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药作业
中药学——补虚药

中药学——补虚药1. 定义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2.分类、特点及适应范围1)补气药特点:性味多甘温或甘平,主入脾、肺经功效:补气。
适应证:气虚诸证(尤对脾气虚、肺气虚证疗效最为显著,也用于心气虚,元气虚极欲脱)2)补阳药特点: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功效:温补肾阳。
适应证:肾阳不足诸证、脾肾阳虚、肺肾两虚等证。
3)补血药特点:多甘温,质润,主入心、肝、脾、肾经。
功效:补血养血。
适应证:各种血虚病证。
4)补阴药 :特点:多甘寒质润,主入肺、胃、肝、肾经。
功效:滋养阴液,兼润燥、清热。
适应证:阴虚诸证 (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证) 3. 配伍应用1)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配合应用补虚药。
2)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顾护脾胃。
4. 使用注意1)注意邪正关系,防止“闭门留寇”。
2)不可滥用补益药。
(药皆有偏性、误补益疾)3)注意“虚不受补”的情况,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
4)注意气血阴阳之间关系,配伍应用。
5)补虚药一般气味俱厚,如作汤剂,一般宜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
6)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口服液等便于保存、服用,并可增效的剂型。
5. 各类药功效第一节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疮。
第二节补阳药鹿茸补肾壮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中药学实验课-补虚药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 孔细而不明显。
补阳药-杜仲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用法用量
6~10g。
LOGO
来源
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饮片性状鉴别
补阴药-玉竹
功效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法用量
6~12g。
LOGO
来源
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
饮片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厚片或段。外表皮黄白色至淡黄 棕色,半透明,有时可见环节。切面角质样或 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补阴药-女贞子
补阳药-肉苁蓉
功效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
6~10g。
LOGO
来源
列当科植物肉苁蓉或管花肉苁蓉的干燥带 鳞叶的肉质茎
饮片性状鉴别
茎肉质,长圆柱形,有时稍扁,略弯曲,长3-15cm,直径 5-15cm,向上渐细,直径2-5cm,有的切成段,上下直径相 近。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纵沟,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 质鳞叶,鳞叶菱形或三角形,宽0.5-1.5cm,厚约2mm,尚 可见鳞叶脱落后留下的弯月形叶迹。质坚实,不易折断。 断面棕色,有淡棕色维管束小点,环列成深波状或锯齿状。 木部约占4/5,有时中空。表面和断面在光亮处有时可见结 晶样小亮点。气微,味甜,略苦。以条粗壮、密生鳞叶、 质柔润者为佳。
树皮呈扁平的板块状、卷筒状,或两边稍向内卷的块片,大 小不一,厚2-7m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平坦或粗糙, 有明显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纵裂槽纹,未刮去粗皮者有斜方 形、横裂皮孔,有时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内表面暗紫褐色 或红褐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折断面粗糙,有细密银白 色并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余 物。以皮厚而大、粗皮刮净、内表面色暗紫、断面银白色橡 胶丝多者为佳。
中医补虚药方

中医补虚药方中医补虚药方(2009-04-08 12:58:43)转载标签:中医补气剂四君子汤【组成】党参(或人参)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
【功用】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少便溏、身疲乏力,苔白,脉缓弱之证。
参苓白术散【组成】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炒扁豆12克、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莲肉9克、陈皮6克、砂仁3克、桔梗3克、大枣5枚。
【功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用于脾肺气虚,湿痰不化之食少乏力、便溏或泻,或咳嗽痰多等症。
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慢性肠炎久泻,结核病之身疲乏力、痰多食少以及慢性肾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
【功用】益气升阳:用于脾虚气弱重症,如身倦自汗,及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小便频急(如慢性泌尿系感染);气虚不能摄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也用于低血压头痛眩晕、或气虚嗜睡、气虚发热等证。
生脉散【组成】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功用】益气养阴,敛汗生脉:用于气阴衰微之汗多欲脱,脉微细欲绝,以及口渴、舌红无津、久咳肺虚、气短自汗等。
本方可用于各种热性病之神倦、口干,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气阴两虚之证者。
近已制成针剂,用于休克之急救。
补血剂四物汤【组成】熟地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功用】补血活血调经:用于血虚或血虚兼瘀的病证及妇女月经不调。
当归补血汤【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
【功用】补气生血:用于失血后,气虚血少之证,如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脉虚无力。
归脾汤【组成】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0克、黄芪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远志10克、木香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功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身疲食少,以及由于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及月经过多等症。
中药学课件 补虚药

用法用量:煎服,3~9克;挽救虚脱可用 15~30克。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为百合科藜芦属 植物,有毒性,善杀虫毒)、五灵脂同用。
别称:红参、别直参、白糖参,为蒸制加 工品。
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主产于美 国、加拿大。我国也栽培。
药性: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
阴不足的食少倦怠。 2、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 3、肺燥干咳。 用法用量:煎服9~30克。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夹黄芪的干燥根。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 肌。
应用:
1、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 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如补中益气汤、 归脾丸。
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应用: 1、脾虚食少,久泻不止,白带过多。如参苓
白术散、完带汤。 2、肺虚喘咳。 3、肾虚遗精,带下,尿频。 4、虚热消渴。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药性: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应用: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
药性:甘,平。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外用生肌敛 疮。
应用:
1、脾气虚弱,脘腹挛急疼痛。 2、肺燥干咳。 3、肠燥便秘。用温凉开水冲服。 4、解乌头类药毒。 5、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补阳药味咸入肾,性多温热,以补肾阳为 主。
配伍:温里药;补益脾肺药;滋阴药。
应用:
1、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有与人 参类似的补益脾肺之气作用而药力较弱。 常用党参代替古方中的人参。
『五版中药学』补虚药

『五版中药学』补虚药1.补气药人参【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药性】甘、微苦,微温。
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应用】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气血亏虚之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增为15~30g。
宜文火另煎兑服。
【注意】反藜芦。
党参【歌诀】党参甘平,补中益气,止渴生津,邪实者忌。
【药性】甘,平。
归脾、肺经。
【功效】补脾益肺,补血,生津。
【应用】脾肺气虚证,气血两虚证,气津两伤证。
【用法用量】煎服,9~30g。
【鉴别用药】人参与党参均具有补脾气、补肺气、益气生津、益气生血及扶正祛邪之功,用于脾肺气虚、津伤口渴、消渴、血虚及气虚邪实之证。
但党参甘平和缓,药力薄弱,古方治上述之轻证和慢性疾患,多用党参加量代替人参。
但党参不具有人参益气救脱之功,凡元气虚脱之际仍以人参为用。
人参尚可益气助阳、安神增智,而党参兼有补血之功。
黄芪【歌诀】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药性】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用法用量】煎服,9~30g。
益气补中宜炙用,余多生用。
白术【歌诀】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药性】甘、苦,温。
归脾、胃经。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脾胃气虚证及脾虚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安。
【鉴别用药】白术与苍术均具有健脾和燥湿两种功效。
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
此外,白术利尿、止汗、安胎,苍术则解表、祛风湿、明目。
甘草【歌诀】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药性】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补虚药作业2

补虚药一.单选1、既能补中益气,又可养血生津的药物是()A.人参B.党参C.西洋参D.太子参2、治疗中气下陷诸证的首选药应是()A.人参B.黄芪C.升麻D.柴胡3、下列补气药中兼有固涩作用的药物是()A.西洋参B.山药C.白术D.黄芪4、能补肾阳以纳气平喘的药物是()A.补骨脂B.巴戟天C.鹿茸D.益智仁5、既能补血止血,又能滋阴润肺的药是()A.当归B.熟地黄C.白芍D.阿胶6、使用补气药如产生气滞,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可适当配伍()A.消食药B.理气药C.补血药D.化湿药7、治疗妇女血虚夹瘀之痛经、月经不调的首选药是()A.川芎B.当归C.丹参D.阿胶8、既补肾阳,又补肺阴,且能止血化痰的药物是( )A.菟丝子B.紫河车C.蛤蚧D.冬虫夏草9、具有燥湿利水之功,治疗脾虚湿盛的最佳药物是( )A.扁豆B.山药C.白术D.茯苓10、被称为补肝肾、明目之要药的是()A.白菊花B.车前子C.枸杞子D.沙苑子11、大枣与甘草的共有功效是()A.养血安神B.缓急止痛C.缓和药性D.祛痰止咳12、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证,最宜选用( )A.淫羊藿B.杜仲C.补骨脂D.益智仁13、素体阴虚,新感风热,宜选何药配解表药同用()A.麦门冬B.百合C.玉竹D.石斛(书上没有)14、可用于阴虚燥咳,舌干口渴及心烦失眠的药是( )A.麦门冬B.天门冬C.石斛D.北沙参15、善治脾寒泄泻,口多涎唾的药物是()A.佩兰B.补骨脂C.益智仁D.干姜16、既治脾肾两虚,便溏泄泻证,又治肝肾不足,胎动不安证的药物是()A.杜仲B.补骨脂C.白术D.菟丝子17、下列药中补阳而不燥,药力和缓的是()A.淫羊藿B.巴戟天C.肉苁蓉D.补骨脂(名称的来源) 18、功能养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要药的是()A.当归B.何首乌C.熟地黄D.阿胶19、补血药与补气药同用是因为()A.气行则血行B.气能生血C.气能摄血D.以免影响食欲20、既能养胃阴、生津液,又能滋肾阴、清虚热的药物是()A.麦门冬B.天门冬C.玉竹D.石斛(书上没有)一.单选1.B2.B3.B4. A5.D6.B7.B8.D9.C 10.C 11.C 12.B 13.C14.A 15.C 16.D 17.C 18.C 19.B 20.D二、多选1.山药的功效是()A、补肾固涩B、健脾燥湿C、益气养阴D、交通心肾E、益卫固表2、能补脾益气的药有()A、甘草B、白术C、山药D、人参E、黄精3、龟甲与鳖甲均可用于()A、热病伤阴、虚风内动B、阴虚发热C、阴虚阳亢头晕目眩D、肾虚腰痛脚弱E、经闭癥瘕4、哪些是黄芪、白术共有的功效()A、补气升阳B、利水消肿C、固表止汗D、健脾安胎E、祛风除湿5、功能补肝肾安胎的药有()A、续断B、菟丝子C、杜仲D、桑寄生E、沙苑子(是个小总结)6、巴戟天与淫羊藿的共同功效是()A、补肾阳B、强筋骨C、益精血D、祛风湿E、托疮毒二.多选1.AC2.ABCDE3. ABC4.BC5.ABCD6.ABD三、名词解释1、补气固脱2、滋阴潜阳1.使用大补元气之药,治疗元气虚脱病证的方法,叫补气固脱。
《中药学》辅导:补虚药

补虚药要点: 1.补虚药的配伍方法应用补虚药首先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补虚药,并进行相应的配伍。
如脾气虚弱证,常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补益脾气药配伍。
其次,还应充分重视人体气血阴阳相互依存和在病证中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般来说,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也易致阳虚;气虚和阳虚,表示人体活动能力的衰减。
与此相应,补气药和补阳药多性温属阳,能补益人体阳气,振奋衰减的机能,消除或改善因阳气衰弱而引起的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症。
故对阳气衰弱的病证,补气药与补阳药往往相互配伍应用。
同样,阴虚者每兼见血虚,而血虚者也易致阴虚;血虚和阴虚,表示人体精、血、津液的耗损。
与此相应,补血药和补阴药性多寒凉或温和,属阴,能补充人体阴血,消除或改善因阴血亏虚而引起的病证。
故补血药与补阴药也往往相互配伍同用。
又因气与血、阴与阳的互根,故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或气阴两虚等证,也很常见。
因此,气血兼顾,阴阳并补,或气阴同补,都是常见的配伍方法。
另外,对邪盛正衰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证候,又当配伍相应的祛邪药,使邪去而正复。
还应注意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运化,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
2、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补虚药的注意事项:1.补虚药本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并无虚弱表现者,不可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致“误补益疾”。
2.实邪方盛,正气未虚者,以祛邪为要,亦不宜用补虚药,以免“误补留邪”、“闭门留寇”。
3.用于扶正祛邪时,要注意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分清主次,恰当地配伍解表、散风、化湿、利湿、清热、泻下等祛邪药同用,使邪去正复。
4.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作蜜丸、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以便保存和服用。
如作汤剂,应适当久煎,使药味尽出。
个别挽救虚脱的补虚药,如人参、麦冬等,则宜制成注射剂,以备急用。
中药学图表-补虚药

十七.补虚药人参与党参二药,均能补脾气、补肺气、益气生津和扶正祛邪,常用于肺、脾气虚证,气津两伤证,以及正虚邪实病症。
人参补气力强,并能大补元气,可用治气虚欲脱的危重病症,还能安神益智、益气壮阳,可治气血不足的心神不安以及阳痿证等;党参补气力弱,但能养血,可用于血虚证等。
人参与黄芪二药,均为补气要药,同用可增强补气之效。
但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并能补心、脾、肺气,以及能安神增智,为治内伤气虚第一要药;黄芪则以补脾、肺之气为主,并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作用,可用于相应气虚的多种病症。
黄芪与白术二药,均能补气、利水、止汗,但二药作用有所差异:黄芪补脾肺之气,而白术主要补脾气;黄芪补中气而升阳,长于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诸证,而白术补中气长于治疗脾虚失运、水湿痰饮内停诸证;黄芪补气利水,白术补气燥湿;黄芪补气固表之力强于白术。
此外,黄芪还能补气托毒、补气生血、补气通络,而白术则能补气安胎等。
白术与苍术二药,均能健脾、燥湿,可治脾失健运,湿浊中阻证。
但白术能补气健脾,并能固表止汗、益气安胎,可用治气虚自汗、气虚胎动不安等;苍术则燥湿力强,尤宜于湿盛不虚者,以及还能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可治风湿痹痛、外感风寒湿表证,以及夜盲症等。
杜仲与续断二药,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妊娠胎动不安等病症。
但杜仲补肝肾功专力优,并有降血压的作用;续断则兼有行血脉、续筋骨的作用,能用治跌打损伤,以及可用治崩漏。
当归与熟地二药,均能补血,常相须为用以治血虚诸证。
但当归补血行血,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要药,可用于血虚血寒诸证,以及风湿痹痛、痈疽疮疡,且能润肠通便,可用于血虚肠燥便秘证;熟地功专补血滋阴,益精髓,为补益肝肾精血要药,可治肝肾精血亏虚诸证。
生地与熟地二药,均能滋阴,可用治阴虚证。
但生地性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长于治疗热人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诸证,其滋阴力不及熟地;熟地性温,功专补血滋阴,益精髓,长于治疗血虚证以及肝肾亏虚诸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虚药
一.单选
1、既能补中益气,又可养血生津的药物是()
A.人参B.党参C.西洋参D.太子参
2、治疗中气下陷诸证的首选药应是()
A.人参B.黄芪C.升麻D.柴胡
3、下列补气药中兼有固涩作用的药物是()
A.西洋参B.山药C.白术D.黄芪
4、能补肾阳以纳气平喘的药物是()
A.补骨脂B.巴戟天C.鹿茸D.益智仁
5、既能补血止血,又能滋阴润肺的药是()
A.当归B.熟地黄C.白芍D.阿胶
6、使用补气药如产生气滞,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可适当配伍()
A.消食药B.理气药C.补血药D.化湿药
7、治疗妇女血虚夹瘀之痛经、月经不调的首选药是()
A.川芎B.当归C.丹参D.阿胶
8、既补肾阳,又补肺阴,且能止血化痰的药物是( )
A.菟丝子B.紫河车C.蛤蚧D.冬虫夏草
9、具有燥湿利水之功,治疗脾虚湿盛的最佳药物是( )
A.扁豆B.山药C.白术D.茯苓
10、被称为补肝肾、明目之要药的是()
A.白菊花
B.车前子
C.枸杞子
D.沙苑子
11、大枣与甘草的共有功效是()
A.养血安神B.缓急止痛C.缓和药性D.祛痰止咳
12、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证,最宜选用( )
A.淫羊藿B.杜仲C.补骨脂D.益智仁
13、素体阴虚,新感风热,宜选何药配解表药同用()
A.麦门冬B.百合C.玉竹D.石斛(书上没有)
14、可用于阴虚燥咳,舌干口渴及心烦失眠的药是( )
A.麦门冬B.天门冬C.石斛D.北沙参
15、善治脾寒泄泻,口多涎唾的药物是()
A.佩兰B.补骨脂C.益智仁D.干姜
16、既治脾肾两虚,便溏泄泻证,又治肝肾不足,胎动不安证的药物是()
A.杜仲B.补骨脂C.白术D.菟丝子
17、下列药中补阳而不燥,药力和缓的是()
A.淫羊藿B.巴戟天C.肉苁蓉D.补骨脂(名称的来源) 18、功能养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要药的是()
A.当归B.何首乌C.熟地黄D.阿胶
19、补血药与补气药同用是因为()
A.气行则血行B.气能生血C.气能摄血D.以免影响食欲
20、既能养胃阴、生津液,又能滋肾阴、清虚热的药物是()
A.麦门冬B.天门冬C.玉竹D.石斛(书上没有)
一.单选
1.B
2.B
3.B
4. A
5.D
6.B
7.B
8.D
9.C 10.C 11.C 12.B 13.C
14.A 15.C 16.D 17.C 18.C 19.B 20.D
二、多选
1.山药的功效是()
A、补肾固涩B、健脾燥湿C、益气养阴D、交通心肾E、益卫固表2、能补脾益气的药有()
A、甘草B、白术C、山药D、人参E、黄精
3、龟甲与鳖甲均可用于()
A、热病伤阴、虚风内动B、阴虚发热C、阴虚阳亢头晕目眩
D、肾虚腰痛脚弱E、经闭癥瘕
4、哪些是黄芪、白术共有的功效()
A、补气升阳B、利水消肿C、固表止汗D、健脾安胎E、祛风除湿
5、功能补肝肾安胎的药有()
A、续断B、菟丝子C、杜仲D、桑寄生E、沙苑子(是个小总结)
6、巴戟天与淫羊藿的共同功效是()
A、补肾阳B、强筋骨C、益精血D、祛风湿E、托疮毒
二.多选
1.AC
2.ABCDE
3. ABC
4.BC
5.ABCD
6.ABD
三、名词解释
1、补气固脱
2、滋阴潜阳
1.使用大补元气之药,治疗元气虚脱病证的方法,叫补气固脱。
2.滋补肝肾之阴与平抑肝阳并举,以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一种用药方法,叫滋阴潜阳。
四、判断说明
1.党参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大剂量亦可治气虚欲脱之证。
()
2、黄芪、肉桂、鹿茸均可用治阴疽内陷不起、疮疡久溃不敛之证。
()(托毒生肌的一个总结)
3、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 )
4、刺蒺藜又名潼蒺藜,既可平肝疏肝,又可养肝明目。
()
5、当归所主之证,总以血虚或血瘀为病机。
()
6、天门冬与麦门冬均有润肺滋肾清火之功。
()
7、南、北沙参功用相同,均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化痰止咳。
( )
四、判断说明
1.×说明:党参不能大补元气。
改错:党参补脾肺气,常用作人参代用品,但不能用于气虚欲脱。
2、√说明:题意表述正确。
3、√说明:题意表述正确。
4、×说明:刺蒺藜不叫潼蒺藜。
改错:刺蒺藜也叫白蒺藜,可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5、√说明:题意表述正确。
6、×说明:麦冬不能滋肾。
改错:天冬与麦冬均可养阴润肺。
7、×说明:北沙参不能益气。
改错:南北沙参均能养阴清肺,但南沙参又可化痰益气。
五、问答
1、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的功用有何异同?
2、白术与苍术为一类二种,功能主治有何异同?
3、熟地黄、生地黄与鲜地黄三者在性能、功用方面有何异同?
4、生、制首乌的性能、功效及应用有何区别?
5、当归与白芍的功用有何区别?
五、问答
1、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均有补气生津之功,均治气虚证及津伤口渴证。
但人参性微温,补气力强,能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之危证及肺、脾气虚之重证;又能安神增智,治气血亏虚的心悸、健忘、失眠;又可用治阳痿。
党参性平力缓,善补中气,为常用的补气药,可代人参治肺脾气虚、气血两虚、气津两
伤之轻证,又能养血,治血虚萎黄;与人参均可配祛邪药同用,以扶正祛邪。
西洋参性寒,补气养阴,并能清火,凡气阴两伤兼火热者用之较佳,可治阴虚火旺喘咳痰血之证。
太子参补气生津作用最弱,是一味清补之品。
2、白术与苍术均能健脾燥湿,治脾虚湿盛的腹胀食少便溏。
但白术味甘,补气力强,气虚之证主选白术,又能止汗、利水、安胎,主治气虚神疲食少、水肿、自汗及胎动不安之证。
苍术辛香燥烈,燥湿功著,湿盛者主选苍术,并能发汗而解表,祛风湿,主治脾胃湿滞证、风寒湿痹及外感风寒挟湿的表证。
3、熟地黄、生地黄、鲜地黄三者同出一物,熟地黄由生地黄拌黄酒反复蒸晒而成。
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血津液亏虚诸证。
但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功专养血滋阴,为补血要药,滋阴主药,并能益精填髓,培元固本,滋腻性较大,对精血阴液亏虚偏寒或热不甚者宜之,主治血虚面色萎黄、目眩心悸、月经不调、崩漏,肾阴不足的腰膝酸软、遗精盗汗,以及精血亏虚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等证。
生地黄苦寒质润,滋腻性较小,长于滋阴生津,并能清热凉血,凡血热、津伤或精血阴液亏虚有热者宜用,既治阴血亏虚、心烦内热、骨蒸、消渴,又治热入营血,舌绛烦渴、吐衄下血等证。
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力稍弱而长于清热凉血,生津止渴,尤宜于热病伤津,舌绛烦渴、斑疹及血热妄行的吐衄出血等证。
(这个总结非常好)
4、
制首乌味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益精血,固肾乌须,主治①精血亏虚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崩带,须发早白等;②血虚萎黄乏力,头昏目眩,心悸失眠;③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属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者。
生首乌味甘、苦,性平,归心、大肠经,功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主治体虚久疟、痈疽、瘰疬及肠燥便秘等证。
5、
当归与白芍均能补血,但当归性温,为补血要药,适用于血虚有寒者;白芍性微寒,适用于血虚有热者。
均能调经,但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要药,主治血虚、血瘀且兼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白芍养血柔肝,主治血虚肝郁所致者。
均能止痛,但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治血虚、血瘀寒凝之痛证,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治肝阴肝血不足、肝气不舒的胁肋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挛作痛。
当归又可治痈疽疮疡,还能润肠,治血虚肠燥便秘。
白芍又能平抑肝阳,止汗,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及自汗、盗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