任意堆砌,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结构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学知识的积累,治疗经验的总结,人们逐渐懂得了两味药或多味药配合成处方的优势,并研究出了一套优化组合药物的处方方法,这是药物治疗的重大发展与提高。

临床处方多为中医师为患者“量体裁衣”的复方,其处方组成具有以下意义。

1.增强疗效数味药有选择的配伍组方,可以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提高原有的疗效。

这种药物疗效的增进,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仅是单纯在有效价的量上的积累,另一种则由于协同作用而大大地超过单味药的量与质的总和。

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余在临床需要凉血止血,治疗便血、痔血和脓血便时,常将地榆炭与槐花同用;在治疗气虚病症时,常将炙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同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疗效。

2.减低烈性和毒性大多数中药是可以安全服用的,但部分中药有一定的毒性,单味大剂量运用时尤为明显,余在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风寒痹痛喜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经验方中川乌、草乌、细辛具有麻醉止痛作用,虽经炮制后毒性有所减少,但仍有小毒,而且有性热燥烈、伤阴动火之弊病,余与当归、白芍、白芷、生甘草等药配伍运用后,既不影响蠲痹止痛之功效,又防止了小毒和偏性伤人。

此经验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总结成论文,发表在《云南中医杂志》上。

3.减少弊病和不良反应部分中药服用后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产生一些弊病,处方时可通过合理的配伍得到纠正,如滋阴补血时,余喜用大剂量的熟地黄,效果颇佳,但熟地黄味甘质腻,单味运用有碍胃助湿之弊,对“虚不受补”者更是如此。

余在处方时,必定要配以砂仁、陈皮之类健脾益胃药物,发现不仅增加了熟地黄的功效,又可避免其弊病和不良反应。

4.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单味药虽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难以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病情变化。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

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中药配伍,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组织药方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所谓“病有千变,方亦有千变”,但方剂的组成,又是极为严密的。

同一方剂,如果有一味药的加减或者剂量有所变更,整个方剂的作用也就不同。

01▶药味增减的变化指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使该方作用更切合病情。

至于主药,只可增不可减,否则属另组新方了。

例如:桂枝汤主治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等,若兼喘咳,则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降逆平喘。

02▶药量轻重的变化方剂中的药量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同一方剂,药量不同,效果迥异。

如病证急重,如不相应重用方药,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证情较缓,剂量倘不减少,则又药过病所反而为害。

03▶剂型更换的变化药味药量相同,剂型不同,功效各异。

中医常用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等。

一般说,急性病、重病,以汤剂为宜,取其吸收迅速,药力峻利,见效快;丸剂较汤剂缓慢,作用缓和。

04▶药物配伍的变化指方中主要药物配伍的改变而改变其作用。

例如:麻黄配桂枝、杏仁、甘草,功能辛温发汗,散寒平喘,治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若配石膏、杏仁、甘草,方名改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则有辛凉解表,清宣肺热之功,宜于风热壅肺之喘咳证。

药物配伍的变化,还包括气味化合的变化。

辛药与甘药合用,则辛甘化阳。

寒凉药中,味苦者则清热泻火,味甘者则滋阴降火。

综上所述,方剂的运用,既有严格性,又有灵活性,但加减贵在变通,古人所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医生只有知常达变,才能适应盘根错节的病情。

中药方剂的变化规律摘要: 组织药方既有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所谓病有千变,方亦有千变,但方剂的组成,又是极为严密的1。

药味增减的变化即指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使该方作用更切合病情。

药量轻重的变化方剂中的药量与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对第9版人卫版《中医学》若干方剂问题的商榷

对第9版人卫版《中医学》若干方剂问题的商榷

对第 9版人卫版《中医学》若干方剂问题的商榷摘要:第9版人卫版《中医学》教材中若干方剂存在着少量药物味数缺少,药物组成错乱,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等情形,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动摇教材的工具地位。

弱化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期盼教材再版修订时,一线教师当从自己的教学入手,改变这一现状:教材解读不可偏安一隅、当参考原蓍,内容分析需细致入微。

关键词:教材分析;修订建议;教学启示在2018年8月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1](下称《中医学》)中,对教材编写做了详细的规划教材修订说明,并广泛调查了一线医生对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意见,现行教材中已经做到了前后呼应,及时更新了学科的新进展。

然而,在近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医学》教材中若干方剂仍存在着少量药物味数缺少,药物组成错乱,方剂组成内容设置前后不一致、方剂药物用量设置前后不一致、方剂出处欠准确等情形,并提出修订建议和教学启示。

现分述如下。

一、方剂组成问题的商榷(一) 方剂药物味数缺少。

《中医学》第189页中,柴葛解肌汤[2]《伤寒六书》药物组成仅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等10味中药组成,实为11味中药组成,缺石膏。

《中医学》第194页中,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药物组成仅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和生甘草共9味中药组成,实为10味中药组成,缺车前子。

《中医学》第200页中,清气化痰丸[3]《医方考》药物组成仅胆南星、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芩、制半夏共8味中药组成,实为9味中药组成,缺姜汁。

《中医学》第205页中,归脾汤[4]《济生方》药物组成仅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组成,缺生姜、大枣。

(二)方剂药物组成错乱。

《中医学》第202页中,瓜薮薤白白酒汤[5]《金匮要略》药物组成写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实组成,实由瓜蒌、薤白、白酒组成。

刚刚!药典委公布黄芪、远志、薄荷、黄芩等44个中药材及饮片的修订标准草案!

刚刚!药典委公布黄芪、远志、薄荷、黄芩等44个中药材及饮片的修订标准草案!

刚刚!药典委公布黄芪、远志、薄荷、黄芩等44个中药材及
饮片的修订标准草案!
展开全文
9月2日,药典委官方网站发布了44个中药材及饮片的修订标准草案,其中包括青葙子、女贞子、莲子心、连翘、广陈皮、蟾酥、薏苡仁、延胡索、巴戟天、重楼、远志、天麻、升麻、清半夏、黄芪、炙黄芪、苦参、半夏、白及、地黄、熟地黄、红参、干漆、苏木、地枫皮、野马追、翻白草、瓦松、小驳骨、五加皮、白屈菜、木芙蓉叶、茵陈、布渣叶、鱼腥草、广金钱草、红花龙胆、鹅不食草、艾叶、薄荷、穿心莲、淫羊藿、蒲公英等常见品种,请各位同仁及时修订标准,内容如下:
内容来源:药典委。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

中药处方评价制度介绍中药处方评价制度是指对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套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可以确保中药处方的质量和疗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评价指标中药处方评价制度应包括以下指标:1. 中药单味药材用量合理性评价:评估中药处方中每个单味药材的用量是否合理,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2. 中药配伍合理性评价:评估中药处方中各种药材的配伍是否合理,避免中药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降低。

3. 中药与西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评估中药与同时使用的西药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意见,避免不良反应或疗效降低。

4. 中药处方治疗方案的个体化评价: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评估中药处方是否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5. 中药质量评价:对中药处方中所使用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估,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要求,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评价流程中药处方评价制度的流程应包括以下步骤:1. 提供中药处方材料:将中药处方递交给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提供中药处方的详细信息和所使用的药材材料。

2. 评价分析: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对中药处方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和调整的建议。

3. 反馈和改进: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处方医生或中药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处方调整和改进,确保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监督和改进中药处方评价制度应设立监督机构,负责对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应加强对中药处方医生和中药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评价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结论中药处方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评价流程和监督机制,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中药治疗的疗效。

同时,应注重持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医疗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施今墨验方选修订稿

施今墨验方选修订稿

施今墨验方选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施今墨验方选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着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60g,熟地 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

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

每次6g,每日3次。

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元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 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

研为细末,金樱子膏 1000g合为小丸。

每服6g,每日3次。

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葚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 30g,生黄芪90g。

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

每服6g,每日3次。

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赵锡武验方选赵锡武先生长期供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

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与方剂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五味(一)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

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

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

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

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症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故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

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6.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诸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涩味。

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

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

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一)含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这种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一般认为,味薄(辛、甘、微苦等)者升,气薄(寒、凉、微寒、平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厚(酸、苦、咸等)者沉。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等等。

3.药物的性味从四气讲,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又有不少药表现为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而具升浮之性,又能清热解毒、通便而具沉降之性;前胡,既能降气祛痰而显沉降性,又能宣散风热而显升浮性。

(三)所示效用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四)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一般说,病位在上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一般说,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有时也根据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之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

(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六)影响因素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①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

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少量性属沉降的药,在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约。

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功效(一)含义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

其有高级与初级之别。

(二)认定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的方法反推而得。

(三)表述中药功效的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构成的词组。

其中,对初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已心痛”,“已疥”,“截疟”,“治瘘”,“治皮胀”,“主寒热、疝瘕、头风、目黄、耳聋”,“延年”等。

对高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等)、脏器(如心、肺、脾、肾、肝、胃、小肠、胆、皮肤等)、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如阴、阳、气、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产物或反应(如痰浊、瘀血、疼痛、结石)等名称构成的词组。

如清热、燥湿、散风寒、祛风湿,平肝、补肝、补肾、清肺,补气、生津、行气、活血、通便、利尿、化痰、祛痰、泻火、化瘀、排石等。

(四)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的各纲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辨证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对应虚实辨证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的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

(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

(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脏腑辨证的各脏腑病证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心脏的有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等;对应肺脏的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降肺气等;对应大肠的有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等;对应脾脏的有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清脾热、补脾气、升脾阳等;对应胃腑的有温胃、健胃、养胃、开胃、泻胃火、降逆止呕等;对应肝脏的有疏肝、清肝、养肝、暖肝、泻肝火、平肝、潜阳、养肝阴(血)、息肝风等;对应胆腑的有利胆、清胆、温胆、利胆排石等;对应肾脏的有温肾、补肾、益肾、固肾、滋肾阴、补心气、助肾阳、暖肾气、补肾纳气、益肾填精等;对应膀胱腑的有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对应三焦、脑腑、女子胞的有通利三焦、健脑、醒脑、暖宫等。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

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降厥阴经上逆之寒气等。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

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等。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

如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

其中,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功效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等;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

(2)对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3)对病证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他药的疗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

(4)对现代病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西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

二、主治病证(一)含义所谓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

(二)表述1.病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

2.证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

三、功效与主治的相互关系(一)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初级功效是高级功效的基础,而高级功效是初级功效的升华与提高。

(二)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