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合集下载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中药师《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执业中药师《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本草经集注
名称 本草经集注 特征 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 作者 陶弘景 成书年代 南北朝梁代,公元500年左右
本草经集注
成就 1、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
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初 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载药730种; 4、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5、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神农本草经
名称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特征 汉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神农等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以前,公元2世纪
以前
神农本草经
成就 1、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5、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 成就;
特征 宋金元时期本草代表作 作者 唐慎微 成书年代 宋,公元1082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成就 1、载药1746种; 2、附方3000余首; 3、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4、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本草纲目
名称 本草纲目,简称纲目 特征 明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李时珍 成书年代 明,1587年
本草纲目
成就 1、载药1892种; 2、附方11000首 3、序例部分对本朝史及药性理论进行了全
就 5、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
中华本草
名称 中华本草 特征 当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成书年代 1999
中华本草
成就 1、载药8980味; 2、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传统药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预测题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预测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题预测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E.《本草拾遗》答案:D2.以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 D. 《本草纲目拾遗》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答案:C3、古代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经集注》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答案:A解析:《神农本草经》365 种,《本草纲目拾遗》921 种,《本草纲目》1892 种,《新修本草》850种,《证类本草》1746 种。

4.初步确定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草是A《本草经集注》B.《神农本草经》C《证类本草》D《本草纲目E《新修本草》答案:B7.《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可能见于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新修本草》E《中华本草》答案:E8.薄荷是《新修本草》收载的药物,不能查找其文献资料的本草书籍是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新修本草》E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答案:B解析:本草著作的顺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汉代《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新修本草》长孙无忌、李勣领衔,苏敬,唐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宋代《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中华本草》,1999 年第二章中药的性能1、中药的性能不包括A.四气B.滋味C.升降浮沉D.归经E.毒性答案:B2.寒凉类药所不具备的功效是A.凉血B.回阳救逆C.解热毒D.清热E.泻火答案:B3.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的味是A.涩味B.辛味C.酸味D.淡味E.咸味答案:D4.苦味药不具有的作用是A.降泄B.通泄C.燥湿D.清泄E.渗湿答案:E5.一般多标以辛味的药物是A.清热药B.补气药C.解表药D.涌吐药E.泻下药答案:C6.下列哪项不是甘味药所表示的作用A.补气B.和味C.缓急止痛D.调和药性E.利水退肿答案:E 7.辛味所表示的作用是A.泻下通便B.行气宽中C.滋阴润燥D.软坚散结E.收敛固涩答案:B8.除哪项外,均是苦味所表示的作用A.清热燥湿B.降气平喘C.温中燥湿D.清胃止呕E.行气活血答案:E9.不属于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A.清热泻火B.利水渗湿C.平肝潜阳D.涌吐开窍E.收敛固涩答案:D10.主要归心经的药物是A.开窍药B.祛风湿药C.温里药D.息风止痉药E.解表药答案:A 11.凉血药的归经是A.肺、胃经B.肺、心经C.肺、膀胱经D.心、肝经E.肝、肾经答案:D[1-3]A.四性B.五味C.归经D.升降浮沉E.毒性1.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是2.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是3.表示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性能是答案:C,D ,A[4-7]A.辛味B.苦味C.甘味D.酸味E.淡味4.化湿药多为5.清热药多为6.润肺药多为7.利水渗湿药多为答案:A,B,C ,E解析: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教学目的❤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对应教材第12页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 5.《本草纲目》
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李时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 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 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 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 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 》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 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
1892 图1100余副,方11000余首;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特色; 按自然属性分类;对世界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草纲目拾 遗》
《中华本草》
清代赵学敏
921 新增716种;补充、修订《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分类
当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34卷
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的传统医学成就;共34卷 (10册)
中药鉴定学占60分
A型题:24道(1分一道)
B型题:48道(0.5分一道)
X型题:12道(1分一道) ——共计60分
中药化学占40分
A型题:16道(1分一道)
B型题:32道(0.5分一道)
X型题:8道(1分一道) ——共计40分
药事管理与法规
执 业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药 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2017执业中药师中药知识一讲义: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2017执业中药师中药知识一讲义: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2017 执业中药师中药知识一讲义:历代本草代表作
简介
2017 年执业药师考试各科目试题下载版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1、作者:秦汉时代的著作。

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②收载药物365 种,所记药物功效大多翔实可靠。

③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④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服药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1、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3、学术价值:①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②收载药物730 种。

③丰富了药学理论,如增加了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

三、《唐本草》
1、作者:苏敬等21 人集体著作。

2、成书年代:唐代。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②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进方法。

③收载药物850 种。

④对世界。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点:历代本草代表作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点:历代本草代表作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执业药师栏目诚意整理“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点:历代本草代表作”,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中药专业知识一精华总结版

中药专业知识一精华总结版

考霸教育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一精华总结版第一章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6.涩:能收、能敛,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

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五、归经(一)含义: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8.管理不善 9.辨证不准 10.个体差异 11.离经悖法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一、功效(一)含义: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效、效能、效用、作用。

(二)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表里——发表、温里。

寒热——散表寒、清里热等。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清中焦湿热、温中散寒。

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因指病因,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等,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功效有疏肝、宣肺、和中、理气、安神等,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排石、排脓等(2)对症功效:如止汗、平喘、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条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导言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
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

󷙾

󵌻
󵭦
󿼈
󰁷
󰁷
󰁷
󰀮
󰁢
󰁡
󰁩
󰁤
󰁡
󰁭
󰁥
󰁤
󰀠
汇󸁚󵎟󵑽题专󵮶󰀠󰀠󰀠󰀠󰀠󷋬󷉹󵭦习󴽓󷳻󰀠󰀠󰀠󰀠动态󸷟󸸪辅导󰀠󰀠󰀠󰀠您󷚄过关󶘯󶈑们󵔯󴸀󸿽󶱂󰀠󰀠󰀠󵅍费󵒨询󰀴󰀰󰀰󰀰󰀭󰀵󰀸󰀭

󷽑󷫙󿼚󰁷󰁷󰁷󰀮󰁢󰁡󰁩󰁤󰁡󰁭󰁥󰁤󰁩󰀮󰁣󰁯󰁭󰀠󰀠󰀠󰀠󰁑󰁑󷾤󰀠󿼚󰀱󰀵󰀷󰀱󰀹󰀷󰀱󰀱󰀹󰀠󰀠󵒨
询󰁑󰁑󰀺󰀠󰀸󰀹󰀴󰀲󰀲󰀹󰀶󰀷󰀳󰀠󰀠󰀠󰀠󰀠󰀠󰀲󰀴󵰏时热线󿼚󰀰󰀱󰀰󰀭󰀵󰀸󰀷󰀱󰀵󰀲󰀸󰀹󰀠󰀠󰀠󰀠󰀱󰀰󰀰󰀥过关󿼁
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
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
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
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
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
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
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
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7.《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
8980种。


󵌻
󵭦
󿼈
󰁷
󰁷
󰁷
󰀮
󰁢
󰁡
󰁩
󰁤
󰁡
󰁭
󰁥
󰁤
汇󸁚󵎟󵑽题专󵮶󰀠󰀠󰀠󰀠󰀠󷋬󷉹󵭦习󴽓󷳻󰀠󰀠󰀠󰀠动态󸷟󸸪辅导󰀠󰀠󰀠󰀠您󷚄过关󶘯󶈑们󵔯󴸀󸿽󶱂󰀠󰀠󰀠󵅍费󵒨询󰀴󰀰󰀰󰀰󰀭󰀵󰀸󰀭

.. 157197119
询󰁑󰁑󰀺󰀠󰀸󰀹󰀴󰀲󰀲󰀹󰀶󰀷󰀳󰀠󰀠󰀠󰀠󰀠󰀠󰀲󰀴󵰏时热线󿼚󰀰󰀱󰀰󰀭󰀵󰀸󰀷󰀱󰀵󰀲󰀸󰀹󰀠󰀠󰀠󰀠󰀱󰀰󰀰󰀥过关󿼁
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药物之所以
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前人也称之为偏性。也就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
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等。

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国最经典本草著作


󵌻
󵭦
󿼈
󰁷
󰁷
󰁷
󰀮

󰁢
󰁡
󰁩
󰁤
󰁡
󰁭
󰁥
󰁤

汇󸁚󵎟󵑽题专󵮶󰀠󰀠󰀠󰀠󰀠󷋬󷉹󵭦习󴽓󷳻󰀠󰀠󰀠󰀠动态󸷟󸸪辅导󰀠󰀠󰀠󰀠您󷚄过关󶘯󶈑们󵔯󴸀󸿽󶱂󰀠󰀠󰀠󵅍费󵒨询󰀴󰀰󰀰󰀰󰀭󰀵󰀸󰀭

www.aae.o T¨
询󰁑󰁑󰀺󰀠󰀸󰀹󰀴󰀲󰀲󰀹󰀶󰀷󰀳󰀠󰀠󰀠󰀠󰀠󰀠󰀲󰀴󵰏时热线󿼚󰀰󰀱󰀰󰀭󰀵󰀸󰀷󰀱󰀵󰀲󰀸󰀹󰀠󰀠󰀠󰀠󰀱󰀰󰀰󰀥过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