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PPT

合集下载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PPT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PPT
程,修复后的土壤农业利用能力增强 植物固定化技术使地表长期稳定,有利于生态环境改
善和生物生存 成本低
植物修复的局限性
植物耐受能力的选择性,通常一种植物针对一、两种 植物
缓慢,周期长--相对与物理、化学方法 植物生长对土壤肥力、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有
一定的要求,植物本身会受病虫害影响 植物衰亡会导致二次污染,必需收割,并对收割部分
(2)位移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TF)-表征某种物质从植物根部到 植物地上部分的转移能力: 位移系数=植物地上部分某种物质含量/植物根部该物质含量
显然都是越大说明这种植物的积累能力和修复能力越强 (3)平衡富集系数:植物吸收和排泄呈动态平衡,植物虽然仍然吸收,
但体内积累量不再增加,达到一个极限值(临界含量),此时的富集 系数称为平衡富集系数。
进行后续无害化处理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第二节 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
1.植物修复的原理总论
通过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呼吸、蒸腾和分泌等代谢 活动与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和微生态环境发生交互反应, 从而通过吸收、分解、挥发、固定化等过程使污染物 达到净化和脱毒的修复效果。
植物根际生物降解
用细菌武装植物吸收分解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类(蒽)污染物
在香港浸会大学裘槎环境研究所做的植物-外源菌耦合系统 净化、水体、空气 环境兼容性好:修复同时也是美化环境,易被社会大
众接受 对环境扰动小,基本都是原位修复,特别是土壤 植物修复的过程也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增加的过
(2)完全的“免疫”作用,无论根际圈内污染物浓度高低,植物依 靠自身调节功能完成自我保护,不受伤害,这种情形极少;
(3)植物能够在土壤污染物含量很高的情况下正常生长且生物量不 下降,如重金属超量积累植物和某些耐性植物等。研究中通常在 污染地带或矿山直接寻找这类植物。

环境化学-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1)

环境化学-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1)

增强根际微生物降解 直接围绕在植物根周围的土壤环境,一般称作根际 (rhizosphere)。植物根系分泌的一些物质及酶进入土壤, 不但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还向生活在根际的微生物提供 营养和能量,支持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使根际环境 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生物降解作用增强。 植物根系的土壤其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比无根系土壤中微生 物数量和活性可增加5-10倍,有的高达100倍。已经有研究 表明能加速许多农药、三氯乙烯和石油烃的降解。同时植 物根系的腐解作用向土壤中补充有机碳,可加速有机污染 物在根区的降解速度。此外,根系的穿插作用还能疏松土 壤,为根际土壤创造了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供氧条件、水 分状况和温度,使根区的代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反过来, 根际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也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加速 对降解产物的吸收。这一共存体系的共同作用,将在很大 程度上加速污染土壤的修复速度。
④ •OH还具有加成作用,当有碳碳双键存在时,除非被进攻 的分子具有高度活泼的碳氢键,否则,将在双键处发生加 成反应。 ⑤ 由于它是一种物理—化学处理过程,很容易加以控制,以 满足处理需要,甚至可以降解10-9级数量级的污染物; ⑥ 既可作为单独处理,又可与其他处理过程相匹配,如作为 生化处理前的后处理,可降低处理成本。它以一种近似于 扩散的速度(KOH•> 109/(mol/L•s))与污染物反应,反应 彻底,不产生副产物。因此,深度氧化技术为解决以前传 统化学和生物氧化法难以处理的污染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 径。原位化学氧化技术(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ISCO)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 修复
修复是指采取人为或自然过程,使环境介质中的 污染物去除或无害化,使受污染场址恢复原有功
能的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在环境修复中,涉及到多种技术和原理的应用。

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体来分解、转化或吸附污染物,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堆肥等。

植物修复依靠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将污染物吸收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堆肥则是利用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

另一种常见的环境修复技术是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通过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移除或隔离,以恢复环境的清洁和健康状态。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吸附、过滤、蒸馏、沉淀等。

吸附利用吸附剂吸附污染物,将其从环境中吸附出来。

过滤则通过介质或滤网将污染物分离。

蒸馏是通过加热和冷凝,将污染物和溶剂分离。

沉淀则利用重力或离心力,将污染物从液体中沉淀下来。

化学修复是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技术,它利用化学物质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变得无毒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络合等。

氧化还原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

中和则是通过将酸性或碱性污染物与中和剂反应,达到中和效果。

络合是利用络合剂与金属污染物发生络合反应,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以减少金属污染物的毒性。

综合利用多种环境修复技术是实现有效环境修复的常见做法。

通过综合应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和原理,可以更全面地降低环境污染,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共65张PPT)

-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共65张PPT)
利用发射器发射的无线电波中的电磁能量加热被污染环境,使其中的水体成为蒸汽后携带污染物排出环境。
染物
3.5 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局限
局限:渗透性较差的环境介质〔如黏土、有机土 壤〕受限
限制因素: 被污染环境的异质性引起气流分配的不均匀; 低渗透性的被污染环境阻碍气流通过; 被污染环境的地下水位太高〔地下1-2m); 被污染环境中存在对挥发性污染物吸附性强的要
土壤孔隙水的电渗析流动与水力流动比较 水流均匀,流向易控制;水流渗透率高;
电泳:污染环境中带电胶体颗粒的迁移运动 ,例如细小土壤颗粒、腐殖质和大分子物质 等。运动的方向和速度、距离取决于电场和 毛细孔隙的直径等因素
酸性迁移:电解反响导致阴极附近溶液呈酸 性、pH低至2,带正电的氢离子向阴极迁移 ;而阳极附近的呈酸性、pH高至12,带负 电的氢氧离子向阳极迁移。氢离子因半径小 ,迁移速度高,形成酸性迁移带后将沉淀的 金属重新离解为离子后共同迁移
4.3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4.3.1 原位固化/稳定化法 将固化剂或稳定剂等化学试剂投掷于污染
环境原位,使其与污染物的混合
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染土壤示意图
4.3.2 异位固化/稳定化法
将被污染环境〔如土壤和沉积物等〕隔 离、提取或挖掘出来,在地面混合后,投放 到适当形状的模具中或放置到空地,进行稳 定化处理
脱水别离技术的主要技术特征比较
2.3.8 物理别离修复技术的主要属性小结〔一〕
物理别离修复技术的主要属性小结〔二〕
2.4 物理别离修复技术应用
范围:主要应用于污染土壤中无机污染物的 修复,适合从小范围被污染的土壤、沉积物 、废渣中别离重金属,清洁土壤、恢复土壤 正常功能
优点:大多数相关技术设备简单,费用低廉 ,可持续高产出

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 ppt课件

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 ppt课件

污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它们在 一定条件下分解,能为作物提供许多可利 用的养分,从而促进作物增产。污水中含 有大量的有机物,以蛋白质、 碳水化合 物、 脂肪、尿素、 氨氮、 氮、磷、钾等 为多, 且含有钙、 镁、 锰、 铜、 锌、 铝等多种微量元素。在全球水资源日趋紧 张的情况下,污水灌溉有特殊的意义,许 多国家都把污水作为重要的灌溉水源。例 如,以色列80%以上的农业用水是经处理 过的废污水。

微生物修复技术
定义
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在适宜条件下 利用土著微生物或外源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对土壤中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与去除的 方法。

• 研究现状
• 这种生物修复技术已在农药或石油污染土 壤中得到应用。在我国 ,已构建了农药高效 降解菌筛选技术、 微生物修复剂制备技术 和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田间应用技术;也筛 选了大量的石油烃降解菌 ,复配了多种微生 物修复菌剂 ,研制了生物修复预制床和生物 泥浆反应器 ,提出了生物修复模式。
污水灌溉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进入 21世纪, 我国的城市生活用水、 工 业用水将大大增加, 从而使农业用水不得不 相对减少。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以灌溉为主 的农业大国, 目前仅农业每年缺水就达 300 亿 m3。20世纪 90年代, 我国受旱面积已达 2 667万 hm2, 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达 250 400亿 kg。为了使农业良性发展, 达到 增产增收的效果, 确保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就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主要来源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大气沉降 城市交通
废渣,废气废水 污水灌溉,污泥,农药 有害气体,粉尘 汽车尾气

特征
普遍性
几乎威胁每个国家
潜伏性
难以被察觉
不可逆与难治理性 复合性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土壤的改进技术ppt课件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土壤的改进技术ppt课件

用以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联合
技术可以避免或减少污染物的后
处理过程,实现原位迁移和降解
过程。
18
总结与展望
电动力学技术修复污染土壤作 为一种新的原位修复技术具有诸多 优点,利用改进的电动力学修复污 染土壤现在尚处于实验室和小规模
19
电动力学修
复污染土壤的修
复机理非常复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涉及了物理、污
染传输动学、土
联盟[N]中国环境报,2012,4(1). 24
能应用于实际的
大型电动力学修
22
加大对电动
力学与其他技术
的联合修复技术
的研究,通过构
建污染物处理数
学模型,寻求联
合技术的最佳耦
合点,来模拟污
23
参考文献
[1]陈学军,申哲民,句柄新,等.模拟 镉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J].
环境化学,2005,24(6):666-668. [2]徐卫星.发起成立环境修复产业
8
大量的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 验已经证明,电动力学技术可高 效地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和 有机污染物,其中重金属离子包
9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动力学技 术对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率,国 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一些改 进。研究较多的技术改进主要有:
10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改进
极 电 土 工作 降 电动
化 场 壤 液 低 力学
(5)降低能耗的改进
实验修复中,一般采用电流强 度范围约为10~100mA/cm2,电 压梯度约为0.5V/cm,电能耗与电 流的平方成正比,耗能高,处理 费用也就相应增加,这成为电动 力学技术在实际中应用的重要问 17
(6)电动力学修复联合技术

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物理修复

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物理修复

采用湿分离技术要遵循的原则
ü当大量重金属以颗粒状存在时,特别推荐采用湿筛分方式 ü如果接下来的化学处理需要水,如采用土壤清洗或土壤淋洗
技术,也采用湿筛分 ü如果处理得到的重金属可以循环再利用或废液不需要很多的
化学处理试剂,也采用湿筛分
2 水动力学分离
ü也称粒度分级,基于颗粒在流体中的移动速度将其 分成两部分或多部分的分离技术。
▶Only treats unsaturated-zone soils; other methods may also be needed to treat saturated-zone soils and groundwater.
▶Can be used under buildings and other locations tha cannot be excavated.
应用实例分析
1.炮台港射击场污染土壤物理分离修复
2.小射击场污染土壤物理分离修复
二、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
主要包括: l 概述; l 原位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 l 异位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 l 多相浸提技术; l 压裂修复技术;
二、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 2.1 概念
Ø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Soil vapour extraction,SVE)是指 通过降低土壤空隙的蒸气压,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蒸气 形式而加以去除的技术,是利用物理方法去除不饱和土壤中挥 发性有机组分(VOCs)污染的一种修复技术;
原位土壤蒸气浸提技术的成本估算
固定成本
提取井及鼓风装置安装;监控点位安装; 尾气处理装置安装
可变成本 其他管理费用
运行维护人工费;能源动力费;现场监 察;现场卫生、安全保障;工艺控制采 样分析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PPT课件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PPT课件
• 动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蚯蚓养殖和线虫控制两种方式。蚯蚓养殖是指利用蚯蚓 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线虫控制是指利 用一些寄生线虫来控制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其对土壤的危害。
• 动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包括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但动物修复技术的 缺点是处理周期较长,且对某些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处理效果不佳。
技术成熟度
某些生物修复技术仍处于 研究阶段,技术成熟度有 待提高。
影响因素多
生物修复效果受到多种因 素的影响,如污染物特性、 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
03 生物修复技术应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 来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从而使 土壤环境得到净化和修复的过程。
政府应加大对生物修复技术的政策支 持和资金投入,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应 用。
建立评价体系
建立生物修复技术的评价体系,制定 相关标准和方法,规范技术的实际应 用。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物修复 技术的整体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包括处理效果好、适用范 围广、对环境影响小等。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缺 点是处理周期较长,且对某些重金属污染土壤的 处理效果不佳。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 种方式。原位修复是在污染场地就地处理,而异 位修复是将污染土壤转运至集中处理场地进行修 复。
微生物修复技术适用于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 和农药污染等多种类型的土壤修复。其中,有机 物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利用土壤动物(如蚯蚓)对污染物 的抗性和净化能力,实现污染土壤 的治理和生态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电性溶液注入阴极和土壤之间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优点及影响因素
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工艺现场应用示意图
优点: 重金属的处理效率显著提高 影响因素:需特殊的容器放置导电性溶液,这会增大处理 成本
技术应用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阴极选择性透过膜
将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放置在土壤靠近阴极处,H+ 和金属阳离子可透过膜,而OH-则无法通过,则将高pH 区限制在靠近阴极的地方,提高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
第七章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7.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 7.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概念 利用适当的污染环境物理修复技术,降低土壤中污染 物浓度的技术
物理分离 蒸汽浸提 固定/稳定化 玻璃化 低温冰冻 热力学方法 电动力学方法
玻璃化修复技术
热力学修复技术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7.2.5 热力学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利用热传导(热毯、热井或热墙等)或热辐射(无线
电波加热)等加热污染土壤后降低其中污染物浓度的技术
高温加热修复技术 低温加热修复技术 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
技术应用
热力学修复技术
高温加热修复技术
通过热毯或加热井中的加热器件进行热传导加热,并通过 汽提井和鼓风机将水蒸汽和污染物收集起来加以处理的技术
热处理典型流程
技术应用
热解吸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热解吸修复过程示意图
热解吸修复技术
热 解 吸 修 复 技 术 的 类 型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7.2.6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向污染土壤中插入两个电极,形成低压直流电场,通
过电化学和电动力学的复合作用,使水溶态和吸附于土壤 的颗粒污染物根据自身带电特性在电场内作定向移动,在 电极附近富集或收集回收而去除的过程
概述
土壤修复的分类与技术体系
概述
土壤修复的分类与技术体系 (续表)
概述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工作过程
概述
污染土壤修复现场的调查与评价
收集使土壤修复过程最优化的信息 收集控制环境条件使这维持最佳条件的信息 收集和综合评价与土壤修复过程 工程设计相关联的环境信息
概述
对修复现场进行调查评价的具体项目
热力学修复技术
原位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平面示意图
热力学修复技术
原位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剖面图
热力学修复技术
热力学修复技术的适用性和影响因素
热解吸修复技术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7.2.5 热解吸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利用直接或间接热交换,通过控制热解吸系统的床温
和物料停留时间有选择地使污染物得以挥发去除的技术: 可分为两步:加热污染介质使污染物挥发和处理废气防止 污染物扩散到大气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7.2.3 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防止或者降低污染土壤释放有害物质、或其中污染物
转移的修复技术,包括原位和异位固定/稳定化
固定/稳定化的基本工艺流程
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
技术应用
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
异位固定/稳定化
通过将污染封与粘结剂混合形成的物理封闭(如降低孔 隙率等)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如形成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 等),从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活性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的应用条件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技术应用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异位土壤蒸汽浸提
治理挥发性的有机卤代物或非卤代物,包括多环 芳烃、重金属等
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技术应用 多相土壤浸提技术
该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的强化,同时对地下水和土壤蒸 汽进行提取;包括两项浸提技术、两生浸提技术
概述
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
7.1.2 土壤污染概述
土壤自净作用
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土壤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 化学、物理与生物化学反应,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 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包括物理净化、物理 化学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概述
判断土壤污染的指标:
动植物直接或间接吸收污染物而受害的情况 土壤的自净能力
异位土壤固定/稳定化修复的工艺流程图
异位固定/稳定化影响因素
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
技术应用
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
原位固定/稳定化
直接将修复物质输入污染土壤中混合,处理后的土壤留 在原地
美国威斯康星州利用潜水箱原位固形修复德马尼托沃克河污染抵泥
原位固定/稳定化影响因素
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
玻璃化修复技术
Lasagna方法水平结构
Lasagna方法垂直结构
Lasagna工艺的优缺点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技术应用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工艺
电动力学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土壤中产生 酸性与碱性迁移带,碱性迁移带促使重金属沉淀, 降低效率;在阴极和土壤之间注入导电溶液,将 碱性迁移带产生的高pH溶液区控制在土壤和阴极 之间
7.2.2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在污染土壤引入清洁空气产生驱动力,利用土壤固相
、液相和气相之间的浓度梯度,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将 其转化为气态污染物排出土壤外的过程
技术类型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异位土壤蒸汽浸提、多相浸提技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处理过程示意图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
技术应用
带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的电动力装置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冰冻修复技术
7.2.7 冰冻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在地下以等距离的形式围绕污染源垂直安放管道,将
对环境无害的冰冻剂溶液送入管道而冻结土壤中的水分, 形成地下冻土屏障,防止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扩散; 需要一个冷冻厂或车间来维持冻土屏障层的温度低于0摄 氏度
高温加热修复过程示意图
热力学修复技术
热毯系统
采用覆盖在土壤表层的加热毯加热,每一块加热毯上面都 覆盖一层防渗膜,内部设有管道和气体排放收集口。各个 管道的气体由总管引至真空管。土壤加热以及加热毯地下 面抽风机造成的负压,使得污染物蒸发,汽化迁移到土壤 层中,再将气态的污染物引至热处理设施进行氧化处理。
概述
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
7.1.3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法概述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和原理, 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无害化 和稳定化的措施
概述
土壤修复的分类与技术体系
按修复场地
1 原位修复 2 3 生物修复 4 生态工程修复 5 联合修复
Lasagna工艺 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工艺 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的装置与过程示意图
电动力学修复重金属污染的优势和影响因素
技术应用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Lasagna工艺
原位修复,在污染土壤中加入适当的物质, 如吸附剂、催化剂、微生物、缓冲剂,将其变成 处理区,然后采用电动力学法使污染物从土壤迁 移至处理区,在吸附、固定等作用下得到去除。 该工艺适用于低渗透性土壤或包含低渗透性区域 的非均相土壤
阻加热产生蒸汽)加热土壤,温度可达100摄氏
度,蒸发污染物,使非水质液体进入提取井,再
利用潜水泵收集流体,真空泵收集气体,送至处
理设施进行处理。
污染土壤低温加热修复过程示意图
技术应用
热力学修复技术
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 由无线电能量辐射布置系统、无线电能量发
射传播和监控系统、污染物蒸汽屏障包容系统和 污染物蒸汽回收处理系统四部分组成的污染土壤 加热修复系统。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7.2.4 玻璃化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通过高强度能量输入,使污染土壤熔化,将含有挥发
性污染物的蒸汽回收处理,同时污染土壤冷却后成玻璃状 团块固定
原位玻璃化技术 异位玻璃化技术
玻璃化修复的工艺流程
技术应用
玻璃化修复技术
原位玻璃化技术
通过向污染介质中插入电极,对污染介质固体组分给予 1600-2000摄氏度的高温处理,使有机污染物和一部分无机 化合物如硝酸盐、硫酸盐和碳酸盐等挥发或热解而从污染环 境中去除的技术
概述
土壤污染物的分类:
进入土壤的途径
污染物的属性
概述
按照污染物的属性分类
概述
土壤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或潜伏性
60年代日本的痛痛病,到70年代才证实是镉污染土壤生产 的“镉米”引起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1966年,沈阳污水灌区发生酚类、镉污染,土壤毒化、水 稻矮化、稻米异味、镉含量超标
后果的严重性
粮食安全至食品安全
概述
污染土壤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
概念
在实际工程建设之前,进行的小度和中度实验研
究,通过可处理性研究为土壤修复工程设计提出
标准、费用和运行方案等
目的 节省修复项目建设工程的投资
概述
污染土壤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
目标
概述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发展
现有的各种单一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都有适用范围 的限制,并存在某些问题,因而联合修复的研究与应用是 未来的方向:植物-微生物结合的菌根菌剂联合修复、物 理-化学-生物联合稳定化修复技术、物理化学和生物法 结合的淋洗-反应器联合修复等
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 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 7.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 7.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概述
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