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湖南岳阳)1.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经营权源于苏俄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1936年新宪法D.农业集体化(江苏南京)2.“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

”这一变化,有助于()A.结束沙皇统治B.恢复国民经济C.实现农业集体化D.防止生产过剩(山东泰安)3.“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种体制”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市场经济体制(湖北黄冈)4.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湖北孝感)5.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河南)6.1920年,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他还邀请德国和英国的技师来俄国协助提高生产力。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 苏联模式的形成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他这段话表明苏俄()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

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课时练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课时练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课时练一、选择题1.“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致胜的利剑。

”这一现象得益于()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苏联模式的推行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列宁说:“如果原先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1921年春,列宁选择的“另一条道路”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D.颁布苏联新宪法3.《列宁全集》指出,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实行国家调节。

这说明()A.新经济政策背离社会主义道路B.列宁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势明显D.列宁主张采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4.“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带有领导人强烈色彩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材料中的这种创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罗斯福新政5.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后期市场也愈来愈脱离国家控制,影响着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联共(布)领导人开始把注意力从调整工农关系转向改造小农方面。

为此苏联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业集体化运动C.第一个五年计划D.赫鲁晓夫改革6.1921年3月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

列宁对待农民私售粮食的态度,反映了()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7.1921年4月,列宁明确指出,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我们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2.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轻、重要协调发展B.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4.“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5.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十月革命后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C.两个五年计划后D.三年国内战争后6.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包括()①废除农奴制②领导十月革命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附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附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方面,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开展农业生产,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工业方面,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

这段话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C.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 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几乎把所有农民的土地都集中到集体农庄或国营农场”和“收购的农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反映了1928年开始实行的苏联五年计划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故选A。

2. 下图中某条拆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拆线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大林贡献的理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后,1928——1937年,苏联成功完成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形成,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所以1928——1936年苏联经济持续增长。

故此题选D。

3.阅读下表,分析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1913年1928年1937年世界第5位世界第5位世界第2位A. 农奴制的废除B.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 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在1928﹣1937年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时作业: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基础巩固1.1931年末,一位环球旅行的欧洲人可能会看到的景象是()A.中国开始抗日战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经济危机一片萧条B.中国开始全面抗战,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欧洲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中国红军正在长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欧洲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2.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全国工业复兴法》3.《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旨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越性B.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国情C.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D.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6.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此状况解释合理的是()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苏联经济发展失衡C.苏联优先发展农业经济D.苏联工业发展缓慢7.“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39年的10%增长到了1966年的20%。

”这段话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巨大作用B.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C.苏联模式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适合于任何时期2.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3.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D.发动了垦荒运动4.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5.读下表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生产情况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39.3919.7044.24工业产值(亿卢布)102.5114.077.391920年~192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6.1928~1937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年,苏联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7.“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8.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高效思维达标测试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它“新”在哪里A.所有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B.一切生活用品国家统一分配C.将剩余粮食交给国家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2.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

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

……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

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

”我们从歌词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D.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4.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苏联的“二五计划”的完成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如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6.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去世后,家住在彼得格勒的革命战士卡秋莎写信给国外的亲人,告知他们这一令人悲痛的消息,那么她在寄信人的地址栏里写的国名应该是A.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联D.俄罗斯7.在“俄罗斯之名历史的选择2008”俄罗斯网民的投票活动中,斯大林最终排名第三。

其原因不包括A.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苏联经济B.实施五年计划推动苏联发展C.斯大林模式造就苏联工业强国D.领导苏联取得反纳粹德国的胜利8.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2.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
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轻、重要协调发展B.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4.“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5.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A.十月革命后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C.两个五年计划后D.三年国内战争后
6.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
C.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包括()
①废除农奴制②领导十月革命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该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A.促进生产力发展B.重视发展农业C.使人民安居乐业D.侧重工业化忽视民生幸福
9.某项措施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收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

巩固了工农联盟。

这一措施是指
A.新经济政策B.第一个五年计划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斯大林模式10.2016年,是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年。

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以“五年”为周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借鉴下列哪个国家的经验
A.苏联B.法国C.英国D.美国
11.(题文)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令苏俄农民感到“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的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斯大林模式的推行C.赫鲁晓夫的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2.“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也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据此判断材料评价的是()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B.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罗斯福新政的利弊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13.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其主要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D.提倡个人崇拜
14.下表为1921—1925年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农业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土地法令》开始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突出了农业发展
D.赫鲁晓夫改革卓有成效
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其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这一成就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
C.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D.戈尔巴乔夫改革
16.(题文)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

”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B.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的后果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
17.某班历史活动课上举行辩论赛,双方辩手主要观点如表。

该辩论赛的主题是()
A.法西斯专政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经济全球化
18.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斯林模式”.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9.“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材料中的“创造”在历史上被称为()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20.20世纪20年代早期,苏联进口了成千上万台拖拉机,大部分来自美国的福特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

就连斯大林也说:俄国革命加上美国的效率,这就是列宁主义的本质。

据材料,这里“美国的效率”是指
A.先进的技术和设备B.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C.允许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D.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21.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行农业集体化D.实施五年计划
二、综合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影响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2)材料二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根据材料三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0—1924年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
——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指出1920—1924年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1.C2.B3.D4.B5.C6.B7.B8.D9.A10.A11.A12.D13.A14.B15.B16.17.C18.D19.B20.A21.B 22.(1)1921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2)优先发展重工业,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调整经济体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23.(1)不断减少。

(2)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参考答案
1.C2.B3.D4.B5.C6.B7.B8.D9.A10.A11.A12.D13.A14.B15.B16.D17.C18.D19.B20.A21.B 22.(1)1921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2)优先发展重工业,先后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调整经济体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23.(1)不断减少。

(2)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