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沥青道路课程设计

沥青道路课程设计

沥青道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沥青道路的基本概念,掌握沥青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沥青道路施工工艺流程,了解各施工环节的关键技术要求。

3. 学生能了解沥青道路养护维修的基本知识,提高对道路使用寿命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沥青道路常见病害及其成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对沥青道路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专业、投身工程建设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道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道路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科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对道路工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沥青道路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沥青基本知识:沥青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2. 沥青道路施工工艺:包括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摊铺、碾压、接缝处理等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3. 沥青道路养护维修:介绍沥青道路常见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道路养护维修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四章 沥青路面养护与维修4. 沥青道路工程设计:沥青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包括道路结构、材料选择、施工方案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道路工程设计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沥青基本知识学习,课堂讲解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沥青的基本性质。

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

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

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
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是指根据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沥青路面的设计计算。

以下为一个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的步骤和内容:
1. 设计要求和标准的确定:根据所在地区的交通量、道路类型、设计寿命等要求,确定设计标准和要求。

2. 交通量估算:根据道路所承受的交通量,进行交通量的估算和预测。

3. 路基设计:根据设计交通量和地基条件,进行路基设计,包括路基宽度、路基厚度等。

4. 路面设计:根据路基设计和交通量要求,进行沥青路面的设计。

计算沥青面层厚度、基层厚度等。

5. 材料选择:根据设计要求和标准,选择合适的沥青材料和基层材料。

6. 施工工序设计:根据路面设计和施工要求,确定施工工序和顺序。

7. 施工工艺设计:根据设计要求和标准,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8. 施工质量控制:根据设计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和检查。

9. 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施工工序和工艺,制定施工进度计划。

10. 施工费用估算:根据施工工序和工艺,估算施工所需费用。

以上是一个沥青路面课程设计算例的大致步骤,具体的设计内容
和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确定。

沥青路课程设计

沥青路课程设计

沥青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沥青路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要求及施工技术,掌握沥青混合料的配制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培养学生对沥青路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掌握沥青路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性能要求。

2.掌握沥青混合料的配制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

3.了解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熟练操作实验设备,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配制和性能测试。

5.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沥青路面施工方案。

6.能够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沥青路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道路工程行业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沟通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沥青路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的配制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沥青路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性能要求2.沥青混合料的配制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3.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沥青路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的配制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沥青路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配制和性能测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沥青路面施工技术》2.参考书:《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手册》3.多媒体资料:沥青路面施工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沥青混合料配制设备、性能测试设备等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广西沥青路面课程设计

广西沥青路面课程设计

广西沥青路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广西沥青路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沥青路面的结构、性能、施工工艺和养护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描述沥青路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解释沥青路面的一些基本性能指标,如抗滑性、耐久性等。

3.概述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和养护方法。

4.分析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性能测试等。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能够:1.认识沥青路面在交通工程中的重要性。

2.培养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责任感。

3.激发对道路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沥青路面概述:介绍沥青路面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

2.沥青路面结构:讲解沥青路面的各层结构及其功能,包括面层、基层、底基层等。

3.沥青路面性能:介绍沥青路面的主要性能指标,如抗滑性、耐久性、温度稳定性等。

4.沥青路面施工工艺:讲解沥青路面的施工流程,包括混合料制备、摊铺、压实等。

5.沥青路面养护:介绍沥青路面的养护方法,如清扫、浇水、修补等。

6.沥青路面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裂缝、车辙等,并介绍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沥青路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沥青路面在工程中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沥青路面的性能测试方法。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机场沥青道面课程设计

机场沥青道面课程设计

机场沥青道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场沥青道面的基本构成、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

2. 使学生了解机场沥青道面的使用寿命、维护与修复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机场沥青道面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及其在我国民航事业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机场沥青道面常见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机场沥青道面施工方案和预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机场沥青道面维护与修复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场沥青道面工程及相关行业的职业兴趣和敬业精神。

2.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施工在机场沥青道面建设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操作和工程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机场沥青道面的相关知识,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场沥青道面的基本构成与材料特性:讲解沥青道面的结构层次、各层材料的选择与性能要求,使学生掌握机场沥青道面的基本构成和材料特性。

2. 机场沥青道面施工工艺:介绍机场沥青道面的施工流程、关键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包括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环节。

3. 机场沥青道面使用寿命与维护修复:分析影响机场沥青道面使用寿命的因素,介绍常见的维护与修复方法,以及预防性养护策略。

4. 机场沥青道面对飞行安全的影响:阐述机场沥青道面性能对飞行安全的重要性,探讨道面状况与飞行事故的关系。

5. 绿色施工与环保要求:介绍绿色施工在机场沥青道面建设中的应用,强调环保意识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具体安排如下:1. 第1周:机场沥青道面的基本构成与材料特性(教材第3章)2. 第2周:机场沥青道面施工工艺(教材第4章)3. 第3周:机场沥青道面使用寿命与维护修复(教材第5章)4. 第4周:机场沥青道面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教材第6章)5. 第5周:绿色施工与环保要求(教材第7章)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用于讲解机场沥青道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施工工艺等理论知识。

大连沥青路面课程设计

大连沥青路面课程设计

大连沥青路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沥青路面的基本概念,掌握沥青的分类、性质及用途。

2. 学生能够掌握沥青路面的结构组成,了解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学生能够了解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包括原材料选择、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等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沥青路面的病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对沥青路面进行设计和施工方案编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道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绿色施工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本课程针对大连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为我国道路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沥青路面基本概念:沥青的分类、性质及用途,使学生掌握沥青的基本知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2. 沥青路面结构组成:介绍沥青路面的各层结构及其功能,分析各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3. 沥青路面施工工艺:讲解沥青混合料的制备、运输、摊铺和碾压等施工过程,使学生了解施工要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4. 沥青路面病害与防治:分析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措施。

教材章节:第四章 沥青路面病害及其防治5.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介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6. 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方案编制: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指导学生编制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方案。

二级沥青混凝土课程设计

二级沥青混凝土课程设计

二级沥青混凝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二级沥青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制备方法及其性能指标;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二级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道路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二级沥青混凝土概述1.1 二级沥青混凝土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二级沥青混凝土的组成与性能指标2.第二章:二级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2.1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2.2 沥青混凝土的拌合与运输3.第三章:二级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3.1 施工准备与施工工艺3.2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4.第四章:二级沥青混凝土性能检测4.1 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4.2 沥青混凝土耐久性检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符合教学实际。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阐述二级沥青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施工技术。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二级沥青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方法。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掌握二级沥青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二级沥青混凝土性能检测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实用的二级沥青混凝土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专著,丰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沥青路面工程课程设计

沥青路面工程课程设计

沥青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沥青路面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施工技术;2. 使学生了解沥青路面的结构、材料及性能要求;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沥青路面工程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沥青路面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进行沥青路面施工和质量检测;3.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沥青路面设计和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沥青路面工程的专业兴趣和敬业精神;2. 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环保、节能、低碳的工程意识;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沥青路面工程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从事沥青路面工程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沥青路面基本概念:沥青的物理性质、沥青混合料的分类及组成;2.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介绍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分析各结构层的功能及材料要求;3. 沥青路面材料:详细讲解沥青、矿料、填料等原材料的选择及性能要求;4. 沥青混合料设计:阐述沥青混合料设计原理,介绍配合比设计方法;5.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包括施工准备、沥青混合料生产、摊铺、碾压等施工工艺;6. 沥青路面质量控制与验收:介绍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及验收标准;7. 沥青路面养护与维修:分析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成因,介绍养护和维修方法。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沥青路面基本概念及结构设计;第二周:沥青路面材料及沥青混合料设计;第三周: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第四周:沥青路面质量控制、验收及养护维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BS改性沥青掺量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一、绪论1、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2003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学院的陈拴发教授通过采用不同标号的沥青对SMA混合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沥青稠度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疲劳性能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相关实验并进行分析得出采用低标号沥青的SMA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也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

高标号沥青的劈裂应变大,低温抗裂性较好,但综合考虑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高标号SMA混合料的综合性能不如低标号沥青。

2007年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的付建村专家分析了不同SBS掺量(4.0%,4.5%,5.0%.5.5%)改性沥青对密实断级配薄层磨耗层混合料浙漏特性、飞散特性、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的影响,试脸表明,采用SBS改性沥青对混合料抗飞散性能、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随着SBS含量的增加,这种效果愈加显著。

实际上,研究表明,随着SBS剂量的增加,SBS在沥青中的分布状态有所变化,其比表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改性后饱和分的含量也呈现对应的变化,因为SBS在沥青中由分散相向连续相转变所对应的那一点上必然存在饱和分变化的极值点,因此,必然存在可获得最佳改性效果的SBS的最佳掺加量,一味增加SBS改性剂的掺量对改变沥青及混合料性能不但提高不显著,反而会使剪切施工成本和原料成本增加,所以,考虑到薄层磨耗层结合料的高技术要求,SBS的掺量最好在5.0%以上,考虑原料造价和剪切加工水平,SBS的加入量最好控制在5.0%一6.0%。

同时考虑到SBS改性沥青对加工水平的依赖性,为了保持改性后沥青的存储稳定性,应当考虑加入适量的稳定剂,以保证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稳定性。

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李向东教授进行了不同沥青掺量下AC-13C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马歇尔稳定度、车辙、冻融劈裂试验,分析了不同沥青掺量对混合料强度特性、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的影响。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沥青掺量的变化对沥青路面路用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根据数学原理,必存在某个最佳沥青掺量,使得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均很好地满足各种路用需求。

设计中应该把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和冻融残留强度作为主要的控制指标。

②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工程实践中,马歇尔稳定度(包括浸水马歇尔稳定度)可不做考虑,或者仅作为参考指标。

③相同级配条件下,沥青掺量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不同的温度地区、降水地区,进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时,其控制指标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根据结果分析,利用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及冻融残留强度两个试验能够合理确定沥青最佳掺量,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高估了沥青掺量范围。

由此在进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设计时,抗车辙性能及冻融残留强度应作为确定最佳沥青掺量的主要控制指标,而马歇尔稳定度可作为参考指标,弥补实际操作的不足。

(2) 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60年代美国工程兵团以推理的方法发明路面材料试验机GTM旋转试验机,后来美国空军为解决重型轰炸机跑道容易破损的问题,又专门组织人员对GTM进行研究开发,形成了如今的路面材料GTM设计方法。

旋转压实剪切实验机(GTM)有较大的压实功,适用于重交通沥青混合料路面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GTM设计出的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相比其他方法要小得多,设计出的沥青混合料路面具有优良的抗车辙能力。

但是GTM设计方法并没有特别关注沥青路面的耐久性、抗疲劳开裂能力以及施工和易性等问题,且GTM设计方法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在我国还缺少丰富的试验与实际施工经验,所以GTM法确定沥青混凝土最佳沥青用量目前在我国应用很少。

20世纪90年代Finn、Hosftry、VendeLoo等人先后提出应从沥青混凝土抵抗交通荷载的稳定性角度分析车辙产生的机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空隙率和沥青用量都是影响沥青混凝土车辙的重要因素,级配确定的前提下,沥青用量又可以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沥青用量增大会导致空隙率的减小,可见沥青用量对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沥青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的骨架、嵌挤作用,实际沥青混合料受粘结力和内摩擦角共同作用,而且二者发挥的作用都不能忽略。

随着油石比增加,骨料间沥青越来越多,集料间摩擦力发挥作用将越来越小,沥青发挥的粘结作用越来越大,当粘结力和内摩擦角二者发挥到最佳作用时,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最大,沥青用量继续增大,游离沥青较多,集料间的摩擦力极小或几乎没有作用,从而使沥青混合料易于产生流动变形而形成车辙。

他们通过设置不同的沥青掺量进行沥青车辙实验,研究沥青用量对沥青混凝土抵抗交通荷载的稳定性的影响,由于沥青混凝土抵抗交通荷载的稳定性的变化使每一个试件的车辙实验结果都不同,再过沥青车辙实验结果变化的情况对车辙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

2003年美国的Eisenmenn和Hilmer对胶粉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进行了一系列室内试验研究,包括不同掺量的胶粉改性沥青的技术性质试验、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低温弯曲破坏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胶粉对石油沥青改性,可以改善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感温性、低温抗裂性和抗老化性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也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采用废旧轮胎胶粉对石油沥青改性,不但解决了废旧橡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而且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改性效果良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2、研究意义和目的(1)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高等级公路交通量迅速增长、车辆大型化、超载严重及渠化交通等使沥青路面面临严峻考验,并成为控制路面结构和材料设计的关键因素,在此大环境下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道路的继续服务能力,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调查表明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现象主要为车辙、开裂以及水损害, 与此相关的研究表明, 影响沥青路面破损的因素很多,其中沥青混合料SBS改性沥青掺量和空隙率对沥青路面性能影响很大,而在压实功和矿料级配相同的前提下,空隙率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SBS改性沥青掺量。

SBS改性沥青掺量过多,易出现高温车辙、泛油等病害; SBS改性沥青掺量过少,易出现疲劳破坏和水损害问题,且影响压实。

因此,深入研究SBS改性沥青掺量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减少沥青路面的车辙、开裂、水损害等早期破坏,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经济意义。

(2)目的①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重交通 AC-13 型沥青混合料,在不同的沥青掺量(在相同的压实条件下,即空隙率)情况下分别进行了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以对沥青掺量这一沥青混合料性能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②确定出某个最佳的沥青掺量,使沥青混合料既能满足高温稳定性能的要求,又能满足低温抗裂及水稳定性能的要求。

二、主要研究内容1、本文以AC-13沥青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选取3.5%、4.0%、4.5%、5.0%、5.5%、6.0%、6.5%七种不同的SBS沥青掺量,分析沥青掺量对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

2、对不同SBS沥青掺量的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分析沥青掺量对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3、、对不同SBS沥青掺量的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分析沥青掺量对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

4、对不同SBS沥青掺量的混合料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沥青掺量对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三、实施方案1、试验原材料(l)粗集料本研究中AC-13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选用重庆市巴南区木洞沙石厂的石灰岩,粗集料的技术指标如表1-1所示。

表1-1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2)细集料本研究中所用细集料重庆市巴南区木洞沙石厂生产的石屑,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如表1-2所示。

表1-2 细集料质量技术指标(3)填料本研究中填料为重庆市巴南区木洞沙石厂生产的石灰岩磨细矿粉,矿粉的技术指标如表1-3所示表1-3 矿粉质量技术指标(4)沥青因为重庆属于炎热地区,故本研究采用了韩国产SBSI一D类改性沥青。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一2004)中道路石油沥青要求的检验项目,对沥青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列于表1-4中。

表1-4 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2、矿料级配本课题主要研究在级配确定的前提下,不同SBS改性沥青掺量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所以选择一种固定级配作为设计级配,而本课题采用的为谢明老师所给的AC-13的级配如表2所示。

表2 AC-13的级配3、实验过程与预期结果根据《规范》推荐的沥青掺量范围为 3.0% ~ 7.0%。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SBS沥青掺量依次为3.5%、4.0%、4.5%、5.0%、5.5%、6.0%和6.5%,分别配制成试件1 组, 2 组, 3 组, 4 组, 5 组,6组,7组,根据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制作沥青混合料试样。

(1)高温车辙实验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规定,车辙板碾压层的厚度不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1-1.5倍,本研究所用的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它的 1.5倍接近20mm,所以,车辙试件尺寸选用300×30O×50mm。

具体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T0719-2011操作。

预期结果:随着SBS沥青掺量的增加,动稳定度先增大后减小,在SBS沥青掺量在 4.0%~5.0%之间,动稳定度有一个稳定时期。

沥青掺量超过 5.0%后动稳定度会有所降低且车辙变形量迅速增加,这是由于SBS沥青掺量由小增大到4.0%~5.0%之间时,沥青逐渐填充骨料间隙,沥青结合料的粘结力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使得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增大,在4.0%~5.0%之间沥青结合料的粘结力发挥到了最佳作用,使得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在此区间达到了最高,当SBS沥青掺量超过5.0%后动稳定度又会降低,表明随着SBS 沥青掺量继续增大,游离沥青越来越多,导致沥青混合料剪切变形的增加,从而使沥青混合料易于产生流动变形而形成车辙,所以动稳定度又逐渐降低。

(2)低温弯曲试验本研究通过对AC-13沥青混合料进行-10℃和0℃低温弯曲试验,评价沥青混合料低温特性。

根据规范制成250×30×35mm棱柱体小梁,其跨径为200mm,加载速率为50mm/min。

具体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中T0715-2011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