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方法学比较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其他方法对比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其他方法对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CLIA)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分析方法,常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其他生物样品中的分析物。
与其他常用的分析方法相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以下特点:1. 高灵敏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使用化学荧光产生光信号,荧光强度较高,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正常情况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灵敏度可达到ng/mL或pg/mL级别。
2.高特异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使用特异性的抗体或配体与待测物结合,能够准确地检测目标物质,避免了其他背景物质的干扰,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宽线性范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可在一个较宽的浓度范围内进行定量分析,通常可以在pg/mL到μg/mL范围内准确测量待测物质的浓度。
4.快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反应速度较快,通常只需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获得结果。
这使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医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5.自动化程度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通常使用酶标仪或化学发光仪进行测量,并且具备连续连续、多重测量和自动分析等功能,可适应高通量、多样品同时处理的需求。
除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目前常用的其他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和免疫荧光分析(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等。
与这些方法相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以下优势:1.安全性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相比放射免疫分析更为安全,没有放射性污染的风险。
2.操作简便: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操作相对简单,只需将样本和试剂添加到试验板中,并通过酶标仪或化学发光仪进行测量,不需要繁琐的实验步骤和长时间的操作。
3.灵敏度更高:相对于常规的ELISA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灵敏度更高。
化学发光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方法学比较分析

化学发光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方法学比较分析目的比较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方法分别采用ELISA方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检测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比较此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结果乙肝常见模式中,两种方法测定HBsAg、抗-HBs、HBeAg、抗-HBcIgM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2.31%、92.31%、95.38%、、92.31%,无统计学差异,抗-HBe符合率为81.54%,在两种检测方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乙肝少见模式中,用ELISA法测单独HBsAg阳性的5例标本用化学发光法测得5例HBsAg全部阳性,但其中1例抗-HBe阳性。
ELISA 法测单独抗-HBe阳性的11例标本中用化学发光法测得11例抗-HBe全部阳性,其中2例HBsAg弱阳性,1例抗-HBs强阳性,1例抗-HBs弱阳性。
用化学发光法测得单独抗-HBs>1000IU/L的5例标本用ELISA法测得全部阴性。
用化学发光法测得单独抗-HBs>10IU/L且1000IU/L的5例,单独抗-HBs>10IU/L但0.05)。
抗-HBe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1)。
注:*表示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常规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查为五项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是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和判断HBV感染者病程及传染性的重要依据。
HBV标记物的早期、准确、定量检测对乙肝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HBV-M的变化是评估乙型肝炎感染后病情转归的重要依据,也是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监测指标之一。
目前国内检测HBV-M使用较多的仍是占主导地位的ELISA法。
ELISA法的优点在于它操作简单、适合于大批量标本的测定,并且成本低廉,其灵敏度也较好。
化学发光与免疫荧光方法学对比

化学发光与免疫荧光方法学对比一、《化学发光与免疫荧光方法学对比》1.概述化学发光(CL)和免疫荧光(IF)是用于检测特定病原体或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的两种测定方法。
CL和IF之间的最显著差异是不同的技术原理,以及其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下面将比较这两种技术的方法学、特点和限制。
2.方法学对比化学发光和免疫荧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化学和物理技术。
(1)化学发光:CL技术使用放射性核素结合到抗体或含有特异性抗原的配体上,将其作为一种探针来检测特定目标物质。
检测物质特异性结合探针后,将其照射到发射波长范围的暗室,从而得到特定的发光细胞图像。
(2)免疫荧光:IF技术通过使用荧光标记抗体或特异性抗原,以可见光范围的荧光作为探针,检测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被检测物质与荧光探针结合后,将其照射到可见光范围的暗室,从而得到特定的荧光细胞图像。
3.特点对比(1)CL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特定的物质:通过使用核素,可以迅速检测出特定的物质,这种技术不受受体或抗原的数量或特性影响。
(2)IF技术可以更简单、更灵敏地检测出特定物质:在IF技术中,荧光标记的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地结合,使得能够更灵敏地检测出特定的物质,且不会受受体或抗原的数量或特性影响。
4.限制对比(1)CL技术存在一定的检测限制:CL技术受探针的数量的影响,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特异性不强,因此无法准确检测受体或抗原的特定性。
(2)IF技术存在一定限度的检测效果:IF技术受荧光标记抗体和抗原的数量以及荧光强度的影响,因此无法准确检测受体或抗原的特定性。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和免疫荧光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学特点和限制,因此它们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取决于检测病原体的要求,可以根据检测目标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来使用。
常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比较

常见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比较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英音:[,kemi,lju:mi'nesəns] [,imju:nəuə'sei]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
是继放免分析、酶免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最新免疫测定技术。
CLIA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
是继放免分析、酶免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最新免疫测定技术。
1.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含两个部分, 即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
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是利用化学发光物质经催化剂的催化和氧化剂的氧化, 形成一个激发态的中间体, 当这种激发态中间体回到稳定的基态时, 同时发射出光子(hv) , 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产额。
免疫反应系统是将发光物质(在反应剂激发下生成激发态中间体) 直接标记在抗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或抗体(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上, 或酶作用于发光底物。
1.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类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标记方法的不同而分为两种:(1)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2)酶标记、以化学发光底物作信号试剂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1.2.1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又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 IA ) , 是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
常用于标记的化学发光物质有吖啶酯类化合物-acridiniumester (AE) , 是有效的发光标记物,其通过起动发光试剂(NaOH-H2O2) 作用而发光, 强烈的直接发光在一秒钟内完成, 为快速的闪烁发光。
b8化学发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的对比分析1

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化学发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的对比分析汪光蓉1,2,蔡艳娟1,王强1,凡瞿明1,毛明1,杜琴1,张国元1*(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2川北医学院检验系,四川南充637000)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和化学发光法(CMIA)检测抗核抗体(ANA)的异同。
方法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240例,同时采用IIFA法和CMIA法检测ANA。
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符者采用免疫印迹法复查抗可溶性核抗原(ENA)。
结果 240例ANA 阳性率IIFA 法与CMIA法分别为90.83%和78.7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77.92%;在53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中,41例IIFA(+)CMIA(-)患者ENA阳性率仅为14.63%;而12例IIFA(-)CMIA(+)患者ENA阳性率高达6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IFA不同荧光核型中,“其他型”在两种方法检测符合率方面低于颗粒型、胞浆型、均质型核型(P<0.05)。
结论CMIA法检测总ANA的敏感性低于IIFA法,而CMIA法的特异性优于IIFA法,因此将IIFA 法作为ANA的筛查方法,再结合CMIA 法检测,可在获得荧光核型信息观察抗体滴度的同时,进一步对ANA进行定量。
而且应用两种不同方法学原理的实验互相佐证,还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抗核抗体;化学发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Comparison of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and CMIA for detectingantinuclear antibodiesWang Guangrong1,2, Cai Yanjuan 1,Wang Qiang1, Fan Quming1, Mao Ming1, Du Qin1, Zhang Guoyuan1(1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2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637000)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IFA) and chemoluminescence assay(CMIA) for detecting 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 Methods A total of 240 serum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作者简介:汪光蓉(1977—),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临床免疫检验和教学工作。
化学发光方法学比较汇总

免疫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的酶免检测技术已逐渐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
现今发展的主流已不再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测定方法(避免污染环境及对人体损害),而是转向于能在任何地方操作的快速均相和固相测定,最终趋向于能够枪测到皮克或10负18摩尔级的、非同位素的、自动或半自动的实验室测定技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顺应了这一潮流,开创了免疫诊断的新纪元。
发光免疫分析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及无放射危害的分析技术。
70年代末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光免疫分析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化学发光、时间分辨荧光(也称时间延迟光致发光)、电化学发光(也称场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几种。
1、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出可见光的现象。
通常是指有些化合物不经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通过吸收化学能(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
退激时通过跃迁(或将激发能转移至受体分子上),释放能量产生光子,以光形式放出能量从而导致的发光现象。
其主要特点为消耗发光剂。
同时量子效率相对较低。
1.1 按化学反应类型分类:可分为酶促化学发光和非酶促化学发光两类。
其中酶促化学发光主要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系统、碱性磷酸酶 (ALP)系统、黄嘌呤氧化酶系统等。
酶促发光的共同特点为发光过程中作为标记物的酶基本不被消耗,而反应体系中发光剂充分过最,因此发光信号强而稳定,且发光时间较长。
因此可采用速率法测量,故检测方式简单、成本较低。
酶促反应的主要缺点为工作曲线可能随时间漂移,而且低端斜率容易呈非线性下移。
而非酶促化学发光包括吖啶酯系统、草酸酯系统、三价铁一鲁米诺系统等。
非酶促发光的共同特点为发光过程中标记物被消耗,同时作为标记物的发光剂是发光反应的瓶颈,即含量总是相对不足,因此发光信号持续时间较短;如果直接在免疫反应杯中启动发光反应,由于发光剂被很快消耗,故只能进行一次性测量。
所以重复性较差。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其他方法对比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优点:
• 4.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绝大多数分析测定均为仅需加 入一种试剂(或复合试剂)的一步模式。
• 5.结果稳定、误差小:样品系直接自己发光,不需要 任何光源照射,免除了各种可能因素(光源稳定性、光 散射、光波选择器等)给分析带来的影响,使分析结果 灵敏稳定可靠。
• 6.安全性好及使用期长:在上述优点前提下,更免除 了使用放射性物质。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CLIA的危 害性。有效期可长达1年以上,放射免疫分析由于放射 性同位素的衰变,一般有效期只有一个月,而酶联的底 物贮存性差,都无法与化学发光相比,有效期长可以提 高劳动效率,也利于推广应用。
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
•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灵敏度与可测范围 远远高于酶免产品,兼具ELISA法简便的 操作方法与较短的反应时间。
化学发光与酶免的对比表:
测量精度 人体伤害 有效期 干扰因素 测试项目
酶标
定性/半定量测量 底物有致癌性 较长 较多 少
化学发光
定量测量 无 长
极少 多
化学发光与放免的对比
.厂商试剂与仪器共同开发,试剂 基本系列化。
化学发光免疫 法(CLIA)
.导入于20世纪90年代,现个别较大 医院开展个别项目; .产品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 .无厂商开发生产,完全依赖进口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被临床 普遍使用,成为临床免疫诊断的支 柱方法; .产品处于成熟期;
.厂商试剂与仪器共同开发,仪器 自动化程度高,试剂系列化状态.
总结
• 综合以上优点,目前已有的各种免疫分析 尚没有出其右者,现在国外发达国家在 CLIA的研究和开发方面进展很快,已有全 自动的化学发光(闪光型和辉光型)与电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系列产品。我国在化 学发光免疫分析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 这就是我国急需研究和发展CLIA的原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其他方法对比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其他方法对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简称CLIA)是一种基于化学发光原理的免疫分析方法。
与其他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相比,CLIA具有许多优点,使其成为当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首先,CLIA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由于化学发光反应产生的光信号非常强烈,因此能够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分析物。
这使得CLIA在检测罕见疾病或者低浓度生物标志物时非常有优势。
其次,CLIA具有广泛的线性范围。
由于化学发光反应的信号强度与分析物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CLIA能够在广泛的浓度范围内准确测定分析物的浓度。
这使得CLIA成为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此外,CLIA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由于CLIA是基于免疫反应进行的,只有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才能产生化学发光反应。
因此,CLIA能够准确地鉴定和测定特定抗原或抗体,避免了其他非特异性反应的干扰。
另一个优点是CLIA的操作简便和高效。
相对于传统的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CLIA无需使用放射性物质或底物染色等复杂步骤,操作简单、快速,并且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检测效率。
此外,CLIA还具有较长的稳定性。
由于化学发光反应所需的试剂通常具有较长的保存期限,且反应条件可控,因此CLIA的试剂稳定性较高,能够长期保存并保持较好的性能。
然而,CLIA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CLIA的成本较高。
由于所需试剂和设备较为昂贵,因此CLIA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不太适用。
其次,CLIA对样本处理的要求较高。
由于CLIA的灵敏度非常高,对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物敏感,因此需要对样品进行特定的前处理步骤,以确保准确的分析结果。
总体而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一种灵敏、特异、简便和高效的免疫分析方法,具有许多优点,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的酶免检测技术已逐渐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
现今发展的主流已不再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测定方法(避免污染环境及对人体损害),而是转向于能在任何地方操作的快速均相和固相测定,最终趋向于能够枪测到皮克或10负18摩尔级的、非同位素的、自动或半自动的实验室测定技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顺应了这一潮流,开创了免疫诊断的新纪元。
发光免疫分析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及无放射危害的分析技术。
70年代末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光免疫分析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化学发光、时间分辨荧光(也称时间延迟光致发光)、电化学发光(也称场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几种。
1、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出可见光的现象。
通常是指有些化合物不经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通过吸收化学能(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
退激时通过跃迁(或将激发能转移至受体分子上),释放能量产生光子,以光形式放出能量从而导致的发光现象。
其主要特点为消耗发光剂。
同时量子效率相对较低。
1.1 按化学反应类型分类:可分为酶促化学发光和非酶促化学发光两类。
其中酶促化学发光主要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系统、碱性磷酸酶 (ALP)系统、黄嘌呤氧化酶系统等。
酶促发光的共同特点为发光过程中作为标记物的酶基本不被消耗,而反应体系中发光剂充分过最,因此发光信号强而稳定,且发光时间较长。
因此可采用速率法测量,故检测方式简单、成本较低。
酶促反应的主要缺点为工作曲线可能随时间漂移,而且低端斜率容易呈非线性下移。
而非酶促化学发光包括吖啶酯系统、草酸酯系统、三价铁一鲁米诺系统等。
非酶促发光的共同特点为发光过程中标记物被消耗,同时作为标记物的发光剂是发光反应的瓶颈,即含量总是相对不足,因此发光信号持续时间较短;如果直接在免疫反应杯中启动发光反应,由于发光剂被很快消耗,故只能进行一次性测量。
所以重复性较差。
为降低检测成本并实现重复测量,目前普遍采用原位进样加流动池的时间积分测量方式。
因此仪器成本及维护费用较高,而且反复使用的流动池可能导致交叉污染;并目冲洗或进样中产生的气泡也会干扰测定;同时繁琐冗长的冲洗过程也会成为提高检测效率的瓶颈。
另外,使用磁性或非磁性微粒时,强烈的散射吸收作用也会降低灵敏度。
1.2 按发光持续时间分类:可分为闪光和辉光两类,闪光型发光时间在数秒内,如吖啶酯系统。
其检测方式一般采用原位进样和时间积分法测量,即在检测器部位加装进样器,并保证加入发光剂和检测2个过程同步进行;同时以整个发光信号峰的面积为发光强度。
而辉光型发光时间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以上,如HRP一鲁米诺系统、ALP—AMPPD 系统、黄嘌呤氧化酶-鲁米诺系统等。
其信号检测无需原位进样,一般以速率法测量,即在发光信号相对稳定的区域任意点测量单位时间的发光强度。
测量化学发光反应的光强度,求得某些化学物质和生物物质的含量,尤其与免疫学方法结合以后形成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CLIA),其既具有发光检测的高度灵敏性,又具有免疫分析的高度特异性,检测快速,试剂无放射危害,检测限达10负15 mol/L。
1.3 评价:化学发光标记物已广泛应用于抗原、半抗原和抗体的检测,与放射性核素标记物相比较,它的优点在于安全(无放射危害)、稳定、测量快速、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为的误差。
检测快速缩短了等待结果的时间,无需批量检测可随到随测保证及时提供结果。
缺点在于一般化学发光是标记催化酶或化学发光分子的发光反应,一般发光不稳定,为问断的、闪烁性发光,而且在反应过程中易发生裂变,导致反应结果不稳定。
此外。
检测时需对结合相、游离相进行分离,操作步骤多,测试成本高。
主要问题是化学发光的产生通常是瞬间完成的,发光的峰值很快衰减,再是本底较高和干扰妨碍应用。
1.4 代表仪器1.4.1 美国拜耳公司最新诊断产品——ACS:180系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以吖啶酯作为标记,量度AE标记物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光量为基础,灵敏度可达10负15 g/mL。
1.4.2 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AxSYM系列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将3种技术于一机,可用于非均相标记微粒子酶免发光分析(MEIA)、离子捕捉发光分析(ICIA)和均相标记荧光偏振免疫发光技术(FPIA),目前已有80多个检测项目可供临床应用。
1.4.3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ccessOR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采用ALP-AMPPD发光系统,以微粒子作为载体,表面积大、结合快、达到最大发光信号时间短、反应及分离速度快,缩短了分析时间,有效提高了灵敏度和准确性。
该系统可全自动控制整个测定和数据分析处理,具有批量和任选测定24个项目的能力和急诊插入功能,平均检测速度100/h。
冷藏试剂盘可放24种试剂,探针直接插入试剂盒并自动封闭,直至试剂用完,不污染不浪费。
超声波技术被用于搅拌使微粒悬液混均匀并加速反应,用于探针取样液面检查保证取样准确,用于洗涤时减少交叉污染。
使用AccessOR的用户还可以申请Internet全球通讯网络,进行通讯查询。
AccessOR独特的塑料智能化外形设计,使其从外观到内在品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4.4 美国DPC公司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IMMULlTE,以ALP为标记物,以金刚烷作发光底物,测定灵敏度相当于10负21mol /ml的酶,采用聚苯乙烯珠作载体,其检测水平已能达到10负12g/ml。
目前能够检测性腺类、甲状腺功能类、肿瘤标记物类、传染病类、细胞因子类、血液病类、糖尿病类、肾上腺功能类、治疗药物类、成瘾药物类、短肽及其他分析物类,还能提供象肌钙蛋白(TNI)这类急诊项目的快速诊断试剂盒。
2、电化学发光分轿2.1 电化学发光2.1.1 电化学发光的原理是对电极施加一定的电压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的产物之间或与体系中某种组分发生化学发光,用普通光学手段测髓发光光谱军Ⅱ强度从而对物质进行衡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与化学发光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予氧化反应是通过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的,而不是氧化剂或发光剂自身内氧化产生,其标记物为三联吡啶钌及其衍生物Ru(bpy)3 2+,并以三丙胺(TPA)为还原荆。
如图1所示,Ru(bpy)32十穰TPA分剃在弼投袅嚣氧化成Ru(bpy)3 3+搬TPA的阳离子自由基IPA+,IPA+迅速脱去一个质子形成TPA自由基,TPA具有强的还原性,从而把Ru(bpy)3 3+还原为激发态的Ru(bpy)3 2+,后者发射一个620 nm的光子回到基态再参与下一次电化学发光。
必需0.01毫秒就可发出稳定的光,每毫秒几十万次的循环电化学发光,大大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
另外,通过电极反应在线制备了不稳定的发光剂Ru(bpy)32+TPA,避免了直接使用Ru(bpy)3 2+对分析测试的影响。
2.1.2 电纯学发光的主要特点是发光过程中的标记物基本不被消耗,丽反应体系中其他成分充分过量,因此发光倍号强而稳定,且发光时间较长。
其缺点为测量方式复杂、仪器成本及维护费用高;同时环境及样品中同类元素也存在较弱的本底干扰。
反复使用的流动池可能导致交叉污染;而冲洗或进样中产生的气泡也会干扰测定;同时繁琐冗长的冲洗过程也会成为提高检测效率的瓶颈。
另外使用磁性或非磁性微粒时,强烈的散射吸收作用也会降低灵敏度。
2.2 免疫电化学发光分析:集电化学发光、生物素一抗生物索、免疫分析和由固相免疫分析发展起来的磁微球等技术于一体,是众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免疫学的核心问题是抗原一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采用固相的方法,即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到磁微球上,经免疫反应后,在固相载体磁微球上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外加磁场沉降这种复合物,然后洗涤除去多余或游离的抗体或抗原,然后进行电化学发光测定。
与一般免疫反应类似,可分为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和竞争法。
2.3 免疫毫纯学发光鹣瘟曩毫纯学发光综合了光学、电子学、生物学、免疫学和计算机,禚临床中可糟予以下几个方面。
(1) 蛋白质和激素测定:电化学发光技术在激素的测定中有替代放射免疫的趋势。
可检测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索、性激素、雌二醇、促卵泡激索、促黄体激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甲状腺降钙素、肿癌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肌钙蛋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肿瘤坏死因子、r干扰素、人体肿瘤相关糖蛋白、自细胞介素系列等。
2.3.1 毒素与病毒抗原分析:如肉毒杆菌毒索、蓖麻蛋翻、霍乱亚基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检测限达10-15g。
还有炭疽杆菌芽孢、伤寒沙门菌、鼠疫抗原等沙门菌和。
O一157病毒等。
2.3.2 DNA/RNA核酸序列分析:在核酸分析中利用电化学发光技术将Ru(bpy)3+标记引物或探针进行DNA杂交分析或聚合酶链反应,是实验室定量分析标本中核酸含量的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检测方法。
该技术述可用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他致病性病毒和病原微生物。
2.3.3 其它物质的检测:还可对其他一些微量物质进行测定,如维生索、叶酸、免疫球蛋白及酶类,人免疫球蛋白、人血清清蛋白、人中性粒细胞溶菌酶、葡萄糖和除草荆等。
2.4 评价:电化学发光是一种电促发光技术,采用的是特殊的化学发光剂Ru(bpy)3+作为标记物并在发光反应中循环使用,既避免了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及放射蚀危害,又克服了酶标记的不稳定性,而标记物很稳定,在室温下半衰期大于1年;同时还结合了90年代初期问世的链霉亲和素的新型固相技术,不但使检测的融敏度大大提高,而且还可自动分离游离相和结合相,使检测更易实现自动化。
电化学发光的反应时间仅为20 min,而且标准曲线储存在条码中,每次测定只需一点标定,Ru(bpy)3+的稳定性很好,在室温下半衰期长达1年。
这些优点决定了操作的快速、简捷,无需经常校正。
因此该技本与其它的分析手段比较,在免疫学检测中有显著的优势。
它的优点除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快速外,更为可取的是所用试剂毒性低,无放射性危害,并且有良好的稳定性。
以最易受影响的促甲状腺素为例,35℃3周后,电化学发光试剂仍然稳定。
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多样,适用面较大,广泛地应用于抗原、半抗原和抗体的免疫梭测。
其线性范围也较宽,符合临床检验的需要。
耐它与普通的化学发光比较,前者为电促发光,在电极表面通过三角形脉冲电压的激发产生稳定、连续、高效的发光,后者则是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作用下催化化学发光剂(如鲁米诺、吖啶酯等产生不稳定、间断、闪烁性的发光),基反应过攘中容易发像裂变恧使结果不稳定。
电亿学发光测定的照光度裰据释放光子的波长仍属荧光测定酶范畴,但与直接的荧光发光不同,荧光发光的灵敏度受荧光发光的本底和光学部件散射光的影响,适应范围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